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小故宫 万寿寺

北京是明、清两朝的都城,自然留下不少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今天就带大家去参观一下素有“京西小故宫”之称的万寿寺。
既然称做“小故宫”,很显然万寿寺与皇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确实如此!让我们回顾一下它的历史:
该寺始建于唐代,时称:聚瑟寺。明朝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出资,命大太监冯保主持重修,并正式改名:万寿寺,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家寺院。此后的明朝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都在这里。清朝乾隆时期又大大地扩建一番,寺院的西路整个被改建为行宫,高宗弘历曾两次在行宫内为其母祝寿,可见万寿寺在皇家生活中的地位。清末的慈禧太后往来于紫禁城与颐和园之间之时,都会在万寿寺行宫停留。2006年5月25日,万寿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万寿寺,规模已经大大缩小了,再加上一些区域不对外开放,因此游客可以参观的地方并不大,但仍十分值得一看!
寺院山门上悬的石匾额,为清朝顺治二年御赐,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山门两侧的卡子墙、撇山影壁的砖雕(见上图),乃不可多得之艺术精品。
天王殿前左右各有古树一棵,枝叶繁茂,相传为明朝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手植。东侧的钟楼,著名的永乐大钟曾悬挂于此,清朝乾隆年间才移至觉生寺(大钟寺)。
大雄宝殿供奉有三世佛及十八罗汉。值得一提的是三世佛背后的倒坐观音像,相传,此像是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命工匠按慈禧太后容貌塑成,暗喻慈禧为观音转世,此后那些恭维慈禧的人便开始称她为“老佛爷”。
大雄宝殿后的万寿阁早已毁于火灾,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近年重建的,楼内无任何古物,观赏价值不高。
最后一进院落,内有一片假山,象征普陀、峨眉、清凉三大佛教名山。山上有三大士殿,正殿为观音,左为文殊,右为普贤。
乾隆御碑亭以及无量寿佛殿内放置的,明代天启年间铸渗金多宝塔,工艺精妙,令人流连。
无量寿佛殿两侧,各有一西式大门,顶部为典型巴洛克风格,建于清乾隆年间,据说与圆明园之西洋楼同龄。
到西洋门这里,就不能再往前(北)行了,一把大锁和一块“游人止步”牌,把游客挡在了外边,西边的院落也是如此。我们只能隔着围墙往里边张望一下,不知道这些神秘区域里到底有什么宝贝,何时才能向公众开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