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引言:面对孩子的种种行为做父母的常常这么认为:孩子要坚强,不要动不动就哭;孩子要懂得分享,不愿分享说明他是个自私的孩子;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你的苦口婆心,而是因为你不懂他们的心——行动上的抗拒来源于心理上的对峙。 ——心灵咖啡网
书名:《别说你懂孩子的心》
作者:王佳 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07月01日
内容简介:如果有一本书就如一把钥匙,可以帮你打开孩子心灵的通道没你会吃惊吗?不必惊奇,《别说你懂孩子的心》就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这本书将明确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千万不能怎么做。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无论对孩子还是对你,都是一件幸事!
心理学看点:感知力 反抗期 习惯 孤僻症 认知
心灵咖啡推荐理由: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总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很懂孩子、很懂教育,其实仅仅看到表象,却没有看到本质,最终错过了教养孩子的最佳时期,也毁掉了孩子最宝贵的东西。《别说你懂孩子的心》就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为您排忧解难的同时,也方便您的随查随用。
精彩书摘:
家有宝宝爱玩脏东西——呵护孩子的创造力与感知力
前几天,趁着双休日的时间,嘉宇妈妈想把家里彻底整理一下。只要翻出没用的东西,她就会顺手扔在客厅的地上,想全部收拾好后再一并处理。
可是,就在嘉宇妈妈打算回过头再收拾这些废弃物品时,却发现里面的一大半早已被刚满4岁的儿子给“相中”了,并且趁她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转移到自己的房间收藏起来了。
于是,嘉宇妈妈好奇地拉开儿子房间的储物抽屉,“哇”,在她眼前竟然是满满一抽屉的“垃圾”,有糖纸、塑料空瓶、牙膏盒、易拉罐,还有破损的包装纸、五颜六色的吸管。
原来,家里曾经扔掉的甚至是已经进了垃圾桶的许多废旧物品都神不知鬼不觉地重新在儿子的房间登堂入室了,看到眼前这一幕,嘉宇妈妈顿时有些目瞪口呆。
但是,她又立即想到,这些东西多脏啊,孩子怎么能把它们放在抽屉里呢?没经儿子同意,嘉宇妈妈就急切地要清理这些杂物,但是儿子立即大叫着扑上来,这也不肯丢,那也不能扔。嘉宇妈妈看到孩子如此这般,简直是哭笑不得,“我家孩子可真是一个‘破烂王’!”
其实,早在嘉宇两三岁的时候,他就喜欢把这些废旧物品当宝贝一样玩。
有一次,嘉宇在小区花园里玩,玩着玩着,他开心地跑到妈妈身边,并大喊着:“妈妈,妈妈,你看,我找到了一个宝贝!”
妈妈很认真地看着儿子手里拿的“宝贝”,令她吃惊的是,竟然是一个脏瓶盖。
妈妈见了,反而语气严肃地对孩子说:“这个东西,非常的脏,而且还有一点‘异味’,我们不玩它,把它丢掉,你说好不好?”但是,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哪里肯听妈妈的话呢?
后来,嘉宇总会时不时地捡回一些宝贝,像石头、沙子、树叶、瓶瓶罐罐什么的,然而,这些“宝贝”在大人眼里就是十足的“破烂儿”。
读懂孩子的行为
其实,不只嘉宇爱收集一些废旧物品,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喜欢搜集各种废旧物品作为自己的玩具。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带孩子出去玩时,经常会发现他们对地上的一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往往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捡起来再说,对此,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那些东西太脏了,你不能玩,赶快扔掉。”之后,不是对孩子好言相劝就是对孩子的“心爱之物”武力剥夺。结果呢?不光孩子哭得唏哩哗啦,大人也跟着头疼不已。
不可否认,父母顾虑这些脏东西不卫生而担忧孩子的身体健康,这一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把这些“破烂”当作“宝贝”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那么,为何孩子喜欢这些“破烂”呢?
1.玩“脏东西”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需要
孩子眼里的“脏东西”有利于孩子智商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因为孩子的思维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孩子是通过游戏、玩耍来锻炼思维和创造力的。所以说,孩子在玩“脏东西”的时候,也是在调动大脑的思维。
2.玩“脏东西”是孩子认知自然的需要
从孩子的成长特点来看,他们是通过游戏、玩耍来认知事物的。而且孩子在玩耍时,也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好机会。所以说,孩子经常玩耍这些来自大自然的“脏东西”可以增强他们对自然的感知力。
3.“脏东西”是孩子最好的自然玩具
这些“脏东西”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生命,也源于大自然。所以,孩子们——人类的幼小生命出于本能自然需要像沙子、石头、泥土这些“脏东西”。可以说,这些“脏东西”与孩子有一种不解之缘,他们天生就喜欢亲近它们,把它们当做自然的玩具来玩。
4.孩子眼里的物品没有贵贱之分
在孩子的眼里,物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那些在大人眼里的“破烂”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好玩的、有用的东西,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宝贝”甚至比买来的高级玩具更能激发孩子探究与活动的兴趣,摆弄起来也更有乐趣。

此外,孩子喜欢“脏东西”也说明孩子正在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收集这些东西的背后恰恰说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好好呵护孩子的收集热情,它可是美好的精神萌芽。
换种方式爱孩子
既然孩子玩“脏东西”并非一件坏事,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1.家长要有同理心
看到孩子玩脏东西或是郑重守护自己的“宝贝”时,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把孩子捡到的“宝贝”扔掉,也不要武断地禁止孩子玩,而是应该认可孩子的这种行为。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住在都市高层公寓里的孩子,既不能上树掏鸟、又不能下河摸鱼,对于孩子的这种单调生活,家长更应该理解、支持孩子的这种行为。而且,幼年时期频繁地被限制和否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还会无情地扼杀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探求。
2.保证“脏东西”对孩子安全无害
虽说家长应鼓励孩子收集“破烂”,但是一定要以该物品对孩子安全无害为前提。孩子认知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丰富,不能准确识别物品的安全隐患,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把关确保安全无害。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在肯定孩子收集热情的前提下,提示孩子某些物品该如何正确使用,比如,塑料袋不能套在头上以防窒息;小颗粒不能塞进嘴里,以防异物入体等。
3.陪伴孩子游戏
孩子整理“破烂”并玩耍这些东西时,如果家长也能参与其中,不仅乐趣大增,亲子感情也会随之升温。比如,孩子搜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以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各种树叶分类贴到一个专门的本子上,并引导孩子命名,由父母来书写。
4.引领孩子探索
很多孩子面对收集来的“破烂”可能也“玩不出名堂”,这种时候,家长就要多点拨、多指引。比如,孩子搜集了一堆牙膏盒、香皂盒,可能除了在里面装些小东西摇晃外,就再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来了。这时家长可以启发孩子,牙膏盒和身边的哪些东西相似,可以用来做什么?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孩子把两支牙膏盒粘在一起,可以制作望远镜,把三四支大小不同的牙膏盒贴在一起,可以制作笔筒。这种游戏可以让孩子多动脑思考,多动手尝试,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此外,家长还要尽己所能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给孩子充分地接触自然和探索自然的机会,毫无疑问,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超级“模仿秀”——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赫赫三四岁的时候,对接电话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慢慢成了家里的专职“接线员”。
有一次,赫赫妈妈给赫赫爸爸打电话,赫赫好奇地凑过来,吵着嚷着跟妈妈要电话的听筒。
妈妈看出了赫赫的心思,便将听筒放在他的耳旁。只见赫赫学着妈妈的样子“喂”了一声,之后就不说话了,待他停顿片刻后,妈妈说:“叫爸爸。”可是,赫赫怎么也不肯叫。
后来,赫赫妈妈发现赫赫经常会拿起电话嘀咕着什么,也不管哪头是听筒哪头是话筒。
记得有一次,电话铃声一响,赫赫就立刻跑到电话机旁,拿起听筒,有模有样地说:“喂,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
整个过程,中间一点也不停顿,而且还没等对方开口,赫赫就煞有介事地挂断了电话。
现在赫赫4岁了,越来越喜欢按电话上的键盘,对此赫赫妈妈也没有太在意。可是到月底缴纳电话费时,赫赫妈却惊讶地发现当月的电话费早已超出往常。原来赫赫最近按的电话都拨通了,有几个甚至还是国际长途。
读懂孩子的行为
当家有小小“接线员”时,家长会认为这又是孩子故意搞的恶作剧,当然,可气又可笑的同时,更会惊愕于孩子模仿自己接电话的样子,惊愕于在孩子打电话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停顿就能把你曾经说过的话重复一遍。
其实,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发现声音不仅可以从自己的身上发出,而且还可以从“电话”这部奇怪的机器里发出时,这个重大发现是如此地令他们兴奋不已,在幼小的他们看来,这部能够发出奇妙声音的机器简直是太奇妙了!
最初,孩子只是观望大人的一举一动。渐渐地,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语言和姿势,尝试自己去拨打和接听电话。殊不知,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孩子最初的知识大部分是从模仿中获得的,而孩子的部分性格也是在模仿中形成的,这也正是为什么教育工作者会不断提醒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与行,并给孩子以正面影响的原因所在,事实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孩子而言,虽说他们还不知道接听电话的过程和礼节,也常常会闹出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但是这种新奇的语言上的交流方式像是有魔力一般深深吸引孩子去尝试。
事实上,在孩子每一次努力尝试的过程中,恰恰开启了他们探索语言之门的钥匙,无形中培养孩子认识数字的能力,此外,这种活动还能开发孩子的记忆力,锻炼他们的交流能力。
因此,作为家长,无论何时都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孩子、以一种理解的心去看待孩子。而打电话又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一种常见方式,所以,家长就更不应该忽视它对培养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孩子对电话表现出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更要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好奇心,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
换种方式爱孩子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具体到“打电话”这件事,父母又该如何引导,从而给孩子的“模仿”多一份帮助呢?
1.提供良好的“模仿环境”,树立最佳的模仿对象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开始模仿身边的人,而孩子的模仿能力又与他的生长发育和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所以,为父为母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并成为他们最佳的模仿对象。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你好”、“谢谢”、“再见”不离口,那么你自己必须先这样做。因此,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父母必须对自己的言行加以控制,把最希望孩子学习到的行为展示出来,把一些不太好的习惯控制住。
2.向孩子传授基本的电话用语
为了让孩子的电话交谈更加顺畅,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帮助,向孩子传授一些基本的电话用语。比如,接电话时一定要礼貌地问对方“喂,您好,请问您找谁?”当孩子基本掌握了拨打和接听电话的礼仪时,家长还可以试着让孩子拨打和接听电话。
3.鼓励孩子参与你的对话
当家长正在打电话,而孩子凑过来认真观察,甚至伸着小手要电话时,你不妨试着让孩子参与进来,并鼓励他对着电话说话,让孩子感受这部神秘机器所发的神奇语言。当孩子拿起电话听筒,按电话键时,家长可以借此机会给他讲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爸爸”的声音,并教他怎样拨号、接听,等等。
4.引导孩子认识数字
引导孩子打电话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留给孩子一个电话号码,让孩子自己打一会儿。开始的时候,电话号码要尽量简单一些,最好是固定电话的前几位数字。同时,家长还要细致观察,根据孩子掌握的情况逐渐增加电话号码的难度,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记忆。
孩子爱拆东西——换个角度看孩子“搞破坏”
天佑喜欢各种各样的汽车玩具,爸爸妈妈也给他买了不少来满足他的心愿。可是,无论是哪个到手的玩具,到最后都逃不过这样一个噩运:被拆得七零八落,简直就是轮子、车身大分家,搞得家里一片狼藉。
这种时候,无论爸妈怎么教育,天佑依然我行我素。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这么想,或许等儿子长大了,就不会再有这个坏毛病了,于是,他们只好默许儿子的“解剖行为”。
可是,虽说天佑慢慢长大了,然而拆东西的习惯反倒有增无减。有时候,他会提了个塑料桶,跑到阳台上用锯条锯开;有时候,他会偷偷拆下电脑上的低音炮,拆不开就用榔头砸……
在天佑4岁生日的那天,他竟然把姑姑从外地寄给他的生日礼物——遥控警车给拆散了。当天佑爸爸忙完家务看到散落满地的小零件时,着实给气坏了,他一怒之下,想也没多想就朝天佑的屁股打了过去,接着就是一顿教训,语气严肃又生硬地说:“以后再也别想要玩具了。”
天佑呢,“哇”地一声嗷嗷大哭,一旁的奶奶看得于心不忍了,就过去安慰小孙子,可是越安慰反倒哭得越厉害。
此时的天佑爸妈,无奈地对视了一眼,儿子的“老毛病”到底该怎么办呢?
读懂孩子的行为
相信很多家长都面对过孩子的“破坏行为”,甚至还努力帮孩子将他的“杰作”来个“破镜重圆”。但是无奈时,也会抱怨“我家的孩子简直就是个破坏狂”;也会生气,呵斥孩子再也不许拆东西。那么,为何东西到了孩子手里就会立刻变成废品,难道孩子天生就是破坏狂吗?
其实,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孩子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并非故意想破坏一个东西。当孩子看到小汽车会跑、小飞机会飞,听到音响会说话时,他们会对这些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于是,他们就想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咦,我看一看、拆一拆、摔一摔,看看这里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表现,也是孩子聪明才智发展的动力。
做家长的,对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而训斥或是打骂只会挫伤孩子的求知欲望,甚至熄灭孩子的智慧火花。通常,爱拆玩具的孩子,往往喜欢提问题,对孩子这种喜欢提问的求知欲,家长要格外重视和爱护。
家长除了要肯定孩子的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外,还要适时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让他们知道随便把物品拆开这种不爱惜物品、不顾后果的做法是不对的。同时,还要叮嘱孩子,对不懂不会用的物品,特别是像电动玩具、家用电器之类物品,更不要随便乱按乱拆。
总之,对于孩子的这种“破坏性行为”,家长一定要在鼓励和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行为给予认真地分析,以便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换种方式爱孩子
既然“拆东西”是孩子成长阶段的正常行为,那么,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1.家长要有宽容的心态
父母应该认识到破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成长的必然,面对孩子的“壮举”时,不必为了维持一丝不乱的环境而处处限制孩子的行为,也不必为此沮丧、发脾气,说出“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之类警告或是威胁的话。要知道,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浇灭孩子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
2.家长尽量鼓励并参与孩子的“创作过程”
孩子的“破坏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这对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并培养孩子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因此,当家长看到孩子拆心仪之物时,不妨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和孩子讨论一下,“这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啦”,再一步步引导、帮助孩子一起寻找结果,并跟随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物品恢复原样。如此这般,孩子才能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3.家长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
在鼓励孩子的“破坏行为”之余,家长还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看到皮球一拍就跳得很高,家长可以问,“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看到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不过家长提出问题后,还要主动带领孩子从“破坏”中寻找答案,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发孩子的思考。
其实,当家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所了解,你就不会面对小小“破坏狂”而不知所措了。
本书目录:
Part1玩是孩子的天性
--不要扼杀孩子的童真
行为1:家有宝宝爱玩脏东西--呵护孩子的创造力与感知力
行为2:爱往高处爬--正确认识孩子的“攀高心理”
行为3:超级“模仿秀”--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行为4:爱玩马桶的小丫头--满足孩子的探索欲
行为5:孩子爱拆东西--换个角度看孩子“搞破坏”
行为6:喜欢玩锅碗瓢盆--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快乐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Part2孩子爱哭闹
--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最好时机
行为7:“妈妈,你在哪儿?”--理解孩子的途径
行为8:委屈地哭了--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行为9:不给买就不起来--别因为尴尬而误读了孩子
行为10:“我不想上幼儿园!”--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给谁看
行为11:跌倒就大哭--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行为12:不如意就哭闹--把握好亲子间的“倔犟战”
行为13:不让看动画片就哭闹--学会控制自己,而不是控制孩子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Part3愤怒的“小天使”
--关闭孩子的暴力门
行为14:爱欺负小朋友--纠正孩子的敌意型攻击
行为15:不让看就砸电视--提高爱的质量,疏导孩子的焦躁
行为16:“我骂人是因为他碰我”--正确纠正孩子的骂人行为
行为17:“我被孩子打了”--给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行为18:孩子爱咬人--善待“另类”的孩子
行为19:孩子爱说大狠话--解析说狠话孩子的心理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Part4家有超级“小霸王”
--给不讲理的孩子把把脉
行为20:孩子成了“小霸王”--纠正“放纵溺爱型”孩子的霸道行为
行为21:“我的玩具谁也不许动!”--让“小霸王”学会与人分享
行为22:“你说朝东,他偏要朝西”--孩子为什么这么“轴”
行为23:拿着汽车穿外套--孩子的内心都有一定的秩序感
行为24:孩子爱“顶牛”--帮助孩子度过第二“反抗期”
行为25:“这不是我的错”--孩子做错事不认错怎么办
行为26:不做“应声虫”--让孩子秀出个性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Part5与难缠的孩子过招
--轻松引导孩子培养好习惯
行为27:“妈妈,怎么还不给我穿衣服?”--教孩子走向独立
行为28:“不吃,我就不吃!”--让孩子爱上吃饭
行为29:家有“赖床宝宝”--纠正孩子赖床的习惯
行为30:孩子是个“马大哈”--让丢三落四的孩子细心点儿
行为31:“我不刷牙”--培养讲卫生的宝宝
行为32:“先到者先玩,后来者等待”--孩子比成人更能遵守秩序
行为33:孩子总是“慢半拍”--耐心陪伴孩子的成长
行为34:做事情三分钟热度--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Part6警惕!孩子有怪行
--小事儿就是大事儿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Part7孩子的世界你不懂
--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小培养
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Part8智力来自哪里
--大人有办法,孩子就聪明
Part9“我是从哪儿来的?”
--把握性教育的最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