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中窥人》读后感 余秋雨点评杯中窥人

今天抽空读了一下韩寒17岁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那篇成名作《杯中窥人》,有些感想不吐不快。

一个是这篇文章本身,在文字上相当老到,行文晦涩而卖弄,是长期玩弄文字到生厌那种码字方式。在思想上,刁钻而跳跃,却又自成篇幅,是一种饱有阅历甚至有些愤世疾俗的行为风格。如果这篇文章确实是一个高中生写的,我看这个人起码从小就得饱经各种世故,又得要对文字有天生的敏感,博览群书不说,还必得博览了众多非主流书刊。这对一个高中生来说是件极为诡异的事,因为同时读这些书和获得这些事情经历本身就是极为困难的,是十几年的岁月难以承载的。如果这篇文字确实是一个高中生所做,我只能用“妖怪”来形容:看不到一丝少年人的纯洁朝气,倒象看透世态炎凉之后的呓语。

《杯中窥人》读后感 余秋雨点评杯中窥人
这种感觉在《三重门》的第一章得到印证。我相信《杯中窥人》和《三重门》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不论是文风,句式,习惯用法都极为吻合。同时,因为《三重门》有更大的篇幅可以展现作者的风格和思想,也让人更加深了对这种文字的怀疑和厌恶。就拿第一章来说,很容易看出作者是一个对文字(而非文学)很有摆弄乐趣,却颇有怀才不遇经历的人,比如对“马德保”心理的描写,“梦想出一本书”,然后“自费出书,印了两百本,到处送人”。有文字经验的人会理解这种酸文人的心理描写多么准确。另外对女人的描写,“书就好比女人,一个人拿到一本新书,翻阅时自会有见到一个处女一样怜香惜玉的好感,因为至少这本书里的内容他是第一个读到的;反之,旧书在手,就像娶个再婚女人,春色半老红颜半损,翻了也没兴趣”,这种评价如果说是出自一个17岁少年之手,我绝不会认为这个少年是天才,而是变态。至于其后对《红楼》《水浒》《左传》《史记》,“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卖弄性的引述议论,更尽显一个穷酸文人的诡异心理--平时没有机会表现,好不容易可以写些文字,拼命攒凑表演。等我读到最后一句“林父想骂人时林母往往不在身边,只好忍住、久而久之,林父骂人的本能退化——这话错了。对男人而言,骂人并不是一种本能,骂女人才是本能”,已经让人有种呕吐感,我实在理解不了什么样的高一学生能有如此下作的思路和文字。

读完这几段东西,我觉得韩寒的真假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我现在真心希望这些不是韩写的。那是一种充满中年人恶习的写作风格,通篇充斥着一种戾气,一种油滑,一种阴暗。用方舟子的话说,“猥琐”。这种文字风格和韩寒青春俊朗的外形是格格不入的,和他对赛车和女人那种阳光型的追求也是格格不入的。如果让这些文字的作者,不管是谁,去骂方舟子,那绝不会是韩少“卧室答春绿”的傻瓜式讽刺,而是一种乖戾的,蔫损的,下作的阴骂。

如果这些真是韩寒写的,我想希望他达到什么高度的人怕是要失望了。凭片语可识其性情,落一字而现其风度 --他的文字中没有为自己预留空间的迹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6069.html

更多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读后感 生死攸关的烛光课件

《生死攸关的烛光》读后感何明璐《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第厄普市的伯瑙德夫人一家利用智慧保护绝密情报的故事。伯瑙德夫人一家为了自己祖国的解放事业,不记任何的报酬,不顾生命的危险,在凶恶的

《新主人翁精神》读后感 发扬主人翁精神

以主人翁的精神、立足本岗发挥技能实现“安高”矿井《新主人翁精神》读后感读了《新主人精神》这本书,很受启发和感染。其内容的直白、专家们观点的明确、案例的鲜活,让人感受到震撼。因而这本《新主人翁精神》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在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余秋雨文化苦旅下载

这个暑假,我读了《文化苦旅》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还记得新浪上这样评

《高贵的施舍》读后感_余子恩 高贵的施舍

《高贵的施舍》读后感鄂州市东沟镇中心小学  余子恩今天,我读了《高贵的施舍》这篇文章。文章写的是:一个失去右臂的乞丐来乞讨,可是女主人却要求他“出卖”自己的力气,乞丐无奈之下,只好动手,并获得了20元钱的酬劳,许多年后,他成为了一

亲子共读——《绿野仙踪》读后感 绿野仙踪读后感50字

与父母共读一本书:《绿野仙踪》读后感(我)《绿野仙踪》是一本好书。书中写了女孩多萝茜和房子被旋风吹到了一个奇特的地方,看到了北方女巫,女巫告诉她:“奥兹能让你回去!”于是,多萝茜开始了一段奇特的旅程。其中,我最喜欢格琳达女巫,这是

声明:《《杯中窥人》读后感 余秋雨点评杯中窥人》为网友太阳每天都生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