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真的吗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2016-03-23 10:22:15来源: 武林军事 责任编辑:军事小薇0条评论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据《三国志》里的记载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周围的人还很信服。这是正史的记载,并不是《三国演义》这样民间小说的杜撰,那么事实上这样吗?诸葛亮即使再有才华,在讲究谦虚谨慎的古代,这样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不是有吹嘘的嫌疑吗?这可是古代读书人的禁忌啊。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真的吗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诸葛亮漫画像

  我想这其中有几个原因,一是当时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陇亩,心里其实是很郁闷的,并不是那样表面看起来的潇洒的。因为诸葛亮作为读书人的代表,学而优则仕,他当然想找到一个明君,好施展他的才华,只是他身处三国乱世之中,暂时没有出现让他眼前一亮的人物,所以只好隐居乡下。再有诸葛亮有着读书人的清高,他这么说也是为了宣传自己,他不愿意自己屈尊去寻找明君,而是希望明君给他面子,亲自来请他,这样他便有台阶下,才显示出他的高风亮节,你看不是我愿意出山的,是人家几次请我我不得已才出山的,文人的这点心思,最后便宜了刘备。

  还有我怀疑诸葛亮不可能时时刻刻这么吹嘘自己的,如果是这样,那周围的朋友早就厌烦他了。他可能在某个场合下这么说了一次,加上周围朋友的宣传,就变成他常常这么比喻了,他也不解释就默认了,从此孔明先生智慧化身的名号打出去了,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成就了一番佳话。

  管仲乐毅的故事

  管仲年轻时家境贫寒,不得已做起了当时地位低贱的商人,而与他合作的便是好友鲍叔牙。不过管仲毕竟是穷怕了的人,在每次挣钱后都给自己私下里多分点,对此精明的鲍叔牙心知肚明。不过他家境殷实,不缺那几个钱花,所以没有在意,时间一长,周围邻居都知道管仲的这一恶习,纷纷向鲍叔牙告状,让他提防管仲,鲍叔牙还替他解释说管仲家贫,还有老母要养,多分钱给他也是我愿意的,管仲听到后惭愧不已。后来管仲和鲍叔牙纷纷从政,只是管仲投靠了公子纠,鲍叔牙则辅佐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来齐桓公获胜,想要除掉管仲,又是鲍叔牙求情说管仲才华横溢,是治国的良相,这才保住了管仲的性命,管仲的幸运就在于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心的朋友,处处懂他,才有了管仲后来的成就。

管仲与鲍叔牙

  乐毅当初来到燕国的时候,燕昭王一心想兴燕灭齐,天天向乐毅请教如何兴兵强国,处处礼贤下士,不料乐毅却往往避重就轻,只是一味跟燕王说要从长计议,如此几次三番,燕昭王很失望,心里不免嘀咕,难道大名鼎鼎的乐毅将军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谋略的庸才吗?于是就渐渐冷落了乐毅。乐毅自己却好像不以为意,天天饮酒作乐,钓鱼打猎,好像沉溺于享乐。燕昭王于是想罢免乐毅,把他赶到一个富庶的小郡去享乐好了。有一天深夜,宫廷的宴会已经散了,燕昭王准备就寝了,却突然有人禀告说乐毅求见,燕昭王正好想好好质问乐毅。只见乐毅不紧不慢地走进来说微臣这些日子的假装消沉这么轻易就骗过了大王,看来这个方法很有用,燕国是个小国,如果大张旗鼓地改革,一定会引起周边打过的警惕,燕国要想强盛,只能暗地里韬光养晦,慢慢积蓄力量,才有可能战胜强国,如果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实现大王的宏图伟业的,燕昭王听了很有道理,于是更加信任乐毅。

  管仲改革

  齐桓公大难不死逃回齐国即位后,面临的却是一个齐襄公留下的烂摊子,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连年征战,大国兼并小国。齐国国力急剧衰退,社会动乱不断,而且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犬戎的威胁,面临着被强国吞并的危机,形势可谓万分紧急。

管仲画像

  齐桓公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国君,他本来想让鲍叔牙为国相,但是鲍叔牙深知自己能力不够,他推荐自己的好友管仲,虽然管仲曾经险些害死了齐桓公,但是齐桓公为了复国大计,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命人用计从鲁国接回了管仲,并且让管仲为国相,放手让管仲着手进行改革。

  果然管仲不负众望,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迅速走上强盛之路,齐桓公也登上了春秋五霸的宝座,管仲可谓功不可没。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立德、立言、立功的伟人。他被尊称为管子,他的学说被集结为《管子》一书,成为春秋众多流派之一,他还把他的治国理论运用在治国理政上并且大获全胜,他被成为中国第一名相,同时代的孔子周游历国却始终不得志,因此非常羡慕管仲。管仲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从后世影响深远,管仲被称为“圣人之师”,“华夏第一人”,他的思想是深刻而务实的,即便在200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016-03-23 10:22:15来源: 武林军事 责任编辑:军事小薇0条评论

  

  管仲列传

  管仲是周王室的后代,说起来也是贵族出身,可惜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家境很贫穷,不得已与好友鲍叔牙做起了当时很被人看不起的商人。

管仲画像

  可是管仲却在分配利益的时候偷偷给自己多分,占了小便宜,当时周围的人都说管仲这人人品有问题。可是鲍叔牙知道后却不在意,后来管仲帮助鲍叔牙管理货物,还让鲍叔牙在生意上亏本,鲍叔牙也没有责怪他,因为他相信这不是管仲的本意,他知道管仲家里还有年迈的老母亲要奉养,所以平时也不跟他计较。

  后来齐桓公当政,鲍叔牙推荐了管仲,管仲对此十分感动,常常对人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知我的是鲍叔牙啊。所以世人总是称赞鲍叔牙的高尚品德,认为是鲍叔牙成就了管仲,鲍叔牙的后人也都得到齐国的封地,世世代代生活富足。

  管仲全心全意辅佐齐桓公,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平定天下,都是管仲的计谋。齐桓公对他十分器重,管仲也不负众望,在几次征讨中一方面运用他的军事才能,使得齐国大获全胜,同时又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让天下诸侯无不信服,管仲还反对奢靡,提倡节俭,他提出的意见很得民心,齐王的政令总能畅通实施。司马迁说管仲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自己有功劳却不享受,这是圣人才具备的贤德,所以管仲能够担任国相长达四十年,最后才能善终,齐国百姓无不怀念他的恩情,这才是最可贵的啊。

  管仲的经济思想

  管仲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经济学家,管仲改革中最出彩的就是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都收到很好的效果。管仲的早年曾当过商人,从实践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经验。

齐国刀币

  他首先提出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的思想,因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而百姓最重要的财富就是土地,如何提高社会生产力是每个统治者都要思考的问题。因此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废除传统的井田制,而是按照土地的好坏分别征税,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管仲还以实物来征税,改革交税方式,受到农民欢迎。

  此外,管仲还把盐业,制钱的权力收归国有,依靠这两项手段来调节经济,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大管仲还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他命人将齐国的盐和海产品运到内地,换取大量财富,商品贸易得到很大发展。同时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在全国兴起务实之风。

  管仲可能是中国第一位打经济战的人,每当齐国战胜一个国家,他并不是按照传统的要战败国献上城池和奴隶,而是要求他们向齐国纳贡,控制他们的经济命脉,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在当时是十分高明的手段,开创了经济战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1651/655453833631.html

更多阅读

管仲死后齐国为什么没有人才可用 齐国 管仲 封建社会

管仲死后齐国为什么没有人才可用管仲是齐桓公的相国,齐国的富强,全赖其力。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有很多人还不以为然。孔子曾经说他,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左衽了,就是已经变成向北方少数民族一样的装束了。然而,到管仲死的时候,

41、为何要自比管仲、乐毅?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白发渔樵话《三国》作者:长春41、为何要自比管仲、乐毅?——自信还是自勉诸葛亮字孔明,道号“卧龙”。不知是不是因为他躬耕的南阳有一卧龙岗的缘故,究竟是以地名作人名还是地因人名呢?卧龙也叫伏龙。所以当

转载 二: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有趣,思考中。原文地址:二: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作者:行者  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即:我们大家都要感谢管仲啊,如果不是他的话,现在我们大家还蹲在山洞里躲避剑齿虎的捕猎呢。  三国时诸葛亮蹲在他隆中的书屋里,自比于管

诸葛亮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在中学时代,有一篇《隆中对》的语文课文,讲到诸葛亮躬耕陇亩,“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无论是老师讲课,还是后来读书看别人的研究,对于诸葛亮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所做的解释都很笼统,说不到点子上。如果只是强调自己精于治理

管仲晏婴 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实践学派—管仲和晏婴

     管仲和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也是后代文人从政所效仿的楷模。诸葛亮曾经以管仲、乐毅为榜样,苏辙曾经将唐代名相姚崇、宋比作管仲、晏婴。他们二人以自己的治国实践,表达出了相应的管理思想。管理思想史如果缺少来自实践

声明:《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真的吗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网友惜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