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唐伯虎、1470—1523),是我国明代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历数中国历代画家中,唐寅在民间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妇孺皆知,“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在民间广为流传。
今年是唐寅诞辰540周年,60一甲子,540年,9个甲子,9为尊。
入秋季节,丹桂飘香。路过苏州,有半天闲暇。去同程网上订苏州唐寅园门票。市价45,同程价25,还有导游服务。
唐寅园并不是唐寅的故居,而是其本人和祖上的墓园,位于苏州解放西路146号,公交游2,游4可达。去的这天,细雨菲菲,绵绵不绝,似乎在为这位一生坎坷,历经磨难,穷困潦倒,却又身后声名卓著的历史名人垂泪。
唐寅园大门门楼,大门南向,由四根汉阙式立柱组成。
唐寅园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9300平方米。
唐寅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故名唐寅,字伯虎,“伯”是长子的意思,“虎”即寅虎,是属相。
但是这个名字并没有给他带来像老虎一样的富贵荣华,威风八面、王者气概,而却如同虎落平川、一生中遭遇不能再多的磨难,可也就是这个几乎悲惨到了极点的苦难人生,才造就了这个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身后的流芳百世和众口烁金。
唐寅祖籍晋昌,即现在山西晋城一带,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着“晋昌唐寅”四字。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开始到南京、苏州经商。唐寅出身于商贾家庭,自幼聪明伶俐。其父唐广德,母邱氏,在苏州皋桥头开了个小酒肆,虽不富贵,却也殷实,其父又相当重视他的学业,潜心培养。当时文徵明的父亲经常去那里喝酒,见年幼的唐寅才思敏捷,天赋极佳,索性让唐寅与文徵明一起拜了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为老师,研习书画。吴门画派是当时画坛的领军人物,绵延150年地位都不曾动摇,唐寅的绘画天赋在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唐寅天资聪颖,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29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在南京家喻户晓、声名远播。
这是18岁时的唐寅,应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年代。
唐寅才气横溢,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人称“唐解元”,自制印章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唐寅园内照壁,正面雕刻的就“吴门四家”人物,背面是桃花庵歌。
正当唐寅踌躇满志,30岁赴京会试时,因牵涉江阴巨富之子徐经科场舞弊案而交恶运,锒铛入狱,后虽经平反,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无疑,这一事件对唐寅的打击是极其严重的。从此唐寅绝意仕途。归家后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 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
明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离开苏州,坐船到达镇江,从镇江到扬州,游览瘦西湖、平山堂等名胜。然后又坐船沿长江过芜湖、九江,到庐山。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给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后的绘画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来。 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黄州,看到赤壁之战遗址。唐寅的《赤壁图》即依此所画。后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岳衡山。再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和仙游县九鲤湖。唐寅由闽转浙,游雁荡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此时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苏州。唐寅千里壮游,历时9个多月,踏遍名山大川,为后来作画增添了不少素材。
照壁的左右是几组雕塑,再现了数百年来民间流传的唐寅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三上焦山:传说唐寅游览镇江焦山,第一次上山仔细观察了各种树木的姿态,第二天雇了艘船绕山观察山石全貌,第三次坐在江边,仔细观察水的动态,画了许多草图,成为以后山水画的素材。
据说孩子在此留影,会学习勤奋,学业有成。
醉蟹:一恶少索画,唐寅恼怒之下,用草鞋在泥潭内搅了搅,在恶少的白绢绸上拍了三下,去官府评理时,白绢绸上显出三只螃蟹图案,府台贪心,居为己有,未曾想,泥巴脱落,螃蟹影踪全无,唐寅说,那是醉蟹,酒醒爬走了。
据说在府台膝上坐一下,日后会免小人算计。
唐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十九岁时娶徐氏,是徐廷瑞秀才的次女,但在大约廿四岁的时候病逝。后来又续弦一室,但碰到科场弊案的牵累而离异。后娶沈氏,或名九娘,沈九娘是他落魄时结识的一位青楼女子,因同病相怜,给唐伯虎的中年生活带来了一丝温情,民间传说中他有九个老婆也许是对九娘这个称谓的误读。
唐寅的结发妻子徐氏对他是悉心关怀,关爱备至,还孝敬公婆,操持家务,唐伯虎对这个妻子也是非常的好,俩人恩恩爱爱,相濡以沐,生活美满,过着闲适安逸的日子。
可是在弘治7年,唐寅家庭突遭重大变故。父亲由于操劳过度,突然撒手人寰,俗话说祸不单行,等唐寅还没有从丧父的悲痛中解脱出来,母亲又由于哀伤过度,一病不起,过早辞世。尤其雪上加霜的是,同年妻子徐氏也亡,接下来惟一的幼子也遭夭折。
在接下来家境衰败,穷困潦倒,精神孤独中,不得已,唐寅带着深深的内疚与自责,草草为妹择夫而嫁,可是不久又传来了妹妹意外死亡的消息。从此一个才气横溢,愤世嫉俗,天性狂傲之人变得非常的消沉、忧郁和苍老,二十五岁的他已经有了白发。
清朝揽明镜,玄首有华丝。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丧亲之痛,丧偶之痛,丧子之痛,让他陷入了疯狂的思考和自问之中,责问老天为何如此不公,他还把自己的名字“伯虎”引同于象征着灾难的白虎星,感觉自己就是罪魁祸首,那么就索性刻了一枚“唐白虎”的印章,来表达对这种命运的抗争。
官妓沈九娘是唐伯虎在青楼中认识。九娘很敬重这位才子,为了使唐寅有个绘画的良好环境,她把妆阁收拾得十分整齐,唐寅作画时,九娘总是给他洗砚,调色,铺纸,唐寅有了这个好伴侣,画艺愈见精到。他画的美人,大都是从九娘身上体会到的风姿神采。九娘见唐寅不把她当作官妓看待,就益发敬重他了。天长日久,两人互生情愫,结为夫妻。过了两年,九娘生了个女儿,取名桃笙。
苏州水灾的时候,唐寅的卖画生涯自然艰难了,有时连柴米钱也无着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九娘苦心撑持。九娘终因操劳过度病倒了,沈九娘死后,唐寅再也没有继娶妻室。
巧笔画螺蛳:沈九娘见唐寅作画辛苦,即与其开玩笑,三次提揿画笔,纸上留下三个墨团,被唐寅改笔为螺蛳。据说女士在此景前留影可以旺夫。
据说是姑苏城的创建者伍子胥的石棺。.
走眼夫人:唐寅的第二任妻子,因唐寅深陷官司后仕途无望而反目成仇,终日大吵大闹而遭休妻。人们为鄙视势利,称其走眼夫人,惩罚其看棺材板,相伴一条小狗,讥讽其狗眼看人低。
花岗石二柱冲天式牌坊,横楣正面书“一代才人”,背面书“名传万口”。
唐寅作画绢扇面,遇不满意处,即在舍前池塘洗去晾干重画,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严谨。
屡遭变故,唐寅对人间沧桑与世态炎凉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住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以丹青自娱,靠卖文鬻画为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表其淡泊名利、专事自由读书,卖画生涯之志。唐寅三十六岁时选中城北桃花坞,建了一优雅清闲的家园,度其清狂生活。这里景色宜人,环境十分幽静,一曲清溪婉蜒流过,溪边几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很有几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寅用卖画的钱建成了桃花坞别墅。虽只几间茅屋,檐下却悬着雅致的室名“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等匾额。唐寅一生酷爱桃花,别墅取名“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并作《桃花庵歌》。春日,园内花开如锦,他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尽欢而散。。“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此时唐寅过得清闲而超脱。
桃花仙馆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在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咲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诗作表达了唐寅不事权贵,淡泊功名,超然物外,怡情田园的风骨。
歌中的每一个“桃”“仙”“笑”等字都用不同的写法,“富”字去掉了上面一点,以避讳祖业富到头了 。
梦墨堂:唐寅千里壮游至福建仙游时梦见九鲤仙子赠其宝墨万锭,自此以后凡舞文弄墨即感有如神助。
九鲤仙子送墨。
为纪念唐寅诞辰540周年,园林开发此套收藏纪念品,限量2000套,每套90元,其中折扇60元,《唐寅落花诗册》30元。
据说印章是从博物馆借来的真印,“唐白虎”。
据讲此画像最接近真人。
据讲此字为唐寅所创,挂于书房为“日日有见才”,挂于商铺,为”天天有财见”。
据讲此字为唐寅给老师的贺寿礼。寿宴上因空手而遭人耻笑,随手书就“龙头凤尾福”,寓意有衣穿,有田种,儿成龙,女成凤,福海无边。
六如堂:明正德九年(1514), 唐寅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陷宁王政治谋反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之后宁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脱了杀身之祸,但也招致不少麻烦,加之穷困潦倒,备受社会冷落,从此思想渐趋消沉,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寓意四大皆空,并自治一方印章“逃禅仙吏”。
此堂陈列唐寅传世书画作品复制品,但禁止拍照。内有一居士,指挥游客向唐寅塑像三鞠躬,同时推销10元一个带“福”字的香囊挂件。
唐寅从南昌回家后因常年多病,不能经常作画,加上又不会持家,生活艰难,甚至常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征明俩人借钱度日。其间有著名书法家王宠常来接济,并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儿为儿媳,成了唐寅晚年最快乐的一件事。
明嘉靖二年(1523),54岁的他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但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正好触动唐寅心境,他一阵悲凉,告别回家后,从此卧床不起,不久走完了他凄凉的一生。
他临终时写就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对美好人间刻骨铭心的眷恋同时又愤恨厌世的矛盾心境:“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唐寅死后葬在桃花坞北。嘉靖26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即唐寅园现址,亦是其祖茔。他逝世后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凑钱安排后事,祝允明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在石碑上。后世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这墓志铭中得到的。 唐寅仕途坎坷,晚境凄凉,以致身后诗文几近散轶。
整个墓地占地约1亩,错落有致,恬静中透出几分风雅。最北为墓冢,四周用块石砌成明式冰梅墙。墓东向,封土高约3米,前筑石亭,亭内墓碑上刻有“明唐解元之墓”,“明”为“目月明”,据说是为了避讳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日月明”。和一般墓碑一样,“明唐”两字为红色,寓意族姓绵延不绝,香火旺盛。墓亭楹联为“花坞菰村双丙舍”“春风秋月一才人”。“双丙舍”意为两个简陋的住所,意指唐寅与祖上合坟。墓周黑松翠柏桃树环绕,墓前鲜花锦簇,香火氤氲,许愿红绸飘荡。
禅仙居:有书法家坐堂,现场以书法诗词形式将游客的姓名嵌入其中。还有卖桃木梳的柜台,自然也有木梳的多种吉祥寓意的介绍。
“唐伯虎名”嵌于诗中。
提到唐寅,避不开唐伯虎点秋香。据考证,历史上虽有秋香其人,且和唐寅同是生活在明代中叶,不过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岁。秋香虽在金陵高张艳帜,但二人之间实难发生风流韵事。
虽然《唐寅诗集》中有诗名曰“我爱秋香”的一首藏头诗:
我画兰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稠。 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烟袅袅绕轻楼。
这似乎是一种文人的精神诉求和爱意传达。
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生于明景泰元年(1450)。亭中人氏,出身官宦人家。 因是独养女儿,故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秋香自幼聪明伶俐,熟读诗书,且酷爱书画艺术。可惜未到及笄之年,父母就不幸双亡,她由伯父领养。不几年。伯父见秋香已长成姿色娇艳的窈窕淑女,便带她到南都金陵。
当时的南都,腐败不堪,秋香因生活所迫,只得在声色场中作官妓。她美貌聪慧,冠艳一时。又从史廷直、王元文学画,笔墨清润淡雅。在当时被誉为“女中才子”,后来,秋香脱籍从良。当有相好想和她再叙旧情,她画柳于扇,名《新柳图》,题诗婉拒:"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从良的决心。
在《金陵琐事》中,还记载了秋香曾经向唐伯虎的绘画老师沈周学过绘画。沈周是明代相当著名的大画家,曾为秋香画过一幅丹青画,写过一首词。临江仙题林奴儿(即秋香)山水画:“舞韵歌声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过去的事都已过去,青楼里再也找不到你,以后则要到画界中去寻觅。
实际上,据《茶余客话》和《耳谈》等笔记记载,明代历史上的确有件为一个婢女而卖身为奴的事,但这是一个名叫陈元超的书生,好事者把它附会到唐寅名下。
戏说中的唐伯虎衣食无忧,妻妾成群,满腹经纶,风流倜傥,放荡不羁,沾花惹草。现实世界中的唐伯虎却是一生坎坷,屡遭不幸,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终其一生。传说与现实存在如此大的反差,既体现了后来人对一代才人诗书画成就的褒奖和追忆,又体现了希望才子佳人生活幸福梦想成真的良好祝愿,这种津津乐道就如同这秋季的阵阵桂香和丝丝细雨,抚慰着慰藉着前世今生所有的心灵痛楚和精神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