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中的攻防技巧 辩论技巧中的缓兵之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如下情况: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情况。又如,两口子争吵,一方气急败坏,一方不焦不躁,结果后者反而占了上风。再如,政治思想工作者常常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缓慢地处理棘手的问题。这些情况都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慢”也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好办法。论辩也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局势下,快攻速战是不利的,缓进慢动反而能制胜。下面是辩论技巧中的缓兵之计,希望小编整理的对你有用,欢迎阅读:

辩论中的攻防技巧 辩论技巧中的缓兵之计

辩论技巧中的缓兵之计

例如,1940年,丘吉尔在张伯伦内阁中担任海军大臣,由于他力主对德国宣战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当时,舆论欢迎丘吉尔取代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认为自己是最恰当的人选。但丘吉尔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以慢制胜”的策略。他多次公开表示在战争爆发的非常时期,他将准备在任何人领导下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当时,张伯伦和保守党其他领袖决定推举拥护绥靖政府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作为首相候选人。然而主战的英国民众公认在政坛上只有丘吉尔才具备领导这场战争的才能。在讨论首相人选的会议上,张伯伦问:“丘吉尔先生是否同意参加哈利法克斯领导的政府?”能言善辩的丘吉尔却一言不发,足足沉默了两分钟之久。哈利法克斯和其他人明白,沉默意味着反对。一旦丘吉尔拒绝入阁,新政府就会被愤怒的民众推翻。哈利法克斯只好首先打破沉默,说自己不宜组织政府。丘吉尔的等待终于换来了英国国王授权他组织新政府。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在论辩中要正确使用“以慢制胜”法,至少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以慢待机 后发制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须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间等待战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如在例子中,丘吉尔在时机不成熟时,不急于成功,以慢待机。在讨论首相人选的关键时刻,以沉默表示反对,最终赢得了胜利。

其二,以慢制怒 以冷对热

“慢”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利接受。

其三,以慢施谋 以弱克强

“以慢制胜”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慢”中有计谋,缓动要巧妙。这里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如在例子中,丘吉尔面对张伯伦的追问,装聋作哑,拖延时间,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终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终于取得了胜利。

总之,论辩中的“快”与“慢”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兵贵神速,“快”当然好。可是,有时“慢”也有“慢”的妙处。“慢”可待机,“慢”可施谋, “慢” 可制怒。“慢”是一种韧性的战术,“慢”是一场持久战,“慢”是舌战中的缓兵之计。缓动慢进花的时间虽长,绕的弯子虽大,然而在许多时候,它却往往是取得胜利的捷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3261/324523131.html

更多阅读

人与人沟通中的语言技巧 人与人相处经典的话

人与人沟通中的语言技巧如果想法改变,态度就会改变如果态度改变,行动就会改变如果行动改变,习惯就会改变如果习惯改变,人格就会改变如果人格改变,命运就会改变如果命运改变,人生就会改变有个故事讲,在酒足饭饱后,国王问大臣:你们说,世界上什么

中国合伙人谈判技巧 谈判中的“交集”技巧

谈判到最后,谈判的两方或多方在时间与精力的压迫下,都希望尽快“解题”,达成一致,谈判结束。解题有多个模型:包括挂钩法,切割法,交集法,增加资源法。挂钩法与切割法在文章《从一个谈判案例来看“挂钩”技巧》与《谈判中的切割技巧》中论述,在

沟通技巧培训机构 推销中的沟通技巧

1、顾客说:我要考虑一下 推销中的沟通技巧。 对策:时间就是金钱。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1)询问法: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顾客对产品感兴趣,但可能是还没有弄清楚你的介绍(如:某一细节),或者有难言之隐(如:没有钱、没有决策权)不敢决策,再就是挺脱

向伟人学习:TTT中的关键技巧

  向伟人学习:TTT中的关键技巧   文/胡德泉 培易顾问公司  在讲述孙中山人生故事的电影《夜·明》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10年2月,孙文领导的第9次起义失败后,流亡到英国。此后,徐博衡在英国华裔聚集地清芳阁会所组织了一次筹款活

声明:《辩论中的攻防技巧 辩论技巧中的缓兵之计》为网友曾经懦弱的选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