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与军事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亦精通儒、道、佛三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
王守仁出身显赫,其母怀胎超过十月才分娩,因诞生之前其祖母梦见天神抱子而降,云中鼓吹,故其祖父为其取名“云”。王守仁五岁便能默记其祖父所读过的书,却仍不开口说话,后得一高僧指点,其祖父为其改名守仁,这才说话。王守仁十二岁得时候正式在师塾就读,十三岁母亲去世,这是一个挫折,但王守仁志存高远,认为最要紧的事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王守仁二十岁中举人,后三次参加科举,最后一次方中进士,在朝中任职。公元1506年,王守仁因触怒擅政宦官刘瑾而被贬贵州龙场,在龙场悟道。公元1510年,王守仁复官庐陵县知县,在刘瑾被除去之后受召入京,任验封清吏司主事。后王守仁平定江西,威名大振,又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因功被封为新建伯。王守仁五十四岁辞官回乡讲学,1527年又被重新起用为总督两广平乱,平乱后因病告老还乡,1529年在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病逝。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
中文名王守仁别名王阳明,王文成国籍/朝代明朝职业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谥号文成出生日期1472年10月31日逝世日期1529年1月9日信仰心学爵位新建伯,新建侯(追赠)主要成就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创立“阳明心学”代表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家庭成员王天叙,王华,诸养和,王正宪,王正亿目录王夫之传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他的思想,直到现在还有很深的研究价值。萧萐父、许苏民两位学者编著的《王夫之评传》是研究王夫之的重要史学资料。
王夫之画照
在这本评传中,主要研究了王夫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他的哲学思想,其次是他的史学思想,然后是道德伦理思想和政治经济思想,最后研究的是王夫之的宗教思想、文艺美学思想,这都是王夫之的思想精华。
对于王夫之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哲学成就,他在哲学上的观点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反对禁欲主义,提出了天理就在人欲之中的观点。
在我国古代由于儒家学说的影响,对于欲采取压制的态度,优势是程朱理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点从开始提出以后,就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对于整个社会的思想禁锢极为严重,整个社会的人都生活在这样的思想统治之下。
而王夫之的观点机具开创性,可以说是继承了王守仁的很多重要观点,王夫之强调天理就在人欲之中,对于被程朱理学禁锢的人们的思想试一次重大的挑战,也是对传统思想的又一次有利打击。
王夫之虽然接受了封建教育,但是他在成长和学习中找到了真我,并将自己的理论大胆阐述,对于后来的思想启蒙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是一位思想巨人。
阅读全文王守仁思想被后世尊称为阳明先生和王文成公的王守仁,他将前人关于心学的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发展并结合了禅学的精华部分,从而产生了心学,一个比前两者更加细致完整的学说。这一学说是相对于朱熹的理学而存在的。

王守仁人像图
王守仁心学的中心思想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两部分内容。“致良知”就是指一个人可以不必在意外物,只要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的道德标准即可。“良知”不仅仅是指自身内心的思想道德,更是指天理。王守仁认为每一个人又都良知的存在,理就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而“知行合一”则是指知要与行相互依存,两者不可分离。“知”是指认知,知善知恶知万物。“行”则是一个人在“知”的基础上保留善去除恶。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之中有关于某一种事物善恶的认知,那么他就会遵循自己内心的认知,将行动付诸实践。假如一个人并没有将其的心中的认知付诸于行动,那么简单来说就是他并没有达到王守仁所说的“知行合一”。从该方面上可以表明知在行中,行中有知。而“致良知”则是“知行合一”的前提条件,“知行合一”又是“致良知”的准则,两者不能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王守仁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有没分离知与行两者的关系,认为只要两者相结合才会是一个完整的存在,这也是其思想成为明代主流思想之一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在现今的社会里,心学对我们认识自我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阅读全文王守仁著作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一代大儒,在其辞世后更是被后人尊称为王文成公。他的一生除仕途外更是立院讲学,流传下丰富的文学著作,那么他的著作有哪些呢?
《传习录》
王守仁的著作行文流畅,大气,在字里行间可窥见其心胸抱负。在现今广为流传的有其哲学著作有《传习录》、《阳明全集》、《大学问》等等。在《传习录》一书中,主要内容是王守仁与其友人及学生论学的书信合集和自身语录,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概括了王守仁心学的主要思想,为后来学者研究王守仁思想及其心学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除此之外,阳明先生的《阳明全集》又称《王文成公全书》,更是在我国研究明代主流思想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学问》更是其重要的教典,是心学精华思想的记录,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简洁明了对心学的主要精华部分进行阐述。
去除对心学的研究和发展的相关著作,王守仁在诗歌上有也极大地造诣。诗歌是其抒发感情,感慨人世变迁的主要方式,不可或缺。诗歌用词精致平易,结构严谨,琅琅上口。诗歌内容基于日常生活却又以小见大,知微见著。
观其著作,可知王守仁一生博学多闻,涉猎广泛,不受题材的限制,除去以上所列的书籍诗歌,更有流传于世的散文《与毛宪副》、《瘗旅文》等,还有散曲《归隐》。
阅读全文王守仁是谁王守仁即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一生博闻多识,著作繁多,是有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其最有名的成就莫过于集陆王心学之大成于一身。
王守仁肖像
王守仁乃浙江绍兴府人士,出生于家境显赫之家,自幼便熟读诗书展示出非凡的智慧。其父母为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从余姚搬迁至山水之乡的绍兴。王守仁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十二岁初入私塾便能与老师辩论天下大事,畅谈国家时政,感怀人事。在私塾期间发奋刻苦,随后更是第一次会试便中举人虽几次与状元之位擦肩而过,但在二十七岁那年高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后官至为两广总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朝廷中流砥柱。本该是胸怀天下,励志图志之时却接连遭到朝廷的贬斥。虽晚年复起,但迟迟暮年有心却无力再为朝廷出谋划策。
因仕途受阻,王守仁便开始一心悟道,领悟儒家心学之道,广收教徒进行讲学。他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且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论,认为格物致知剥夺了人的天性且过于繁琐。
纵观阳明先生的一生,于国,他问为朝廷出谋划策,以国家兴衰天下兴亡为己任;于学,他继承发展心学,使得心学成为明朝的主流学说之一,更是使心学一派远传海外;于己,他的一生笔耕不缀,文学著作众多且文采斐然,并将心学的奥秘融入自己书法之中,已然无愧于心。
阅读全文王守仁的生平简介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绍兴府余姚人。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及军事家,他不仅精通儒家学术,又精通道家学术,还精通佛家学术,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的思想曾传遍东南亚,盛极一时。
王守仁石像
王守仁出生于1472年,12岁正式进入私塾读书,与私塾先生讨论天下最要紧的事时就展现了与常人不同的思想,他认为读书不为了考取功名,而是为了做一个圣贤之人。17岁的王守仁偶遇一道士,便问道士为何养生术,结果和道士一起打坐,忘记自己是要当天结婚的。20岁的王守仁初次乡考,中举人,后来屡试不中,直到28岁,因表现出色,授兵部主事。1506年,刘瑾擅政,王守仁直言上疏,得罪刘瑾,被贬到了贵州。
1516年,王守仁得到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为推为右佥都御史,平定江西。1519年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仁调虎离山,率兵攻打南昌,最后在鄱阳湖将宁王击败。54岁的王守仁辞官回乡,在绍兴、余姚等地立院讲学,当时1527年,卢苏、王受造反,朝廷再次授命王守仁,卢苏、王受旧闻王守仁的大名,不战而降,1528年,王守仁将叛军除尽,平乱后,王守仁再次提出告老还乡,在途中病逝。
阅读全文参考资料1.王夫之的思想 王夫之和王守仁谁更有成就[引用日期:2015-11-25]2.明代学者王守仁的思想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引用日期:2015-11-07]3.王守仁有什么著作 王守仁的名言有哪些[引用日期:2015-11-01]4.王守仁简介 王守仁是谁 王守仁的弟子有哪些[引用日期:2015-10-29]5.王守仁的生平简介 王守仁知行合一什么意思[引用日期:201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