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 中国书法四大家

从秦到清218位皇帝沿革(转)作者:晋峰堂

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作者:皮皮

严耕望称钱穆、陈垣、陈寅恪与吕思勉为“史学前辈四大家”已广为人知,严氏在其《通贯的断代史家》一文中又称许吕思勉“贯通”的特点亦为人广泛征引,吕氏著述之多、范围之广又为四人之冠,“贯通”二字当为定论已无疑义。而吕氏著述又与当时风气不合,亦是事实。由于机缘遇合,2008年顷,我有幸成为吕氏著作《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吕思勉文集》之一种)的责任编辑,在细读《九种》之时,时时感叹他读得真细。吕氏“执微”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撰文略加评介,谨表晚辈景仰之情。

当日风气

“四家”之中,“二陈”对新材料之使用最为重视。海宁王国维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陈寅恪继而大倡“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开风气之先。又言“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截钉斩铁,与先生平日语气不同,表示对治学要运用新材料这一点的强调。后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成一时名言,风气遂成。而其间新会陈援庵以其《元也里可温考》及《摩尼教入中国考》二文对敦煌材料之使用成为此风气有力支持者。日人桑原鸷藏称“支那虽有柯劭忞氏老大家,及许多史学者,然能如陈垣氏之足惹吾人注意者,殊未见也”。(见《读陈垣氏之元西域人华化考》)可见其肯定。桑原有“最痛恨支那的支那研究者”的恶名;言辞至为苛刻。吕氏行辈略长于陈,其著述不知桑原是否得见,如果已见,不知作何月旦评?

二陈以治史者的姿态开启新风,而吕思勉以写史者的姿态,“埋头枯守,不求闻达”,完成了一部通史、四部断代史、其他七八种专著及数百篇札记。陈寅恪尝自称“论学论治,迥异时流”;而吕思勉“论学”不用新材料,“论治”在民国之乱世,花大气力阐述“大同思想”(见《大同释义》及《中国政治发展史》),亦诚为“迥异时流”者。

吕思勉为时代风气裹挟,名声、著述为之所掩,当是事实。

吕氏特点

《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包括《医籍问津》、《经子解题》、《先秦学术概要》及《中国社会发展史》等九种。其中《经子解题》最为名著,黄永年先生称自己正是在南京书摊上买到一册《经子解题》才走上文史之路的。《经子解题》开端即言“学问之道,贵自得之,欲求自得,必先有悟入处。而悟出之处,恒在单词只义,人所不经意处,此则会心各有不同,父师不能以喻子弟者也”。可看做吕氏“执微”的方法论。至于其效果,兹举一例:

《吕氏春秋》有“去尤篇”,四库本及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皆作“去尤”,而《经子解题》独作“去尩”(音汪)。初时以为吕先生偶误,从四库本改作“尤”,然终感二字字形差异较大,不像手民之误。后终查得“尤”的本字为“尢”,“尩”的本字为“尢”(参临熙字典》寅集上页二二),二字至为相近。尩为“曲胫也”,有偏曲之意。“尤”有责怪之意。读《吕氏春秋》此篇,其意在强调“平察”,平察则需“去偏”,尩字意合。责怪之意则扞格难通。陈奇猷为当代子学巨擘,其人亦意识到“与此处所用之意未合”,然不识字源,释“尤”为“疣”,越释越远。而吕思勉于此“单词只义”处颇能悟入,一字之择,至为精当,今人拍案叫绝,一纠通行本之讹。

《九种》当中类似“执微”之处甚多,如《先秦学术概论》第二章子“人性恶,其善者伪”一句,释“伪”作“为”。第三章力辩“刑名”之为“形名”。篇幅所限,兹不多举。总之,吕氏“博通”之外,“执微”是一显著特点。这种“执微”说白了就是文本细读,即“美国新批评”所言Close-reading,然吕氏“执微”掺和了校勘学与训诂学的元素,上例即是显证。

吕先生言:“天下本无截然不同之理;训诂名物,尤为百家所同。”此又是其“贯通”处。读先生“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有天良发现之阶级;只有自行觉悟之个人,无有自行觉悟之阶级”云,哑然默坐;读先生“以先富带动后富,吾决不信也”云,真恍若隔世。

今日风气及结论

寅恪先生提倡使用新材料,认为大师巨子不仅在于继承,更在于“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先修所未逮”,然而今天能否“承继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亦成为一个问题。为文必中英文摘要,煞有介事,其实无物焉。下笔必三数万言不止,心得仅两三句;前人札记之风不行马茂元生前告赵长云“文成先斩去一半,方是为文之道”,今人不从。相互摘引,不作论证,是否勘以传信,绝不关心,无异剿袭。钱锺书《谈艺录》“道及时贤,仅此二处”之风渐替,自爱自尊自负之气消亡。自知其文资料尚有可补,观点或有可商,然急急刊布,欲猎取声名欤?为得食,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人不在少。硕博士论文,动辄十数万、数十万,敷衍无精义,自己亦知不可珍,他人更弃之如敝屣,则其势日颓。

从秦到清218位皇帝沿革

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君主的称呼。秦始皇赢政在统一中国后,认为春秋战国时代对君主的称呼“王”,不足以表现他的丰功伟绩,从此我国历史上就出现“皇帝”这个称号。其后该称呼传诸后世沿袭下去,从公元前221年开始直到1911年清宣统帝去位,历时2132年。历代皇帝有多少,统计口径不同,比如对辽、金,比如对成吉思汗、努尔哈赤,比如对李自成、洪秀全如何算,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因而也有不同的说法。

现在我根据一般的观点加以整理,即秦朝2帝(子婴未称王不列入),两汉和新朝25帝(不含4位少帝),三国11帝(不算曹操和司马父子三人)、两晋15帝(五胡十六国不在其列)、南北朝50帝(还有9位临时称帝的没有计算),隋2帝(李渊所立恭帝不算),唐(包括大周)21帝,五代不包括十国计13帝、辽宋金政权并存时期分别为9、18、9合计36帝(不包括西夏政权)、元(含成吉思汗等大汗)15帝、明16帝、清12帝,一共为218位皇帝。当然历史上称帝者远不止此数,既有皇帝封其老子的,又有割据政权擅称帝者,更有如黄巢、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未成大统即登基者,甚或如安禄山、李希烈、袁世凯等梦想篡位者,正史一般不以为帝。

一、秦朝(公元前22l—前2O6年)正史2帝

1、秦始皇赢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

2、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子婴】公元前206年在位47天,未称帝。

二、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合计25帝

(一)西汉12帝

1、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称帝,死于公元前194年。

2、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前187在位。

【汉前少帝刘恭】公元前187—前183年在位(太后吕稚称制)。

【汉后少帝刘弘】公元前183—前179年在位(太后吕稚称制) 。

3、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前156年在位。

4、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前141年在位。

5、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公元前140年始建第一个年号“建元”还用过的年号有“元光”(前134)“元朔”(前128)“元狩”(前122)“元鼎”(前116)“元封”(前110)“太初”(前104)、“天汉”(前101)“太始”(前97)“征和”(前92)“后元”(前88—前87年)。

6、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7—前74年在位。年号有“始元”(前86)“元凤”(前80)“元平”元年(前74年)。

【昌邑王刘贺】仅27天即被废。

7、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前49年在位。年号有“本始”(前73)“地节”(前69)“元康”(前65)“神尊”(前61)“五凤”(前57)“甘露”(前53)“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

8、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年号有“初元”(前48)“永光”(前43)“建昭”(前38)“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

9、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前7年在位。年号有“建始”(前32)“河平”(前28)“阳朔”(前24)“鸿嘉”(前20)“永始”(前16)“元延”(前12)“绥和”(前8年—前7年)。

10、汉哀帝刘欣,公元前7—前1年在位。年号有“建平”(前6)“元寿”(前2年—前1年)。

11、汉平帝刘衍,公元前1年—公元5年在位。年号“元始”(公元1—5年)。

12、孺子刘婴,公元6—8年在位,由王莽摄政并为其所废。年号有“居摄”(公元6)“初始”元年(公元8年)。

(二)新朝1帝

1、王莽,公元9年—23年在位,两汉之间新朝统治者。年号有“始建国”(公元9)“天凤”(公元14)“地皇”(20年)。

【淮阳王刘玄】被绿林军拥为汉更始帝,时间为公元23—25年。

(三)东汉(公元25年-220年)正史13帝

1、汉光武帝刘秀,25—57年在位。年号有“建武”(25)“中元”(56—57年)。

2、汉明帝刘庄,57—75年在位。年号“永平”(58)。

3、汉章帝刘炟,75—88年在位。年号有“建初”(76)“元和”(84)“章和”(87—88年)。

4、汉和帝刘肇,88—105年在位。年号有“永元”(89)“元兴”元年(105年)。

5、汉殇帝刘隆,105年12月—106年8月在位。年号“延平”元年(106年)。

6、汉安帝刘祜,106—125年在位。年号有“永初”(107)“元初”(114)“永宁”(120)“建光”(121)“延光”(122—125年)。

【北乡侯刘懿】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又称东汉少帝。

7、汉顺帝刘保,125—144年在位。年号有“永建”(126)“阳嘉”(132)“永和”(136)“汉安”(142)“健康”元年(144年)。

8、汉冲帝刘炳,144—145年在位。年号“永嘉”元年(145年)。

9、汉质帝刘缵,145—146年在位。年号“本初”元年(146年)。

10、汉桓帝刘志,146—167年在位。年号有“建和”(147)“和平”(150)“元嘉”(151)“永兴”(153)“永寿”(155)“延熹”(158)“永康”元年(167年)。

11、汉灵帝刘宏,168—189年在位。年号有“建宁”(168)“熹平”(172)“光和”(178)“中平”(184—189年)。

【汉少帝刘辩】189年4月即位,同年8月被董卓所废。

12、汉献帝刘协,189—220年在位。年号有“永汉”元年(189年)“初平”(190)“兴平”(194)“建安”(196)“延康”元年(220年)。

三、三国时期合计11帝

(一)曹魏(220—265年)5帝

【魏武帝曹操】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1、魏文帝曹丕,220—226年在位,年号“黄初”(220)。

2、魏明帝曹睿,226—239年在位,年号有“太和”(227)“青龙”(233)“景初”(237)。

3、魏少帝曹芳,239—254年在位,年号有“正始”(240)“嘉平”(249—254年十月)。

4、高贵乡公曹髦,254—260年在位,年号有“正元”(254)“甘露”(256—260年六月)。

5、魏元帝曹奂,260—265年在位,年号有“景元”(260)“咸熙”(264)。

(二)蜀汉(221—263年)2帝

1、汉昭烈帝刘备,221—223年在位,年号“章武”(221—223年四月)。

2、后主刘禅,223—263年在位,年号有“建兴”(223)“延熙”(238)“景耀”(258)“炎兴”元年(263年)。

(三)孙吴(229—280年)4帝

1、吴武烈帝孙权,229年称帝,至252年在位,年号有“黄武”(222)“黄龙”(229)“嘉禾”(232)“赤乌”(238)“太元”(251)“神凤”元年(公元252年—三月)。

2、会稽王孙亮,252—258年在位,年号有“建兴”(252)“五凤”(254)“太平”(256)。

3、吴景帝孙休,258—264年在位,年号“永安”(258)。

4、吴末帝孙皓,264—280年在位,年号有“元兴”(264)、“甘露”(264)“宝鼎”(265)“建衡”(269)“凤凰”(272)“天册”(275)“天玺”(276)“天纪”(277)。

四、两晋十六国计15帝

(一)西晋(265—316)共4帝

【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身后追谥。

1、晋武帝司马炎,265—290年4月在位,年号有“泰始”(266)“咸宁”(275)“太康”(280)“太熙”元年(290年正月—四月)。

2、晋惠帝司马衷,290—306年在位,年号有“永熙”(290)“永平”(291年正月—三月)“元康”(291)“永康”(300)“永宁”(301)“太安”(303)“永安”(304年正月—七月)“建武”(304年七月—十一月)“永兴”(305)“光熙”元年(306)(点评:起了那么多的年号,真是白痴皇帝一个)。

3、晋怀帝司马炽,306—312年在位,年号“永嘉”(307)。

4、晋愍帝司马邺,312—316年即位,年号“建兴”(313—317年三月)。

(二)东晋(317—420年)历四代11帝

1、晋元帝司马睿,317—322年在位,年号有“建武”(317)“大兴”(319)“永昌”元年(322)。

2、晋明帝司马绍,322—325年在位,年号“太宁”(323)。

3、晋成帝司马衍,325—342年在位,年号有“咸和”(326)“咸康”(335)。

4、晋康帝司马岳,342—344年在位,年号“建元”(343)。

5、晋穆帝司马聃,344—361年在位,年号有“永和”(345)“升平”(357)。

6、晋哀帝司马丕,361—365年在位,年号有“隆和”(362)“兴宁”(363)。

7、晋废帝司马奕,365—371年在位,年号“太和”(366)。

8、晋简文帝司马昱,372年仅在位一年,年号“咸安”(371年十一月—372年)。

9、晋孝武帝司马曜,372—396年在位,年号有“宁康”(373)“太元”(376)。

10、晋安帝司马德宗,396—418年在位,年号有“隆安/崇安”(397)“元兴”(402)“大亨”(404)“义熙”(405)。

11、晋恭帝司马德文,418—420年在位,年号“元熙”(419—420年六月)。

(三)五胡十六国(一般不认为是皇帝)

【前赵】又称匈奴汉国(304—319—329年),都长安:1、汉光文帝刘渊,2、汉昭武帝刘聪,3、汉隐帝刘粲,4、刘曜。

【成汉】(303—347年),都成都,巴氐族人所建:1、成景帝李特,2、成武帝李雄,3、成哀帝李班,4、成幽公李期,5、汉昭文帝李寿,6、汉末主李势。

【前凉】(317—376年)汉族政权历8主(未称帝),都姑臧(今武威):【武王张轨】(追谥)1、明王张寔,2、成王张茂,3、文王张骏,4、桓王张重华,5、哀王张曜灵,6、威王张祚,7、冲王张玄靓,8、悼公张天锡。

【后赵】(319—351年)羯族政权,都襄国(今邢台)后邺城:1、明帝石勒,2、海阳王石弘,3、武帝石虎,4、义阳王石世,5、新兴王石尊,6、石鉴,7、石祗。

【前燕】(337—370年)鲜卑族政权,都龙城再蓟后邺城:1、文明帝慕容皝,2、景昭帝慕容儁,3、幽帝慕容暐。

【前秦】(351—394年)氐族政权,都长安:1、景明帝苻健,2、厉王苻生,3、宣昭帝苻坚(357—385年在位),4、苻丕,5、苻登,6、苻崇。

【后燕】(384—407年)鲜卑族政权,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后龙城:1、成武帝慕容垂,2、惠闵帝慕容宝,3、开封公慕容详,4、赵王慕容麟,5、昭武帝慕容盛,6、昭文帝慕容熙,7、惠懿皇帝慕容云。

【西秦】(385—400年+409—431年),鲜卑族政权(未称帝),都苑川:1、宣烈王乞伏国仁,2、武元王乞伏乾归,3、文昭王乞伏炽盘,4、末主乞伏慕末。

【后凉】(386—403年)氐族政权,都姑臧:1、吕光,2、吕绍,3、吕纂、4、吕隆。

【后秦】(386—417年)羌族政权,都长安:1、武昭帝姚苌,2、文桓皇帝姚兴,3、末主姚泓。

【南谅】(397—414年)鲜卑族政权,都乐都1、武威王拓跋乌孤,2、河西王拓跋利鹿孤,3、凉王拓跋傉檀。

【南燕】(398—410年)鲜卑族政权,都广固:1、献武帝慕容德,2、末主慕容超。

【北凉】(401—439年)匈奴政权,都姑臧:1、武宣王沮渠蒙逊,2、哀王沮渠牧犍。

【西凉】(405—421年)汉政权,都姑臧:1、武昭王李暠,2、酒泉公李歆,3、李恂。

【北燕】(407—430年)汉族政权,都龙城:1、文成帝冯跋,2、昭成帝冯弘。

【大夏】(407—432年)匈奴族政权,都统万城:1、武烈帝赫连勃勃,2、平原王赫连昌,3、昌定王赫连定。

除十六国之外,同时期还曾存在【冉魏】【代国】【西燕】【吐谷浑】政权。

五、南北朝

(一)南朝—刘宋(420—479年)历5代8帝

1、宋武帝刘裕,420—422年在位,年号“永初”(420)。

2、宋少帝刘义符,422—424年在位,年号“景平”(423)。

3、宋文帝刘义隆,424—453年在位,年号“元嘉”(424)。

【太子刘劭】弑父篡位,改元“太初”,在位三月,正史一般不承认为帝。

4、宋孝武帝刘骏,453—464年在位,年号有“孝建”(454)“大明”(457)。

5、宋前废帝刘子业,464—465年在位,年号“永光”(465年正月—八月)“景和”(465年八月—十一月)。

6、宋明帝刘彧,465—472年在位,年号有“泰始”(465)“泰豫”元年(472)。

7、宋后废帝刘昱,472—477年在位,年号“元徽”(473)。

8、宋顺帝刘准,477—479年在位,年号“升明”(477)。

(二)南朝—南齐(479—502年)

1、齐高帝萧道成,479—482年在位,年号“建元”(479)。

2、武帝萧赜,482—493年在位,年号“永明”(483)。

【郁林王萧昭业】493—494年在位。

【海陵王萧昭文】494年在位4个月,年号“延兴”。

3、齐明帝萧鸾,494—498年在位,年号有“建武”(494)“永泰”(498)。

4、齐东昏侯萧宝卷,498—501年在位,年号“永元”(499)。

5、齐和帝萧宝融,501—502年在位,年号“中兴”(502)。

(三)南朝—萧梁(502—557年)

1、梁武帝萧衍,502—549年在位,年号有“天监”(502)“普通”(520)“大通”(527)“中大通”(529)“大同”(535)“中大同”(546)“太清”(547)。

【临贺王萧正德】年号“正平”。

2、梁简文帝萧纲,549—551年在位,年号“大宝”(550)。

【豫章王萧栋】年号“天正”;【武陵王萧纪】年号“天正”。

3、梁元帝萧绎,552—554年在位,年号“承圣”(552)。

4、闵帝萧渊明,年号“天成”(555年五月—十月)。

5、敬帝萧方智,555年—557年在位,年号有“绍泰”(555)“太平”(556)。

【西梁】地方政权历三主:1、宣帝萧言,2、明帝萧岿,3、后主萧琮。

(四)南朝—陈朝(557—589年)历三代五主

1、陈武帝陈霸先,557—559年在位,年号“永定”(557)。

2、陈文帝陈蒨,559—566年在位,年号有“天嘉”(560)“天康”元年(566)。

3、陈废帝陈伯宗,566—568年在位,年号“光大”(567)。

4、陈宣帝陈顼,568—582年在位,年号“太建”(569)。

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 中国书法四大家

5、陈后主陈叔宝,582—589年在位,年号有“至德”(583)“祯明”(587)。

(五)北朝—北魏(386—439—534年)

386—438年尚未统一北方,期间有【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

1、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曾用年号“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2、南安王拓跋余,在位八个月,年号“承平”。

3、文成帝拓跋浚,452—465年在位,曾用年号“兴安”“兴光”“太安”“和平”。

4、献文帝拓跋弘,465—471年在位,曾用年号“天安”“皇兴”。

5、孝文帝元宏,471—499年在位,曾用年号“延兴”“承明”“太和”。

6、宣武帝元恪,499—515年在位,曾用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7、孝明帝元诩,515—528年在位,曾用年号“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

8、幼主元钊,528年曾立为帝。

9、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年在位,曾用年号“建义”“永安”。

10、长广王元晔,530年10月—531年2月在位,年号“建明”。

11、节闵帝元恭,531—532年在位,年号“普泰”。

12、孝武帝元脩,年号有“太昌”“永兴”“永熙”。

(六)北朝—东魏(534—550年),历一帝

孝静帝元善见,年号有“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七)北朝—西魏(535—556年),历三帝

1、文帝元宝炬,535—551年在位,年号“大统”。

2、废帝元钦,551年—554年在位,无年号。

3、恭帝元廓,554年—556年在位,无年号。

(八)北朝—北齐(550—577年)

【神武帝高欢】未称帝,东魏的实际统治者和北齐的实际创建者;【文襄帝高澄】追谥。

1、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年号“天保”。

2、废帝高殷,559—560年在位,年号“乾明”。

3、孝昭帝高演,560—561年在位,年号“皇建”。

4、武成帝高湛,561—565年在位,曾用年号“太宁”“河清”。

5、后主高纬,565—577年在位,曾用年号“天统”“武平”“隆化”。

6、幼主高恒,577年在位,年号“承光”。

(九)北朝—北周(557—581年)

【宇文泰】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和北周的实际创建者,谥为北周文帝。

1、孝闵帝宇文觉,557年九月前在位,无年号。

2、明帝宇文毓,557—560年在位,年号“武成”。

3、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年号“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4、宣帝宇文贇,578—579年在位,年号“大成”。

5、静帝宇文阐(宇文衍),579—581年在位,年号“大象”“大定”,

六、隋朝(581—618年)正史2帝

1、文帝杨坚,581—604年在位,年号“开皇”(581)“仁寿”(601)。

2、炀帝杨广,604—618年在位,年号“大业”(605)。

【恭帝杨侑】617年为李渊所立,年号“义宁”,618年被废。

(续)

七、唐朝(618—907年)21帝(包括大周武则天)

1、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年号“武德”。

2、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年号“贞观”。

3、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曾用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麒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4、中宗李显,继位2个月即废,年号“嗣圣”;又于705年—710年复位,年号“神龙”“景龙”。

5、睿宗李旦,684—690年在位,年号“文明”;710年复位,712年禅位,期间曾用年号“景云”“太极”“延和”。

6、大周武则天,690—705年在位,曾用年号“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少帝李重茂】继中宗位仅一月被废,封温王。

7、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曾用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8、肃宗李亨,756—762年在位,曾用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9、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曾用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10、德宗李适,779—805年在位,曾用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11、顺宗李诵,805年在位,年号“永贞”。

12、宪宗李纯,806—820年在位,年号“永和”。

13、穆宗李恒,820—824年在位,年号“长庆”。

14、敬宗李湛,824—827年在位,年号“宝历”。

15、文宗李昂,827—840年在位,曾用年号“大和”“开成“。

16、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年号“会昌“。

17、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年号“大中”。

18、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年号“咸通”。

19、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曾用年号“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20、昭宗李晔,888—904年在位,曾用年号“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

21、哀帝李拀,904—907年在位,年号“天佑”。

八、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

(一)后梁(907—923年)

1、太祖朱温,907—912年在位,曾用年号“开平”“乾化”(911年五月—)。

2、末帝朱友贞,913—923年在位,曾用年号“乾化”(沿用—915年十月)、“贞明”(915年十一月-921年四月)、“龙德”(921年五月—923年十月)。

(二)后唐(923—936年)

【后唐世宗李克用】未称帝,后世追谥。

1、庄宗李存勖,923—926年在位,年号“同光”。

2、明宗李嗣源,926—933年在位,曾用年号“天成”“长兴”。

3、闵帝李从厚,933—934年在位,年号“应顺”。

4、末帝李从珂,934—937年1月在位,年号“清泰”。

(三)后晋(937—947)

1、高祖石敬塘,937—942年在位,年号“天福”。

2、出帝石重贵,942—947年在位,年号“开运”(944年)。

(四)后汉(947—950)

1、高祖刘知远,947—948年在位,仍用后晋高祖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2、隐帝刘承祐,948—950年在位,年号“乾祐”。

(五)后周(951—960)

1、太祖郭威,951—954年在位,年号“广顺”、“显德”。

2、世宗柴荣,954—959年在位,年号沿用显德。

3、恭帝柴宗训,959—960年在位,年号沿用显德。

【十国】有的称帝,有的未称帝,正史皆不以为帝。

(一)南吴(902—937年):1、太祖杨行密(902—905年);2、烈宗杨渥(905—908年);3、高祖杨隆演(908—920年),年号“武义“(919年四月至921年正月);4、睿帝杨溥(920—937),年号“顺义”(921年二月至927年十月)、“乾贞”(927年十一月至929年十月)、“大和”(929年十月至935年八月)、“天祚”(935年九月-937年十月)。

(二)前蜀(907-925年):1、高祖王建(903—918年),年号:“武成”(908—910年)、“永平”(911—915年)、“天汉”(917年正月至十二月)、“光天“或”广大“(918年正月至十二月)等;2、后主王衍,年号“乾德”(919年正月至924年十二月)、“咸康”(925年正月至十一月)。

(三)南楚(马楚)(907—951年),各王无年号:1、武穆王马殷(896—930);2、衡阳王马希声(930—932);3、文昭王马希范(934—947);4、废王马希广(947—950);5、恭孝王马希萼;6、马希崇。

(四)南平(又称荆南、北楚)(907年-963年):1、武信王高季兴;2、文献王高从诲;3、贞懿王高宝融;4、荆南侍中高保勖;5、荆南侍中高继冲。

(五)南汉(907—971年):1、南海王刘隐;2、高祖刘龑(刘岩、刘陟),年号“乾亨”(917年七月—925年十一月)、“白龙”(925年十二月至928年二月)、“大有”(928年三月至942年三月);3、殇帝刘玢,年号“光天”(942年四月至943年二月);4、中宗刘晟,年号“应乾”(943年三月—十月)、“乾和”(943年十一月—958年);5、后主刘鋹,年号“大宝”(958—971年)。

(六)吴越(907—978年):1、太祖钱鏐,907—932年在位,曾用年号“天宝”(908—923年)“宝大”(924年正月至925年十二月)“宝正”(926年-931年);此后无年号。2、世宗钱元瓘(932—941年);3、成宗钱弘佐(941—947年);4、忠逊王钱弘倧(947—948年);5、忠懿王钱弘俶(948—978年)。

(七)闽国(909—945年)1、太祖王审知;2、嗣王王延翰;3、惠宗王延钧,年号“龙启”(933—934)、“永和”(935年);4、康宗王继鹏,年号“通文”(936—939年七月);5、景宗王延曦,年号“永隆”(939闰七月—943年正月);6、殷帝王延政,年号“天德”(943—945)。

(八)后蜀(934年-965年):1、高祖孟知祥,年号“明德”(934年四月—)。2、后主孟昶,年号“明德”(沿用—937年)、“广政”(938正月—965年)。

(九)南唐(937—975):1、烈祖李昪(徐知诰),年号“升元”(937年十月—943年二月)。2、元宗李璟,943—961年在位,年号“保大”(943年—957年)、“中兴”“交泰”(958年三月—五月);3、后主李煜,961—975年在位。

(十)北汉(951年-979年):1、世祖刘旻,951—954年在位,沿用后汉年号“乾祐”;2、睿宗刘承钧,954—968年在位,沿用后汉年号至“乾祐九年”,957年正月改元“天会”;3、少主刘继恩(968年7月至9月);4、末帝刘继元(968—979年),沿用“天会”年号,974年改元“广运”。

【桀燕】911—913年刘有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应天”。

九、辽宋金时期

(一)大辽(907—1125)又名“契丹国

1、太祖耶律阿保机,907—926年在位,916年建年号“神册”(916)、“天赞”(922)、“天显”(926年)。

【辽东丹王耶律倍】926年—930年在位,未称帝。

2、太宗耶律德光,927—947年在位,年号沿用“天显”、“会同”(938)、“大同”(947)。

3、世宗耶律阮,947年—951年在位,年号“天禄”(947)

4、穆宗耶律璟,951年—969年在位,年号“应历”(951)

5、景宗耶律贤,969年—982年在位,年号“保宁”(969)“乾亨”(979)

6、圣宗耶律隆绪,982—1031年在位,年号“统和”(983)、“开泰”(1012)、“太平”(1021)

7、兴宗耶律宗真,1031年—1055年在位,年号“景福”(1031)、“重熙”(1032)

8、道宗耶律洪基,1055年—1101在位,年号“清宁”(1055)、“咸雍”(1065)、“太康/大康”(1075)、“大安”(1085)、“寿昌/寿隆”(1095)。

9、天祚帝耶律延禧,1101—1125年在位,年号“乾统”(1101)、“天庆”(1111)、“保大”(1121)。

(二)北宋(960—1127)

1、太祖赵匡胤,960—976年在位,年号“建隆”(960)、“乾德”(963)、“开宝”(968)。

2、太宗赵匡/光义,976年—997年在位,年号“太平兴国”(976)、“雍熙”(984)、“端拱”(988)、“淳化”(990)、“至道”(995)。

3、真宗赵恒,998年—1022年在位,年号“咸平“(998)”、“景德”(1004)、“大中祥符”(1008)、“天禧“(1017)、“乾兴”(1022)。

4、仁宗赵祯,1023年—1063年在位,年号“天圣”(1023)、“明道”(1032)、“景祐”(1034)、“宝元”(1038)、“康定”(1040)、“庆历”(1041)、“皇祐”(1049)、“至和”(1054)、“嘉祐”(1056)。

5、英宗赵曙,1063年—1067年在位,年号“治平”。

6、神宗赵顼,1067—1085年在位,年号“熙宁”(1068)、“元丰”(1078)。

7、哲宗赵煦,1086—1100年在位,年号“元祐”(1086)、“绍圣”(1094)、“绍圣”、“元符”(1098)。

8、徽宗赵佶,1100—1125年在位,年号“建中靖国”(1101)、“崇宁”(1102)、“大观”(1107)、“政和”(1111)、“重和”(1118)、“宣和”(1119)

9、钦宗赵桓,1126—1127年在位1年2个月,年号“靖康”(1126)。

(三)金朝(1115—1234年)

1、太祖完颜阿骨打,1115—1123年在位,年号“收国”(1115)、“天辅”(1117)。

2、太宗完颜晟,1123—1135年在位,年号“天会”。

3、熙宗完颜亶,1135—1149年在位,沿用“天会”年号、改元“天眷”(1138)、“皇统”(1141)。

4、金废帝完颜亮,1149年—1161年在位,年号“天德”(1149)、“贞元”(1153)、“正隆”(1156),1161年废为海陵王

5、世宗完颜雍,1161—1189年在位,年号“大定”。

6、章宗完颜璟,1189—1208年在位,年号“明昌”(1190)、“承安”(1196)、“泰和”(1201)。

7、卫绍王完颜永济,1208—1213年在位,年号“大安”(1209)、“崇庆”(1212)、“至宁”(1213)。

8、宣宗完颜珣,1213—1223年在位,年号“贞祐”(1213)、“兴定”(1217)、“元光”(1222)。

9、哀宗完颜守绪,1223年—1234年在位,年号“正大”(1224)、“开兴”(1232)、“天兴”(1232)。

【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时间不足半天即灭国。

(四)南宋(1127—1279)

1、高宗赵构,1127—1162年在位,年号“建炎”(1127)、“绍兴”(1131)。

2、孝宗赵昚,1162—1189年在位,年号“隆兴”(1163)、“乾道”(1165)“淳熙”(1174)。  3、光宗赵惇,1189—1194年在位,年号“绍熙”(1190)

4、宁宗赵扩,1194—1224年在位,年号“庆元”(1195)、“嘉泰”(1201)、“开禧”(1205)、嘉定(1208)。

5、理宗赵昀,1224—1264年在位,年号“宝庆”(1225)、“绍定”(1228)、“端平”(1234)、“嘉熙”(1237)、“淳祐”(1241)、“宝祐”(1253)、“开庆”(1259)、景定(1260)。

6、度宗赵禥,1264—1274年在位,年号“咸淳”(1265)。

7、恭帝赵显,1274—1276年在位,年号“德祐”(1275)。

8、端宗赵昰,年号景炎(1276)。

9、卫王赵昺,年号祥兴(1278)。

西夏】党项人李元昊于1038年建立,1227年为元所亡,正史皆不以为帝。

十、元朝(1206—1368年)

1、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1206—1227年在位。

【拖雷】1227—1229年监国,后追谥为元睿宗。

2、太宗窝阔台,1229—1241年在位。

3、定宗贵由,1246—1248年在位。此前母【乃马真后】称制,死后由海迷失后称制。 

4、宪宗蒙哥,1251—1259年在位。

5、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年在位,始建年号“中统”(1260)、“至元”(1264)。

6、成宗铁穆耳,1294—1307年在位,年号“元贞”(1295)、“ 大德”(1297)。

7、武宗海山,1307—1311年在位,年号“至大”(1308)。

8、仁宗爱力育黎拔力八达,1311—1320年在位,年号“皇庆”(1312)、“延祐”(1314)。

9、英宗硕德八剌,1320—1323年在位,年号“至治”(1321)。

10、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323—1328年在位,年号“泰定”(1324)、“致和(1328)。  

11、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在位一个月,年号”天顺“。

12、文宗图帖睦尔,1328—1329年在位,年号“天历“(1328);1329年—1332年复位,年号”至顺“。

13、明宗和世喇,1229年在位一个月。

14、宁宗懿璘质班,1232在位43天,年号“至顺”。

15、元顺帝妥懽帖睦尔,1333—1370年在位,年号“元统”(1333)、“至元”(1335)、“至正”(1341)。

十一、明朝

1、太祖朱元璋,1368年称帝,在位31年,年号“洪武”

2、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1399)。

3、成祖朱棣,年号“永乐“(1403)。

4、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1425年)。

5、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1426)。

6、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1436—1449)、天顺(1457—1464年)。  

7、景帝朱祁钰,年号“景泰”(1450—1457)。

8、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1465)。

9、孝宗朱祐樘,年号“ 弘治”(1488)。

10、武宗朱厚燳,年号“正德”(1506)。

11、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1522)。

12、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1567)。

13、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

14、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1620年)。

15、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1621)。

16、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1628)。

十二、清朝(1616—1644—1911年)

1、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1916)。

2、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1627)、“崇德”。

3、世宗福临,年号“顺治”(1644)。

4、圣宗玄烨,年号“康熙”。

5、世宗胤禛,年号“雍正”(1723)。

6、高宗弘历,年号“乾隆”(1736)。

7、仁宗颙琰,年号“嘉庆”(1796)。

8、宣宗旻宁,年号“道光”(1821)。

9、文宗奕詝,年号“咸丰”(1851)。

10、穆宗载淳,年号“同治”(1862)。

11、德宗载湉,年号“光绪”(1875)。

12 逊帝溥仪,年号“宣统”(1909)。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0179.html

更多阅读

如何欣赏中国书法 钢笔书法大全

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一、书 法 欣 赏我们常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也就是说,不管什么艺术形式,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艺术家都可以参与它的创作;也不管什么形式的艺术作品,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人民群众都可以参与

中国古代近代国画发展史一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近代国画发展史(一)——目录——第一部分——山水画(一)上古到隋唐五代的山水画(二)明代的山水画(三)清代的山水画(四)二十世纪的山水画第二部分——花鸟画(一)上古至隋唐五代的花鸟画(二)元代的花鸟画(三)清代的花鸟画(四)近现代的花鸟画

声明:《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 中国书法四大家》为网友斯人已去犹忆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