四:“不周山”的史料和地望

四:“不周山”的史料和地望

——世界最伟大的历史地理发现之九,

不周、昆仑、轩辕三山和轩辕、寿麻两国在东非考

作者:赵自强

(一)

我在第一节“前言”部分,全文转引了《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中的內容。然而人们要问了,该经所载山川地理,动物植物,古国物迹,究竟是指那里的人情风物呢?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常识”而论,那无疑是指现在中国西部的人文地理和风情文物。但问题是,这种“常识”真的那么可靠吗?而这个问题,正是该文所要讨论,所耍研究,所要证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据我研究二十二年《山海经》的经验告诉我,我们习以为常的上古历史知识,恰恰是不可靠的。事实上,该经所载,即是四五千年前的,东非、北非和中非一带的历史地理和人情风物!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论证我的观点。

首先,我在这里说一个我所看到的历史事实,这就是,中国古人对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人物和事物,往往会反反复复的喋喋不休的进行记载和叙述,生怕后代忘记,或不相信。例如,中国古人对黄帝、西王母、大禹,以及不周山、昆仑山、积石山等等,都是如此!不过,我在这里要研究的问题,只是“不周山”的历史地理问题,暂且不谈其它的问题。

我们看到《山海经·西山经》云: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之山,临彼崇嶽之

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

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郭璞注曰:

此山形有缺不周币处,因名云。西北风自此山出。

《山海经·大荒西经》又云: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

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

山。

《楚辞·离骚》云: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王逸注曰:

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

 《史记·补三皇本纪》云:

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

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1)。

《列子·汤问》云:

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

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2)。

《淮南子·地形训》云:

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

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

棠、琅谄涠髟谄淠希淌鳌⒀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

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

隅。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

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

丹水,饮之不死。

《淮南子·天文训》云: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

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3)。

《淮南子·原道训》又云:

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

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淮南子·地形训》又云:

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

翟,少女建疵。

《琱玉集·壮力篇》云:

共工,神农时诸侯也,而与神农争定天下。共工大怒,以头触不

周山,山崩,天柱折,地维绝,故天倾西北隅,地缺东南角。

《论衡·顺鼓篇》云:

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

绝(4)。

《路史·发挥一》引《尹子·盘古篇》云:

共工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

《吕氏春秋·孝行览》云:

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亡山穄,南海之秬。

《史记·律书》云:

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

《易纬·通卦验》云:

立冬,不周风至。

《说文》十三云:

西北曰不周风。

而最有趣的是,屈原先生还在《楚辞·天问》中给“不周山”和“共

工”取了一个私名,称其:“康回”。因为此名是屈原的“专利产

品”,所以我们在其它文献中找不到第二个佐证。文献云:

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

对于屈原的这两句诗,王红旗解释说:这里的“康回”就是指“不周山”和“共工”的代称。因为“回”字有环形的意思;“康”字是广大的意思,所以“康回”之名义,就是大环形山的意思。并且王还认为,共工族人有以“环形山”为“圣山”,并进行祭祀的习俗。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管“康回”的含义,也不管“环形山”是不是“圣山”的问题,我们还是回到历史文献中来讨论“不周山”的历史地理问题。

为了能全面的了解“不周山”的特点和地望,也为了能很好的讨论“不周山”的问题,所以我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全的,搜集了“不周山”的史料,好让我们的视野广阔一点。为此,我在上面一共搜罗了十九则关于“不周山”的史料,而其中有六则史料都直接记载了“颛顼”与“共工”之战的地理环境和战斗结果。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不周山”,对证史而言,非常重要,它不仅是解决“颛顼”、“共工”之战留下来的种种疑案的特殊的地理标志,同时,它也是解决诸多中国上古历史问题的指南。

这就是说,我们只要找到“不周山”的准确地理位置,那么,“颛顼”与“共工”之战的战场,也就找到了。并且,与之相应的中国历史迷案,也就基本上揭开了。所以解开“不周山”之谜,是解开“颛顼”与“共工”历史问题的钥匙,以及解开中国上古历史迷案的纲领。

现在我们要问:“颛顼”与“共工”之“战”究竟是在那里发生的呢?是在现在中国境內发生的?还是在现在中国“境外”发生的?这个“不周山”、“西海”、“东南缺”、“百川水潦归焉”的地方在那里呢?“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和“不周负子”应当怎样解释呢?“有两黄兽守之”,这“黄兽”是什么动物呢?“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这个“寒暑之水”、“湿山”和“幕山”怎么理解?在那里呢?“员峤山”、“员丘山”是什么山呢?“不死树”是什么树呢?“轩辕山”、“轩辕丘”、“轩辕国”的名义是什么呢?地望在那里呢?“寿麻之国”在何方呢?“共工国山”和“云雨之山”在那里呢?轩辕国的文物:“昆仑方丘”,“昆仑天柱”、“轩辕之台”、“西王母石屋”在那里呢?

关于这些历史地理和文献文物问题,正是中国历史学家从司马迁以来,研究了两千多年的重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正确解决,那么,中国上古历史中的“共工”与“颛顼”之战的问题,也就难于进行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也就解决不了,中国人的根在那里的问题,也就找不到!

(二)

然而,中国古人早有先见之明,预料到后代会忘记他们的故乡和历史。所以中国古人在历史文献中,对他们生活战斗的地方,不厌其烦的说了又说,记了又记,简直到了啰哩啰嗉的程度。特别是“不周山”,中国古人对它简直情有独钟,在十几部古代文献中都记载了它!

但非常遗憾的是,我国正统历史学家受司马迁的“中国文化本土起源说”的影响,对这些根本的中国历史地理问题,几乎缺乏正确的研究和考证,至今没有人写出一篇有价值的论文。所以国务院于2000年,命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攻关集团,联合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寻找黄帝工程》。同时,我国民间也不乏有历史爱好者自愿为解谜出力。如“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写了一篇题为《“山海经”地名考十:不周山》的文章。他说:

不周山最早见于《山海经》里(因这些史料上面都有,免于重复,故删除了)……文献中的四例史料,无一不是指不周山在古昆仑西北方向。后世无数关于不周山的考证都难过这一关:不周山的东南必须有一座曾经被叫做昆仑山的大山.这里的不周山按照《山海经》原文考证,应该是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海的北面,《山海经》所记载的古昆仑山西北。按照这个论证,这个不周山应该是今天新疆境内的准葛尔盆地。而准葛尔盆地的地理环境确实也符合《山海经》的记载。

准葛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盆地,北有阿尔泰山,东有北塔山,南面是天山形成一个轮廓为不等三角形的半封闭性内陆盆地。西面有几个地势较低的缺口,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可以进入盆地。 

《淮南子》中这段关于古昆仑的记载只是说开古昆仑北门以迎“不周之风”,这个不周之风是指不周山的风吗?如果是,那么不周山无疑是在古昆仑山的西北。这个结论和我们依据《山海经》推测的结论是一致的,即:不周山就是古昆仑西北的准葛尔盆地。而古昆仑(即祁连山)的北面正是有着“中国第二寒极”之称的准格尔盆地北缘的新疆富蕴县,此地有记载的极端温度最低为摄氏-50°C,年平均温度为1.9°C。在冬季,祁连山正当着从准格尔盆地刮来的北风。

1931年春,毛泽东撰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有“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诗中所说的不周山应该是江西省红军根据地的一个类似不周山的地方。即三面环山,西面是缺口的某山区。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围剿。
毛泽东亲自为“不周山”注释如下:“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史记·司马祯补三皇本纪》:“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其实认真思考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共工故事的矛盾之处:“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说的是大地东南低西北高的地理状况,和共工撞倒了西北天柱不周山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许多专家学者包括一些研究机构甚至政府机构都在努力考证不周山的所在。在他们的辛勤劳动成果,也确实发现了我国存在着许多的不周山。

一些宁夏的学者发现并考证出不周山就是宁夏的贺兰山(高嵩父女)。另一些宁夏学者则认为是宁夏银川的牛首山(杨兆兴郑铮)。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学术巨著,使人深深为他们的钻研精神所感动。其实你只要对中国地理比较熟悉,你就会发现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还有很多的不周山。

长白山天池,三面环山,西面是长白山天池瀑布。这是一个不周山。

山西盆地,三面环山,西面是汾河外流黄河的山口。这是一个不周山。

准葛尔盆地,三面环山,西边是几个较低的山口。这也是一个不周山。

青海湖盆地,三面环山,西面是党河流入哈拉湖的山口。这是一个不周山。

细心找一找,也许还有一些有待发现的不周山。当然符合《山海经》记载的那座不周山应该只有一座。大禹时代,因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普查国土资源,很多山作为地标当时是没有名称的。所以大禹就为一千多座高山取了名字。正如东晋郭璞所注解的:“此山形有缺,不周匝处,因名云。”其实这种山形有缺的山恐怕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能够找到。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周山”呢?

为什么这么多的“不周山”都是三面环山呢?

为什么这么多的“不周山”都是西部留下了缺口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地球地貌的形成谈起。当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时期,地质学指出: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这些行星互相撞击,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随着碰撞的渐渐减少,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当时的地球自转的速度比今天的地球要快。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给了整个地球一个由东向西的巨大阻力。地球上的滚滚岩浆像巨大的波浪一样,迎着东方的“浪头”就凝固成为山,背朝东方的西部浪谷就形成了缺口。这就是不周山形成的地球力学原理。所以地球上的山以东西走向的为多,以“山形有缺,不周匝处”的不周山形状的山为常见。而这些大大小小的“不周山”一般都是在西面形成缺口。

我在《山海经中建木辨析》一文中指出:建木“这种一柱冲天的天象产生的原因是,当太阳落到西边的地平线下时,射向天空的阳光被山挡住了两边的,这样,就能通过(不周山)山口的阳光被挤成了一束射向天空,形成这样的天象。(这里暗中寓含着和不周山研究相关的史料,因为不周山据史料记载恰好是缺在西北角,且包含了天柱,地点也是在中国的西部。当另专题研究)”现在我们知道原因就是不周山在西边有缺口,太阳西下时这个缺口会有一束阳光射向天空形成笔直、五彩、上达云端的天柱,这就是建木现象。建木现象的照片见上文。

所以,不周山是一个泛称,是一种地球上的山的常见形态。在中国大地上可以有很多的不周山。但是,大禹在《山海经》里命名的不周山只有一座,这是中国远古史上第一座被命名为不周山的大山。《山海经》里记载的很清楚,它就位于古昆仑山的西北方向。即使很多人为昆仑山和昆仑墟争执得不可开交,这座不周山也是位于昆仑山和昆仑墟共同的西北方向。

所以,昆仑山和昆仑墟可以有争议,但是不周山在他们的西北方向不会有争议.在昆仑山和昆仑墟的西北方向只有一座山符合“山形有缺,不周匝处”的条件,那就是今天新疆的准葛尔盆地。它三面环山,西部有缺。

我们读了“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写的这篇文章,看到他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很满意,也很自信,因他认为自己已经揭开了“不周山”之谜。而实际上,他的研究结论是:不周山是一个泛称,是一种地球上的山的常见形态。天下所有三面环山,西面有缺的盆地都可以叫“不周山”。但大禹在《山海经》里命名的不周山只有一座,那就是今天新疆的准葛尔盆地

非常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研究结论,也算成果!我真不知道他的脑袋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古人反反复复喋喋不休的强调“不周山”是“山”,然而经他一解释,却变成了“盆地”!要知道,“山”是一种向上凸起的地貌,而“盆地”则是一种向下凹进去的地貌,两者形态截然相反,他怎么就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

再说,地球已经诞生了45亿年,地貌经过45亿年的火山爆发、造山运动和沧海桑田的变化,早己面目全非了。地球上怎么还可能有“形成之初的原始地貌”呢?作者在这里为了增加真实感和说服力,还硬把地质学搬出来。说什么“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着太阳转,这些行星互相撞击,形成了原始的地球。”这怎么可能呢?难道地球是小行星相撞形成的?显然,这种猜想与康德和拉普拉斯的地球成因——“星云说”相佐。

接着,他又说:“当时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随着碰撞的渐渐减少,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当时的地球自转的速度比今天的地球要快。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给了整个地球一个由东向西的巨大阻力。地球上的滚滚岩浆像巨大的波浪一样,迎着东方的“浪头”就凝固成为山,背朝东方的西部浪谷就形成了缺口。”在此,我们就算这是事实。但请朋友想一想,既然地球已经“慢慢冷却”了,并且产生了“硬壳--地壳”,而在这时,“地壳”下面的“岩浆”,又怎么可能都跑到地球表面上来,并使岩浆“像巨大的波浪一样”?并使“东方的‘浪头’凝固成山,西部浪谷形成缺口”呢?由此可见,“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写的这篇文章,是一篇问题多多,叫人失望的文章。因他只顾语言流畅,而不顾内容是否真实合理。

然而,在《山海经》的研究者中,有一位叫“王红旗”的学者,颇有才华。他发表了一篇《寻找不周山启事》的文章,叫大家帮他寻找“不周山”。他在文章中说:

所谓有缺口的环状地貌,先民称之为不周山。在中华民族古老记忆里,它位于中原地区的西北方,这里曾是共工与颛顼的古战场。这一切真的存在过吗?发生过吗?有人相信,例如不周山被画在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里,位置大约在今日山西北部、内蒙河套一带(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大画册内有《帝禹山河图》的缩印图,上海辞书出版社)。其它地方的朋友,也留心一下,当地是否有类似环形山、陨石坑的地形地貌。或许,这就是一项伟大发现的起点。
四:“不周山”的史料和地望
丢了东西,要写寻物启事;走失了人,要贴寻人启事。现在,丢失了一座山,因此也要写一篇寻山启事,广而问之,广而求之。如有知情者,盼望见告,功莫大焉。

“不周山”,这是一座赫赫有名的山,它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曾经辉煌过,如今却迷失了踪迹。它记录的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华夏历史,似乎也随风而逝,远离了我们的视线。

但是,它既然是一座山,就不会蒸发得无影无踪。与此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今天要把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散落的珍珠重新串连起来。

不周山,又名不周负子山,一座民族的圣山,一座环形一周而有缺口的山。你是否见到过这样一座有缺口的环形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所谓“不周负子”,表明不周山是共工族的发祥地;当地的寒暑之水(冷泉和温泉),其功能和性质,类似不咸山(长白山)的圆池。在那洪荒岁月里,“沐浴生子”是一种虔诚的巫术,今日的圣水浴、泼水节、洗礼等风俗,都可能源于此种古老的习俗。

显然,不周山是共工族活动势力范围里的一处极其重要的地方,因此要“有两黄兽守之”。所谓“两黄兽”,可能是由人装扮的保护神,或者是竖立着的共工部落保护神的塑像,也有可能是共工国战神相柳的造型。凡此种种,均表明不周山是共工族的圣山。

关于不周山的名字,郭璞注谓:“此山形有缺不周币处,因名云。西北风自此山出。”意即不周山是一座有缺口的环形山,也是西北风的风口。有趣的是,共工又名康回,见《楚辞·天问》“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回”字有环形的意思,“康”为广大,因此“康回”之名的含义也是大环形山,当得自共工族以环形山为圣山的习俗,以及共工撞倒不周山的事件。

前面说过,所谓“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记述的是共工族对不周山的崇拜风俗,显然这与不周山的独特地形地貌有关。有趣的是,美洲印地安人也有对环形山的崇拜习俗,而种种迹象表明美洲印地安人曾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美国学者埃里克·乌姆兰德在《古昔追踪》(江苏科技出版社)一书第131页记有:“(位于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斯塔峰是一座人迹罕至的火山),当地的美洲印地安人对火山口的锥形凹地一直怀有敬畏之情,相信这座山是某一个强大的种族的栖身之处。”

众所周知,环形山是一种特殊的地质地形结构,形成这种地貌的原因通常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圆锥状火山口。第二种情况是,天外星体撞击地球地壳表面所造成的陨石坑。那么,不周山究竟是火山口,还是陨石坑呢?

我们看到,王红旗在这里深情的说道:不周山,这是一座赫赫有名的山,它是一座民族的圣山,它是共工族的发祥地,它是共工族势力范围里的一处极其重要的地方,它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曾经辉煌过,它记录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华夏历史。

他深信:虽然这座山似乎随风而逝,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但是,它既然是一座山,就不会蒸发得无影无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今天把历史长河中的每一颗散落的珍珠重新串连起来。你看,作者这些话,说得多好!

接着,王在文章中反复强调了一个事实,这就是:“不周山,又名不周负子”,这个山是一个“有缺口的环状地貌”;或“有类似环形山、陨石坑的地形地貌”;或“一座环形一周而有缺口的山”。你看,作者的理解能力多强,话也说得很精明,在这里较准确的解释了“不周山”的特征。

王在文章中还讨论了“不周山”的起因。说:“众所周知,环形山是一种特殊的地质地形结构,形成这种地貌的原因通常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圆锥状火山口。第二种情况是,天外星体撞击地球造成的陨石坑。那么,不周山究竟是火山口,还是陨石坑呢?”这段文字使我感到,王有颗聪明的脑袋,几乎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但是,王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却解释不了。因为王不知文献记载的“不周山”在那里,究竟什么模样。所以他不知道,“不周山”到底是“破环火山”,还是“陨石坑”。

最后我要指出的是,王在这里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继承了一个自司马迁以来的传统错误,这就是他说的:“不周山位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北方”,“位置大约在今日山西北部、内蒙河套一带”。

在此,我要问作者,中国学者,包括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內,有谁用物证证明过“不周山”在我国境內呢?答案只有一个,没有!如果有的话,还需要作者今日发“启示”寻找吗?那不是六指抓痒多此一举吗?既然问题没有得到证明和解决,就先定调子,画好框框,用先入为主的思想研究问题,那不是害死人吗?事实上,关于“不周山”的问题,自孔子、屈原、司马迁,这2500年以来的学者,都没有在中国找到它的准确地理位置!要不然,屈原也不会在《天问》中说:“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的问题。可见,王在这里是用主观臆断的观点,说:“不周山”在“今日山西北部、内蒙河套一带”。显然,这是错误的!

由于王的立足点出了根本性的错误,所以王的文章,尽管有许多思维亮点;但是,王却没有把精力用在该用的地方,结果很多该研究的问题,他都没有去研究。这样一来,王也就发现不了真理。

然而,人的思想是最复杂的,最奇妙的,最难于统一的。古人云:“百若过百,形形色色”;“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既然人会产生错误的思想,自然,也就会有高人拥有正确的思想。我们看到,《百度百科名词》中就有一个较正确的解释,他说:

“不周山”的“不”字,表示否定的意思;“,表示周全、或完整之意;“,说明它是高出地平面的自然隆起。所以说,不周山,就是一座山形不完整的山。

你看,《山海经》把不周山的地理环境都交待清楚了,但问题是,我们怎能找到不周山呢?就“西北海之外”来看,它显然是靠近不周山旁边的一个“海”。但按照这个地理坐标找,哪里是西北海呢?我们往西北方向找,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古时称“北海”,但不像。青海湖的地理环境又和下面的地理描述不一致,也不像。

我国附近的西北方,好像没有这样的大海了。难道古人已经把自己局限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之内吗?走出去看看,像郑和一样下西洋去。慢!下西洋,不就是下印度洋吗?西北海,会不会是印度洋的西北面呢?在史前时代,印度洋就已经有了远洋航行的记录。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早在史前时代就利用“海洋季风”航行在印度洋上。因此,古人把印度洋称之西海、西北海完全是可能的。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这是不周山的地理形状。在“西北海(即印度洋)之外”的东非有没有合不起来的山呢?有!这就是东非大裂谷。它从赞比亚河口北延至红海南端,大致南北走向,绵延4500公里以上。它在东非高原上切出深逾千米的谷地。“不合”的东非裂谷中的群山绵延,哪里是不是不周山呢?大裂谷的北端是约旦河谷,大裂谷北端的赫尔蒙山叙利亚境内的最高山脉,它也有一条近68公里的裂谷。

这段名词解释,我不知是何人在何时发表的。但我坦率的说,我应当为这一解释叫好!因为该文作者的思维能力,已超出人们习惯性的常规思维。作者能写出该文,说明他有丰富阅历和远见卓识。

你看,他的眼光从中国越过一条条国界,又越过宽阔的海洋,一直看到了西亚和东非一带,看到了红海和“东非大裂谷”。这就看到了事实的影子,看到了真相的影子,看到了历史本来面目的影子!这是很了不起的!

但现在,在我国研究上古历史的人群当中,具有这种高瞻远瞩的世界性眼光的学者,是非常少见的,甚至可以说,这是用凤毛麟角做成的稀罕人才。而最重要的是,这一观点,已经快要接触到事实真相了。

(三)

然而,我们知道一个重要事实,这就是,一个人只有对《山海经》等上古历史文献研究透了,或研究得特别好,他才有能力做出这种超出常人的大发现来!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猜想,写这个名词解释的人,可能是受到黄柏宁和宫玉海先生的启发作出来的。    

而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触及“不周山”地理位置的人,不是大学教授,也不是专业学者,更不是中国科学院头戴贵冠的院士,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专的业余学者,他就是济南市的一位普通工人,名叫黃伯宁。他用业余时间研究了《山海经》,并于1994年在《齐齐哈尔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山海经”考——论人类文明史的隔断帶》的论文。他说: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即断裂开来的山。山峰或山脉断裂,必然形成一条狭谷,在这一地区恰恰有一裂谷——東非大裂谷(5)。

看到把,人若没有打破常规,抛弃陈见,独立自主,超越前人的思想,老是按照先生的图画做文章,那是很难发现事实真相的!黃伯宁先生刻苦钻研,无师自通,为这一研究开了先河,他在这里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使观点接近了事实真相。

在这里,我提醒大家,我们千万别小看了这短短一段话,要知道,这可是独辟蹊径石破天惊的话,是纠正司马迁以来千年错误的话,是高瞻远瞩用“世界观”使思想接近事实的话!因为他的新思想超出了前人,所以他才能较正确的把“不周山”和“東非大裂谷”联系起来思考和研究中国上古历史地理问题。很明显,他的这种“实证”方法是大胆的、正确的、科学的。

再说,第二位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国上古历史地理的人,他就是我国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的副研究员——宫玉海先生,他于1995年在《“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一书中反复说:

“也正因为上述原因,‘不周之山’始终无法定位。由于《山海经》写了在‘昆仑之北’,许多人都认为在中国的西北。然而,郭璞在注中说,‘海外昆仑,去长安四万五千里’,眀明是在海外,当然在海内找不到,但是一旦把读音搞清,就一下子找到了它的位置。‘不周’本为‘不周负子’的简称;‘不周负子’就是今之莫桑比给,所以‘不周负子’实为東非大裂谷,正符合‘有山而不合’这种地理特征。这个问题一解决,其它有关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第4页。

“《吕氏春秋·喻大》说:‘地大,则有常祥、不庭、歧母、群抵、天翟、不周’。前面曾提到,‘不周’,即《大荒西经》中的‘不周负子’,它在非洲”第7页。

“‘不周’,一个颇为神秘的字眼。传说共工与颛顼争帝,战于畴华之野;共工失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然而后两句往往不见经传,可能为后人所加。不周之山在哪里?自古至今,没有定论。王逸注《离骚》,与高诱注《准南子·原道训》,都说在昆仑西北;因此后人大多认为应在国内。然而,在《山海经》里却有两个昆仑,一是海內昆仑,一是海外昆仑。因为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山,只有到海外去找,那就是非洲了。我国古时把非洲叫昆仑,如黑人叫昆仑人;黑奴叫昆仑奴。《水经》、《禹本纪》都说,昆仑去嵩高(嵩山)五万里;大禹到过非洲,那里有‘禹攻共工之山’,所以不周应在非洲。《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这里的西北海,应为里海;‘不周负子’古读为莫桑比给,指的是東非大裂谷”第50页。

我们看到,宫玉海在研究“不周山”的地理位置上是化了一番心血的,他不仅运用了不少史料,注意到“不周山”记载在《大荒西经》之中,以及郭璞注“海外昆仑”,还有《水经》和《禹本纪》所说:“昆仑山”离我国有四五万里远。这不就到了遙远的非洲吗?

但人们根本不信黄宫的观点!基至连宫玉海有时也不相信自己的发现!因为这个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它说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问题,这就是,“中华文化西来说”是正确的。由于黄宫的观点说明了黄帝和西王母的故国,“昆仑山”在遙远的“非洲”,而不在现在中国境內,当然很多人不信!

事实上,当我们再把黄宫两人的观点引伸一下,这就是,非洲的历史与文明是中国古人创造的,中国人的根和故乡在非洲,并且古代中国人的核心主体是从非洲迁徙到现在中国来的!

由此可见,找准史料,对应研究,一切历史难题都是可以理解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黄宫两先生确实是出类拔萃的研究《山海经》的佼佼者

但事情也很遗憾,尽管宫玉海发现了“不周山”在非洲的事实,然而,宫先生同时又是一个受司马迁的“中华文化本土起源说”影响很大的学者,所以他的发现常常与结论自相矛盾。如他在《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一书中一边说:“赫胥、伏羲、黄帝出生或居住于‘西方’;夏禹在埃及修了金字塔;鲧、禹的王宫建于克里特岛;周穆王即犹太所罗门王。但他紧接着又说,《山海经》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理书(第5页),自己是爱国主义者,坚决反对‘中华文化西来说’”。

看到吧,客观事实告诉了我们,“伟人”的错误最终还是把宫玉海的思想压倒了,所以他只好扭曲自己,映合伟人!这也就是说,宫先生的叛逆,并不彻底,他的思想还很矛盾,这就使他成了一个半途而废的革命者!结果使他最终不能发现真理!

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宫玉海说:“‘不周负子’和‘莫桑比给’在古代的‘读音’上是相同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语言学和训诂学上看,这是难于成立的。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宫玉海说:“西北海,应为里海”。就这点而论,“里海”与“東非大裂谷”相距遙远,两者没有任何联系,故“西北海”绝对不是“里海”。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宫的一些观点,也是臆断。

但不可否认的是,黄宫俩人都较正确的指出了一个重要事实,这就是,他们都认为:“不周山”的地理位置不在我国境内,而在“東非大裂谷”一带。这一出人意料的观点,可算中国历史学家研究上古历史的一个大突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2829.html

更多阅读

经济学:“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身边的经济学:“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西方经济学里有这么一句名言:“看不见的手”。何谓“看不见的手”?我们首先要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说起。  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系。所谓计划经济,也称

陶冶:家乡巨变的喜和忧六

家乡巨变的喜和忧(六)陶 冶六 谁不说俺家乡好?写完了《家乡巨变的喜和忧》(五)感觉不太舒服,就量了血压,血压高了是意料到的,可是怎么也没想到脉搏会是140。我怀疑血压计测脉搏不准,就看电子钟自己摸着数了1分钟,还真是不差的。什么原因啊?从以

皖南行之四:桃花潭的传说

太平湖风光皖南行之四:桃花潭的传说 唐朝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 伦送我情”的一首千古绝唱,让桃花潭名扬天下。桃花潭在什么地方?在朋友的引领下,不失此行遗憾,去一趟传奇故事的地方。从江南泾县县城出发,驱车沿青弋江

声明:《四:“不周山”的史料和地望》为网友丶感性小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