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留下的故事”之二:《她,岂止是贤妻良母访熊庆来先生之夫







1987年姜菊缘女士留影



1987年熊夫人(左二)与儿媳丁忠惠(左三)、熊友曾(左一)、小孙女熊倩留影


解放后熊庆来先生与家人留影
解放前熊庆来先生(后左一)、姜菊缘(前左一)与好友杨武之夫妇(杨振宁父母)留影

她,岂止是贤妻良母

——访熊庆来先生之夫人姜菊缘女士

题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 北宋 胡瑷

25年前,我“画”了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的结发妻子—95高龄的姜菊缘女士浅浅的素描。她于1989年辞世,至今她音容宛在。

听说著名教育家、数学家熊庆来先生的夫人姜菊缘女士,从北京回昆小住。我在熊夫人的长孙女熊有曾(长子之女)陪同下前往云南工学院教授楼i采访这位素有贤妻良母之称的老夫人。

我进屋时,她拄着手杖在儿媳妇丁忠慧的搀扶下,从内室迎了出来。长孙女告诉她,《春城文化报》的记者听说您回家乡,特地来看望您老人家。

她和蔼之态可掬,笑眯眯地说:“谢谢、谢谢。我眼睛患白内障看不见了……”

我连忙走上前去搀扶她坐在沙发上,自报家门,她示意儿媳为我倒茶。

她,已经95岁高龄了,长年生活在外地,仍然是一口地道的云南话,真是“乡音未改鬓毛摧”,满头银丝中还夹杂着隐约可见的少许黑发,清癯的面孔上布满皱纹,神情悠然。

我对她说:“昆明有不少老一辈教育家和老一辈文化人谈起熊庆来都怀敬仰之情,啧啧称赞他为人正直,教育有方,治学严谨,善于发现、培养人才。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撰写回忆文章,纪念熊先生。

她仍然笑眯眯地,侧着耳朵听我说,不时说道:“是啊、是啊,在昆明他还有不少学生……”她习惯地点点头,似乎在沉思什么,我的话引起了她的回忆,她在搜索岁月留下的痕迹……

长孙女端起茶杯递给她:“奶奶喝口水,慢慢说,就讲讲爷爷办学的事。”

她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放下茶杯,随即用双手抓起手杖,用力地捏捏,她记忆清晰地谈起了她和熊先生的一些往事……

她和熊先生同是云南弥勒人,自16岁和熊先生结婚后,除熊先生在外求学的那些年月,她一直陪伴先生从南到北辗转数十年,对先生致力教育、培养人才、扶掖后生而辛勤操劳可称了然之至。她说,熊先生从国外留学回来在清华任教,云南省主席龙云先生聘请他回家乡任云南大学校长,他提出了办学的条件,就是要明确办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不能以教育谋私利,要广纳贤能,因其才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对学生要严格,入学必须考试,凭私人关系介绍入学者不收,送礼行贿想入学者不收。要讲求品德教育,革学生恶习,整饬学校纪律……

龙云先生为了培养云南的人才,他认为熊先生的意见可行,即聘请先生回昆明担任云南大学校长。他担任校长后首先择贤才充实教育队伍,延聘了大批名流学者,如何鲁、赵宗尧、楚图南、严济慈、华罗庚、陈省身、张奚若、冯友兰、刘文典、费孝通、范秉哲、庄折泰、潘光旦、吴征镒、吕叔湘、姜亮夫等到云大任教;同时他身体力行,经常躬身学生宿舍,夜巡自习,督促学习。他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严禁学生抽烟、赌博,为了严肃校纪,他在学生集会上当众用刀劈破学生用的竹烟筒,以示警戒;他亲自查看教师的教案,审阅圈定教室必读书籍,定期检查,严格要求;学校经费困难,他带头到处募捐;他自编教材,自己动手刻蜡纸,节省开支。由于熊先生苦心孤诣地对待教育事业,在不长时间内不仅树立了好的学风,而且为云南培育了不少师资,出了不少人才。至今在昆明一直传为佳话。

熊先生对待教育事业的嘉言懿行堪称为教育典范,他之受到人们的景仰岂止云南,按照我国古代对一个人身前评价的标准,即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次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先生立身行事之不朽,也正在于一生为培育国家栋梁之才而忠心耿耿。这也不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楷模吗?

熊夫人丝毫无倦意,谈吐自若、充满感情地怀念着先生。

是的,她怀念她忠实一生的伴侣,但更多的是肯定先生为事业献身的精神。

她在谈论熊先生时,从不提及自己,事实上先生一生事业的成败是和妻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一生俭朴,无奢求,喜吃素(传说夫人脍炙之口乃醋溜白菜和香蕉,非山珍海味也)、着布衣,默默无闻地操持家务,以教育子女为己任。她认为这就是对先生事业的最大支持。

在她的谈话中,不时非常熟悉地、下意识地讲起一些数学名词,如函数、方程、微积分……我感到她是那么亲切地谈起这些数学名词,似乎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长孙女告诉我说:“她老人家有写日记的习惯,只是眼睛看不见后才停止了记日记。”

“我是自学的。我眼睛好的时候喜欢读《人民日报》。”熊夫人坦率地介绍自己。

她不仅没有进过学校,而且从未参加过工作,尽管她是家庭妇女,既无建勋,又无盛名,但从她对问题的见解中,给人一种中国妇女的端庄、文雅、颇具教养的印象。我想这是在教育之家形成的风度气概吧﹗但她谈起熊先生的人生观时,从平淡的语调中,渗透了她为人的美德。她说:“熊庆来的人生态度是不要做官,要做学问。”

我开玩笑地说:“大学校长也是官嘛﹗”

她听我这样说时,以老年人那种善良的笑作了回答,她沉思一下,认真地回答:“不,校长不是官,是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

的确如此,人才是国宝,北宋初的大教育家胡瑷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老一辈的教育家以手执教鞭育天下英才为己任;视桃李满天下为自豪。享有国际声誉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是熊先生发现培养的人才,当年是熊夫人当了金手镯资助他出国留学;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是先生的门生,当年也是熊夫人当了皮袄资助他出国深造……他们这一代人是中华子孙的栋梁,为振兴中华,他们呕心沥血。至今除谢世者之外,仍孜孜不倦为祖国建设而在辛勤工作。熊先生视人才为知己,而熊夫人则不吝钱财,竭力资助,成全其志。在我采访中,她还反复地说,希望国家多出一些识才之士,用人之才,不要埋没人才。正如三国时魏人刘劭所谓:“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真是善识才者,莫过熊氏夫妇也。善哉﹗难哉﹗难怪北京不少政坛和科学家的耆宿经常登门看望熊夫人。

熊夫人的看法是多么朴素啊﹗在她的眼中“校长”不是“做官”,而是在于履行发现与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在她的眼中没有“级别”慨念,只有“人才”观念。熊夫人真是不亚须眉啊!这不就是她“治世之业。当择贤而用之”的朴素的爱国思想吗?

长孙女在一旁听了奶奶的一席话后解释说:“奶奶的这种思想意识是受了祖父的影响。祖父非常欣赏孙中山先生说的,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这种思想也反映了他们对待子女的教育观念。”

谈到子女的教育问题时,熊夫人说:“熊庆来对子女的要求很严格。他刚任云大校长时,不让次子熊秉明考云大,以避泄题之嫌;他的女儿熊秉慧在南菁中学念书,一天因病怕迟到,想坐他的人力车去学校,他严格地制止了并很严肃地说:“这是学校的车,你不能坐。”

熊夫人一共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都学有成就。除四子早年夭折外,长子是开发云南矿业的功臣,我省知名的矿业地质学家熊秉信,次子熊秉明在法国从事中文、艺术教育,二子一女都在国内从事教育工作。提起自己的子女时,她还是那么严肃地说:“我要子女自力更生。我不让他们从父辈那里沾光,要他们勤奋学习,学有所长,才能为国效劳。我也不偏爱子女,一视同仁。我对孙辈也是一样,要他们学习爷爷的爱国、爱才的精神。我对他们说,爷爷一生办教育、做学问、培养人才,希望国家富强,你们也要勤奋学习,一心为国。”

熊夫人已经四世同堂了,她现有子女四人,孙辈12人,曾孙7人,共16人,再加上儿媳、女婿等共20余人。对这样一个子孙满堂的家庭她准备留点什么给子孙后代呢?

长孙女非常理解地说:“祖父、祖母从来认为把金钱、财产留给后代毫无意义,要给后代的是勤奋学习的精神,为国为民而尽力的思想和品德。”

儿媳十分赞赏地说:“妈妈要把爸爸留下来的遗产捐给国家,建立熊庆来数学基金会,为国家培养人才。”

熊夫人充满信心地说:“我等秉明回国来,大家一起商量关于建立熊庆来数学基金会这件事。在我有生之年完成建立基金会这件事,希望国家多培养一些像华罗庚那样的人才。”

她们三代异口同声地,那么坦然地表示了对待财产的态度,使人油然起敬,这种高尚的情操不正是她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吗?

95岁高龄的熊夫人以无私的思想,令人钦佩的模范行动教育子孙后代。我想,她留下的东西不就是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吗﹗如果称她为贤妻良母,那仅是一种美德,岂止贤妻良母之称?她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高尚情操;95岁高龄却不安享舒适,颐养天年,而是念念不忘为国家培养人才,呕心教育事业的发展。正是:行高于人,众必誉之。

一柱清香虔祷于熊先生生灵前,先生当含笑于九泉,乐莫乐兮吾相知。

熊夫人足足谈了两个小时,鉴于年事已高,我不忍再打扰老人家了。虽然时间不长,但她给我等晚辈的教诲是很多、很多……

“祝熊夫人长寿。”这就是最好的祝福。

熊庆来数学基金将会昭示着祖国的数学人才辈出。

1987.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2559.html

更多阅读

诗朗诵:《今天,我们毕业了》

诗朗诵:《今天,我们毕业了》甲:炎热的夏风轻轻吹送,时光总是那么匆匆乙:三年的相聚留不住离别的脚步,转眼间要各奔西东甲: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站在毕业的门槛上乙:不是为了唱起缠绵忧伤的离歌,不是为了书写迷惘惆怅的诗文甲:一同回首初中三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引起全美国轰动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中老年人把它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美

《壮士出川》背后的真实川军6:群炮毙敌是“神剧情节”吗?

《壮士出川》背后的真实川军6:群炮毙敌是“神剧情节”吗?编写者 冉光泽《壮士出川》中有一个情节:为了避免与敌军硬拼,张抗建议引诱敌军在尖山咀下庄宿营,然后在周围山头集中迫击炮轰击敌军,一战摧毁桥本旅团战斗力。这个情节有根据吗?在

声明:《“时光留下的故事”之二:《她,岂止是贤妻良母访熊庆来先生之夫》为网友虚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