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同心圆理论 中国家庭,是个什么样的同心圆?

   过年了,不管大家小家都得团圆,二妈就说个与家庭有关的话题。

三个同心圆理论 中国家庭,是个什么样的同心圆?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我们也都是人情关系间长大的成年人。从成长成熟的轨迹来看,差不多是幼年及儿童时代在父母的羽翼下遮风挡雨,衔食哺喂地生存,因为从思想到生存能力都不够格,所以也就安身立命,撒娇发痴。父母也把这项事无俱细的工作当做天经地义的事情来办。兼或教导训戒,有的教导有方,有的教导无方也毫不以为然。
   等小孩养到少年,进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青春期,思想和生存能力都在形成阶段,有了自我和判断的能力。反抗从与父母的“拧巴”开始。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这个阶段都是和父母的对抗过来的?如果没有跟父母对抗着的,一般都会是有两个可能性,一是父母真的特别开明,一直都教导有方,理解孩子的这个阶段并且能找到良方。(但基本上我认为比较有难度。)二是父母实在是太强势了,孩子已经没有力量反抗,自我早已被打压得没有了。
   青春期过去,长到能自立的青年,或有机会离家求学,或为谋生计……总之,脱缰的野马或断了线的风筝,父母还眷恋着的,因为孩子长大成人自豪感犹生,更加牵挂孩子。而孩子有可能早就盼望此时此刻的到来,欢天喜地地脱离父母的牵绊,呼啸而去。
   强弱势开始翻牌,以前的弱势小孩变成有希望开启自我人生的独立人,开始强势。而当年强势着的,威风着的,有控制权的父母,随年岁渐长,能力渐弱,心思渐软,开始思念、依赖而成弱势。


   只不过,这种情况会在子女成婚后考虑生养孩子时,再度发生转变。在中国,有多少家庭,生养孩子的时候不需要家中老人帮忙的?
    不需要老人帮忙的家庭,需要些条件:
   1、妈妈是全职(但一个人带1岁以前的娃还是有难度的。)   2、老人很独立,有自已的事情,不能前来照顾。(比较接近西方了)   3、子女觉得请人能照顾得更好。(经济条件需充裕)
   除此之外的家庭,从父母来讲,觉得代子女照顾孙辈的责任无可推卸,或非常愿意过来帮忙,不让帮忙不乐意。(与孙辈一起,享天伦,解老年孤单)从子女来讲,自已的父母更放心,从身心都能放松。由此,子女从离家放飞到回到一起,筑巢生活,家庭算是圆满,划完一个圆。
    你是不是这样划过来的呢?
   但在这个圆里,圆是圆满了,生活却未见圆满。有研究早就说明过。童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一生。许多人生后半段的纠结与痛苦都与童年时的不愉快经历相过。青春期的叛逆与冲突也并非无因之水,生理期过去了就了无痕迹,也会在成人的路上留下一路的坑坑洼洼。当成年后的子女与父母再次因为孙辈相遇相处,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矛盾大都会再次激发,从前多激烈,可能还会更激烈。不曾被调合的矛盾像当年留下的一颗种子(有毒的种子也是种子),这么多年生了根,开始发芽。       有多少家庭在带小孩的过程中,是不断的与老人有冲突的?
   看到不少文章,诉说养孩子的问题,小孩子不肯听话啦,叫东偏西啦……专家经常提到的一个原则是:给孩子立界限。这个原则我非常赞同,赞同之外却一直很忧虑,因为以二妈所见,在中国的家庭里,从父母辈开始,就不曾很好的跟自已的子女立好界限。新父母们又如何能学会跟自已的孩子立界限呢?
   但想到一点,二妈倒有些释然,因为教养问题也是有传承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可以有,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可能要几代人的努力。
   起码,现在的父母,是有信心比上一辈父母做得更好吧?
   送上小柯《日子》祝各位阖家团圆,春节过好节~

    文/二货老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4051/140774225671.html

更多阅读

什么是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在1972年出版的《客观知识》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所谓"三个世界"的划分有明确的界限。波普尔把物理世界称作"世界1",它包括物理的对象和状态。把精神世界称作"世界2",它包括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走进经销商的三个世界

经销商,工业品企业的重要业务伙伴,可若要走进他们的世界,做到“知彼”,却并不容易。我、我的世界、整个世界,构成了经销商的三个世界,明白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转换的条

声明:《三个同心圆理论 中国家庭,是个什么样的同心圆?》为网友输不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