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三明医改经验上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两会上,由政府工作报告中“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引发的代表、委员热议,也总是围绕三明医改展开。
缝合政策碎片终结“三医”九龙治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三医联动的一句话是被标黑加粗的。我想,中央一定是要把三医联动作为下一步卫生事业发展的撬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说,三明市政府通过对医保、医疗、医药的政策整合,打破部门利益格局,解决了卫生政策碎片化问题,收获了很好的改革效果,“我认为,这也是三明医改中最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
方来英表示,三医联动本质上是为了解决目前各地在医疗卫生改革中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即卫生政策碎片化,以及由此导致的部门之间各自独立运营,甚至利益冲突。
对于三明三医联动的具体做法,全国人大代表、医院院长周海波认为,三明首先严格控制药品的虚高定价,实行药品限价采购,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均由市医管中心负责采购与费用结算,彻底切断了医院与药品(耗材)供应商之间的资金往来。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三明以“为用而购、去除灰色、价格真实”为原则,严格实行“一品两规”“两票制”“黑名单制”和“药品采购院长负责制”改革,进一步挤压了以往药品和耗材流通环节产生的价格水分,促进了药品价格回归合理,从源头上治理了药品回扣等问题。
三明同时加强了对医疗的管理。周海波说,在对大处方、各医院门诊人次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进行严格控制的同时,三明通过实施年薪制、全面绩效考核等措施,改革院长和医生的激励约束机制,扭转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力争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群众的医药费用支出。
在“三医”中,医保支付政策的调整、医保监管作用的发挥尤为重要。周海波认为,以用好医保基金为目的,代替以少用医保基金为目的,将有限的医保基金用在最需要的环节、最需要的地方和最需要的人群,才能确保群众用最少的费用,获得最大的健康需求。
周海波说,三明的经验关键是终结了“三医”管理九龙治水的乱象,通过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管理,确保了三医联动、协同推进。然而,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处于割裂状态,各方囿于本部门的行政职责,难以达成一致的医改目标。由于我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主体机构进行推动,也导致一些成功的改革经验得不到总结和推广,一些地方和部门各自为政,偏离了医改的方向。
要解决“三医”各自为政、联而不动、互为分割的问题,周海波建议,从国家层面设置一个专门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医改的部门,将卫生计生部门的医疗管理职能、发改部门的医药价格管理职能、人社部门的医保管理职能统一起来。把“三医”作为大卫生或大医疗统一设置;也可以把上述3个职能统一划归国家某个部委,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医院院长顾晋认为,三明通过组建三医联动的强有力组织领导体制,将“三医”职责整合到市医改领导小组,党委充分授权,由一位市领导主管,成立了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在医保支付方面,采取次均定额预付、单病种付费等举措,严控医保基金透支风险;在药品供给方面,通过“一品两规”“药品采购院长负责制”等措施,使药品招采趋于合理;在医疗服务方面,结余经费用于提高服务价格,医务人员收入水平大幅提升,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此外,单纯靠人社部门管理医保、卫生部门管理医疗、药监部门管理药品的分块管理,解决不了分级就诊的难题。顾晋认为,建立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供给三位合一的管理机构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