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园林养生健体之根本,基于现代园林为大众服务的视角,宏观从“功能、形式、内涵和经济”四大框架构筑阐述,落脚于乡村旅游、居住风水和大地园林景观,以陕西关中盆地和武功古镇为例,明确了现代园林在实现中国梦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园林工作者将目光投向社会最基层和人民大众,探索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陕西关中;现代园林;发展趋势;文脉;生态;景观;大地
Abstract: Based on fundamental health fitness garden, the garden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public services, from the macro 'function, form, content and economy,' the four framework to build elaborate, settled in rural tourism, residential landscape feng shui and earth to Guanzhong Basin and martial arts town, for example, defined the modern garden exemplary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ream of China, eyeing the boot garden workers and the masses of society's most basic level,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build a beautiful countryside.
Keywords:Guanzhong; modern architecture; trends; context; ecology; landscape; earth
根据《园林基本术语标准》来看园林概念,有八层含义:一是有边界的有意思的土地;二是这个境域是满足人们游玩和休息的;三是这一境域必须是优美的;四是人们精心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五是要创作需要五种方法: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景观小品)、布置园路(广场);六是贵在因地制宜,切忌生搬硬套。七是两种手段缺一不可:工程技术满足安全要求,艺术手段满足观景要求;八是针对一定的地域范围而言的。现代园林发端于 1925 年的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由罗斯(J.Rose)、凯利(D.Kiley)、爱克勃(C.Eckbo)等人发起的“哈佛革命”,强有力的推动了现代园林的发展,并使之朝着适合时代精神的方向发展。中国在解放以来借鉴国外经验从传统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走向了现代园林[1],具有大众型、生态型和节约型三个特点[2]。根据笔者所编著的《园林工程师丛书》,现代园林在传统五要素的基础上,又提出基础骨架、动物景观、局部细节和主题文化等四要素,并重新组合形成九大园林要素。一是基础构骨架,二是掇山得精神,三是理水寄深情,四是园路引游人,五是建筑定风格,六是植物显生机,七是动物富动感,八是细节定成败,九是意境是关键。在规模上突出了园路与广场,以便为更多的人服务;在内涵上突出了动物景观和主题意境,使历史文脉更加清晰。现代园林既不象传统园林那样去模山范水,也不象西方园林那样去逼自然就范,而是力求对大自然作本质性洞察,以生态型与几何型的有机结合,使得自然式与规则式有机融为一体[3]。在园林教学和规划设计实践中,面对目前的西式、欧式、新中式、新园林等现象,为了让园林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让园林设计者的思路更为清晰,准确把握陕西关中园林的发展趋势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从功能、形式、内涵和经济角度来看现代园林,表现为生态自然化、景观细节化、文脉主题化和大地园林化。
1 天人合一的终极趋势:人工创造的“第二自然”尽可能生态化
现代园林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中外园林工作者的共识。极尽艺术性地模拟自然,以乔、灌、花、草、藤构筑立体复式群落景观,表现植物相互作用的健康机理。既能真正发挥其有益于人类的碳氧互补功效,又给人们以季节变化的自然美感。
1.1 以乔木为主的乔灌群落,形成一定规模方见效益
植物作为有生命的园林要素,以其摇曳的点、线、面、体形式以及个体和群体组合空间,给人以安全、平静、兴奋等不同的感觉。既有春夏秋冬四季观景之不同,又有色彩质感变化的斑斓,更有绿色生态效益的健康。(1)乔木形成的地域景观,可以突出表现现代城市景观的个性和地方特点,从而使植物特色与城市图像对应起来。例如海南岛的以椰林代表的植物景观给游人特有的南国印象(图1)。(2)乔灌植物的错落配置,一方面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如树群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与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合理搭配(图2)。(3)现代园林以造风景林为主,应注意林冠线的变化、疏林与密林的变化,注意群体内及群体与环境间的关系,并留有足够的林间空地,满足游人的休闲游览、健身娱乐及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4]。
图1 海南岛沙滩椰林
图2 武汉东湖乔灌植物与建筑融为一体
1.2 以吸引鸟禽为目的植物配置,点缀动物景观丰富主题意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减少,加之饲养技术以及疾病预防的发展,动物以其丰富的色彩和动态的形声,成为现代园林中最为精彩的乐章。(1)人们借助自然中飞禽走兽不同的生态属性予以“忠孝仁义”的象征意义:狗不侍二主喻为忠;羊羔跪而吃奶喻为孝;鹿不食荤腥喻为仁;马顺从主人比作义。(2)羊、鹿、狗、牛和猪为人类畜养的五大亲密动物,大象、骆驼、马、驴和骡子为人类征服的五大动物仆人,猫、兔子、鸡、鸭鹅和鸽子为人类饲养的五大情趣动物,鱼、蚕和蜜蜂为不可忽视的三类小动物。(3)我国亘古就与鸟结下了深厚情感,保护和招引鸟类,除了实施无污染防治病虫害,保护好野生鸟类的栖息、生存和繁殖环境条件,设置人工巢箱也是一个良法。(4)动物与植物的有机组合,使其主题寓意明朗化,例如松鹤延年(见图3)、鹿鹤同春(六合同春)、梅鹤高洁、喜上眉梢、凤栖梧桐、丹凤朝阳(凤穿牡丹)、鸳鸯戏荷等[5]。
西湖松鹤延年景观岛
1.3 让水与植物自然相依,发挥湿地的净化效果
现代园林是以中国的自然山水为蓝本,将其精彩局部,经过浓缩精练和艺术加工,构成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水仍然是现代园林的灵魂,在水域中水生植物是衬托园林水景的重要材料。(1)因地因水制宜,依山畔湖种植,以占水面的30%~50%为好,设有专门欣赏莲花、睡莲等风景的建筑,构成各类水生花卉的主体景点。(2)沿湖岸种桃栽柳,形成桃柳夹岸的主题意境;也可莲柳相映式种植,如“四面莲花三面柳,一成山色半城湖”济南的大明湖就是绝好的景区(图4)。(3)湿地景观不仅能美化环境供观赏,同时还可增加水体的净化能力,保护水资源,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又是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不可取代的生态景观[6]。
2 提高经营效益的第一感性趋势:从细微处精心营造景观细节
景观是可以引起游人良好视角感受的景象,从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着手园林景观的细部营造,这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功经验,也是现代园林的着力追求,特别以旅游为目的的经营性园林表现尤为突出。是在空间、路径、边界、中心和节点,并通过景观品质细部“特写”或通过文字和图像引发的灵感,以充分体现现代园林感受的多样性。
2.1 注重平面景观,让俯视更富情趣
平面地景包括依托地面的铺装、依托水面的园桥和依托坡面的台阶、蹬道与栈桥三大细节。地面铺装作为园林空间界面中的底界面,不仅影响空间的比例及场地上其他物体的尺度感,有统一协调各要素的作用;还可以为其他引人注意的景物作中性背景,构成空间个性;更可以通过细节刻画,用碎料或块料按设计意图拼成各种具象或者抽象图案,形成特殊视觉趣味。这种方式使得铺装地景在表达地方文化特性上,显示出很强的表现力。园林铺地符号,既有独体的吉祥纹,也有诸多组合的吉祥纹,成为寓意吉祥、形式美观的图纹。雕砖卵石嵌花地面不仅在我国古典建筑艺术中有着独特的风采,在现代园林中的一些重点部分更需要生动、细腻的表现花草鸟兽、人物故事等(见图5),形成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2.2 注重立面装饰,让平视更为多彩
立面园墙不仅包括围墙的墙基、墙顶的细节景观,而以园门、景窗、照壁与景墙的细节景观尤其醒目。(1)在园林中作为园界,起防护功能,同时美化街景的墙体为边界围墙;在园林中为截留视线,丰富园林景观层次,或者作为背景,以便突出景物时所设置的墙称为景观墙。(2)景观墙在构成空间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约和分隔空间两方面,屏障视线分为挡景、漏景和框景三种情况。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阳光和风所带来的影响,又以单纯的形式充当其他具有视觉焦点效果的景物的背景。以白色衬托植物、假山的景物,所谓“白墙为纸,以石为绘”(见图6)。(3)廊往往依附白墙而建,以实衬虚,衬托廊的通透、精巧。有时也将墙体立面顶部设计成曲线状,配合景物形成丰富的立面形式。
图6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景墙
2.3 让室外家具系列化,形成串联美景
室外家具包括园椅、园灯、果皮箱与解说设施等,贵在与全园主景的色调遥相呼应,并尽可能从造型、色彩与质感方面,形成系列化(见图7),给游人以强烈的视角印象。(1)园椅属休息性小品设施,在丛林中、草地上、大树下设置形式优美的坐椅,能将无组织的自然空间变为有意境的风景。(2)果皮箱在园林环境中扮演着两难角色,既不能安排在特别醒目的场所,又不能安排在过于隐蔽之处。为了分类垃圾的需要,造型、位置、材质、取出方式均应考虑。(3)现代园林解说设施中有解说员、视听媒体、实物展示等,解说牌虽不及这些媒体生动有趣,但因其具有造价便宜、容易维护管理、位置固定、游客自导式及可供拍照留念等优点,故在现代园林中的解说设施多采用此项。(4)园林景观在夜间以灯光的手段强化和突出整个环境的设计构思和造型特点,使环境成为一个以线带面、突出重点、既统一和谐又主次分明的优美景观。对于光源的色彩及明暗要求较高,一般要服从造景的需要,力求营造出高质量的夜间景观。
图7 武汉黄鹤楼风景区室外家具系列景观
2.4 让园林小品特色化,激发游人点赞情趣
(1)八艺景观:琴棋书画可以说是一串璀璨的明珠,悦耳明目、修身养性、参哲悟理,深刻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现实化和民俗化。现代文人八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外加太极拳剑扇,交友待客兼修心。(2)花池既是提供栽种植物的容器,保护花木免遭行人踩踏及满足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同时也可将花池砌体的高度和上表面的宽度设计成符合游人就坐的要求,作为休息设施(见图8)。在不适宜设置同定花池的场地中,可以根据要求放置移动式花池,通常有木质花池、玻璃钢花池、玻璃纤维混凝土模制花池等。(3)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观赏石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以鉴赏的托度和形式分为天然和石艺两大类。观赏石可以令人产生无边无际的遐想,借景生情、借物咏志,达到“情景交融”的入神境地[7]。
图8 都江堰花池树坛景观
3 营造精品园林的理性趋势:理顺主题文脉,突显园林意境
主题是园林景观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意境是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感,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达到了“情与理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爱国教育是陵墓园林表现的永恒主题,养生修心是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主流,文采武艺是文化园林的鲜明特征,民俗风情是现代园林丰富多彩的最大亮点。
3.1 养生健体清静化,修心生智慧
(1)道家养生: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是现代人养生的功课。当整个世界都在用加法的时候,在人生的历程中,以最简单的方式顺应自然。大部分人只有身体健康,才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聪明才智,创造伟大的事业。(2)佛教修心:佛教禅定或瑜伽,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一是可以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延年却老,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尘的诱惑和内心七情五欲的困扰,精神得以专注、安祥,彻底根除人的“心病”。(3)从古至今,园林都起到了放松心情、洗去疲惫的养生作用。现代园林更要为人们提供养生修心的清静环境,以营造生态植物群落为基础,以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注重养生审美修养的培养,提供贴近“自然”的机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健康稳定发展[8]。
3.2 文武兼备艺术化,特征更鲜明
(1)诗歌: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园林就是柔曼婉约的诗歌。现代园林中匾额、楹联和石刻,既是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景观的说明书、园主的心灵陈辞,更是园林景观的一种诗化。陕西利用唐诗开创了现代园林建设的先河,从最初曲江春晓园的一景一诗,到大唐芙蓉园的大唐诗峡、诗魂(见图9),再到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大唐诗书和曲江池遗址公园的吟诗坛,用现代景观元素阐述了诗歌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地位。(2)音乐:音乐元素不仅是使人愉悦兴奋的音响,更影响着欣赏者从中得到的审美享受。音乐在园林中的艺术表现,如同文学作品中的序曲、渐进、发展、转折、高潮和尾声一样,有赖于各种音乐思维手段和表达方法的运用,给游人以强烈的节奏韵律感。(3)健身活动与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价值、功能和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在现代园林中设置多种形式的活动场地和器材,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为主要目标,已成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时尚和标志,并将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图9 大唐芙蓉园石雕诗魂主题景观
3.3 地域文化民俗化,风情更多彩
民俗风情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南北差异显著,民俗风情堪称是我国人文旅游资源中最生动,最绚丽多彩的组成部分[9]。根据地理环境和文化属性、文化特质的相似性,以及以传统文化为主并兼顾现代文化的原则划分为:(1)黄河流域文化:包括燕赵文化区、秦晋文化区、中原文化区、齐鲁文化区。(2)长江流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区、巴蜀文化区、两淮文化区、吴越文化区、鄱阳文化区。(3)珠江流域文化:包括闽台文化区、岭南文化区。(4)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景观:包括云贵“混合”文化区、关东“冰雪”文化区、草原“游牧”文化区、西域“丝绸”文化区(见图10)和青藏“高原”文化区[10]。
图10 新疆西域五彩滩风情景观
4 最接大众地气的必然趋势:大地园林化,旅游乡村化
生态自然化是共识,但需要足够的面积,对用地日渐紧张的大中城市来讲越来越难。景观细节化是出于造价和经营的考虑,将许多大众因门票而挡在园外。对中国这一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来讲,文化建园是必然的,只是还需要有一个逐渐提升文化品位的漫长过程。把目光转向广阔天地的乡村旅游和庭院居住风水,最贴近大众、最拥有底气,也将实现中国梦真正落到了实处。
4.1 旅游乡村化,纯朴最壮观
面对农耕文化的日渐淡出和旧有的居住模式日渐难寻,全国性的乡村旅游日益火爆,因为激发了人们寻找一种内心真实又难以捉摸的“基因记忆、胃口记忆和肢体记忆”。能让人反复而想去的只有一个理由,就是独有的乡村景观环境,而且必须是“因地制宜”,别人不可复制的。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扶风县关中风情园是依托法门寺以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标准的关中四合院而留住游人吃住玩乐其中;兴平市马嵬驿是以塬边沟壑中风情驿站取胜,注重脚下景观细节,让游人近距离触摸黄土高原风情(见图11);礼泉县袁家村是以唐昭陵山麓的田园风光及其光辉创业史而让游人流连,建房及室内装修用的是真材实料;周至县沙沙河是以最亲近的触摸河流而发出沙沙的响声而令游人陶醉,周围大树林带景观作为背景;泾阳县龙泉山庄依托麦秸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国家级),以“龙泉富源”为卖点,全方位业态,加之区位优势(省直机关植树基地),才让游人火爆;还有正在建设中的乾县丝绸之路风情小镇,以及武功古镇的深度开发。
图11 兴平市马嵬驿游览路线图
4.2 居住风水化,壶中寻桃源
陕西关中盆地背倚西南、南及东南一侧的秦岭山地,半月形的秦岭山脉及两侧相邻山脉呈环抱之势,前临渭河平原,西北侧为黄土高原,使整个空间成为一种闭合状态。还有多条河流从四周山地及高原流入盆地并汇入黄河进入华北平原,从而形成了多个与外界联系的豁口和走廊,正是“理想风水模式”的原型[11]。如果说关中盆地为中华民族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性脉络,犹如“中华山林、巨壶天地”,这也就是陕西人不愿离开故土的根源所在。那么,武功古镇就是三秦大地的缩影,如同“城市山林,壶中桃源”,让游人亲身感觉最佳居住模式:两塬夹一川,漆水自蜿蜒;塬下古镇落,岸边教稼台;阡陌有梯田,蔬菜瓜果园(见图12);河滩农耕会,流传千百年。
4.3 大地园林化,以武功为例
现代园林的范围从传统的城市环境中扩展到城市郊野以及更大范围的乡村山林,构成大范围的景观格局,即景观元素的空间布局,这些元素包括荒漠、森林、农田、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以武功镇大地景观模式为例(见图13、14),(1)大地绿化软质景观:有机园艺采摘区,耕作品尝乐其中;农耕文化体验区,后稷谷神护田园;多彩梯田观赏区,半塬色彩入眼帘;壶天绿化延伸区,随势蜿蜒成林带;湿地生态漫步区,栈桥亲近听鸟鸣;关中风情经营区,先植大树成独景;农都休闲康体区,桃柳夹岸觅桃源;苏武文化风光区,林带牧歌环墓祠;艺术工厂智慧区,错落屋顶显溢彩。(2)大地人文硬质景观:古镇古塔为焦点,对烛相映两塬间;新区新阁新亮点,杆杖高悬舞河畔;米字公路标志景,先入眼帘定边界;塬边六处观景台,网络交叉壶中景;村落古树逐一编,树池圈定活动点。
图13 武功古镇总体规划模型图
图14 武功古镇大地景观规划设计平面图

5 结语
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面对新时代的综合需求,现代园林由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由局部走向整体、由分散走向系统,已经成为园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2]。(1)既注重不同时代带来的独特风格和特征,强调突出地方特色,又重视园林植物品种多样性。也就是模拟和创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13]。(2)现代园林要符合人们想与自然融合的迫切要求,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并从中找到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14]。(3)大地园林化是我国园林绿化在经历了古典园林、近代园林的形式之后的新阶段,是人类生态意识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使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而且还将丰富的文化内涵融进浓浓的绿色世界之中[15]。(4)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模式,只有采取严谨的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不断的进行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16]。总之,只有生态、景观、文脉和大地四者之间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现代园林才能真正充分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荣凤.遍地开花,纵深发展--现代园林发展趋势[J].现代园林,2008,(6):33-35.
[2] 刘青林.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J].现代园林,2015,12(1):1-2.
[3] 吴旺杰,吴兆友.现代园林发展趋向浅谈[J].当代建设,1998,(1):36.
[4] 陈祺,李景侠,王青宁编著.植物景观工程图解与施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4:1-12.
[5] 陈祺,郑卫锋编著.动物文化景观图解与施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6:1-5.
[6] 陈祺,季洪亮,孙丙寅编著.水系景观工程图解与施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4:126-127.
[7] 陈祺编著.园林局部细节景观图解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4:26-68.
[8] 朱思宁,沈守云,廖秋林.浅谈养生热潮下的生态健康环境规划[J].中外建筑,2012,(10):73-74.
[9] 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刍议[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增刊):125-126,128.
[10] 陈祺编著.园林主题文化意境图解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1:179-212.
[11] 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28-29,99.
[12] 陈自新.城市大园林--现代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园林,2001,(5):7-10.
[13] 张声平,刘纯青.浅谈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31-133.
[14] 郭琳琳.大众生活与现代园林[J].艺术与设计,2009,(9):131-132.
[15] 王万喜,贾德华.大地园林化--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3(4):151-153.
[16] 李强松.浅谈中外园林艺术及中国现代园林发展方向[J].科技风,2012,(6下):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