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养生源远流长

在中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众医家积累了很多的食疗养生经验。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张从正,一生善长祛邪,他主张人身气血以流通为贵,主张药补不如食补,强调“治病当用药攻,养生当用食补”。
孟诜的《食疗本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朱橚的《救荒本草》中,都对食疗养生有所记载。此外,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专列“食治篇”,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高濓的《遵生八笺》,都记录有药膳食疗的配方。
中医对食物的认识和药物一样,都讲究性味归经:四性有寒、热、温、凉的不同,五味有酸、苦、甘、辛、咸的区别。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的“五入”理论。
中医的食疗是以食物的性味组合来调整人体的不同状态,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其原则就是“辨证施食”,即根据每个人的具体身体情况,选用适合自己的饮食。中医食疗的基本法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因此,服用哪些食物对健康有益,是要经过一个辨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