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领域行政公馆二期 古代行政领域“吃空饷”与今相似 挂名现象普遍

在二十五史中,未出现“空饷”这个词。但在清代的官方文书中,有“空饷”一词。在行政领域,中国古代的确存在“不上班但是可以领工资”的现象。特别是在明清之后,地方行政吃空饷现象开始变得日渐多了起来。

明嘉靖十四年,工部书吏蔡泳受等人,通过造假印、虚报官员姓名的方式,前后共计冒领银七万两之多。明末崇祯年间,一度任职京官的林时对曾描述自己在京中衙门见闻:京城各衙的衙役多半"窜籍"三大营,两边冒名领取粮银,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清代虽然对地方衙门的吏役人数有严格限定,但是全国各地州、县衙门的书吏、衙役规模总数多达百万计,其中到底有多少只是"挂名"而已,到了清中后期实际早已无法计算,地方赋税"存留"中有多少是真正用于支付给吏役,也就成了一笔难以厘清的糊涂账。

高尚领域行政公馆二期 古代行政领域“吃空饷”与今相似 挂名现象普遍

当然,与军队吃空饷相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吃空饷现象一直要少得多,问题也远没有军队那么严重。个中原因,除了地方官薪俸支出相对军队监管更严格、透明外,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历代多是由地方官全权负责的"代理人"制度,地方官员对于地方的税赋收入,除了按规定数额上缴中央以外,剩下地方行政经费都是由地方官全权处理,因而吃空饷对于官员并无太大意义。而对于差、吏,由于可支取的薪俸("工食钱")微薄,挂名领薪、吃空饷反而不如弄权谋私、敲索乡里来得"划算"。因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中"吃空饷"现象不如军队那样普遍,不仅不是因为地方官吏更加廉洁、自律,而恰恰是因为在同样缺乏权力监管的情况下,地方官吏有比"吃空饷"更为简便、实惠的谋私途径。

以上是用户分享关于古代行政领域“吃空饷”与今相似 挂名现象普遍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2651/87942251712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古代官职官名释义 古代官职

原文地址:古代官职官名释义作者:连天红珠海世邦店古代官职官名释义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

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学科前景展望 政治学与行政学考研

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政治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我国分别于19 世纪末和20世纪20 年代,开展了政治学和行政学的教育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高校中的政治学学科于 1952 年被取消,直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呼吁“政治学

南京紫金山庄行政总厨游海访谈录:对民国名人菜的传承和推广

一档《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全民探寻美食的热潮,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于是,除了常见的菜系和美食,人们的眼界开始触及到了一些平时不太熟悉的领域。通常的分类方法认为,我国的菜系分为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

中国古代官员等级 军衔等级肩章排列图片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

声明:《高尚领域行政公馆二期 古代行政领域“吃空饷”与今相似 挂名现象普遍》为网友我会反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