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能力基本概念 认知能力儿童对外界信息刺激的综合反应,广义上称为适应能力。儿童认知能力主要指感觉和知觉;依靠眼、耳、鼻、舌、皮肤、等身体器官不断感觉和吸收信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变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在感觉不断积累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进一步将知觉整合变为感知。 发展范围 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空间的概念;时间概念和记忆力等三个方面。●空间立体的概念 早期的空间概念主要包括空间知觉、大小的概念、方位的概念、辨别图形、认识自我身体等。空间概念的建立与自身的位置分不开,因此需要知道自身与外界的的相对运动和位置关系,才能进一步理解事物间的关系。●时间与数的概念 幼儿时间概念的发展比空间概念的发展晚。对2岁以前的儿童来说,在他(她)的头脑中没有“过去”,也没有 “将来”的概念;2—4岁才有“将来”的概念;5—6岁可以把时间和空间分开,但准确度较差。数概念的发展在5—6岁时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计算。●注意力与记忆力 注意力、记忆力及知觉能力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基础,通过三者的发展与相互结合,构成人类所有的认知过程。 社会交往能力基本概念 儿童社会适应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反应。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别人,即儿童与所接触的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在群体中与别人一起学习、游戏,在相互协作和亲近中彼此分享和谐的关系和建立某些良好的社会行为;二是对自己,指儿童在生活中学会对自己生活的自理能力。例如:吃饭、穿衣、梳洗、清洗自己的物品等行为技巧。通过生活自理的学习,可以建立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以适应社会交往的需要。 发展规律 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社会的人,即人的个人行为和交往能力本质上是社会属性。人需要不断地在各种周围环境下与自然接触,与人交往,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人类的各种情感、社会行为,最终获得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发展特点● 社会交往能力与智力的发展是互相依存的。 随着儿童的成长、生活环境的扩大,社会交往的机会与事物接触的范围愈来愈多、愈来愈广,通过与人的不断交往,促进了知觉、感知、动作、语及个人行为特征等方面的积累和发展,智慧也相应得到发展。交往能力综合了各种心理因素的融合,因此交往能力发展水平如何,也是智力发展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志。●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地反映了儿童的智力水平。 生活自理能力主要依靠教育训练与培养,但是与生理成熟程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当儿童的某种生理组织器官尚未成熟时,就无法获得某种生活自理能力。例如1岁半以前,让儿童使用筷子就很困难,因为手指缺乏灵活操作的能力。 与智力的关系 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将社会能力分为两种智力,即社会智力和实践智力。桑代克认为理解他人、与他人良好协作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亨特认为社会智力就是与他人相处、交往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社会智力实质上反映了个体与自然、个体适应社会、个体适应环境、个体与个体交往、个体与群体交融以及自我控制的综合能力。 (新浪博客提示:此博文已经过自动调整,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