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三思(649年—707年),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武周宰相,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女皇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因为是武则天的侄子而获武则天起用,由右卫将军累进至兵部、礼部尚书,并监修国史。武三思性格跋扈,又善于阿谀奉承。早在光宅元年(684年),武三思就屡劝武则天先杀掉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等。垂拱四年(688年),武三思以韩王、鲁王等和起兵反武的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等通谋,均赐死,并尽杀其党羽,为武则天称帝扫清道路。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大封武氏宗族为王。武三思为梁王,赐实封一千户。神龙三年(707年),谋废太子李重俊,却在重俊之变时被李重俊所杀,唐中宗李显追赠他为太尉,谥曰宣,唐睿宗李旦废其谥号并开棺戮尸,毁其墓。
武三思简介
武三思,是并州文水人,曾是周国宰相,女皇武后的之子。担任官右将军的兵部以及礼部尚书的职务同时还担任检修国史。在天授元年时期,武则天称帝,由于当时奉行外戚干政的政策,武则天大肆的封武氏宗族为王。其中的武三思就被封为梁王。
武三思人物剧照
于神龙三年时期,为了废除太子李重俊,在重俊之变中被杀。李显继位当皇上后追封他为太尉。他生前为人性格张扬跋扈,又巧用阿谀奉承。曾屡劝武则天杀掉韩王和鲁王,劝说不成反倒嫁祸给他们,将他们的党羽统统杀灭,为武则天的称霸铺了道路。
在圣历元年,他为了讨好皇帝李显,处处在他面前阿谀奉承,后来他的儿子又在武则天的辅助下娶了李显的女儿。他俩本就是姑表兄弟,加上娶亲后,又成了儿女亲家。李显的昏庸无能,对之前武三思所做的种种全部抛诸脑后,武三思反到成为皇宫的常客。
当然,作为武则天身边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政治野心呢。早在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就想要被立为太子,为了达到目的与韦后相勾搭,这样里应外合,一步一步开始谋划。率先开始拉拢人脉,夺取忠臣的实权,不让他们参与朝政。可惜最后还是死于重俊政变。
太子李重俊聪明果断,本就对武三思的种种行为很是不满,后又因为武三思勾结他人想要罢黜自己,便更是愤恨不平。于是就联络愤恨他的人一起将武三思杀害。
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什么人
关于武三思和武则天的关系,历史上也写的很清楚。武三思是唐朝荆州的都督武士彟的孙子、女皇武则天异母兄弟武元庆的儿子,反过来说,武则天就是武三思的亲表姑。
寇振海饰演的武三思
武三思本就是一位不知廉耻,只会阿谀奉承的奸诈小人,他这个人为了自己的功名和利禄,不惜一切,仗着自己的姑母武则天大行其道,杀害朝臣,淫乱后宫,专权擅政等等行为都是他所做。可惜最终,他没有死于大风大浪,没死在武则天被病谏之时,而是死在了李重俊的手下。
在武则天称帝时,由于武则天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开启了外戚干政的先河。大肆封武氏宗族为王亲大臣,其中武三思则被封为梁王。由于武三思为人嚣张跋扈,又善于揣人意,阿谀奉承,所以令武则天很是钟爱喜欢,特别受她的信任。也正是这份信任,武三思便逐渐开始劝说武后杀掉韩王和鲁王,为武则天登上霸位扫清了道路,令武则天有了立武三思为太子的念头,但被狄仁杰所反驳。即便这样,武三思还是深得武后的信赖。
武则天去世后,武三思为了得到专权开始陷害忠良贤臣,并且作为自己的乐趣。后又开始淫乱后宫,相互勾结上官婉儿和韦后。为了得到专权,还想方设法将当时的太子李重俊废除,或许是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缘故,武三思最终死在了李重俊反变之时。
韦后与武三思秽乱后宫
韦后是武则天的儿媳妇,唐中宗李显的妻子,生性淫荡,贪婪。时刻都想以她的婆婆武则天为榜样。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一心想要和她的姑姑以及武则天的女儿相比美。于是后宫就是上演了一幕秽乱闹剧。
韦后画像
上官婉儿也是其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也就是她的缘故,武三思才得以和韦后相勾搭。当时的上官婉儿是李显的婕妤,由李显过多的宠爱韦后,不加禁制,使得韦后涉足于朝政,甚至掌握朝政。婉儿为了讨好韦后,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就将武三思引荐给韦后,使他们苟合成奸。
后来武三思的儿子与安乐公主成亲,也就是这层亲家关系让武三思出入皇宫更加方便了。于是武三思与韦后重续旧情,暗渡陈仓,宫中偷情。在李显回宫五年以来,想要匡复唐室的一些大臣趁机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
就这样,李显重新登上了皇帝宝座,韦后自然也恢复了皇后的身份。但是重登皇位的李显对排挤自己,给自己戴绿帽的人以及武氏家族却并没有一点恶意,张柬之等人眼看皇帝无能,准备杀掉与武氏相关的人。谁知李显却叮嘱他们:“杀人任何人都行,就是不能杀武氏家族的人,跟我有关系的人不能滥杀。”
张柬之不顾皇帝嘱托,反到率领一群人马冲进宫中,当时,武三思还在和韦后躺在床上下棋。只亏上官婉儿来得及时躲了起来,才避免了大祸。但是后来也只是被夺去王爵而已。
武三思怎么死的
武则天开创外戚干政的新时期,因此她的亲戚和侄子们也就随着这位神奇的姑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其中有名的人物数不胜数,武三思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一生可谓是机关算尽。之所以能够名留青史,这还得感谢他的姑妈了。
武三思影视剧照
自从他的姑妈登上政治舞台,武三思的人生有了质的转变。他为人嚣张跋扈,又懂的揣摩人心,阿谀奉承,因此深受武则天的忠爱和信任。而武三思也就是仗着武则天的信任,开始胡作非为。屡次劝说武后铲除韩王和鲁王,后又陷害他们,将他们的党羽一举杀尽。
在武后死后,他为了夺到专权,开始陷害太子李重俊。太子李重俊聪明果断,武三思对他尤为忌恨。于是让自己的儿子利用安乐公主,让她在李显和韦后的面前多说李重俊的坏话,来意图废除他太子的身份。
安乐公主本着李显和韦后的宠爱,肆意妄为做尽了坏事,对太子李重俊,也不放在眼里。于是武三思又开始发动他的脑筋,想要通过李显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方便以后好夺取皇位。李显虽然昏庸但是这点厉害关系还是看得出来的,因此就拒绝了这一提议。
太子重俊本就对武三思的种种行为极其不满,再加上,武三思还想要废除自己的太子之位,于是就更加愤恨。同朝的忠义大臣也是对武三思的胡作非为极为不满,于是太子就联合这些大臣,在部分军队的支持下,冲进武三思的府邸,杀掉了武三思以及他的儿子。
武三思和上官婉儿
在中国的历史上,武则天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身边的侍从无数,但上官婉儿却深得武后的信赖,即便没有得到武后的封号,但实际手中却是掌握实权。她从小通读中国历史,像这样的人物是少之又少的。
上官婉儿影视剧照
上官婉儿,资质聪明,天赋灵犀,拥有卓越的学识和文才,但是你想不到的却是,她的另一面却是玩弄权术,涉足政治,在华丽的石榴裙下掩藏着不为人知的淫荡私生活。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由于上官仪犯罪被杀,她伴随着母亲在宫中为奴。聪明伶俐的她深受武则天的赏识,经常让她参与和讨论一些政事,草拟一些文件,就如同现在的秘书一样。在武则天死后,李显看上了他,便封她为婕妤。
可惜时间不长,李显就被废,贬到边远地区。于是上官婉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和武三思勾搭在了一起。五年之后李显恢复了太子之位,顺利的继承了皇位,韦后自然也就开始重新涉足朝政。
这时的上官婉儿看见韦后势力越来越大,为了讨好韦后,更好的巩固自己的自己的权势,就将自己的情人武三思引荐给了韦后,让他们苟合成奸。就这样武三思与上官婉儿,韦后之间就开始了污秽行为的勾当。
他们之间的勾当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就只有李显一人像瞎子一样,头上已经被带了两顶绿帽子,还不闻不问,还将武三思当做自己的知己。
上官婉儿和武三思床戏
上官婉儿一生可谓是非常曲折,她是武则天的近侍,但是一家却给武则天背了黑锅,间接的武三思也就成了上官婉儿的仇人,可是上官婉儿却委身给武三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上官婉儿像
当时的情况其实是上官婉儿的父亲奉命拟了废除武则天的诏书,但是后面武则天用了手段让皇帝收回了诏书,但是皇帝却需要有一个理由,于是上官婉儿一家受到了牵连,上官婉儿被罚为奴,之后却和自己的仇人武三思凑到了一起,这不仅因为武三思爱美,看上了上官婉儿的长相,也是上官婉儿并不在意这些事情。
据传说,上官婉儿长大后,非常漂亮,而当时的武三思不仅身份高贵,长相也非常清俊,而当时武则天也有要立武三思为太子的想法,上官婉儿为了自己的欲望,放弃了心底的仇恨,既然自己都可以委身于直接赐死祖父和父亲的皇帝,那么他的儿子自然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因此,上官婉儿为了往上走,和武三思在一起也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了。
但是后来上官婉儿被唐中宗宠幸,中宗年老迟暮,不解风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上官婉儿又将武三思推荐给了韦后,可见,即使是对武三思,上官婉儿也只是有情无爱的。
上官婉儿虽然一生坎坷,历史上对她的褒贬不一,但不得不说她是一个不同于当时的女性,敢做敢当,非常有魄力的女子。

武承嗣和武三思
武承嗣、武三思均是唐朝人,并且都是武则天的侄子。两人因武则天巩固权势的需要而被起用,就此踏入仕途。武承嗣和武三思两人都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在做官时期两个人都没有作出什么功绩,最后都因为权势而死。
《唐宫燕》武三思剧照
武承嗣是武则天同母兄弟的儿子,被武则天起用后任命为礼部尚书,之后又升官两次,最后依靠关系登上宰相之位。然而,作为宰相多年的武承嗣却没有作出相应的实际功绩,反而尽是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做尽残害良臣的事。
武承嗣在职期间对武则天百般阿谀奉承,在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后要求武则天立他为太子。然而他的太子梦想因为狄仁杰等人对武则天的劝说而破灭,最后忧郁悲愤而死。
武三思是武则天异母兄弟的儿子,在武则天当权时从右卫将军晋升为兵部、礼部尚书。武三思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为了获取利益什么的事都会做。不仅对武则天的男宠献媚,对武则天则更加地百般讨好。
在做官时期,武三思没有作出什么对国家有利之事,反而杀害朝臣,讨好能给他带来利益的人,做尽了献媚之事。在后来,出于自身称帝的野心,武三思设计朝臣,争夺权力。因为他的野心,他的权势逐步变大,然而最终也因为他对权势的野心而死于政变。
武承嗣和武三思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因武则天的关系仕途有所发展,都善于阿谀奉承,都在当官期间没有功绩,残害朝臣,最后也都因对权势过于贪心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