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禅思<?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别跟自己过不去
有个傻子出门旅行,走在路上浑身疲乏,口渴难耐。他到处找水,忽然看见一个木筒,有清澈的泉水流出来。傻子大喜,赶紧跑上去,对着木筒狂饮一通。水喝够了,他感到神清气爽,对着木筒说:“我已经喝够了,水不用再流出来了。”水显然不听他指挥,依然从木筒里流淌出来,傻子顿时大怒:“叫你别流,为什么还要流出来?”旁边有个人看见,骂道:“你真是个二百五,喝够了就赶紧走,水流不流关你什么事呢?”那人说完,强拉硬拽把他拉走了。(《百喻经·饮木筒水喻》)
什么叫自寻烦恼?看过这个故事,应该不用请教老师了。显而易见,傻子当然不是为了节约水资源。水喝够了,解了渴,该干嘛就干嘛去,水流不流何必要去操心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才是最高境界。
坦山和尚是日本明治时代有名的高僧。有一日,坦山和一个小沙弥出门办事,要渡过一条小河。由于天降大雨,河水暴涨,一个美貌的年轻女子被挡在岸边,无法过河。女子无计可施,焦急万分。坦山见此情景,立刻上前帮忙,抱着女子过了河。两个人继续赶路,小沙弥一路上闷声不响,终于按捺不住,问道:“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刚才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坦山微笑道:“你是说刚才的那个女子吗?我早就放下了,怎么你还抱着?”
我认识一位朋友,是个受人尊敬的文学评论家。在一次作品研讨会上,他遇到一位仰慕已久的诗人,赶紧拿出名片,跑过去热情地打招呼。诗人竟装着没看见,转身就走,弄得朋友极为尴尬。这才第一次见面,他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什么地方得罪过诗人,后来辗转打听到原因,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在20年前,他写过一篇关于这位诗人的评论,无意中冒犯了诗人。他根本不记得当年写了些什么,翻箱倒柜找出原稿,不禁哑然失笑,在那篇评论中,90%都是对诗人的赞美,只有10%是善意的批评。很明显,诗人对通篇的赞扬毫无印象,只记住了那10%的批评,而且20年不忘!
事情明明已过去,连当年写评论的人都忘得干干净净了,那位诗人偏要跟自己过不去,紧抓不放,不烦恼才怪。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选择性记忆”,人对负面评价的记忆更深刻,记仇比记恩更容易。如果记忆可以选择的话,我宁愿保存美好的记忆,把那些不好的统统删除。心若被烦恼塞满,就装不下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