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论文

产业发展战略就是研究产业发展中带全局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或者说,产业发展战略是指从产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分析构成产业发展全局的各个局部、因意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并决定经济全局发展的局部或因素,而相应做出的筹划和决策。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全文如下:

当前,世界已进入了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产业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原动力,而且是国家乃至世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发展高科技为杠杆,谋求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面对全球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挑战,台湾的经济也步入了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为使科技能更充分、迅猛地发挥聚集效应,台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科技的政策法规及鼓励性措施。

1 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1.1 中小企业是台湾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主力 改善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是台湾当局一向关注的重点,表现在重视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促进产业升级上。台湾经济部为协助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并促使所属机构的研发方向及成果能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特制定“经济部所属事业协助中小企业推动研究发展计划”,为迎接即将来临的创造性时代铺平道路。另外,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创业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协助他们进行新产品开发活动,使中小企业进行联合行销、联合投资、联合研发,实现资源共享。台湾本岛依据“二大、二高、二低”六大原则,即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大、附加价值高、技术层次高、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性低等,确定了通讯、信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机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健、污染防治等为十大新兴产业,作为中小企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2 确定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 为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参照国际重要产业技术领域,选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重点发展的四大高尖端技术,以此领导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一是信息技术,主要制定和实施资讯通讯基础建设计划,这个庞大的计划将耗资上百亿元新台币,预计用6年时间来完成;二是电子技术,这一领域将来的两大发展趋势是加速电子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及加速发展半导体技术,力争在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形成新的实力;三是生物技术,将其定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技术,特制定了生物发展计划,重点实施;四是航天技术,台湾在21世纪将把航天工业作为维系其经济增长和科技升级的重点技术。

在台湾,高技术产业已经有了一个坚固的基础,私人部门在发展和获得关键技术方面已经发挥带头作用。然而,在那些市场潜力较弱、私人部门投资意愿较低的领域,政府将在开发关键产品和技术方面发挥领导作用,而且设法刺激私人部门的参与。

1.3 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向科技产业转型 制造业一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领导部门,也是台湾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近年来由于台湾本土工业用地价格偏高且取得困难,劳动成本高涨,传统产业技术提升面临瓶颈,使得传统产业的产值及出口量均减少,传统产业日渐衰退,逐渐失去发展优势,迫使其政府推动传统产业技术的升级并保证其向科技产业转型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此,台湾制定了传统产业的转型目标——走向高科技化。在1995年规划制造业21世纪的发展方向时,台湾工业局针对传统产业进行了筛选,选出了34项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决定用3年时间,每年完成11项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在策略上加强对其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并由科研单位协作和辅导,帮助其克服技术升级的瓶颈。

台湾政府为提升其竞争力,于1995年提出把台湾发展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构想,内容涵盖生产制造、货物与旅客转运、专业服务等三大类经济活动。其中,生产制造部分是以高附加价值、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作为“亚太制造中心”重点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除了资讯、半导体和通讯科技产业等新兴支柱产业外,台湾经济部又锁定了24项高科技产业作为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

近年来,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科技与知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台湾当局根据经建会的评估,将在21世纪积极发展个人服务业、金融及保险等工商服务业、通信服务业、航天、制药、计算机与通讯等高科技工业,以及汽车、化学等中高科技工业为主的产业。

1.4 兴办科技园和智能工业园区 开辟特定区域,集中发展高尖端科技,营造高新技术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科学园区和智能工业园区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摇篮。

1995年,台湾经济部计划在未来10年内在全岛各地兴建20-30个智能工业园区,每年开发2~3个。园区规划为9种类型:科学园区3个、科技工业园区2个、软件科学园区3个、航天工业园区2个、机械工业园区1个、生物技术园区1个、中山科学园区3个、创业者园区1个、研究园区1个。

台湾高科技的发展是以发展科学园区为先导的。台湾当局在已筹建若干个科学园区基础上,现已规划了台湾的“新科技园区蓝图”,主要建立三大类型的工业区:a.科学工业园区。在北部扩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在南部台南建立第二个科学园区,使其成为发展生物技术、精密仪器及航天即自动化零件等的专业区。b.软件工业区。北、中、南各一个,北部在台北市南港,已进入建设阶段;中部在台中;南部在高雄,现已进入规划阶段。c.科技工业区。着重在生产上应用实用科技知识。

1.5 实施南北两地产业均衡发展 新竹工业园区成立20多年,发展十分迅速,截至1998年年底,新竹园区内已有272家公司设立,整体营业额4550亿元,增长率13.8%,成为高科技产业最密集的地方。鉴于台湾新竹科学园区成立十几年来成效显着,台湾行政院国科会于1995年通过了新的“新竹科学园区发展计划”。该计划的宗旨是要在21世纪将新竹科学园区建成国际科技重镇,进而使台湾成为“亚太科技营运中心”,以此奠定台湾的经济实力。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加强相关科技建设,改善科技产业投资条件,以扩大新竹地区科技产业规模,增强其研究功能,强化科技城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加速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大型化和国际步伐,进而向“亚太高科技营运中心”迈进。

鉴于目前台湾南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及北强南弱的情况,台湾当局于1997年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在台南建设第二个科学园区,并将其作为迈向21世纪的重要工程。其目标是将其建成继新竹科学园区之后的台湾第二大科技重镇及带动南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基地。该园区内主要发展微电子精密机械、半导体和生物科技产业,并分别开辟了“微电子精密机械”、“半导体”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等三大产业的专业区。

科学园区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台湾高尖端科技研究的发展。继1997年初台湾当局提出“科技岛”的方针,1998年做出到2010年台湾科技与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的具体规划,在其措施中将发展各类科技园区作为建设科技岛的主要骨架:一是继续推动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各类卫星园区,研究未来新科学工业园区的措施;二是开发各类智能型园区,同时鼓励民间开发各类园区。

2 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台湾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加速发展科技产业、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这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1 加大科技投入,研发经费稳步增长 研究与发展经费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又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台湾的研发经费绝对值、相对值偏低。1995年台湾研发总经费约为45.8亿美元,与世界各国相比,是荷兰1994年71.9亿美元与瑞典1995年74.6亿美元的六成左右;不到韩国1994年98.2亿美元的一半。以R&D/GDP的比值来看,1995年台湾为1.78%,1999年为1.97%;发达国家经济规模较大者如美国、日本在80年代中期R&D投资占GDP比值就已达2.5%以上(见表1)。

表1 R&D经费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论文

年代 1995 1996 1997 1998

中国大陆 0.6 0.6 0.64 0.69

中国台湾 1.78 1.8 1.88 1.97

美国 2.61 2.67 2.71 2.79

德国 2.31 2.3 2.31 2.33

加拿大 1.58 1.6 1.6 1.6

意大利 1.01 1.02 1.08 1.11

丹麦 1.91 2.01 2.03 2.06

芬兰 2.35 2.59 2.78 2.92

韩国 2.68 2.79 2.89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ndicators Database,March 1999,CHI Research Inc.USA

鉴于此,台湾在跨世纪发展科技的战略中,加大了科技的投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民间产业增加对研究发展的投入。根据台湾1989~1998年资料来看,其研发经费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十年间增长三倍,而且占岛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由1.39%提高为1.98(见表2)。其中,政府的研发经费比率自1992年起逐年下降,民间则逐年上升,可见台湾企业重视研发。这主要是由于台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a.继续推动研发投资抵减优惠,鼓励民间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及成立独立的研发部门;b.开放政府科技项目计划,由民间执行或由民间企业以适当比例出资方式参与;c.政府在财团法人研究机构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实验工厂或孵化中心,或者扶助工业区成立研究发展专业区,协助企业研发。

表2 历年台湾研究发展经费 单位:百万元新台币 %

研究发展经费 政府投入 民间投入 研究发展经

年代 费占国民所

合计 增长率 经费 比率 经费 比率 得之比值

1989 54789 25.0 26127 47.69 28662 52.31 1.39

1990 71548 30.6 32772 45.80 38776 54.20 1.66

1991 81765 14.3 42574 52.07 39191 47.93 1.70

1992 94828 16.0 49509 52.21 45319 47.79 1.78

1993 103617 9.3 51292 49.50 52325 50.50 1.75

1994 114682 10.7 55286 48.21 59396 51.79 1.77

1995 125031 9.0 55828 44.65 69203 55.35 1.78

1996 137955 10.3 58874 42.68 79081 57.32 1.80

1997 156321 13.3 63755 40.78 92566 59.22 1.88

1998 177054 13.3 69383 39.19 107671 60.81 1.98

——资料来源:“行政院国科会”,《中华民国科学技术统计要览》,1999年

二是大幅提高政府科技预算。1997年6月颁布的《台湾科技白皮书》规定重大公共工程建设、空气污染防治等费用要编列一定比例的科技研发经费;保留国营事业民营化或成立衍生公司所获得的一部分收益及其它缴付款财源,捐助“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以支持相关高科技研发。自1997年度起,台湾经济部决定大幅扩充科技专案规模,将未来五年内的预算增长率定为18.6%。台湾行政院核定的1997年度的科技专案计划通过了76项科技专案,其全部预算总经费为132亿元新台币,比1995年度增加了10.5%。

2.2 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形成高科技发展的智力群体 近年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台湾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唯一的出路便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升级。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而台湾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倾斜的科技政策——重工业企业、轻大专院校,造成了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更是奇缺。加上自1962年台湾当局修订了《国外留学规程》后,留学人员大增,但从1950年到1983年的33年间,回来者仅占留学人员总数的13.7%。可见,台湾的人才外流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为此,台湾当局越来越认识到吸引海外人才回台的重要性,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海外人才回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制定《加强培育及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为解决台湾高级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台湾在1983年3月就颁布了《加强培育及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以两年为期推行若干措施,争取在短期内获得一些成效,并制定中长期计划,从制度及法令的改进出发,以求奠定良好基础。《人才方案》以培育岛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主要集中加强岛内人才的培育。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人才方案》同台湾后来采取的一些措施相比,只是一个初步的、原则性的方案。但其重要作用在于,《人才方案》反映了台湾当局对引进高科技人才的共识,并且第一次以科技政策的方式颁布,可以说是台湾80年代人才回流的起点。

二是制定《加强运用高级科技人才方案》。台湾“行政院”科技顾问组1995年完成了《加强运用高级科技人才方案》,该方案以三年为期,每年增加引进海外资深专业人士350名,每年增聘具有适当经验的博士级研究员250名,共计600名,以加强台湾的产业研究开发工作。《方案》最为核心和根本的是强化研究开发,改善研究开发环境。a.强化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工作。包括继续推动振兴经济方案中的“延揽海外产业技术人才”至民间企业,允许民间研究开发单位承接当局科技项目和获得相关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基金补助等等。b.设立产业研究开发基金,增设研究开发机构。如设立财团法人产业研究开发基金,加强整体研究资源投入及高级科技人才的延聘,利用财税及补助措施,鼓励企业增设研究开发单位加强研究开发投资,增强聘用高级科技人才的意愿。c.建立人才库,鼓励聘用高级人才。同时继续推动产学合作计划,建立工业合作研究开发体系,鼓励大学等研究机构加强与产业界合作,鼓励高级人才到企业服务或创业。

三是积极引进海外产业专家。鉴于资深产业专家对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台当局核定的《振兴经济方案》将“加强人力的规划运用”列项,责成有关单位配合,办理扩大引进海外产业技术人才返台服务工作;制定了《协助台湾民营企业引进海外产业专家返台服务暂行作业要点》,已于1995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以期达到台湾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的最终目的,决定以提供资金补助的方式,不惜重金引进海外产业专家。

四是成立“杰出人才基金会”和“贝尔人俱乐部”。“杰出人才基金会”是由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教授发起的,于1994年11月下旬正式成立。该基金会的目的在于以民间资源招聘国际水准的学术人才回台长期参加研究工作。“贝尔人俱乐部”是以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返台科学家为主组织成立的。俱乐部的主要任务是资助台湾厂商、学校、研究单位招聘美国高科技人才。计划在几年内,以韩国为榜样,引进1000名“贝尔人”到台湾。

经过几年的努力,台湾研究发展人力资源指标都得到了持续的增长。1999年三者的总数为136323人,比1990年增加81.23%,这使得台湾每万名劳动人口中研究人力达到91.7,比1990年的54.7人增加37人。1999年每万名劳动人口中研究人数为40.3人,比1990年的22.6人增加17.7人。1999年台湾研究人员人数为88708人,占研究发展人力的65.07%;技术人员人数为31674人,占23.23%,支持人员占11.7%。

2.3 整合研发资源,发挥大学力量 整合研究资源以达成协同效应,而且调动大学的R&D资源。“国科会”将在预算分配和资源整合中扮演关键性角色,此外有成立机构的特别委员会以在政府部门之间及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整合资源。大学和学术界的研究资源被充分调动以适应政府和工业界的需要。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政策的形成及协调。a.加强“国科会委员会”功能。凡科技政策的拟定、科技资源整合及分配原则、重点科技发展策略及重大科技计划的审议等均由国科会委员会作出决议后报行政院审批,并作为年度科技预算审核依据。b.成立科技预算控管小组,一方面确保政府科技预算稳定增长,另一方面监督重大科技预算的有效运用。c.建立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的协调机制,每年度在科技预算提出前,就整体年度科技预算需求与科技政策重点向立法院作出一份综合分析与陈述,增进沟通管道,寻求立法部门对科技发展的支持。

二是整合大学与产业间资源。充分发挥大学、国家实验室及中央研究院资源,鼓励大学成立“产业与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吸引企业主以会员赞助方式加入,提供产业与大学直接合作的机制。

三是改进科技计划审议及绩效评估机制。a.建立科技中程计划预算制度,加强计划审议、评估。b.改进研发成果的评估标准,加强学术研究成果品质的评价,明确应用与技术研究发展的预期产出,定期公布重大计划的评价结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以后计划审查的重要考虑因素。c.慎选课题,整合上、中、下游的科技研发资源,规划推动国家型科技计划。

2.4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研发环境 发展科技必须有良好的科研设施和研发环境。为适应科技研究的新形势和新需要,建造高性能、高效率的大型科研设施来推动和促进台湾的科技发展,这也是台湾发展科技的重要战略之一。

一是积极推动电信自由化,加速网络建设,与亚太各国及世界各洲直接联机;以优势的技术、高品质的服务及开放性的市场环境来吸引国际网络业者(ISP)及大型网络用户。

二是推动“电信国家型科技计划”,结合产、官、学、研共同研究,发展网络及无线通讯等先进技术。

三是实施“资讯通讯基础计划”。该计划是台湾近年来实施的一项庞大的资讯通讯工程。其发展目标是:实现提供多媒体交换、影像会议和远距离管理等多项及时资讯服务,并建立一个资讯、媒体、企业产品和服务相结合的电子市场,加强资讯发展,并为创造商机服务。

四是通过“科技项目计划”、“新产品开发奖励措施”、“产学合作计划”及“电信国家型科技计划”等多重管道,研究发展计算机、通讯及民用电子及多媒体等关键性技术,奠定网际网络多媒体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台湾科学技术白皮书.1996

2 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台湾科学技术统计要览.1999

3 朱付元、丁厚德一.台湾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与机制及其借鉴意义.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5)

4 李正风.台湾科技政策的发展及其新趋向,清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5 赵海波.台湾科技产业政策调整及其在东亚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4)

6 王有康.产业研究发展政策之检讨与评估.台湾经济金融月刊,1998;(5)

7 孙克难.产业发展、政府介入与产业升级条例之归宿.财税研究,1998;(11)

8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ndicators Database,March 1999,CHI Research Inc.USA

9 孙敬水.科技进步的中外比较及政策取向.中国科技论坛,1997;(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261/460344358.html

更多阅读

国家发改委详解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发改委详解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21日说,我国将抓紧编制《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近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高新区需要关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品牌心理博士郭涛指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科技十二五规划提出:必须把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在节能环保、新一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陕西经济

     在传统能源产业受到大环境影响的背景下,陕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为陕西经济的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正值热浪袭人的三伏天,西安渭北陕汽集团的商用车产业园内,却呈现出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  

声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论文》为网友淡醇熏骨染云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