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礼仪之亲属称谓 接待礼仪之称谓礼仪

称谓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中,所采用的彼此间的称谓语。在接待礼仪中,选择正确、恰当的称谓,是对他人尊重、友好的表示。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接待礼仪中的称谓礼仪的常识吧!

接待礼仪之称谓礼仪:称谓的方式

称谓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表情达意的手段,因此,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性别以及对方所处的场合的不同而恰当选择称谓语。

职务性称谓: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称谓。以职务相称,一般有三种情况:

(1)

只称职务。如:“董事长”、“经理”、“主任”等。

(2)

姓氏+职务。如:“赵经理”、“孙主任”等。

(3)

姓名+职务。如:“赵某某部长”、“孙某某主任”等,主要用于特别正式的场合。

在使用职务性称谓时,对带有“总”字的头衔可用简称。如“李总”、“周总”。

如果是副职,在称呼时一般可去掉“副”字,如“王副经理”,要称“王经理”。但是,在特别正式、隆重场合不能使用简称。

接待礼仪之称谓礼仪:职称性称谓

对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以称姓氏加职称。如:“冯教授”,“陈工程师”或简称“陈工”等。

行业性称谓: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以称姓氏加职业。如“魏老师”、“齐律师”、“韩会计”等。

性别性称谓:根据性别的不同,还可以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性。“女士”是对女性的一种尊称。

接待礼仪之称谓礼仪:姓名性称谓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其具体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直呼姓名。

第二种,只呼其姓,不称其名,但要在它前面加上“老”、“大”、“小”等。如“小张”、“老王”等。

第三种,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级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之时。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接待礼仪之称谓礼仪:礼仪规范

称谓是否恰当,既反映了说话人的思想修养和文化修养,也影响到人际交往活动的效果。对于秘书人员来说,在称呼的使用上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对领导、长辈和客人不要直呼其名,可以在其姓氏后面加合适的尊称或职务。

(2)

对相交不深或初次见面的客人,表示敬意应用“您”,而不要用“你”。

(3)

在日常工作中,对一般交往对象,可分别称“同志”、“老师”、“先生”、“小姐”等。在非正式场合,对同事可根据年龄来称呼,如“老陈”、“小张”等。较熟悉的朋友和同学可直呼其名。在党内按规定一律称“同志”,而不要称职务。

(4)

多人交谈的场合,应遵循先上后下、先长后幼,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顺序。

(5)

家庭礼仪之亲属称谓 接待礼仪之称谓礼仪

对一些特殊的人,如有生理残疾的人,要绝对避免使用带有刺激或蔑视的字眼。

(6)

在涉外场合,应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会的一些称谓。如“爱人”这个称谓,在英语里“爱人”是“情人”的意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5561/788576629.html

更多阅读

礼仪之争与中西文化的最初冲突 中西文化冲突

所谓礼仪之争,开始时只是天主教内部关于天主教与中国传统关系展开的争论。根据《新天主教百科全书》给“中国礼仪之争”的定义可知,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士人祀孔,二是家人祭祖,三是中西文中关于基督教上帝的译名之争。一、耶稣会内的“

家庭和睦之----亲家关系 家庭和睦的名言

儿子娶妻成家,我又多一个非常重要的亲戚,那就是亲家。亲家是没有任何血缘的两个家庭,因两个孩子的联姻而形成的关系,它是所有社会关系或者说是家庭关系之特殊的一种,有人说它是非常微妙和难处的一种关系。生活中,亲密无间者有之、敬而远

接待礼仪 接待礼仪-图书信息,接待礼仪-基本信息

《接待礼仪》,作者金正昆,2009年04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具体介绍了在日常性的接待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兼具权威性、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是其基本特点。全书约20万字,分为内宾接待礼仪规范和外宾接待礼仪规范。内宾接待

声明:《家庭礼仪之亲属称谓 接待礼仪之称谓礼仪》为网友比你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