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南师讲故事:“疏不间亲”的处世经验

诸位年轻同学有没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原文啊?像我们小时候原文都能背出来很多,那个文字太好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刘表原配太太死了,大儿子叫刘琦,后娘对他不好,准备让自己儿子上来接位。刘琦急死了,就请教他的叔叔刘备,刘备很高明,他说你问我们军师诸葛亮吧。

刘琦就问诸葛亮,诸葛亮听到就不答话,故意岔开,刘琦总讲不上话。后来刘琦就告诉诸葛亮,他说我有个绝版的好书,你要不要看?我这是比喻,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诸葛亮也是喜欢搞学问的,就跟他到楼上,诸葛亮一上去,刘琦就把楼梯抽掉,下不去了。刘琦立刻跪下,先生啊!这个时候一个外人都没有,你非教我不可。诸葛亮没有办法,他逃不了。但是,古人说的“疏不间亲”,夫妻吵架,兄弟之间闹家务,第三者绝不能讲话,讲话是最笨的事。

我有一个经验,年轻的时候很热情,有两夫妻刚刚结婚,都是我的朋友,结果两个人吵架,都跟我埋怨对方。我想让他们两夫妻讲和,跟男的讲,你不要听她的,她就是脾气坏;然后告诉女的,我那个同学好讨厌,你不要理他,过一两天就好了。结果他们到了晚上,两夫妻就和好了,然后说某人讲你坏耶!那样啊!这样啊!弄得我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这个道理就是“疏不间亲”

或者人家夫妇吵架,有个朋友冒冒失失地跑来,莫名其妙地参与其间,很热心地劝架,本来人家只是小小地拌个嘴,被他这么东说说、西说说,害得人家越吵越厉害,无法收场!这不是多事吗?

诸葛亮说,刘公子啊!你何苦逼我呢?疏不间亲,那没有办法。刘琦说今天只有军师可以救我,诸葛亮就讲历史上太子申生的事。春秋战国的典故你不知道吗?你向父亲请求带兵外调嘛!部队归你掌握,又守了边疆,跟后娘分开远远的,不起冲突。等到你父亲一过世,军权在你手里,爱怎么干就怎么干。诸葛亮只好把历史的故事告诉他,刘琦就懂了。

我昨天讲一个同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常常看到年轻同学,有人把公司里的事跟他一谈,他出了很多主意,这就是没有受过好的教育的原故,你又不是那个公司里的职员,不知道内情,又没有参与经过。譬如刚才同学提出来,我们楼上有大法会,方丈和尚亲自主持,很庄严肃穆,但是你晓得吗?昨天夜里,他们为了布置这个会场,到早晨六点钟才睡觉。你没有参与过就不晓得那么辛苦,就不知道内情。所以由这个道理就要懂天下一切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绝对不随便讲话,因为你不懂别人的辛苦,固然你是好意,这是做人做事的分寸。

《列子臆说》《孟子与公孙丑》

------------------------------------------

“疏不间亲”,诸葛亮引用古人的话。你介入人家家庭之中,是非好坏,皆不能讲。

我经常告诉年轻同学一个经验,碰到两夫妻吵架,走远一点,决不能劝。我十几岁的时候,傻啦吧唧的,有同学结了婚两夫妻吵架,吵到我前面来,我想帮他们两个圆好,告诉他太太,那位老兄他就是这个毛病,他不对你对,让她消消气嘛。然后,又劝那个丈夫,女人就是这个样子的,哪里不好。他们两个第二天好起来,太太告诉他,某人都讲你不好,他也告诉太太,某人也讲你不好。最后倒霉的是我,变成两面不是人。这个叫“疏不间亲”。

因为这一件事情,读懂了这一句话。骨肉之间没有办法,清官难断家务事,他两个打得头破血流,两个到底是夫妻,三天以后,两个还是搂着大膀子在路上走呢。家人父子之间,没有是非,只有情感。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听南师讲故事:“疏不间亲”的处世经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67912.html

更多阅读

南师讲“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是什么意思

我们研究佛学的,我先讲一个小题目,就是认知小乘是什么,先不要说认知的本身是什么,只能借用这个名词。对小乘佛学,我们的认识,只晓得佛开始说四谛。谛就是要点,哪四谛?苦、集、灭、道四谛。小乘法门讲四谛叫三转四谛法轮。记住哦!然后说到十二

南师开示:六妙法门止观的认识与实践

【南师书法】----------------------正文:六妙法门的实践,大多只从数息到随息,很少有人由此进入佛法的真定慧之境。可以说大家都在习练轻柔气功,绝少能超越心息相依的境界。唯在随息的过程中,身心自然会发生许多变化,外呼吸(鼻)逐渐的微细,内呼吸(腹都)开始发

声明:《听南师讲故事:“疏不间亲”的处世经验》为网友洛佩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