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金志国 金志国 临海

青啤公司可以通过权利让渡、人事交替的方式“软着陆”,企业家也得以通过制度安排的方式求得生活与事业的平衡。但是“后金志国时代”的青啤将面临哪些挑战和考验?

□ 文/特约撰稿 张 翼(财经作家,《金志国管理日志》作者)

这是一桩震动中国商界的重大人事变动。2012年6月28日16时,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于青岛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原董事长金志国因个人健康原因不再担任董事长一职,原总裁孙明波接替金志国出任董事长,原副总裁黄克兴升任总裁。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金志国去职太过“突然”、实在“意外”。其实金志国或将辞职,这已是笔者在一年前听到的传闻。此时此刻,当金志国正式宣布去职青啤,笔者的强烈感受是,这是青啤的遗憾与必然。

金志国其人,既有傲气也有傲骨。2001年8月,金志国临危受命成为青啤公司总裁,从总裁到董事长,金志国执掌青啤的这11年,可谓步步惊心。

救赎与抗争:“啤老大”的艰辛往事

2001年是青啤的“危情时刻”,前任总经理彭作义掀起的并购狂潮解决了青啤品牌大企业小的尴尬,却也把青啤置于“失控”的边缘。

增长不发展、丰产不丰收、规模不经济,这样的现实难题始终困扰着很多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那时候,青啤内部产生了一个怪现象,产销量增加了,利润却严重下滑,为什么?因为管理、营销能力都没能跟上。扩张工厂是手段,扩张品牌、扩张市场才是目的。然而在2001年之前的快速扩张期里,青啤单纯地将扩张工厂看作目的,为扩张而扩张,造成管理脱节、人才脱节,营销脱节。

正因为此,上任第一年,金志国背负的压力可以说是异常沉重。彼时,金志国面临的主要是这几道难题:如何有效舒缓高度绷紧的资金链?如何高效整合并购得来的啤酒厂和品牌?如何从根本上控制日益放大的品牌风险、资金风险?

就在金志国就任青啤公司总裁1个多月之后,2001年10月,“资本大鳄”华润携手南非SAB国际酿酒集团购并了西南最大的啤酒企业四川蓝剑啤酒集团。可以说,华润雪花啤酒集团收购四川蓝剑之后的所作所为,给予金志国相当大的震动。“蓝剑已经是全国知名的品牌,而华润为了打造全国性品牌雪花,却斩钉截铁地放弃,以雪花去整合当地市场,这种断腕的决心在品牌整合史上非常罕见,我们收购的几百个牌子,很多是非常弱小和没有影响力的,但是由于我们过于小心顾及当地的情感,没有用青啤的品牌去予以整合。”

金志国坦承,华润整合蓝剑事件,让青啤受到启发,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品牌整合之路。

前些年,青岛啤酒旗下品牌曾经多达150多个,品种达1000多个,但是大部分品牌缺乏竞争力,有些品牌还会影响主品牌的形象。为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金志国痛下定决心“做减法,进行品牌家族瘦身”,实施品牌结构调整,做强高端品牌,减少低端品牌对高端品牌资产的透支。

进入整合阶段的青啤开始仿效英特布鲁的做法,对不能产生利益与效益的并购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尽管遭遇了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与阻力,但是青啤毅然决然、义无反顾,采取的措施是先停后关,东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的几家小啤酒厂青啤陆续退出,“废弃”的工厂转型做物流、销售。

2002年3月22日,青啤公司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金志国与130余名职工代表面对面诚恳交流。当时,快速扩张的青啤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了48个企业,金志国据此追问,“我们在资金、品牌特别是人才上,向外输出多少?我们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速度是否匹配?品牌输出与质量管理管控如何匹配?”

金志国坦承,华润整合蓝剑事件,让青啤受到启发,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品牌整合之路。

2001年之前,对于子公司的管理,青啤存在着失控现象。青啤对子公司的整合,原来过多地派出管理人员、经营者和总工程师,这些人员到子公司后多以“救世主”的面目与心态出现。“那纯粹是一种人为的整合,没有把青啤的优势资源有效输出。接手一个新公司,要把青啤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品牌观念、管理模式以及工艺技术一并输出。”

2002年度青啤公司经济工作会上,金志国大声疾呼:治治“大企业病”。在与“大企业病”抗衡的过程中,青岛啤酒曾经长期处于一个比较艰苦的整合期。如何做到被并购企业与青岛啤酒的双赢?事实上,企业的整合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二是要看能不能在当地发现人才或者派出专业管理人才;三是要看能否通过文化的维系与关联构成深入骨髓的凝聚。

闭门思过、整合救赎,3年时间里青啤新建并优化了148项制度、170个流程和24个管理机制。金志国觉得弥足珍贵的是“青啤真正建立起了反思机制”,剔除了“啤老大”潜思维里的骄傲自满自大情绪,对战略与文化、品牌与质量、基础管理工作、市场意识及以人为本等关键问题全方位反思与校正。

鏖战与对搏:“与狼共舞”的爱与哀愁

2002年开始,中国啤酒业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当仁不让地领跑中国啤酒业。

那时候接班不久的金志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青岛啤酒怎么办?他得出的结论是,青啤要真正强大,就必须要以资本化、品牌化,特别是全球化的标准提升自我。

2001年之前的快速扩张使得青啤的资金链异常紧绷,任何环节不敢也不能出问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那一时期,青啤的扩张主要是靠间接贷款支持,并购的企业尚未经过系统性整合,盈利能力非常疲弱。当年的青岛啤酒集团,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非常大。而与AB公司的战略联盟,以及青啤自身发展战略的及时转变带来的效益增长,从根本上缓解了资金链压力。

不仅如此,结盟美国AB公司之时,坦然直面“出卖青啤”的媒体质疑,金志国公开对媒体、员工们说,青岛啤酒需要的不仅仅是钱,如果是钱,靠青啤的无形资产,完全可以调动、支配世界上无数的资源为我所用。青啤需要提升的是,把自身发展成国际化大企业必备的管理、技术、人才、网络,而这也是“冒险”引进AB的目的所在。

当然,与美国AB公司“联姻”,金志国还是非常精心地为青啤设置了一道防火墙,即严格约定、禁限AB的资本发言权。

而在2004年的哈啤争夺战中,金志国更曾主动利用AB这只“狼”,狠狠地啃噬了一下竞争对手华润雪花。

2003年7月,SABMiller通过收购,成为了哈啤的第一大股东,持股29.41%,它还与哈啤签订了为期三年的排他性协议。事实上,SABMiller在中国不独立存在,它是华润雪花啤酒的第二大股东。

也就是说,哈啤竞购战中,“AB——青岛啤酒”是一方,“SAB Miller——华润雪花”是另一方。

青啤与AB结盟,始终坚持这样的“合作三原则”:一是发展青岛品牌;二是坚持国有控股地位不变;三是青啤公司拥有市场网络的控制权。这三项原则是双方合作的基石与保证。为了钳制华润雪花狂飙突进的步伐,金志国思虑再三,决定有条件、有原则地修正与AB合作的“三原则”。金志国再三权衡,最终的决定是,AB、青啤都要坚持“一夫一妻”,但是短期内允许AB有一个“情人”。“即使叫AB有‘情人’,也不能让哈啤被华润和SABMiller等对手归入麾下。AB收购哈啤之后,我们通过补充协议进行了约束,将来,还会回到我们排他性的战略框架协议中来。”

尽管哈啤争夺战,青啤一直没有出场,但是不意味着金志国不关心那场战斗,甚至可以说,他比所有人都关注那场决定中国啤酒东北版图的收购案。最终,AB公司以7.17亿美元的天价将哈啤私有化。业界普遍认为,“AB——青岛啤酒”与“SABMiller——华润啤酒”的两相博弈中后者是最大的输家。

此时看似中国啤酒业大局初定。没想到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AB爆发了“大企业病”。2005年之后,AB沦为全球老二,到2006年又被SAB、英博超越。后来,AB被新的全球老大英博揽入怀中。

每次讲到AB的故事,金志国总是不免唏嘘,“你说青啤算老几?曾经的全球老大,6年之后已经不在了。”

2008年7月,英博520亿美元成功竞购AB。并购的消息一经公布,金志国寝食难安、焦虑万分,“一个月没睡好觉,半夜三点起来坐在沙发上抽烟。”AB手中握有青啤27%的股份,且与青岛国资委有约在先,放弃增持青啤股份。如果英博不承认青啤与AB的协议,青啤又当如何?这是金志国最大的忧惧。

金志国清楚地记得,青啤曾和英博有过交手记录,那是2001年的事情。其时,英博明确向青啤表态,合作可以,必须控股。迹象表明,英博是比AB更凶猛的“狼”。

尽管,AB与英博的交易均在境外实施、完结,但鉴于两家企业在中国境内都有业务,且达到了《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的申报标准,根据《反垄断法》第21条,英博、AB公司完成交易前必须向商务部进行申报。2008年9月10日,英博公司向中国商务部正式提出了申报申请,并递交了申报材料。

2008年11月18日下午,中国商务部公告称,有条件批准比利时英博公司收购美国AB公司的交易。鉴于此项并购规模巨大,合并使新英博的市场份额增长较快,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为了减少可能对中国啤酒未来市场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中国商务部在批准该项并购的同时,提出了四点限制性条款。限制性条款的第一条便是——英博不得增持在青岛啤酒、珠江啤酒的持股比例,也不得寻求持有华润雪花啤酒、燕京啤酒的股份。

英博控股青啤,没可能了。

金志国酣畅淋漓地长出一口气,长时间的压抑情绪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与缓解。不过,紧接着,更大的“不确定性”考验、煎熬着金志国。整合、重组AB,英博需要大量的现金支持,为此,英博决定出售青啤27%的股份。27%的股份卖给谁?最有可能的买家是朝日啤酒。

一石激起千层浪,刚刚挣脱“美资”,青啤又将被“日资”挟持?

如果英博将青啤27%股份尽数售予朝日,结局又将如何?香港资本市场的规定让金志国安定下来。根据香港证监会相关规定,新公司要约收购青啤27%的股份,如果影响到青啤其他股东的利益,必须拆开卖,除非这家上市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困难、收购人为挽救该公司而进行的收购,才能申请豁免。

2009年3月12日,首次以百威英博集团中国区总裁亮相的程业仁表示,出售了2.616亿股青岛啤酒H股给朝日啤酒之后,百威英博无意继续出让所持剩余的约7.01%的青啤股份。

那么谁持有7.01%的青啤股份?这将决定青啤的走向。

设若朝日啤酒全盘接手百威英博持有的27%的青啤股份,朝日将取代百威英博成为青啤的第二大股东,倘若朝日继续增持,青啤控股权恐有易主之忧。要知道,朝日是一家纯粹的日资企业,日资控股青啤?此乃情感无法承受之重。

金志国想到了他的好朋友,福建首富,新华都实业集团创办人及董事长陈发树。陈发树与金志国关系“不一般”,两人是中欧工商管理学院EMBA同学,交情笃深、过从颇密。

曾经站在舞台中央的金志国,在媒体的镁光灯下意气风发。

2009年5月10日,青岛啤酒发布公告称,英博集团把剩余持有的青岛啤酒7.01%的股份,以每股2.5685美元总计2.35亿美元的价格,售予陈发树。由此,青啤控股权可能旁落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的警报解除。

遗憾与必然:“后金志国时代”的悬念

在青啤公司,董事长和总裁,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已然建立起一种“信任、尊敬、授权”的关系,也正是因为如此良性、健康的“组织与个人的关系”,青啤公司可以通过权利让渡、人事交替的方式“软着陆”,企业家也得以通过制度安排的方式求得生活与事业的平衡。

但是,“后金志国时代”的青啤将面临哪些挑战和考验?

挑战之一,是青啤品牌营销战略如何续写新的传奇?

近10年来,青啤品牌战略的核心特色是体育营销,比如赞助NBA,赞助北京奥运,通过与国际化体育赛事的深度耦合使得青啤逐步摆脱品牌老化、僵化、钙化的窘境,从而得以实现青啤品牌的国际化、年轻化和时尚化。

青啤品牌战略的“制片人”是金志国,导演则是严旭。严旭是青啤近代史上第一位高价的“空降兵”,在2007年成为青啤全球营销总裁。她有着12年的游泳运动员经历,也因此,她有着独特、独到、深刻的体育情结。

不得不说,青啤的文化重构并不完全也不彻底,目前的青啤文化依然可以说是“半市场型”。

别了,金志国 金志国 临海

红酒是浪漫的,白酒是豪放的,啤酒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是“激情”。在青啤公司内部,金志国常说一句话,“如果你没有激情,怎么能让消费者更有激情?”必须承认,严旭主导的体育营销战略可圈可点,成功重塑了青啤激情、活力的品牌形象。

中国啤酒业的掌门人多是企业家,而不是营销人。营销大师科特勒认为这正是中国啤酒业的三大“硬伤”之一。啤酒是典型的快消品,品牌与营销是克敌制胜的不二利器。金志国本人以及严旭,高度重视、亲力实践着以“激情成就梦想”为核心诉求的品牌战略、营销战略。然而当严旭、金志国双双去职之后,工程师出身的青啤董事长孙明波与财务投资出身的青啤总裁黄克兴,如何引导青啤品牌爆发新的激情?

挑战之二,则是青啤的国际化战略如何更有作为?

纵观国内啤酒企业,最有资格、最有实力也最应该成功国际化的就是青啤。但是,坦率地说,这些年来,青啤在国际化方面差强人意。

青啤的国际化,重点在于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目前开花结果的主要市场区域是台湾、东南亚和美国。显见的事实是,尽管青岛啤酒在海外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青岛啤酒在海外市场的份额还非常小。直白点说,在海外市场,青岛啤酒叫好不叫座,这是青岛啤酒的尴尬与无奈。虽然青岛啤酒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销售,可以说销售的覆盖面非常广泛,但是最突出的问题是实际销售的数量太小。

众所周知,啤酒消费的区域性特点非常鲜明,首先是对新鲜度的要求非常之高,也因此,约定俗成,啤酒生产企业的市场半径通常控制在300公里以内。其次,啤酒的单位价格比较低,物流成本比较高,因此这样的“快消品”不适合长途运输、远程贸易。这两大因素长期困扰、制约着青岛啤酒走向海外的步伐和节奏。

“后金志国时代”的青啤,有否可能成功突破,从而立足国际化的宏大叙事给予国人更多的精彩?

挑战之三,是青啤的企业文化如何更加以市场导向?

2007年3月27日,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华润雪花全国产销量率先突破500万千升,“雪花”单品销量率先突破300万千升,双双取得全国销量第一。

从这一天开始,青岛啤酒“终于”不再是“啤老大”。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金志国异常尖锐地指出,“长期以来我们以‘啤老大’自居,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如此的理念指导之下,青啤这间公司不需要对外开放,踏实生产、苦练内功就行了,我们可以修炼成一个伟大的制造商‘佛’。但是那样明显不行,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必须转型。”

有那么一回,下属不由自主地当着金志国发“牢骚”,“哎呀,我们下面有一个企业是国有企业,真是麻烦。”

简简单单一句话,金志国心领神会,“他的话我已经听明白了,传统国有企业没有进行文化改造,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负资产。如果让它改进,改造起来非常艰难。”

2005年以来,青啤公司的工作目标中,“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已经被置于“三大转变”的首位。青啤的文化转型,意在提升企业文化,构建起与战略转型相适应、相协同的新型企业文化,并将文化固化为一种竞争力。按照金志国的表述,青啤企业文化最大的改变即是向市场导向型文化转变。

金志国曾把青啤比作一条名贵的“家犬”,“要看主人的脸色行事,开放以后,这个‘家犬’就到了市场上,市场上有狼群,狗和狼长得差不多,但在市场上没有狗的位置,确实很惨。”近年以来,金志国一直在宣讲自己的“狼狗文化”。在金志国看来,青啤是国企的“狗”,但是直面市场,你又必须成为充满狼性的“狼狗”。“狗文化”是遵照主人的意志行事,“狼文化”是遵循客户原则去做事,完全是两种导向,从自我导向到市场导向,这样一个颠覆性的导向问题,才会培养出“狼性”来。这便是金志国对流行于世的“狼文化”的个性化阐释。

但是,不得不说,青啤的文化重构并不完全也不彻底,目前的青啤文化依然可以说是“半市场型”。

金志国曾对笔者坦言,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中,他最欣赏、最推崇张瑞敏。同在青岛,海尔历来是青啤的榜样,海尔20年历程给予百年青啤深刻启悟,海尔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市场导向型企业,而这也正是青啤的短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1943.html

更多阅读

《别了,司徒雷登》读后感 鳖了 司徒雷登

《别了,司徒雷登》读后感 国庆六十周年就要到了,重新阅读一下已故领袖毛泽东主席1949年的文章使人振奋,从元旦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读起似乎历史的轨迹,时代的车轮就是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前进着,如果说第一卷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别了,博拉鲁兹 别饿坏了那匹马ppt

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我想大概有相当一部份人会问:博拉鲁兹是何许人?也难怪您不知道,别说是对足球一窍不通的人了,就是对于那些还叫得上些许世界级巨星名字的人来说,博拉鲁兹这个名字也是过于的陌生了。此君乃荷兰人士,生于1981年12月28日,身

声明:《别了,金志国 金志国 临海》为网友沐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