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草·小晓风?
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38周年【下】
【来源:中国超级工程一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3af350102e1ab.html】
1968年12月,我国在长江上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该桥耗资1.8亿人民币,耗用50万吨水泥,分为两层,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8米。江中正桥共有9墩10孔,每个桥墩高80米。钢梁总重达31581吨,均用鞍山钢铁公司研制的高强度16锰合金钢。
1968年,东北黑龙江,辽阔的北大荒黑土地上,知识青年正在进行秋收(翁乃强摄)。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位于哈尔滨市以北方圆250公里范围,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横跨74个县市区。1946年,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进入这片亘古荒原开垦创业。1946年6月13日,成立“松江省营第一农场”(现为宁安农场)。1947年成立通北机械农场(现赵光农场)。到1949年共建成省级农场18个、县营农场85个,垦荒49.35万亩,播种33.9万亩,粮食总产达12.8万吨。1954年,第二师八千官兵从山东挺进北大荒,成为北大荒第一支整建制转业的军垦大军。同年,苏联向我国赠送可耕种30万亩的农业机械,国务院决定在北大荒建立国营友谊农场,成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农场。从1956年至58年,又有两万铁道兵奔赴北大荒,在中苏边境开垦了一大批“八”字头的军垦农场(都在珍宝岛附近),粮食产量提高到4.54亿斤。1958年以后,国家批准15万转业大军和45万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由此掀起农垦建设高潮。至1968年,垦殖面积达1230.3万亩,粮豆总产量31.8895亿斤,创历史新高。而今,北大荒是黑龙江垦区的特称,其下辖9个农场管理局,114个农牧场,有耕地3975万亩(是台湾省耕地面积的三倍),总人口165万。2010年粮食产量达363.6亿斤,可为一亿人口供应全年口粮。北大荒也是中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群,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4万台,农用飞机50架,飞机场54处,粮食处理中心198座,种子加工厂59个。垦区拥有农机总动力604.5万千瓦(相当于6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蕴含着百万农垦人半个世纪的血汗努力。北大荒只是毛泽东时期奠定中国工业、农业基础的一个缩影。还有一个规模更加庞大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69年,我国启动首个重型直升机研制计划,编号直-7,由中国航空研究院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任务。照片为直-7重型直升机风洞模型,和样机整机静力破坏试验。该机装备两台涡轴5甲发动机,采用6片旋翼,最大起飞重量14.4吨,载重3.5吨,最大航程350公里,升限6000米。1979年6月28日,国家以财政紧张为由,决定停止研制直7重型直升机,转而力保13吨级的直8(仿制法国超黄蜂)。直至三十年后的2010年,以直-8为基础研制的AC313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也仅有13.8吨,依然未能填补中国重型直升机研制的空白。
1969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为“实践1号卫星”研制的PN结硅单片太阳能电池组。在卫星运行的8年中,电池功率衰降不到15%。1975年宁波、开封先后成立太阳能电池厂。70年代末,我国与国际同期开展了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研究。照片为1969年研制的卫星太阳能电池组。(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第一个单晶硅太阳能电池,1958年中国科学院也研制出我国首块单晶硅。)
1969年9月26日,中央军委下达研制空中预警机的指示,用于拦截台湾的美制P2V-7U电子侦察机。当年11月25日,空军司令部下达“926任务”,决定抽调人员将一架图-4轰炸机(苏联仿制美国的B-29),改装为预警机平台。改装工作在陕西武功县空36师基地进行,基地5702厂负责生产装配。1969年底,603所组建150余人的设计队伍,以楼国耀为技术负责人,后期改为周光耀,采取全国大协作。飞机中部炸弹舱改造为密封控制舱,安装843甲型测高雷达的发射机和接收机,采用440雷达的示波显示器,电子管指挥计算机。机背玻璃钢雷达罩直径达7米,厚1.2米,重量增加5吨,飞行阻力增大30%。由于四台原装АЩ-73ТК发动机推力不足,因此改用四台国产涡桨-6发动机(单台4250马力),并对发动机舱、承力框架进行改造,进行过2000次风洞试验。1971年6月10日,空警一号进行首次试飞。该机对轰-6的探测距离能够达到300-350公里,对低空目标探测距离达250公里,对海面大型舰艇探测距离达300公里。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拥有空中预警机。1979年“空警一号”研制计划下马,原机设备拆除,恢复为轰炸机。现在北京小汤山航空博物馆展出的“空警一号”,为重新组装的复制品。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趁着“中美蜜月”时期,企图购买美国E-3A望楼预警机,遭到美国拒绝。国产运-10预警机计划也胎死腹中。之后从英国购买少量“空中霸王”机载预警雷达,安装到运-8上,作为海上巡逻机。1992年趁着苏联解体,与俄罗斯谈判购买A-50预警机,并与以色列谈判购买费尔康相控阵雷达,1999年遭到美国阻挠破坏,以色列被迫退出,中国只拿到一架A-50I机体。在此背景下,我国只得从2002年开始自主研制大型预警机相控阵系统(南京14所负责),空警-2000在2003年11月实现首飞。
1969年4月29日,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试制成功中国最大的尿素合成塔。这种11万吨/年不锈钢衬里尿素合成塔,全部用国产高强度低合金钢制成。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始建于1953年,是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为加快农业发展,1973-1974年,我国先后从美国、法国、荷兰、日本进口十三套大型化肥装置,分别建在沧州、辽河、大庆、南京、安庆、淄博、宜昌、岳阳、广州、赤水河、云南水富化肥厂,主要为年产30万吨合成氨(氮肥)、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装置。化肥是农业生产的战略物资。1949年中国化肥产量仅有0.6万吨(全部是氮肥)。1975年中国化肥产量已经提高到524.7万吨,其中氮肥370.9万吨,磷肥153.1万吨,钾肥0.7万吨。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1318万吨,全国人口54167万,人均产量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为30477万吨,全国人口95809万,人均产量318公斤。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57121万吨,全国人口134735万人,人均产量424公斤。2011年全国化肥总产量6027万吨,其中氮肥为4179万吨。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发射控制台操纵员胡世祥按下发射按钮,“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该次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五个依靠本国力量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0年7月1日,全长1090公里的成昆铁路(成都-昆明)全线贯通,照片为铁路工人在铺设最后一段钢轨。成昆铁路是国防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总投资30.75亿元,1958年7月动工,动员30万人参加建设。由于铁路穿越地质断裂带,设计施工难度之大,为世界罕见。全线有500多公里位于地震烈度7至9度地区,其中通过8度和9度地震区长度有200公里。较大的滑坡有183处、危岩落石近500处、泥石流沟249条、崩塌100多处、岩堆200多处。全线除成都和昆明外,共设车站122个,有42个车站设在桥上或隧道内。全线修建各种桥梁991座,总延长92.7km,占线路长度的8.5%;隧道427座,总延长341km,占线路长度的31.5%;桥梁、隧道总延长达433.7km,占线路长度的40%。其中3公里以上隧道有9条,最长的沙马拉达隧道长6379.12米。成昆铁路第一长桥——青衣江特大桥,长1816.64米。成昆铁路建成,使封闭的西南少数民族,一步跨入现代社会。
1970年8月,中央向上海下达研制大型客机(运10)的任务,配套研制涡扇8型大推力发动机(8165公斤推力),采取全国大协作,仅上海市就有50余家单位参与研制。开发了12项新材料,攻克了钛合金焊接、等离子喷涂、真空钎焊等数十项新工艺。1974年底首台发动机总装完成。1975年7月1日,首发试车成功。共试制三批12台,形成3200余人的研制队伍。照片为涡扇8型发动机,串装在中国民航2402号客机(波音707型)四号发动机位上进行验证性试飞。运十项目下马后,该发动机无果而终。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091级“长征1号”建成下水。该艇设备、仪表和附件有2600多项、46000多台件,电缆300多种、总长达90余公里,管材270多种、总长30余公里。全国2000多家工厂和科研院所参与了研制工作。艇用核反应堆由核动力研究所负责。直至2000年,401艇退役。
1970年第1期《人民画报》,上海柴油机厂生产的V型12缸400马力柴油发动机,和上海江南造船厂为“险峰”号挖泥船研制的可变距螺旋桨。
1970年12月29日,上海电子光学技术研究所(1964年组建),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国产DXB1-12型40万倍一级透射电子显微镜,加速电压超过100千伏,分辨率优于7埃(0.7纳米),点分辨本领达到0.5纳米。1977年7月13日,该所研制出国内第一台80万倍电子显微镜。毛泽东时期中国起步的仪器仪表、轴承齿轮、精密工业科研体系,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全面土崩瓦解。初步形成的科研能力,在市场化浪潮中几乎摧毁殆尽。墙上写的“独立自主、自立更生”这8个大字,被“以市场换技术”取代。既然轻轻松松就能从国外买来先进仪器设备,那何必还要自己辛辛苦苦去研制呢?——迷信“市场经济”的蠢蛋都是这么想的。
1970年10月1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修建中国第三个航天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场(总装27基地),代号为“7201”工程。当时中苏关系日趋紧张,为防止中蒙边境的酒泉发射场(东风基地)遭突袭,中央决定在三线地区再建一个基地。西昌基地1号发射工位,即为当时的载人宇宙飞船计划而设,后因飞船计划取消而搁置未用。照片为建设中的二号发射工位。该基地至今已发射超过50颗国内外卫星及月球探测器。

1970年5月,中央批准研制7010超远程相控阵雷达,用于反弹道导弹预警系统。该雷达位于河北宣化县海拔1600米的黄阳山腰,面向西北。其电扫描天线阵面宽40米,高20米,馈电单元8976个,探测距离3000公里。雷达发射机采用4只大功率多腔速调管,总峰值功率为10000千瓦,平均功率为200千瓦。采用了脉冲压缩,反副瓣,变极化等反干扰措施。1981年7月成功捕获跟踪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
1971年第11期《人民画报》,上海机床厂制造的大型精密磨床。上海机床厂始建于1946年,前身是由重庆迁至上海的中国农业机械公司虬江厂。至1949年有职工1690余人,主要在美国技师指导下生产轧花机、碾米机等农业机械。1949年5月由解放军接管,11月20日改名为华东工业部虬江机器厂。1950年,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确定专业生产机床。同年8月,该厂试制成功虬13式万能工具磨床,这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台磨床。1953年3月,该厂正式改名为上海机床厂,并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建设7个主要生产车间,设计年产通用磨床10个品种1220台。1961年建成国内第一个大面积恒温精密磨床车间(局部要求是20±0.1℃)。全长902毫米的0级丝杆,累积最大加工误差为±6微米,其中室温变化引起的工件形变要占到20%,因此必须采用恒温车间。该厂现已并入上海电气集团。
1971年11期《人民画报》,国营上海第五棉纺织厂。该厂前身为1919年日本三菱财阀下属丰田纺织株式会社,投资的上海丰田纱厂,1950年改名为国营上海第五棉纺织厂。1998年5月,上海国棉五厂破产,现址为大家源新城住宅区。从1953年起,我国进行大规模的纺织工业体系建设,仅1953-1957年,就新建成200多万锭的棉纺厂,超过此前85年中国民族资本建厂总和。从1949年至1981年,中国棉花总产量由44万吨发展至297万吨,棉纺产能由500万锭发展至1890万锭,毛纺由13万锭发展至74万锭,缫丝由9万绪发展至97万绪,棉织物由19亿米发展至143亿米,化纤由0发展至60多万吨,基本做到县县有纺织厂。纺织业成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仅上海纺织业上缴国家利税就超过500亿元。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纺织业进入“国退民进”阶段,大批国营纺织厂破产倒闭,数以百万计的纺织工人下岗。几代人打拼起来的纺织业,最终流入民间资本和外资囊中。其中山东魏桥纺织是1951年成立的邹平第五油棉厂。三枪集团前身是1966年组建的上海针织九厂。江苏阳光集团前身是1971年成立的江阴县毛纺厂。雅戈尔集团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宁波鄞县青春服装厂。杉杉集团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鄞县纺织服装厂,隶属宁波鄞县工业局。
1970年代初,上海自行车三厂生产的各种凤凰牌自行车。上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是最紧俏的工业品。当时自行车也是结婚物资之一,流行的“三转一响”就是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并且还是凭票购买。上海自行车三厂建于1958年,由267家小厂合并而成,1959年正式启用凤凰牌商标。1958年至1990年,该厂累计生产自行车4500万辆,占全国自行车社会拥有量的七分之一。为国家创利高达25.5亿元,相当于该厂1990年固定资产净值的21倍。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自行车行业曾经响当当的“凤凰、永久”,都变成什么德性了呢?自清末洋务运动起,任何一个官僚都知道轻工业能赚钱。却没有多少人会对砸钱费力搞重工业感兴趣。唯一例外的是毛泽东时期,不到三十年时间,用两代人为中国砸下了雄厚的重工业基础。而这一基础最后变成什么样呢?
1971年11期人民画报,洛阳轴承厂在兄弟单位协助下,建成两条自动化轴承生产线。洛阳轴承厂始建于1954年3月,是建国初期我国四大轴承生产基地之一(瓦房店、哈尔滨、洛阳、上海)。1958年7月1日,洛阳轴承厂正式投产,当年完成轴承品种151个,产量585.72万套,商品价值4840.5万元,利税总额1127.4万元。1985年获得进出口权,1990年出口创汇达2000万美元。此后走向衰败破产,负债24亿元,职工长达10年未涨过工资。2004年,河南永城煤电集团出资4.5亿元,重组洛轴,使其免于破产。企业迅速扭亏为盈,2005年洛轴销售收入达15亿元,盈利近3000万元,居全国轴承行业第五名。2006年,洛阳市委批准德国舍弗勒出资21亿元,整体并购洛轴。此事引起全国舆论关注,在各界反对声中才停止。洛轴——只是外资在中国大举进行产业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
1971年第2期《人民画报》,沈阳齿轮厂,批量生产超高强度球磨铸铁齿轮。沈阳齿轮厂始建于1948年11月,当时主要生产双轮烨犁、低压锅炉、减速机等。1957年更名为沈阳机器厂。1958年自行设计生产了五合25马力拖拉机,结束了辽宁不能生产拖拉机的历史。1965年定名为沈阳齿轮厂,主要生产园柱齿轮、花键轴、凸轮轴、曲轴、气缸盖等拖拉机和内燃机配件。该厂在2006年10月破产,现为沈阳富桑齿轮制造有限公司。
1971年第4期《人民画报》,上海货车制造厂生产的32吨载重汽车。该厂前身为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停车场,始建于1922年1月。1950年3月改名为上海交通器材大队停车厂。1951年1月改名为国营华东汽车装修一厂。1958年制成第一辆4吨货车,职工1329人。1967年5月改名为上海货车制造厂。1969年9月5日,制成SH361型15吨倾卸载重汽车,采用6×4驱动3桥10轮倾卸式,发动机为6135Q—2型,额定功率为161.7千瓦。9月18日制成SH—380型32吨矿用自卸载重汽车,采用上海柴油机厂生产的12V—135型柴油机,额定功率为294千瓦;变速结构为液力变扭机械变速器,悬挂系统采用液压空气减震器,转向采用循环球柱销式液压动力转向机,货厢后倾自卸采用双筒四级装置,最大车速为每小时50公里。该厂在1992年改组为上海汇众汽车制造公司,现为上汽集团的零部件配套企业,为桑塔纳、帕萨特、别克之类的合资轿车加工底盘部件。2007年其卡车最高销量仅为2595辆,技术源自2001年上汽集团并购的韩国双龙卡车生产线,2009年卡车最高销量还不到700辆,出现严重亏损。2010年,上汽将汇众卡车业务整体出售给中国重汽集团。2011年,靠着合资轿车大发横财的上汽集团,狂赚净利润202亿元。
1971年第11期《人民画报》,长春客车厂制造的大批新型铁路客车。长春客车厂始建于1954年,是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7年8月破土动工,全厂占地1.94平方公里,投资7200万元人民币,全部由中国技术人员设计。1959年开始投产,建厂时拥有各种设备2700余台,设计年产客车1000辆。该厂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铁路客车车辆制造厂,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铁路客车制造厂。
1971年4月,中国正式启动“曙光一号”载人宇宙飞船计划,代号714工程。照片可能是航天生命科学研究的飞船模拟驾驶舱。1968年1月8日,在“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设想论证会”上,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被命名为“曙光一号”。这个计划自始至终都被打上了绝密印章。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圈阅了中国发展载人飞船报告。这份报告提出第一艘飞船计划于1973年底发射升空,代号为“714工程”。1970年8月9日,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接到国防科工委的通知“立即着手载人飞船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1971年3月15日,从1000多名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出20人,成为早于杨利伟等人的中国首批待训航天员。1975年3月,国防科工委宣布宇宙飞船工程下马,航天员返回原单位。这一停就是20年。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承认它的政府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台湾代表被逐出会场。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抵达纽约联合国总部,受到盛大欢迎,57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致欢迎词,整整持续了六个小时。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国务卿罗杰斯、总统助理基辛格等随行,周恩来总理至机场迎接。重病中的毛泽东主席(2月12日曾突然休克),与尼克松总统进行了会谈。此次会谈打开了东西方两个大国的大门,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7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1975年12月,美国总统福特应邀访华。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恢复国家间正常交往。
1972年前后,吉林长春测控站481部队,717-I型计算机机房。1967年,中科院沈阳技算所负责研制717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用于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测控计算。1968年5月,首台717计算机运往湘西测控站进行调试。第二台空运至新疆喀什站进行调试,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任务。1971年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了十多台,遍布全国测控站。该机主频3MHZ,每秒运算5万次,18寸彩电显示,磁带机存储数据。(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始建于1966年,1994年改制为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转型为进口电子产品经销商。)
1973年6月17日,新疆红山21所进入罗布泊核试验场,参加代号21-711的新型氢弹大气层空爆试验。由轰-6飞机执行投弹任务,爆炸当量300万吨。马历男拍摄。红山21所是我国唯一从事核试验研究的专业研究所,1963年成立于北京,由中科院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程开甲受命组建,共两百余人,称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21研究所,1966年迁入新疆,归21基地管辖。程开甲、吕敏、乔登江、钱绍钧、杨裕生、陈达、邱爱慈、林俊德,还有数以万计的核参试人员——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1973年第4期《人民画报》,上海炼油厂新建的减压蒸馏装置,和沈阳重型机器厂生产的大型矿用球磨机。上海炼油厂始建于1949年,为解决急需油品的困难,决定由上海市重工业处投资15000石米(金额由米价换算),筹建日炼原油350吨的常压蒸馏装置。1951年建成投产。1953年,玉门原油开始东运东北和上海,国家石油管理总局决定,投资600万元扩建上海炼油厂。工程包括新建15万吨/年的常减压蒸馏装置、和6万吨/年的热裂化装置。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炼油工程。到1970年代,年加工原油能力达到400万吨。
沈阳重型机器厂前身是1937年日本住友财团投资1000万日元,组建的满洲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场。1945年苏联占领东北后,该厂被苏军拆运一空。1946年国民党接管该厂,划归鞍钢,改名沈阳钢胎厂。1948年沈阳解放后,成为沈阳第二机器厂。1953年更名为沈阳重型机器厂(代号443厂)。该厂是新中国第一个重型机器厂,1949年10月31日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钢,仿制出新中国第一台单臂蒸汽锤、第一台龙门刨床、第一台卷板机、第一台条700mm初轧机生产线(装备湘潭钢厂)、第一台2500吨水压机、第一台25MN液压剪、第一台火车轮箍轧机、第一台12500吨自由锻水压机、第一台12500吨卧式挤压机、第一台烧结机组、当时中国最大的30万千瓦水轮机转轮(装备白山水电站)、最大的球磨机。1985年由国家直属下放为沈阳市级企业,1.2万人的企业,一下子塞进了8000多名返城知青,到90年代三角债问题加剧,沈重经营陷入困境。1996年改制成沈阳重型机械集团,2006年与沈阳矿山机械集团重组,更名为北方重工集团。2009年沈重搬迁出沈阳铁西区。
1974年第12期《人民画报》,大连机车车辆厂生产的东风-4型4000马力交直流电传动内燃机车。该车于1969年开始研制,1974年投入批量生产。装备大连车辆厂研制的16V24ZJ型16缸中速柴油机,标定功率2650kW,装车功率2430kW。采用由交流主发电机—硅整流机组,直流牵引电动机组成的电传动系统,轴重23吨,整备重量138吨,货车最高时速100公里,客车最高时速120公里。东风-4系列内燃机车总产量超过3200台。
1974年,上海汽车厂针对第一代SH760轿车进行改进,命名为SH760A型。使用上海汽车发动机厂生产的680Q型,直列六缸发动机,排量2.23升,功率90马力;采用后轮驱动、四轮独立悬挂。变速箱为四挡手动。整车重1.5吨,最高时速130公里,使用70号汽油,百公里油耗13升,成为各级政府公务用车。SH760还衍生出SH761型敞蓬检阅车、SH770型防弹车和SH771型高级轿车。1985年,中国第一个汽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诞生了,原来老的上海汽车厂名存实亡。德国方面根本就不会在资金和技术上,对上海这个品牌进行扶持。因为上海汽车厂已经合资,政府主管部门也不会再继续扶持。1991年11月25日,第79525辆也是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下线。有的老干部回忆:“现场就像在办葬礼,大半的人都在哭,舍不得啊”。取而代之的是合资车型桑塔纳。这款1983年引进的德国车型,上汽集团一直生产到今天,创下世界汽车工业史上的“奇迹”。仅是为桑塔纳项目投入的配套资金,就超过50亿元。外资汽车集团靠着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而比中国起步还晚的韩国轿车工业,靠着自力更生和国家鼎力扶持,将中国轿车工业彻底踩在脚下。1974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和中科院电工研究所严陆光等人组成的课题组,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铁芯变压器托卡马克装置——北京托卡马克6号(CT-6)。该项目从1972年开始研制,1974年运行,1975年得到平衡稳定等离子体环。对于我国展开可控核聚变研究,提供了试验条件。该机在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并升级为CT-6B,于2000年关闭。
1975年9月18日,上海第五钢铁厂认真贯彻《鞍钢宪法》,展开工业学大庆运动,照片为工人对无缝钢管进行质量检查。上海五钢创建于1958年9月,在上万名建设者努力下,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设计年产80万吨钢、10万吨合金棒材,包括两个电炉车间,一个侧吹转炉车间,以及热轧锻压车间等,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特殊钢生产基地。至1995年钢产量达到142.5万吨,冶炼钢种933种、钢材品种12261种,员工总数2.1万人,下设34个分厂。1998年并入上海宝山钢铁集团,现为宝钢特殊钢分公司。
1975年2月4日,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投产。该工程位于甘肃省永靖县黄河干流上,距兰州市上游100公里。1958年动工,总投资6.38亿元,为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拦河坝全长840米,主坝为整体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47米,正常蓄水位库容为57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2.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57亿千瓦时。安装22.5万千瓦机组3台,25万千瓦和30万千瓦机组各一台。左图为哈尔滨电机厂为刘家峡水电站研制的30万千瓦双水内冷机组。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水电机组。
中国最大的稀土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位于包头市正北约150公里处,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宽3公里。现已探明矿体内蕴藏着175种矿物,71种元素,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7%。该矿始建于1957年2月,是包钢的铁矿石原料基地。1959年10月15日,包钢一号高炉投产,周恩来总理亲临祝贺。197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徐光宪等人,为研制激光器件,开发成功“串级萃取法”,使我国稀土提纯分离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1973年我国首次出口稀土仅有150吨,至1998年暴增至44700吨。
1970年代,我国研制台式计算机的照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参与计算机研制的国家之一。1974年6月7日,中科院数学所在“长城102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长城203型台式计算机。该机字长48位,每秒可做10000次浮点加减法。内存为4x4096bit(位)的磁芯随机存贮器RAM(相当于4K),其中有234个数据寄存器,能使用机器语言,采用键盘输入,打字机输出。长城203机每台售价高达4.5万元人民币,在南通计算机厂等单位投产后,销往各科研院校。改革开放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遭到严重摧毁,我国历经30年时间建起的电子工业体系,在无法得到国家技术投资的情况下,全面土崩瓦解,仅靠少量军工订单苟延残喘。我国电脑研制工作在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后嘎然而止,技术能力迅速被欧美国家甩开。1980年代后,进口洋电脑通过走私等途径冲击国内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国内电子企业,最终沦落为外资企业的廉价代工厂,一直到今天都没能爬起来。2011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1702亿美元,在中国进口商品中居第一位,贸易逆差高达1476亿美元。
197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研究小组,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批三种类型的(硅栅NMOS、硅栅PMOS、铝栅NMOS)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RAM),它比美国Intel公司研制的世界第一块硅栅N沟道MOSDRAM只晚了4年,是我国MOS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照片为北京大学校史陈列馆展示的器件,那时的日本、韩国、台湾,能有什么电子工业?改革开放后,走上“以市场换技术”之路的中国电子工业,三十年后换来了什么?
1975年8月,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制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计算机——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757机)。采用向量处理器,每秒运算1000万次,内存为508K磁芯存储器,1983年11月通过国家鉴定,全部器件国产。小规模集成电路由上海冶金所研制,中科院109厂生产。分别于1984年和1985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6年第2期《人民画报》,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为北京第二机床厂的数控镗铣床,研制成自动程序控制装置。北京第二机床厂始建于1953年,是中国机床行业“18罗汉”之一,以生产外圆磨床为主。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初步形成的数控机床研制基础,在市场化浪潮下全面土崩瓦解。进口机床全面占领中国市场,我国机床行业死伤惨重。劫后余生的老厂,只能在外资巨头不屑一顾的中低端领域吃些残羹剩饭。在盲目开放市场的政策下,甚至连工业基础极为差劲的台湾、韩国机床,都敢到中国市场抢食吃。【日本、德国、美国的工业发展到今天,有哪个是靠开放市场,引进外资来发展的?】
110超远程预警跟踪雷达,位于云南省沾益县海拔2036米的劲松山顶,是我国反弹道导弹工程的预警系统。1958年,国防科委交由四机部南京14所研制,张直中、楼宇希等为技术负责人。该雷达为单脉冲精密跟踪测量雷达,探测距离超过2000公里。双波段五喇叭馈源,卡塞格伦天线口径25米,全重400吨,转动部分重180吨,由1581块蜂窝型玻璃钢模块构成的无梁球体罩住。球面直径44米,高36.5米。发射机选用十院十二所研制的巨型多腔速调管,峰值功率为2.5兆瓦,高1.5米、重100公斤。采用多极化、脉冲压缩、数字压缩、数字测距、脉冲多普勒测速和多目标高速磁记录与重放等新技术。该雷达从1958年开始研制,1971年进场安装测试,1977年装备部队。1983年1月18日18时58分,该雷达在没有轨道数据的情况下,捕获前苏联失控的1024核动力卫星。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超远程大型预警雷达的国家。
8mx6m低速风洞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风洞,位于四川绵阳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该风洞始建于1971年,1978年建成,1983年通过国家鉴定。该风洞为直流闭口串列式双试验段大型低速风洞,全长237米。动力系统是三台品字形排列的巨型风机,单个直径达7米,总功率高达7800千瓦。最大试验风速100米/秒。绵阳风洞基地始建于1965年,至今建有50余座各型风洞,规模居亚洲第一。
1980年9月2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国产大型客机“运-10”,在上海大场机场顺利完成首飞。该项目起步于1970年8月,代号“708工程”。当时世界上具备研制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仅有美国、苏联,及1968年启动的欧洲“空中客车”公司。运-10采取全国大协作方式,调动全国21个省市区的262家单位参与研制工作,总设计师为马凤山。1975年完成全部设计图纸,1976年9月制成第一架静力试验机,1980年6月完成首架飞行试验机,此后进行过130架次试飞。1985年运十因国家财政停止提供研制经费而停飞。同年,国家投入外汇2.15亿美元,由上海飞机制造厂为美国麦道公司,代工组装35架麦道-82型客机。中国的国产大飞机研制计划,至此彻底流产。1987年,原国家民航总局局长沈图,被撤销中央委员职务,开除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