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不二法门”是指什么法门? 海南不二法门

一位叫zhangfeiqing1的佛友在2008年12月20日曾给我留言,因那时要去马尔康,所以一直没有时间回复,这两天大家对昌列寺和素食放生的讨论挺热烈的,我觉得这个时候来回答zhangfeiqing1佛友的问题,是个比较成熟的时机。zhangfeiqing1佛友的留言是这样的:

居士您好:我现在请教一个问题 佛法中所说的不二法门是不是意思说不要有善、恶胜、负有、无等等相对的概念将意识处在中间,那感觉处在中间是不是就是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空的。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处在中间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想,那遇见事情的时候脑子该想些什么?是不是该内心静定,外在随缘恒顺众生?

再问一个问题,其实和前面的问题差不多的,佛法的五蕴可否这么理解,比如我认为一朵花很美,但动物也可以认为这花很丑,但它本是没有美与丑的分别的,只要我对花欢喜或厌恶便受它影响在某些方面意识就被它束缚,同理延伸到任何的喜好、厌恶、快乐、痛苦都只是自己认为的各种分别心生出各种束缚,然后被其紧紧束缚着。那如果不起任何分别的话该怎么处理自己的意识,将它放在什么位置最适合?是不是我现在问这个问题就是在给自己制造二元分别束缚?我刚接触佛法不久不知道这么理解对不对,希望居士指导一下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吃素的话穿皮鞋算不算冒犯众生?您穿吗?当然我没有挑衅您的意思只是想了解一下

回复:

说到“不二法门”,首先要了解“法门”是什么意思。法门在梵语中是Dharma-paryāya,它的意思是指“佛法、教法”。佛陀所说的教法,都是可以被后人印证的,而且可以作为世之准则的,称之为“法”;此法为众生趋向真理、抵达般若的途径,且为一切如来圣者验证实践过,所以称之为“门”。《法界次第》也说:「门谓之能通。」所以“门”这个字,是有“通入”之义的。

门,也含有差别的意思。佛陀所说的法义有种种差别,所以有「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之说、也有「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的说法。因此,法门一词既可以作为佛陀所说教法之总称,而以「不二法门」总括其教法的绝对性;也可以「八万四千法门」含摄其重重无尽的个别性,以应对众生千差万别,重重无尽的烦恼;佛教以八万四千之数来形容多,故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陀便为众生说八万四千法门。既然法门是无尽无量的,所以佛教中也以大海来比喻其深广浩瀚,不可测量,因此也称为法门海。

《华严经》上有:「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馀。」所以,一切菩萨在开始学佛,最初发心时,即以「法门无尽誓愿学」一语为四弘誓愿中的一愿,缘起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中的道谛,以广学无尽之法门,普度众生。

《维摩经》记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应。文殊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从佛教哲学观来看,“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

《维摩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历来备受信众的亲睐,经中甚深的内涵,它所阐发的般若性空之理趣与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之菩萨行以及入不二法门的哲学理沦,深入人心。特别是经中“随其心净则国土浄;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的净心净土思想使学佛者感到“此去净土不远”。而“六十二见即如来种”之佛性论给学佛的人们打开一扇窗,使人看到成佛的希望,因为人人本具佛性,皆可成佛。

经中的主要人物“维摩诘居士”,“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仪;虽处居家,不著三界,虽示有妻子,却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他不但行为异于常人,且智慧甚深,并“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辨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由于他深达诸法实相,故“诸佛咨嗟”,即过去无量劫佛以及现在十方诸佛都称赞和首肯。当他“以方便,现身有疾”时,释迦佛的声闻弟子均不堪前去问疾,由此可见法身大士维摩诘之功德不可思议。至今,在藏地还有很多如维摩诘居士般修行的大瑜伽士,他们也是“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仪;虽处居家,不著三界,虽示有妻子,却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
  

正是由于维摩诘的发问:“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才有三十三位菩萨,包括维摩诘在内,各以三十三种修证来陈述“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正是出自《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在该品中首先有三十—位菩萨各抒己见,分别叙说自己对“不二法门”的修证实践,如“生灭不二、垢净不二、罪福不二”等等,但他们都是用两个相对的观念和事物来说明既非—亦非二的道理。

我们知道,世间上的一切学问,不论是科学的、哲学的、还是宗教的,谈到世间的现象,事事物物的关系,都用“相对概念”。所谓“相对概念”,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属性总是与另—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属性相比较而存在。例如:好与坏,美与丑,假如没有相对的两个或多个事物对比、参照,何来好坏、美丑?再说,好坏、美丑只不过是大干世界众缘和合所呈现的一种现象上的差异而已,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正如《中论》所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见龙树菩萨所著《中论·观四谛品》。】

诸法都无自性,当体即空,那里会有一个真实的、永恒的好坏、美丑可得?世间法只不过是相对而言,就象物理上讲“参照物”一样,一个物体在运动,是以另一个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因为有了这个参照物,我们才知道该物体的运动状况。所以世间法是不究竟的。而《维摩经》中所提出“不二”的哲学理论,才是宇宙的真理——诸法实相,只有诸法实相才是究竟。
  

“不二法门”之所以微妙甚深,是因为不二不等于二,也不等于一,这是真不二。说似一物即不中,不说一物亦不中,此是般若性空,中道正见,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不可说不可说,所以,当三十一位菩萨各自陈述所证的法门之后,文殊菩萨说:“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人不二法门”。文殊菩萨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洁居士默然无言。文殊师利菩萨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不二法门。”维摩洁的默然无言,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让后人赞叹不已!
  

从三十一位菩萨以有言言无言,文殊以无言言于无言,乃至维摩诘以默然言无言,这是真不二法门,也是圆教。因为入不二法门是诸法实相门,是不思议解脱之根本。般若实相,共大无外、其小无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不可言说、不可思虑,故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未说—字。所以《金刚经》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见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虽然,般若实相不可说,但为度众生之便,随众生根机,佛陀便有不同的说法,故有三藏十二部流传世间。但一切众生成佛必须证得诸法实相,若执文字是成佛之目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般若实相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落言说思虑,非一即二,不是相对,就是绝对。而般若实相,既非绝对亦非相对,非一非二,而又即一即二,故《维摩经》说不二,这正是般若理趣之实相。一无所得而无所不得,一无所有而无所不有,一贫如洗而又万德庄严。难怪僧肇由老庄玄学转向般若空宗,在读到《维摩经》时,“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他最终找到归宿,于是出家。在他的著作《肇论》中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见僧肇所著《肇论·物不迁论》】这不正是般若实相——入不二法门吗?
  

不二法门,是般若性空思想的充分发挥,我们可以把《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与《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不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远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二者相比较,就知道《维摩经》是般若性空思想发展的又—飞跃。
  

讲到《维摩经》,则不能不谈谈其中的佛国净土思想。提到净土,人们通常认为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其实,何只西方有净土?东方药师佛琉璃光净土、弥勒的兜率净土、莲花生大士的邬金净土、十方世界诸佛净土无不是净土。净土之多,凡夫岂可了知?

《维摩经》的净土思想,是直指人心,叫人自净其心,不向心外求净土,也不靠佛力往生净土,而是靠自己,自力证入般若实相。在《维摩经·佛国品第一》中佛回答了宝积“什么是清净土”的提问,并指出:“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种自力的净土思想与他力的净土思想的确不同。如弥陀净土主张以佛力往生佛国,往生的条件是《阿弥陀经》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且要有“一心不乱”的禅定功夫,这些条件让学佛者感到“净土隔现实太遥远。”而《维摩经》提倡的“心净国土净,”则让人心里踏实多了,因为净垢都在自己,只要心清净了则当下就是净土。
  

当然,“心净国土净”这种净土思想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被人接受的,象释迦佛的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会发出:“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的疑问。佛陀告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仁者心有高下……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是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这是佛对净心佛土的最强有力的论证说明。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作为佛弟子,对“心净佛土净”的理论应深信不疑。

由此,请诸位师兄、佛友、仁者反思一下这两天大家的讨论,看看我们关于“豪华的”昌列寺的诸般讨论,是不是我们的内心在起造作?在生分别?若此心净,何来豪华与简陋之分别?何来山洞与广厦之区别?何来此师与彼师之区别?心有分别念,则如佛陀所说:“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关于zhangfeiqing1佛友提到的五蕴的问题,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不过这位佛友首先应该把佛教讲的五蕴的概念搞清楚,然后再有感而发,切入主题,否则会“文不对题”。何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受想行识则属于精神。

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看得见的形象,叫“色”。
一切痛苦或快乐生起的感觉,叫“受”。
一切由这些感觉生起的思想,叫“想”。
一切思想所引起的心与意志的使用,叫“行”
一切由感受、思想、意志得到的意识,叫“识”。

由于受想行识的不同,由于造作的心念不同,因此会有“比如我认为一朵花很美,但动物也可以认为这花很丑,但它本是没有美与丑的分别的,只要我对花欢喜或厌恶便受它影响,在某些方面意识就被它束缚,同理延伸到任何的喜好、厌恶、快乐、痛苦都只是自己认为的各种分别心生出各种束缚,然后被其紧紧束缚着。”而并非五蕴本身就可以这样理解。

这位佛友又接着问:如果不起任何分别的话该怎么处理自己的意识,将它放在什么位置最适合?——如果您能不起任何分别念的话,放与不放?A位置或B位置还有区别吗?如果您真想放一个位置,那么就放在“非想非非想”处吧。

最后这位佛友问:如果吃素的话,穿皮鞋算不算冒犯众生?您穿吗?——我穿皮鞋,也穿布鞋,在家还穿拖鞋,出门旅游穿旅游鞋。穿不穿皮鞋,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慈悲心的唯一标准,从究竟的角度说,人们在制造各类鞋子的时候,都会伤害很多生命,有些是有意识的伤害,有些是无意识的伤害。有些被伤害的生命我们看得见,有些被伤害的生命我们看不见。进一步说,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以牺牲一些生命为代价的,一杯水里都有无量众生。因此,不是说你不穿皮鞋你就不伤害众生了,也不是说你穿皮鞋就没有慈悲心了,只要我们还没有抵达究竟的彼岸,一些都会有相对产生。

真正重要的不是穿什么鞋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心中是不是有正确的见地恒住。见地是最终的参考点。合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5901.html

更多阅读

十八层地狱是指什么? 十八层地狱电影

十八层地狱是指什么?——简介生活中经常听到大家对某事的不悦可以用“十八层地狱”来比喻,那么十八层地狱到底是什么呢?还是只是人们以讹传讹的谬论呢?其实不然,中国自古就有很多神鬼传说,这十八层地狱的来历也是在人们的构想中慢慢建造

荆轲的助手秦舞阳是个什么货? 秦舞阳怎么死的

司马迁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是这样介绍秦舞阳的:“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想想这货确实很牛逼哈,十二岁当街杀人,非但不害怕,还让满大街的人不敢正眼看他,这种人的胆量至少比一般人要大很多吧,叫他作副

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

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看中国离不开看世界,看世界离不开看历史。看历史既不能虚无主义化,也不能碎片化,而是要看历史的大趋势和历史的全球关联性。上世纪的60年代,全世界经历了几乎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重大历史事变,我们

交通违法代码1208是指什么行为?交通违法行为代码表 违法行为代码1208

一、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一次记12分:(一)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的;(无资格)(二)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酒驾)(三)驾驶营运客车(不包括公共汽车)、校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20%以上的;(超载)(四)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重罚缺德司

声明:《佛教的“不二法门”是指什么法门? 海南不二法门》为网友枝头渐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