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讲故事 宋濂求学 真命小和尚

【小和尚讲故事】 15-22.宋濂求学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生于13101013。他的上祖世居陕西户县,迁居到北京。唐朝武德年间,其高祖曾在吴兴、义乌等地居住,到南宋嘉定初年,才迁到金华潜溪定居。元朝至正六年,在东民精舍执教的宋濂因仰慕浦江郑义门家风孝义,又把一家老少从金华潜溪迁到青箩山下定居。宋濂父亲叫宋文昭,母亲陈氏妊娠七个月生下宋濂,小名叫寿。因先天不足,宋濂刚出生时体质很弱,一遇风寒就生病,有时一连数天昏迷不醒,是他的母亲和祖母日夜抱持,轮流守护,才保住了性命。六岁时,宋濂开始上学读书,启蒙老师是义乌的包文藻。但他年纪虽小,体质也弱,记忆力却特别好,读书过目不忘,能日记二千字,且聪明过人,九岁时已经能写诗,代表作是《兰花篇》,为当地人所称赞,人们都称他为“神童”。

宋濂家生活贫穷,请不起先生,也没钱入学,宋濂十来岁时就辍学在家放羊了。但他求知欲很强,很喜欢读书,只要听说人家有好书,就千方百计去借来读。书借来后,他就日夜苦读,特别好的还要争取时间抄录下来,日子一到,就如期奉还,绝不敢稍稍超过限期。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他,这样才使他有机会读到各种各样的书。长大后,宋濂越加发愤,而且非常仰慕那些古代圣贤的学说,自己在家苦读之外,还要出门访师求教。当时,有一个浦江藉的名儒吴莱,在诸暨红门方家私塾教书,宋濂听说吴莱的知识渊博,很有学问,就背着书包跑了一百多里路赶到诸暨去听吴莱讲课。进不了学堂,他就在窗外偷听。吴莱名气很大,学生很多,慕名而来求学的络绎不绝,每天应接不暇,十分忙碌。宋濂不吃饭,不怕寒冷,耐心地等待着,一有机会就去向吴莱请教。每当吴莱有空闲时,他就恭恭敬敬地立在老师面前提疑问,探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仔细倾听,虚心求教。有时遇到老师呵责,他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分辩,等到老师心情好了,他又去请教,直到把问题弄通为止。所以,收获很大,长进很快。

外出求学,是非常艰辛的。天气暖和时,农活繁忙,一般没时间出门。所以,从师求学往往是冬日农闲之时。每当这时候,宋濂背着书箱,穿着几乎露出脚趾的破鞋,冒着凜冽的寒风,踩着厚厚的积雪,翻山越岭,艰难地跋涉在深山峡谷里。脚上皮肤被冻裂了,自己还不知道。到了住所,四肢已冻得不能动弹,他只好钻进被子里取暖。旅舍的掌柜,每天只给他吃两顿饭,他也不去在意。和他住一起的同学们身穿华丽的衣服,头戴着用红缨、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着玉佩、精致的刀剑和香袋,浑身上下珠光宝气,显出高贵和富丽,只有宋濂只穿一件破棉袄。破衣褴衫地生活在富家公子当中,宋濂既不羡慕,也不动心,一心只读古人书,顾自孜孜不倦地刻苦求学。

后来,吴莱主教于郑义门的东明精舍,宋濂跟着负笈而来,就读于东明精舍。吴莱见宋濂读书刻苦,学问又好,非常欣赏,经常在郑义门的家长郑大和面前提起宋濂。郑大和是个十分爱才的人,听吴莱称赞宋濂是个可造之才,便另眼相看,并特许宋濂可进郑氏专门为族中子弟开设的藏书楼读书。郑氏藏书楼储有珍贵的书三万余卷,是当时全国藏书最多的藏书楼之一。宋濂有机会进郑氏的藏书楼读书,犹如久旱的禾苗逢甘霖,顿时喜出望外,每天如饥似渴,读书不倦,学业大进。过了一年多,吴莱因年事渐高,身体多病,提出辞馆,并极力推荐宋濂代替自己。从此宋濂就留在了郑义门担任教席,又把一家人全都迁到浦江居住。十多年后,朱元璋攻下婺州,遣使聘请,宋濂便应聘出仕为官,辅佐朱元璋扫平群雄,统一中国,建立明朝,道德文章师表天下,被称为明代开国文章首臣。

(未完待续)

------《白麟溪的传说》(之廿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336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咬文嚼字讲故事 咬文嚼字

原文地址:咬文嚼字讲故事作者:yangshengzao咬文嚼字讲故事《咬文嚼字》是一本好杂志,里面讲过许多字句的用法,也有许多小故事,读来不止有趣,对搞文字工作的人应该大有裨益

解释等于掩饰,掩饰等于讲故事 不解释不掩饰

(解释等于掩饰,掩饰等于讲故事)多经典的一句网络用语,却也成了调侃的话曾经,不论什么,总喜欢附带的有解释可是现在,宁愿被误会也不要解释了反正解释等于掩饰,掩饰等于讲故事换言之,就是:解释=讲故事要是这样,那还不如就讲个故事好了,反正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宋濂 江夏黄氏族谱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宋濂)《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宋濂为诸暨孝义花亭黄氏所写的谱序,目前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因原文系文言文,又无句读,传抄之后出现许多谬误,现

声明:《小和尚讲故事 宋濂求学 真命小和尚》为网友明明很靠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