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清朝
北洋
民国现代作者|我方团队月晓
字数:2986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国父”孙中山先生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第二日,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以条文的形式规定了大总统的权利以及各个组织的职能。但虽然民国成立了,革命却还没成功。此时此刻,北方的清廷还在作着最后的挣扎,是战是和,各个方面的博弈还在继续。
袁世凯借着南方革命党人的力量不断的给清廷施压,又利用自己的军队不断的打压南方革命党人。而清廷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倍感煎熬。一方面,是袁世凯在不断的逼宫,不断的要钱,另一方面,是南方革命党人不断制造的暗杀恐怖活动。
最终,在多方面的妥协与斗争下,清廷、北洋袁世凯与南方政府达成《清室优待条件》,以四百万年费优待清室,促使清室退位。而孙中山也将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推荐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清廷颁布《退位诏书》。至此,统治了中国268年的满清王朝,真正的湮没在了历史中。
中国的历史真正进入了中华民国时期。
然而,这个新成立的政权却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疑难杂症”。在清帝退位后的第三天(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并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从而大大削减了袁世凯的权利。不仅如此,袁世凯还要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这也就意味着袁世凯要脱离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架空袁世凯。不过,我们知道袁世凯最终还是留在了北京,首都也定在了北京。
这便是民国肇建之初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定都之争。
我们经常听到,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后,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便开始背叛革命,第一件事情就是制造兵变,使得北方局势混乱,而他自己也可以因为北方不太平而留在北京。但仔细的回顾这一问题,袁世凯真的被冤枉了。
首先,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内部对于定都北京还是南京,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胡汉民曾经回忆此事:
“参议院不同意定都南京,认为定都南京不足以控制东北。章太炎更是直接指出:定都南京,等同于放弃东北三省。”而黄兴却威胁参议院,如果不同意定都南京,那么将会带宪兵绑架所有的同盟会议员。强大压力下,参议院被迫同意定都南京。
▲孙中山与黄兴
在决定定都南京之后,临时政府的要员便北上迎接袁世凯南下就任大总统,一行人于2月21日由上海启程,26日抵达天津,27日到达北京。
在之后的几天里,袁世凯向使团成员们表示,自己同意南下就任临时大总统一职,甚至敲定了行程的路线,袁世凯希望由京汉线南下,在武昌会见副总统黎元洪,随后乘船去南京就职。使团将袁世凯的想法报告给了南京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的政要认为,这是袁世凯害怕的表现,临时政府基于此认为,可以挽留孙中山,并且在恰当的时间,另选总统。
之后又谈了一些关于袁世凯南下,北方由谁主政等问题。几天下来,使团发现对于南下任职这个问题,袁世凯自己是不反对的。但是除了袁世凯,北方的政界以及舆论,几乎没有一个人支持袁世凯南下,这让使团成员们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直到一场兵变的到来,让使团成员彻底意识到,如果袁世凯南下,北方政局将陷入混乱,甚至很可能会导致中华民国的分崩离析。
2月29日晚,北京城内枪声四起,士兵们以“曹锟、段芝贵克扣军饷”为理由发动兵变。北京城一时间火光四起,血肉横飞,使团成员们一时间慌了手脚,赶紧收拾了一些重要的文件逃往六国饭店,而据说在袁世凯的家中,也响起了枪声。北京局势变得异常危急。外国军队,也做好了派兵进驻北京的准备。
兵变第二天,袁世凯召开紧急会议,命令姜桂题等人抓捕闹事军人。但是,姜桂题的军队也闹起了兵变。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天津保定等地相继发生兵变。不过袁世凯还是迅速做出了反应,镇压闹事官兵,安抚北京皇族,并且慰问没有闹事的官兵,表示所有未参与兵变的官兵,每名各赏银20两。
很快,兵变被平息下来。但是,北京城却遭殃了,有人说这次兵变造成的损失以及给居民带来的恐慌甚至超过当年的庚子国难。
丁中江先生的《北洋军阀史话》中这样描述兵变后的北京:“兵变后的北京,约有一个兴起都是凄凉满目,白天的街市如黑夜一般,店铺住家关门闭户,路上只有巡逻的兵士和站岗的警察以及弃置的死尸……首善之区变为瓦砾之场,穷民嗷嗷待哺,有钱人虽以加倍的金钱也买不到食物。警厅颁令6点后禁止行人,8点钟后交通即停,入夜路灯不明,繁华的北京城成了黑暗世界。内城被劫4000余家,外城被劫600余家。”
不仅如此,兵变还引发了次生危机。东交民巷使馆区戒严,各国士兵荷枪实弹。3月2日驻北京各国公使在英国使馆开会,决定进行以下行动:
一、日本紧急调在烟台的军舰前来大沽口。各国军事消息,皆用意大利使馆的电台传到黄村,由黄村转大沽。
二、各国紧急抽调军队来北京,每一国以200名为限。
三、组织国际兵团,巡查北京街市,以维持北京局势。
兵变之后,各国派兵前往,一时间,北京,天津,保定三地,外国兵车往来不断。袁世凯无奈之下分函答复各国公使,其内容为:(一)力阻各国军队分别调遣军队来京;(二)强调北京局势可控,自己有能力控制局势;(三)表示此次兵变不会影响中国与各国的关系,清政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仍然具有效力。

本次兵变对于中国的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方各省督军坚决反对袁世凯南下,黎元洪发表声明“舍南京不至乱,舍北京必至亡。”社会舆论也纷纷表示了对于定都北京,袁世凯不必南下的支持。这样一来,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孙中山不得已做出妥协,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也同意在北京定都。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4月,南京临时参议院迁往北京。北京南京的首都之争,袁世凯南下与否,也随着兵变的结束而暂告一段落。但是,关于谁是本次兵变的幕后元凶,从兵变一开始,便众说纷纭。
作为这件事情的直接受益者,舆论将矛头直指袁世凯,并把袁世凯拒绝南下,制造兵变作为其盗取辛亥革命果实的第一步。直至今日,持这个观点的人还是不在少数。但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用冯玉祥的话来讲“说是袁世凯阴谋搞起来的,我觉得未免太恭维袁世凯了。”
不仅是冯玉祥,还有当时的军人李铭钟,徐永昌也认为袁世凯不大可能是这件事情的制造者,他只是受益者而已。更何况,是否要定都南京,南京临时政府内部都存在着巨大分歧,而且即便是袁世凯到了南京,他也不会是光杆司令。袁世凯何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闹此兵变。
再者,袁世凯是个精明的政治家。从一个落榜的书生一步一步走到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与他的精明和谨慎是分不开的。袁世凯不敢冒着外国士兵占领北京城的风险来做这样一个赌博。
那我们再看看一个军人的证言,此人为闹兵变的第三镇的参谋杨雨辰:
1912年2月23日,袁克定(袁世凯长子)叫了曹锟到他家去,这天,我也去了……曹锟说:“这事他妈的好办,我叫几个人到专使住所一围,放放枪,大家伙嘴里嚷嚷,宫保要走了,咱没人管了!只要咱们一吓唬,他们就得跑”袁克定听着,点头说:“只要把他们吓跑,那就好办了……”
杨雨辰的证言,证实了此事为袁克定所为。那么,袁世凯是否知情呢?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这样说:
这次兵变,是我大哥(袁克定)串通第三镇统制曹锟搞起来的,我父亲事先并不知情。
▲《建党伟业》剧照:袁克定
行文至此,我们似乎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袁克定策划了兵变使得袁世凯没有到南京任职,随即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那么袁克定为什么这么做呢?我想是因为一旦袁世凯去了南京,一心想做接班人的袁克定就成孤家寡人了,所以他勾结曹锟制造了这场兵变,以达到留住父亲袁世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