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经过3轮论证、多次修改设计图纸,施工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中国援塞拉利昂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最终比预定工期提前半个月竣工。近日,记者探访了这个代表中非友谊新高度的实验室。

疫情不等人
“这个实验室是在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候开工的,当时每天都有疑似病例被送进工地旁边的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患者留观中心。”
北京城建公司项目总工程师王立一说。他皮肤黝黑,说起话来总是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这个中年汉子至今已在塞拉利昂工作了9个多月,其中3个月坚守在紧邻中塞友好医院的那片空地上。
“刚到工地的时候,一群乌鸦在天空中盘旋,一人多高的荒草上飘荡着焚烧医疗垃圾的黑烟,令人望而却步。”王立一回忆,就是在这片荒草地上,去年11月16日,来自中国的工人开挖出第一个地基坑洞。
“除了钢筋、水泥、砂石等材料外,这个实验室的其他材料基本上都是从国内空运过来的。”中国疾控中心基建处副处长蒋晋生是实验室项目工程经理,代表中国疾控中心履行援外项目总承包单位的职责。
他说,早一日建成固定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就能更有力地应对疫情,为早发现、早诊断患者提供坚强支撑。
国内各种资源汇集塞拉利昂
在离祖国万里的实验室建设工地上,汇集了中国政府抗击埃博拉的坚强决心。为了履行承诺,在3个月内完成实验室建设,来自国内的各种资源开始汇集塞拉利昂。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在去年9月初便带队走遍塞拉利昂,最终将实验室选址在中塞友好医院旁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设计师放弃了国庆休假,按照要求对设计图纸进行了3轮方案优化;紧急抽调新疆昆仑监理公司的专家参与现场监理。
作为土建工程承建方的北京城建公司,从国内选募30多名工人,紧急奔赴塞拉利昂实施建设。
在土建工程即将完工后,实验室专业分包单位苏州金燕净化设备工程有限公司9名技术骨干,搭乘航班,携带了400多包方便面、大量的梅干菜和咸肉,驻扎在实验室工地。
从1月8日开始,这个9个人的小团队住在一个简易板房内,用着从国内空运过来的彩钢板、负压送排风系统、新风空调机组、配电柜、自控设备等,对实验室进行设备安装。
尽管建设者的居住条件简陋,但实验室相关的设施、设备却一应俱全。“考虑到塞拉利昂特殊的气候及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实验室的相关设备都做了相应改进。”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沈卫民介绍。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