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 莫言 小说 莫言作品之《生死疲劳》

莫言作品之《生死疲劳》

2012年10月12日 12:20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分享到:更多 6人参与 1条评论

这是一部关於乡土中国当代史的大敍述。也是一部豪情壮阔、充满自由自在性格的小说。

《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莫言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在这个大敍述里,有家族的仇恨,有情欲的纠葛,有惊人的贫困和匮乏带来的焦虑,有狂热的理想国追求的幻灭和失落,有新的市场化之下乡土中国的新希望、困扰和挑战……。

生死疲劳 莫言 小说 莫言作品之《生死疲劳》

这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敍事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像力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中国农民对生命无比执着的颂歌和悲歌。

在莫言对伟大古典小说呼应的那一刻,聆听到了“章回体”那最亲切熟悉的声音;莫言承受着生死疲劳的磨砺以及冤缠孽结,将中国人百感交集、庞杂喧哗的苦难经验化为纯美准确的诗篇,庄严而宁静,祥和而自然。

《生死疲劳》:“动物之眼”述50年乡村史

●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莫言解读:乡村人物的个性价值

●写作速度创纪录。莫言用43天写就长达55万字的《生死疲劳》。从八月起,最多一天写作1。65万字,平均一天只睡三小时,突破了他自己写作速度的最高纪录,自称睡觉时也有一半的脑细胞在工作,有的梦也变成现实。

●书名来自佛经。《生死疲劳》来自佛经中的一句:“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莫言说,佛教认为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摆脱令人痛苦的六道轮回,而人因有贪欲则很难与命运抗争。

●以人物的命运作突破口。“没有土地,农民像浮萍一样飘摇。”莫言称,20世纪80年代之後,农民不再是单纯的土地使用者,而是土地的经营者。如今,“当年眷恋土地的农民纷纷逃离土地。”莫言说,农民饱经患难的历史,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历史规律。但他坦言,写作的时候,他并未按照这一规律写作,而是以人物的命运作为突破口。

●探索乡村人物的个性价值。莫言认为,历史大致由两种人物担当,一种人是有价值的个性,而另一种人是无价值的个性。《生死疲劳》中就有这样的两个主人公。“这是个性相似的两个人走了不同的方向,互为正负,合起来是一个人,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2551/670745148147.html

更多阅读

《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主题

生死疲劳作者:莫言第一部分:第1节:受酷刑喊冤第一部驴折腾.第一章受酷刑喊冤阎罗殿遭欺瞒转世白蹄驴.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我的声音

莫言简介及莫言作品大全集TXT打包下载 莫言作品简介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

莫言作品的一般解读 莫言获奖作品

行者按:莫言获奖了,国人都高兴,我也高兴。却又发现自己竟然只看过他的《红高粱》,还是因电影而后看的小说。当时好象觉得他的叙事风格不大合乎自己的阅读口味,因之阻碍了此后的阅读。做为自诩喜欢看小说的人,竟然很少了解这样一位中国当代

印象派画家莫奈作品欣赏 1600X1200 29p 印象派——莫奈

印象派画家莫奈作品欣赏[29P]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环球网论坛(http://bbs.huanqiu.com)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 1840年生于巴黎,5岁时随全家移居到法国西北部的港口城市勒阿弗尔(Le Havre)。自幼年起,莫奈(ClaudeMonet)就显示

莫言作品在线阅读 赵树理作品在线阅读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极左路线从50年代末期造成了农村社会的普遍贫困,他家是上中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

声明:《生死疲劳 莫言 小说 莫言作品之《生死疲劳》》为网友明智小女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