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r.Bing,自德国的儿童教育学博士,儿童语言习得探索者
=恒轮回
尼采发明了一个很牛掰的词:永恒轮回。本着DrBing非科学不正经的一贯态度,把百科解释代入到个人生命中,意思就是“个体是对原生家庭形态的“一系列永不停止的重复循环”,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自己原生家庭命运的重复,“认识到这个真理将鼓励每个人细致考虑他们的生命决定”,鼓起勇气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
从这两件事看,16岁生娃的事儿就不奇怪了。婶婶和我在中国接触到的很多父母真是像极了!很用力,却很悲剧。
按照塔贝雅那个悲剧的童年经历,光给她提供一切爱和一切最好的,其实远远不足与把她从童年心灵的泥沼里面拔出来。到了16岁,还是不可避免地重复了原生家庭的命运,进入“永恒轮回”。(和俄狄浦斯一样带有悲剧性)
有趣的是,塔贝雅的二哥帕斯卡在9岁时也被一个和A、B家背景相似的家庭领养,虽然没有像A,B家儿子那样,但现在起码完成了中学,成了一个木工学徒,性格平和,没有不良嗜好。他算是中断了一个家庭命运的“永恒轮回”,选择了另一种命运,而且他的下一代相信会做得更好。
关于命运和家庭土壤
所以想来想去,对这三个家庭,4个孩子不同命运的故事,我猜测,对孩子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家庭土壤吧。
好的家庭土壤不用怎么催肥,苗自己就长成树了。A先生和B先生都是有一定事业成就的人,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看着父母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家里书房里一排排的书就算一本也没看过,但那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对下意识的熏陶了。自然觉得将来成为爸爸妈妈这样的人才是很正常的吧,绝不会想到原来还有辍学、吸毒、失业、拿救济金、酗酒之类的其他生命途径。这就是一种在良好的土壤中,不“用力”的教育收成。
而着急想要扭转塔贝雅“永恒轮回”的婶婶,问题出在
土壤本来就不太健康(不像二哥帕斯卡的领养家庭那样是和睦完整的家庭,还是双亲)
太过用力
用力方向全错(两件事处理就知道了)
所以觉得,每一个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更好,家族的命运向上前进的家长,都应该先把“用力”停下来,思考“土壤”的问题。

土壤是什么呢?我这几天是这么想的。
第一点:无论是单亲还是双亲,家长给孩子的都首先应该是平和的没有吵骂的家庭氛围,和完整的爱,这是最基本的素养。
第二点:家长不需要有什么高学历,也不需要非得事业有成,但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里洋溢的智慧。智慧和学历无关,和社会地位无关,和财富无关。
第三点:家长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比任何“用力”都给力(我现在眼前都能清晰浮现出小时爸妈挑灯看书专注的脸,是这让我学会了好学和专注,从小到大都从没有人督着我好好学习)
家里吵闹不和夫妻破口对骂,却期望孩子对外人彬彬有礼,对家人体贴暖心?
爸妈每晚看电视,孩子出房门瞄一眼就直接撵回房做作业,期望孩子成绩出众?
为了一个淘宝退款和客服大吵运费谁付,却给孩子请来最贵的钢琴老师指望孩子拥有高贵修养?
这事儿说出来都没人信。
但的的确确这是无数家长的做法。
土壤不存在,再“用力”,最后的结果一定都是相反的。相反,当家长用心去酝酿出这样一块肥沃土壤的时候,孩子对知识,对学习具备了好奇和兴趣,引入门之后即使不花任何力气,都能看到小苗欣欣向荣地成长。这种不“用力”就能自由生长的,才算是我老说的“插翅而飞的孩子”吧。
写到这里,就必须回到之前说的那些啃老的90后,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我忽然间明白了,他们家长的一代只是因为时代的结构性改变享有了丰富的物质上的果实,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拥有改变“永恒轮回”的素质和智慧。当然更谈不上什么土壤和精神上的继承了。这就导致了一批人家族命运的倒退,而且越用力,越倒退。
最后说回本行英语启蒙。经常看到一些题目大致如下的微信文《英语文盲妈妈一把屎一把尿培养,女儿10岁能读哈利波特》耐心看家长启蒙的细节就知道这不是一般家长能执行下来的:太用力!不可模仿,不可持续。
还是粥悦悦那句:凡事太用力都应该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