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贫困大学生群体不仅仅应该引起我们对其生活条件的关注,更应该值得重视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通过问卷调查,贫困大学生中或轻或重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比例达到了91.5%。是什么造成了贫困大学生自卑,又如何帮助他们缓解、克服自卑心理成为了我们急需重视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贫困 自卑 心理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世界上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如果在不足的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很正常的。但是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时,这就是一种自卑心理了。
贫困大学生群体作为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常常引起我们对改善其外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的关注,但是贫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却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自卑心理已经成为很多贫困大学生行为处事的障碍,重视并深入探讨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最近在在校大学生中做了一项自卑心理的调查。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共发放心理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4份。问卷中共包含15个问题,囊括了自卑心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做肯定回答得1分,满分15分。因此,得分越高,越说明对自己缺乏信心,自卑心理越严重。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41人认为自身家庭贫困并享受过学校或者社会的各种助学政策,非贫困生243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严重自卑心理的贫困生为8人,非贫困生13人,各占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总人数的5.6%和5.3%;有轻度自卑心理的贫困生为124人,非贫困生118人,各占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总人数的87.9%和48.5%;无自卑心理的贫困生12人,非贫困生110人,各占比例为8.5%和45.3%。
从以上问卷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贫困生中91.5%的同学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远高于非贫困生的53.8%。因此,帮助贫困生客服自卑心理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多数的贫困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呢?
一般来讲,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一个人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导致其自信心日益减弱,自卑感日益严重。
就贫困生群体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是由于:
1.日益高昂的学费,导致本来在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在高校中被进一步放大。每年万元左右的学费、生活费,使得很多低收入家庭一下子很难负担起这笔高昂的费用。一方面贫困生节衣缩食,努力为家庭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出手大方,善于享受。这种落差造成了很多贫困生不爱在人前表现,过分谦虚,生怕被别人笑话的自卑心理。
2.较多的挫折经历,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感。每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困难和阻碍,产生挫折,贫困生因为经济条件、受教育环境等方面受限,他们遭遇的挫折要比普通学生多。谈恋爱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伊始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贫困生也不例外。但是恋爱不仅仅是感情上的投入,经济社会的现状使得很多贫困生不得不面对现实。对感情的向往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得很多贫困生喜欢幻想,害怕被人拒绝,导致较难与异性交往、相处,从而过度自卑。
3.对考研、毕业后的就业等问题的迷茫与担忧,使得很多贫困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加重了自卑感。很多贫困生减轻家庭压力,不得不放弃考研。另外,就业难对于作为家庭未来希望的他们压力显然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更大,造成了很多学生忧郁、自卑。
4.教育方式的影响。由于中考、高考的残酷现实,导致我们的教育还很难彻底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智力、技能教育而忽视开发学生的情商,造成很多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甚至性格存在缺陷,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情绪。
5.自身性格因素。相对来说,自身性格偏于内向的贫困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与自卑相对的是自信,自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事成功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反之自卑心理会对其行为、生活、处事态度产生消极的影响,对于贫困生来讲自卑心理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自信,做事浅尝则止。患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会过分贬低自己。在自己有所成绩的时候,他们会归功于别人的帮助或者自己的运气等等外界因素,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往往容易情绪低落,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中途放弃。更严重的会害怕尝试,害怕失败。
2.自闭,习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自卑心理的人害怕与人交往,害怕被别人笑话或者瞧不起,也不爱参加各种活动,认为自己总表现不好。所以他们比较习惯独来独往,形成自闭心理。时间长的话可能会导致抑郁情绪,对其生活、学习会造成较大影响。
3.敏感,过分自尊。容易联想自己,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别人一句无意的话可能会引起他们较大的过激反应。有些贫困生为了自己的虚荣心,甚至从来不向学校申请各种助学金。这种特点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4.压力过大,容易逃避现实。生活、就业、人际交往等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很多贫困生喜欢空想,不想谈论就业、人际关系等等方面的问题,还容易使得他们为了使自己精神愉悦,长期沉迷于网络或者小说世界当中,逃避现实。
综上所述,自卑心理不仅仅广泛存在于贫困大学生当中,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人生观、价值观或轻或重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虽然要走出自卑心理的束缚关键在于学生本人的心理逐渐成熟,但是正确的引导和宽松的环境,也有助于其减轻甚至客服自卑心理。那么我们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够引导贫困大学生客服自卑心理呢?
1.针对贫困生自卑心理进行专项心理教育。自卑一方面是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心理素质不成熟的表现。只要我们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在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开展“补偿心理”教育、乐观心理教育等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对于贫困生客服自卑会有很大的帮助。
2.改善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对于贫困生的资助方式,一直以来我们遵循的都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平、公正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但是坚持公开的方式筛选受助贫困生就值得商榷了。很多贫困生不愿公开家庭方面的隐私,我们坚持公开投票或者初定后公示的方式确实伤害了一部分贫困生的自尊心。近几年来,在贫困生的资助问题上有的大学率先采用了一种新的资助方式:隐性资助。即通过学生的校园一卡通对其就餐、消费进行一个基本情况的了解,然后再通过辅导员、信息员提供的具体信息确定贫困生,并在不公示的情况下将资助金打入学生一卡通内,从而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3.营造自立自强者荣的良好氛围。大学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拜金主义与攀比风在大学校园内也日益滋长。这种风气不是人为控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以“自立自强者荣”为主题的各种活动,逐步让贫困生摆脱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从新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
4.引导贫困生选准参照系。自卑心理常常产生于比较当中。在与别人比较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参照系,要与自己各方面相类似的人、事比较。否则与自己悬殊太大,或者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总免不了自卑感。因此,教育、引导好贫困生选择好自己的参照系,对于客服其自卑心理也有积极地作用。
据有关机构统计数字,贫困生占到了在校大学生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对于如此巨大的贫困大学生群体,我们仅仅物质上的资助是不够的,物质、精神的双重关心与帮助才能给贫困生群体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克服物质与心理上的双重障碍,真正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易法建,冯正直,倪泰一等著.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