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铁棺峡,不是小三峡中的铁棺峡,而是指巫峡东段的铁棺峡。巫山小三峡中铁棺峡,本名巴雾峡。大坝蓄水后江水上涨,巴雾峡原景点淹没不少。人们发现峡谷东岸离水面四五米高的绝壁石缝中有一具黑色的悬棺,为强调悬棺之谜,故而又称巴雾峡为“铁棺峡”。
铁棺峡位置示意图
铁棺峡
铁棺峡
巫峡东段铁棺峡,从川鄂交界的边域溪(又名鯿鱼溪、边鱼溪)开始,至巴东县万流止,长 2.7公里。铁棺峡陡峭险峻,岩壁几乎在80°~90°角。枯水季节,江面最窄处仅70米左右。峡内滩险流急,纤夫古道,纤痕累累。沿岸悬崖石穴里,有许多用石头垒起来的寨子。相传,当年白莲教为抵御官兵,据险而守,垒石成寨,保留至今。
清末铁棺峡照
铁棺峡拉纤
铁棺峡栈道
铁棺峡渡船
铁棺峡地名由来,《巴东县地名志》记载:“因峡北悬岩之半岩磴上,原有一悬棺,顔色似铁,故名铁棺峡。”此峡作为“巴东三峡(铁棺峡、门扇峡、破水峡)”之一,在清代县志中已有记载。关于这悬棺,当地有这样一段传说:古代蜀国,有一年近古稀的老丞相,立志要整治三峡险滩。他拜别蜀王,历尽千辛万苦,画出了一张疏浚三峡河道的蓝图。在治理三峡河道的过程中,相爷一干就是三年。最终因年岁过大,身体不济,相爷倒在即将完工的治滩工地上。人们为了缅怀这位相爷的治峡功勋,用乌木制作了一具寿棺,按照当地巴人习俗,将他葬在此峡北岸临江的万丈高岩上。由于乌木棺材远看似铁,人们就将峡谷叫“铁棺峡”了。可惜的是1975年有数人采药,从岩顶系绳攀下,竟将悬棺掀入滔滔江水中,令人扼腕。
铁棺峡
铁棺峡
铁棺峡西端边域溪弯曲的河流,即湖北、四川的天然分界。边域溪发源于巫山骡坪,四季清澈。从石印村附近开始,边域溪即作为川鄂两省边界线。溪口有一“怪”现象:以溪为界,溪东草木,向东边(鄂)倒伏;溪西草木,向西(川)倒伏。俗话说,“人非草木,敦能无情?”——好像草木都是无情物。见过边域溪口这一现象的人们皆说“草木有情,各自恋乡。”据传,清代转江道监察御史赵熙(四川荣县人,曾任过梁启超老师),他光绪年赴京应试时乘船路过此溪,留下一诗:“楚蜀此分疆,无猿亦断肠。两山留缺口,一步即他乡。”1961年,郭沫若先生乘船东下,写过一首五律《再出夔门》,其中有“群壑奔荆楚,一溪定界边。船头已入鄂,船尾尚留川”。说明郭老至此,也曾触景生情。

边域溪口
为说明边域溪的地理位置,清乾隆年间,荆南观察使李拔视察峡江来到边域溪,手书“楚蜀鸿沟”四个大字作为两省界线。“楚蜀鸿沟”石刻,题首“乾隆庚寅嘉平”,落款“荆南观察使 西蜀李拔题书”。虽经两百多年风雨侵蚀,石刻字迹依然清晰。
楚蜀鸿沟石刻
1994年楚蜀鸿沟
有意思的是,此石刻不在边域溪边,而是向下移到铁棺峡口马家村附近一条无名小溪旁坚硬的岩石上。毫无疑问,边域溪本是湖北与四川分界处。可为什么“楚蜀鸿沟”四个大字要下移而刻呢?众多猜测,其中有两种猜测颇有道理:其一,刻字石匠发现边域溪石质易风化,不便保存题字,故而下移至石质优良处镌刻;其二,边域溪两边村民,常因楚蜀边界发生争端。刻字石匠知道李拔是四川人,有意将题字刻在下游数公里处,以扩大四川地界,讨好李拔。当然,这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话。
边域溪入长江口
楚蜀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