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赏析 新晴野望赏析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701?--761)唐诗人、画家。唐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艺术上极见功力,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京。兼通音乐,精绘画。善写破墨山水及松石,笔迹雄壮,似吴道子,始用皴法和渲晕,布置重深,尤工平远之景。曾绘《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亦人物、肖像、丛竹等。存世的《雪溪图》、《写济南优生像》(一作《伏生授经图》),相传是他的画迹。有《王右丞集》。

王维的山水田园禅意幽远、恬淡、宁静,但它的幽远、恬淡、宁静,决不尽是死寂、枯槁、浮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他所醉心描画的自然美,他所追求的幽远、恬淡、宁静的禅境,是和现实生活的污浊世界、黑暗的政治环境相对立的,而非都是心灵空虚寂灭的反映。

解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照应题目,交代了“居”的具体背景:

地点——空山; 天气——雨后; 季节——初秋; 时间——夜晚。

这是诗题画面的具体解说。

为什么这里的青山现在会“空”呢?

一和“新雨后”有关,刚刚下过的这场雨把山上的人和畜都过早的赶跑了。

二和“天气晚”有关,因为“夜静春山空”。给人以飒爽、舒心的感觉。

开头除点明诗题之外,还着意渲染了山间清新空旷的环境和悠闲自在的气氛,使这幅“山居秋暝”图由远而近,逐渐清晰明丽,并以之统摄全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秋夜山景,选择了松林、清泉、溪石表现山间的风景,选择明月非常恰当突出秋夜。
  从意境上看,上联先把静景——天上无语的明月和地上无声的松林放在眼前,表达了宁静的气氛,再用一个“照”字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幅风景画。并且在静中有着不少动的因素,在晚风的吹拂下树影摇曳多姿;树梢松针发出声响;松林中会因“月出”而突然飞出山鸟,绕林盘旋等情景。静中寓动,画面充满生机。下联把泉水和石头放在一起,用一个“流”字令两者结合,泉清水浅,石似可拣,使清泉流淌于乱石之上,勾画出一幅清幽的风景画,使小溪生动流畅,似闻潺潺水声,以动衬静,意境格外生动开阔。这种优美的意境使人联想更加丰富,诗的主题更加深广。
  在构图方面,色彩清新,画面疏密相间,真实自然,富有立体感,静态和动态均衡,有声有色,生动形象。因而使秋夜山景的自然美,生动美和谐调美得到充分的表现。
  在语序方面,我们今天看来,这是采用“主状谓”的句型,用提前状语的办法把动词谓语放在句末上,使谓语和地点状语关系更紧密,既强调主语发生的地点是“松间”和“石上”,又突出了“照”和“流”,使作者富有形象性和持续性。否则,若用“主谓补”句型的话,则会因语句普通平淡而兴味索然。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颈联以写人来反映山村风貌的,上句重点写的是“浣女”,为什么诗人要选浣女为代表呢?
《山居秋暝》赏析 新晴野望赏析
  这与开头提供的自然现象有关:一是初秋时令,农忙未到;二是新雨之后,大雨已把劳动者过早的赶回了家;三是时间已经到了夜晚,月亮出来了,老人与孩子们,干了一天活的中青年男子们大多趁着天气凉爽早早地休息了。所以,只有年轻的女子们会趁溪水高涨时,抽这个空闲时间,拿起被汗水和雨水浸湿的衣服,踏着月光出去洗衣服。可见在此时此地此景选写浣女是有现实的生活基础的。
  那么,诗人为什么把着眼点放在她们的“归”而不是“出”呢?
  这是和诗人平时观察细致、善于抓住年轻女子的特点分不开的。因为她们离家时,是一个个走的,因此寂然无声,而当她们在溪边洗衣,不约而同的相会之后,又三五成群的回家时,一路上就很自然的说说笑笑起来了。她们的谈笑声响遍竹林。诗人写她们的“归”而“竹喧”,是十分自然的。
  下联重点写的是“渔人”,诗人为什么要选渔人为代表呢?
  同样与此时此地此景密切相连。因为这是山村,溪水下来,河边必有河流、池塘;新雨之后,鱼都游向水面来吃鲜水,呼吸新鲜空气;秋天鱼肥味美,是捕鱼的最佳季节;而高挂的明月就是帮助捕捞的天灯,因而捕鱼人紧抓住这一良机,他们是夜中醒者。可见在此时此地此景选取写渔人也是有现实的生活基础的。
  那么诗人为什么写渔舟“下”呢?
  “下”是顺风顺水,顺流而行,这个字把渔舟之轻巧,敏捷、自由自在都表现出来了,渔舟在荷塘里航行时,由于莲叶遮蔽,并没有引人注意,后因触动了莲叶才被发现的。诗人写渔舟“下”而引动莲叶也是非常自然的。
  从上面分析来看,语序应为“浣女归(而)竹喧,渔舟动(而)莲动”。但诗人为了创造诗中意境,采用倒装的手法来表达:一是变补语为状语,把“竹”和“莲”分别前置到动词“喧”和“动”之前;二是因果倒装。把结果“竹喧”和“莲动”前置到句首,主谓语放在句尾;三是主谓倒装,变“浣女归”为“归浣女”,“渔舟下”为“下渔舟”。巧妙的运用倒装句之后,产生了以下几点艺术效果:一是增强了真实感。上联诗人着意描绘的是优美的图画和恬静的气氛,承接上联而写的“竹”和“莲”也是处于静态之中的。起初被它们遮住的浣女和渔舟都未见,到了“竹喧”和“莲动”之后才被发现。因此这样前置符合生活的逻辑,显得自然而真实,富有生活气息;二是先声夺人,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三是使动作“归”和“下”富有节奏感和持续性,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四是引人入胜,倒装句也是一种巧设悬念的办法,引人注意,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动感更加强烈。
  从构图上看,以动写静。为了突出动态美,用词非常讲究,“竹喧”之“喧”,“归浣女”之“归”,“莲动”之“动”,“下渔舟”之“下”,用的都是有具体行为的实义词。就是偏正结构的名词中,“浣女”之“浣”,“渔舟”之“渔”也都是从有动作的行为动词中变化而来的,在此仍保留着动词的实义。此联两句共十个字,其中六个字都是富有各种具体动作的词,真是写尽了动态。其余四个字也都各具形象,诗人选用有代表性的景和人,把各自的声音、色彩、动作、形象等都围绕山村一一加以描绘使笑声、水声、月光、水光、竹林、荷塘、衣篮、渔舟、浣女、渔夫等都在村前村后融为一体,跃然纸上,如见如闻,使山村充满活力,充分显示出动态之美。然而动中仍有静意,“竹”是因“归浣女”而“喧”的,浣女未归时或浣女归后,竹林是一片宁静;“莲”也是因“下渔舟”而“动”的,渔舟未下时或渔舟下后,莲叶也依然是宁静的,诗人这种以动写静,以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写法,不但使画面形状多样,线条、点面谐调,动态与静态在变化中得到统一,还透过这些形态写出山村居民的神态和心态来映良辰美景。他们不论男女都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安居乐业,正如生活在“桃花源”中一样,这是一幅山村欢乐图。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尾联是由写景进而抒情的,诗中描绘的优美的风景,幽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皎洁的明月,透明的泉水,欢乐的浣女,勤劳的渔人,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正是诗人梦寐以求的,现在终于找到了。虽然现在秋天到了,春天的万紫千红,百花竞放,莺歌燕舞,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已经消失殆尽了,但是,山中的一切景和人,都似乎在亲切的向他招手,使他毅然决定:长期地留下来,隐居在这里吧!一个“自”字把他执意以隐居为乐的思想充分的表达出来了。这种感情的升华,既点出了题意,又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诗。

内 容 述 评: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但领略了“诗中有画”的特色、感受到了清静、优美的诗情画意,而且还欣赏到诗人的各种绘画技巧,这首诗就是各种画技的大会萃:首联像水墨画,颔联颈联像工笔画,尾联如写意画。当这幅《山居秋暝》图再次展开时,我们好象看到了作者独自一人在青山中,明月下,松林间,泉水间,竹林里,荷塘畔徜徉的情景。

艺 术 特色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唐代几乎所有的著名诗人都写过山水诗,王维因是诗人兼画家,对自然美有敏锐和细致的观察力,能创造出意境优美,风格独特的山水诗,因此历来被公认为唐代山水诗派的泰斗。《山居秋暝》就是这种独特风格的代表。
王维山水诗的独特风格是什么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个评价是十分精当的,而这首五律诗体现得尤其突出。
二、动静结合的手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2722.html

更多阅读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 五代画家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黄筌(公元十世纪)字要叔,成都人,任西蜀画院“翰林侍诏”,并主持画院。花鸟、山水、人物俱精,尤以花鸟为最。他师习光胤、孙位等,转益多师而自成一家。画史传说他画六鹤于殿壁,竟引来真鹤与之为伍。这个故

《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

【单元标题】:教学设计:《定风波》《念奴娇 赤壁怀古》赏析【框架问题】:【基本问题】: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封建统治下的文人也大都以儒教为思想核心,而苏轼是怎样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的?【单元问题】:苏轼豪放旷达的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下载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Hammerstein II)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Story

颜真卿《祭侄稿》赏析汇 中书汇颜真卿书法节

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个人观点,点击下图可看大图)【背景】《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gǎo)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声明:《《山居秋暝》赏析 新晴野望赏析》为网友二凡不会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