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溯源
站桩具体是哪个朝代或者高人所创不可考证,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其中《行气铭》当中就有详细记载,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站桩是历代有志之士在实践当中不断提炼的结晶。站桩同时也是拳学核心秘密,关乎立身之本。上个世纪20年代,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把站桩详实公开,并培养出许多拳学大家。

王芗斋先生练独立守神桩功
站桩关键在于神意
站桩意念首先在于胳膊抱球,大腿夹球,此神意要在内虚领、外挺拔、舒适得力的基础上,远望美好河川,悠然抱球、夹球,同时意念随着体认深入,由简入繁再到头若悬丝,股如凳坐(此处指的是破凳,真坐必散,稍加离开也散之意)。抱七撑三,夹七撑三,逐步完善站桩意念。初学之法在于意念假借抱球、夹球是否有似有似无的撑抱感。假如胳膊或者身体某个部位累了就要停下来调整身心重新开始,不求时间长短,在于神意聚,这就是形松意紧的诠释:反之则无异于坚持错误,离拳学之道远矣。站桩所谓的内动并非主观的动,而是在于切合实际的神意所释然。这个过程在于不期然而然,自然达到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此处核心在于身体后靠前裹圆之意,反之身体是片而已。神意再真亦是“假”(这里指的“假”是牵强附会,势必造成身体不自然)。因此初次站桩只要一分钟足可受益,如此反复加上逐日熏陶,才具备修炼站桩的条件。站桩体认的加深,时间自然延长,逐步到四十分钟甚至一个半小时。修炼至此,甚至会出现入静的情况,入静一次一个星期,身体倍感舒适得九精神饱满意溢于言表。
从朦朦胧胧认识到渐渐体认,简直就跟浓雾逐渐消散一样,原来困惑的“意念““争力”问题逐渐都得到体认,站桩讲知行合一。站桩有体认的都有一个深刻认识,一开始大脑明白的跟体认的有很大的差别,用恩师的话说就是跟生活当中一样,假如想做什么事情,一开始设想好的,等这件事情做好了,回想—下跟起初有很大的差别,折射在站桩上也有一定的道理。站桩没有把意念搞明白,就不会有轻松感,没有轻松感站桩就成累赘了,意拳站桩不是评书论天地,说着精彩听着娱乐,而是要有实质的变化,从抽象到具象逐渐认识的过程。
站桩是愉快的事情
站桩修炼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其结构就是形简、意博、理奥、趣浓。合乎自然规律符合待人接物。站桩求索是客观自然而得,一切就在眼底就在手边,何必苦苦寻觅。留心就有,刻意就执着,这种感觉如同襁褓中熟睡的婴儿,如同天地未分无处不接无处不圆融,又无处不牵扯,无处不作用。站桩是愉悦身心的事情,没有时间限制更没有工作般的压力。正确的意念,愉快的心情,塑造站桩的魅力,通过娱乐用功就能领悟到.站桩同样能使肌肉发达,并非个别人的观点把肌肉练没了这种无稽之谈。意拳站桩修炼虽然注重精神意感但并非一日之功,假如埋一颗优良的种子在肥沃土壤中,不是也需要时日才能发芽?因此要有一段时间的坚持方可有得,至于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意拳站桩修炼,首要是重视意念,意念的关键在于切实,切实内涵在轻松愉悦而不失其要。其实思想才是最大的障碍,浮躁的思想同样是不小的阻力。知行不能合一,心神不宁,功利为荣,这些弊端一定要规避。精神为核,假借成真实的感受是客观存在,不是虚幻的。站桩完毕后如果是精神愉悦,气血顺畅,才算真正收到站桩的效果。
站桩传承的严谨
恩师每讲到一处,都会说这是你王斌魁师爷讲的或者是卜恩富师爷讲的,当时有谁在场,还有就是“我怎么练的?我是用自己的体认去验证这些内容”,其间的偏差对错恩师用自己的体认去辨别。恩师说每代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一个人能活多少年?拳学存在这么久了,没有原汁原味的传承,早就“完蛋”了。站桩不讲究姿势一定要怎么样,因人而异的设置意念,就会有不同的姿势产生。
站桩对身体,思维的改变
手热了,证明血液循环快了,血液循环快了就促进新陈代谢。身体阴阳扶正是养生之本,血在医学上主肝,肝能滋养心.由此而推.站桩可以扶正血脉,益达心室,延至益生,心神自然得以平静下来。微微出点汗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医学上讲沾濡汗出,过则不济。随着修炼逐日加深,会感觉到骨如灌铅,有的先从小臂开始,逐渐大臂往全身延伸,肌肉开始强健,按老辈来说就是筋有力而骨藏棱,这些现象在医学上也有相应的参照。骨重肌肉强健,肾得到致良益收,医学上讲肾为生命之本,脾主思想。扶正才能去邪,站桩本来就是不养而白养,不练而自练,身体方面自然产生了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些非主观嵌入所得而是客观用功自然产生。意拳讲动静互根、医学上讲阴阳互济,实质都是一样的道理。
站桩旬日就应该有变化,日久变化深入,接人待物方面少许疑惑,所谓生理作用于心理。
本文来源于太极网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