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经典语录 龙应台作品 龙应台简介-作品-语录_龙应台作品

龙应台简介-作品-语录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2012年1月31日,台当局行政主管部门公布新任人事名单,台湾文化建设部门负责人将由前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接任。

中文名: 龙应台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
出生日期: 1952年2月13日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堪萨斯州立大学
代表作品: 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百年思索

个人履历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东,生于内战后撤至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家庭,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1]

1952年出生于台湾高雄,在台湾读小学、中学;

龙应台

1974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

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

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震动台湾文坛。同年,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她的杂文针砭时弊,切中民意,反响强烈,被余光中称为“龙卷风”。在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5年,她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个月内印刷24次,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成为20世纪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

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两年,专心育儿;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兼台湾《中国时报》驻法国、瑞士特派员。还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讲授台湾文学课程,并为学生导演戏剧。同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评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野火集》;

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

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人在欧洲》;

199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来》;自这一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

199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自选集》5种。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和见解,颇受注目;

199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魂牵》;

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分别在上海、汕头、陕西出版,再次在大陆文坛和书市被称为“龙卷风”;

1999-2003年,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亲自前往德国法兰克福,龙应台受邀出任台北市的文化局局长,为期四年,龙遂从德返台,[1]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之后客居香港,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担任杰出人文学者(香港大学第一位终身教授)、新竹清华大学讲座教授。此外,龙也积极参与到关于香港公众议题的辩论中。在政制改革、文化保育和国际交流等话题上,都不乏龙的声音,其专门讨论香港问题的《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在香港与新加坡的畅销榜上停留长达半年;[1]

2005年7月,在大成集团、普讯融悟文教基金会、诚品股份有限公司、蒋震工业慈善基金支持下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09年,龙应台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的《大江大海1949》;[1]

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1]

2012年1月31日,据台湾媒体报道,台“行政院长”陈冲表示,台湾“文建会主委”将由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接任。2012年5月20日之后,“文建会”将转型为“文化部”,龙应台也将成为第一任台湾地区“文化部部长”。[2]

婚姻子女

龙应台前夫为德国人,是一个外交官,育有两子,长子为安德烈,次子为菲利普(龙在2007年的著作《亲爱的安德烈》[1]就是把她与她长子安德烈的通讯结集而成的);

龙应台对其家庭生活的描写中,只字不提她的德国外交官前夫,只在2003年的作品《银色仙人掌》中透露自己已经离婚。[1]

核心价值观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

龙应台信奉民主自由,在批判中共的文章里写道:“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这,在小方格窗里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对小方格里的混乱失望,不要忘记,真正的民主在生活里,在方格以外的纵深和广度里。”她也批判台湾的执政者:“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诚实是第一原则”;在面对中共的统治者时,她的文章里这么写着:“你容不容许媒体独立,你尊不尊重知识分子,你用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历史,以什么手段去对待人民,每一个细小的决定,都系在“文明”这两个字上头。”龙应台曾经说过:“我其实只是不相信,人权应该以政治立场来区隔。国民党、共产党、民进党、他妈的党,如果人的尊严不是你的核心价值,如果你容许人权由权力来界定,那么你不过是我唾弃的对象而已。不必吓我。”龙应台的《野火集》在当时的台湾引起极大的反响。据说20日内加印24次之多。在当时的台湾几乎每5个人有1~3人看过这本书。《野火集》对台湾的解严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甚至《野火集》后来在中国大陆出版,对中国的大学生中也有极大的反响。当时的中国大陆的大学生认为这本书写的其实不单单是台湾,也包括中国大陆。

主要作品

1985年她的《野火集》在台湾出版,犀利的笔锋形成烈火燎原之势,不到一个月再版24次,“野火”成为那个时代台湾的集体符号。龙应台作品系列:

《龙应台评小说》台湾尔雅出版(1985年6月)《野火集》台湾圆神出版(1985年12月)

《野火集外集》台湾圆神出版(1987年2月)

《人在欧洲》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88年6月)

《写给台湾的信》台湾圆神出版(1992年1月)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4年3月)

《美丽的权利》台湾圆神出版(1994年4月)

百年思索

《干杯吧托玛斯曼》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6年4月)《我的不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7年9月)

《百年思索》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9年8月)

《银色仙人掌》(又名《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台湾联合文学出版(2003年12月)

龙应台经典语录 龙应台作品 龙应台简介-作品-语录_龙应台作品

《面对大海的时候》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3年12月)

《孩子你慢慢来》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5年5月)

《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5年7月)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出版(2006年11月)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亲爱的安德烈》台湾天下杂志出版(2007年10月)

《目送》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8年7月)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6年7月)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大江大海1949》(2009年8月)

艺术风格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但她仍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的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龙应台评小说

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 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人物语录

龙应台主讲《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

1、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2、 民主是什么?民主就是发表了任何意见不怕有人秋后算账;民主就是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讨回,不管你是什么阶级什么身份;民主就是不必效忠任何党,不必讨好任何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地过日子;民主就是打开电视不必忍受主播道德凛然地说谎;民主就是不必为了保护孩子而训练他从小习惯谎言;民主就是享受各种自由而且知道那自由不会突然被拿走,因为它不是赐予的;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

3、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

目送

,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 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路上的荆棘。

4、 有些青年人追求时尚,不谈政治,实际上就是只关心自己的事情。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滚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所幸的是,总有人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究竟跑在哪里。

5、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6、龙应台:我其实也诚实地在问自己,思考了之后我自己觉得,天呀,如果我的孩子能够平安而且快乐,不管杰不杰出,我都已经很感谢了,所谓的“ 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事实上,这种情形已经发生了,很多我台北、香港的朋友,他们的儿子女儿都在哈佛、剑桥读书,顶尖的优秀,我的儿子还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和方向,而且并不以“杰出”作为人生志向。以“不能输在起跑点上”的逻辑来说,他已经差一大截了。但是那一次的“阳台夜话”,我整理了自己的思绪,是的,我可以接受我的孩子“平庸”,重要的是他们在人生里找到意义。 ... ... 1975年我离开台湾到美国去留学的时候,走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头,天上深蓝深蓝的一片云都没有,阳光照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地。8月,还没有开学,美国18岁、20岁的人光着臂膀、穿着短裤、球鞋、骑着脚踏车在你面前悠来悠去,我最无法忘怀的就是:咦,怎么他们每个人看着都那么轻松,那么没负担?从他们肢体的语言我就已经发现了,我们差别很大,他们身上没有那个几千年的国家重任。

7、 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当公民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文化、历史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8、 为了一个自认“崇高”的目标,整肃意见相左的人,不惜滥杀无辜,以制造震吓效果,是民间做的,叫做恐怖主义。政府为之,叫做国家恐怖主义。

9、现在石库门根本是把上海原本的居民迁走了之后,先掏空它,然后把它弄得非常漂亮,进来消费的人都是有钱的某个阶级的人,台湾人、西方人、有钱的上海人,那是少数人。你把原来的我们所珍惜的市民文化拿掉,然后把一种新形态的、资本主义的殖民文化放进去,你要告诉我说这个就是传统和现代的衔接的最好典范,那差太远了。

10、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11、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12、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13、一个社会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

14、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15、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16、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有人给薪水而已。

17、可是我感觉丝丝不安。毕竟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18、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19、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地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

20、如果,有人说,他们是战争的失败者,那么,所有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都是。正是他们,以“失败”教导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战争,有胜利者吗?我,以身为“失败者”的下一代为荣。

21、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22、“你可以选择做官,你也可以选择挣钱,但你不能选择通过做官来挣钱;你也可以选择玩女人,但你不能选择通过从政来玩女人;你可以选择做圣人,也可以选择做俗人,但你不能选择让大家像圣人一样崇拜你,还要像俗人一样原谅你。只想要权力不想要约束是恶霸,只想要享受不想尽义务是流氓。”--龙应台

相关信息人物轶事

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龙应台以2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确定入“阁”

2012年1月31日,台湾地区行政当局在大选之后进行了“总辞”,根据新任新政机构负责人陈冲提出的名单,龙应台将担任台湾地区行政机构的文化建设部门负责人。5月20日本届政府领导人正式宣誓就职后,将设立“文化部”为新的文化事务管理机构,如无意外,届时龙应台将转任“文化部”的首任“部长”。龙应台曾经在以马英九为市长的台北市政府担任文化局长,可见马对龙的倚重,同时也希望籍此项人事异动方案,纾解当局与文化界的紧张关系。[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1451/456015039620.html

更多阅读

龙应台目送经典句子 龙应台《目送》经典语录

龙应台《目送》经典语录1、九十三岁的眼睛和四岁,竟是同一双眼睛?灵魂里,还是那看《史记》的孩子,深情而忧郁的青年?2、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3、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4、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

龙应台经典语录 龙应台经典语录集锦

   龙应台经典语录集锦  1.车子骑到海滩,风轻轻地吹,像梦一样温柔,但是你看见,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滩。  2.这家书店只卖两种书、社会主义思想和女性主义。我的手指在寻找答案,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

目送 龙应台语录 龙应台《目送》经典语录

  龙应台《目送》经典语录  1、九十三岁的眼睛和四岁,竟是同一双眼睛?灵魂里,还是那看《史记》的孩子,深情而忧郁的青年?  2、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  3、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4、母亲

李小龙经典语录 武术宗师李小龙经典语录

   武术宗师李小龙经典语录  1.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2.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3.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4.生命其实就是

古龙武侠小说经典语录 武侠小说家古龙经典语录

  武侠小说家古龙经典语录  1.铁成刚现在就像是条野狗一样,悲苦、无助、寒冷、饥饿。  2.这世上假如还有惟一一个他能信赖的人,这人就是老伯。  3.“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说男人的话,做男人的事。”  4.“你最好能令敌人低

声明:《龙应台经典语录 龙应台作品 龙应台简介-作品-语录_龙应台作品》为网友活好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