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著述分类概要
[卷二]
十一、训诂学
辩“德”(原载《人文杂志》1983年第8期)
再辨“德”(原载《人文杂志》1985年第1期)
关于“士”名的由来(原载《史学月刊》1985年第4期)
重论“五行说”的来源问题(原载《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1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4期以《“五行说”形成于东周》为题摘要介绍)
试论清季朴学方法的现代性(上)(原载《语文导报》1987年第4期。收入《何新史学论著选集》,时事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试论清季朴学方法的现代性(下)(原载《语文导报》1987年第11期。收入《何新史学论著选集》,时事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论古典经学解释学的现代意义(原载《语文导报》1987年第1—2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收入《龙?神话与真相》一书为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收入《何新史学论著选集》,时事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题为《论清代朴学方法的现代性》。)
内容提要:
此文是何新的重要论文之一。在本文中,何新对历来受到非议的古典经学传注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和评价。他认为,古典经学传注学,实际是以语言(特别是口语)分析作为基本方法的一种文化解释学。其意义和成就不可低估。在本文中,何新提出了从现代语言分析哲学和解释学观点,重新认识和估价清代朴学中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问题。而应用古代经学家的成就,重新认识古代中国文化,还是一件至今尚有待重视的重大工作。
目录:
一、科学的方法是可以证伪的
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经验的反应
三、语言分析学是当代哲学研究的先锋方法
四、任何民族的历史都肇始于神话
五、对上古文献的正确解读必须依靠“训诂学”方法
六、清代朴学可比于文艺复兴初期希腊古典学术的复兴
七、原始汉语中,音近之词古义必通
八、训诂学不应该是一种静态的研究
编者按:关于古代文献的解读方法及其哲学背景问题,何新在《论远古神话的文化意义与研究方法》和《论古典经学解释学的现代意义》这两篇文章中,作了具有总结性的深刻论述。通过此两文,读者可以了解何新国学与古典学术的传承关系,认识何新古学对传统学术的创新和发展意义。
在《训诂与六书》一文中,对于传统小学中极为重要的六书问题,何新提出了不同于古人的看法。西汉经学家和小学家刘歆认为,六书是古人造字的基本方法。班固同意这一观点,说六书乃“造字之本”(《汉书?艺文志》)。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将刘歆《七略》中的六书名称修正为: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但他仍然认为六书是古人构造汉字系统的六项基本规则。此后,许慎对六书名称的规定和解释即成为二千年来中国文字学的权威定义,几乎从未受到根本性的怀疑。
而何新认为,六书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结构:⑴造字的方法;⑵用字的方法。他指出,从功能上看,前四书是古人构造汉字系统的操作规则,是建立在象形符号基础上的造字方法。而转注和假借因为不会产生新的符号,所以并不是构造汉字的方法,而是汉字的两种使用方法。
据此,何新认为转注实际上也是一种假借。转注与假借的区别在于,“转注是假借一个旧符号表达一种新的意项。而假借则是借一个同音的符号来表达一种读音”。所以,训诂学是一种“审辩文字的形、声、义及其相互关系,循音探义,因文求义,以古音求古义,打破借字追索本义”的语言分析学或文献解释学。何新指出,这种训诂方法,正是他“用以考释中国古典神话系统的一项重要操作方法”。同样,这也是何新进行经学和史学研究的一项基本方法。
这意味着,汉魏以来包括清儒和现代学者在内对古代典籍的注疏考释和点校翻译之书,都并非中国古典学术的终结,而仍存在着大量未获确诂和破译的问题。因之,如何在前人疏释的基础上,继承传统训诂学的学术方法,结合现代人文学术以至自然科学的方法,多角度、多方向地切入中国古代历史,对两汉先秦以上的经典性文献重新进行考证、解释、注疏和翻译,从而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重估华夏文明的价值,并为未来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就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美的语源(1988年2月1日。以《说美》为题,收入《诸神的起源》,时事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婵娟、混沌、鳄鱼及开天辟地的神话——文化语源学研究札记(原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编者按:本文原是作者1988年5月为中国文化书院比较文学讲习班授课稿。后以《婵娟、混沌、鳄鱼及开天辟地的神话——文化语源学札记》为题,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又以《混沌及开天辟地的神话——文化语源学研究札记》为题,收入《诸神的起源》,时事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内容提要:
本文是何新八十年代末期的一篇重要论文。此文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新方向——通过语源溯义研究社会、历史、神话与文化。文中首先指出,几百年来,人们对“婵娟”一词的释义是错误的。婵娟的本义是其连绵词——团圆。然后对此词的语源和演变作了系统探索,最终引出哲学史、文化史和方法论的一系列新阐释。在清人程瑶田《果裸转语考》之后,何新此文有一系列重要的新创获。
论阴阳
十二、神话学
诸神的起源——中国上古神话新探?三皇考(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第2期)
一组古典神话的深层结构(原载《文学遗产》1986年第1期)
盘古神话之谜的阐释(原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
十字图纹与中国古代的日神崇拜(本文是何新名著《诸神的起源》的导言。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在上古遗物和图画中保存着大量材料,表明中国远古曾存在一元的太阳神信仰。在古代艺术中,太阳神常常被表现为一种十字或类十字的符号。其中最典型的纹饰是“十”字及“卐”字(卐字过去被认为是自西方传入的。但考古发现表明,它可能是起源于中国的)。就古代文献看,这种信仰通过大量礼俗、记载被记录下来。而且中国古代诸至尊称号——皇、昊、神、华(晔)都与太阳崇拜有关。
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民族起源(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一章。)
内容提要:
何新指出,伏羲的本名应作溥曦,即伟大的“曦”神——太阳神。此外,中国上古的一些神圣名号如:太皓、太昊、帝俊(踆乌)、重华(舜)等,本来也都是中国古代太阳神的尊号。后来被用作人君的名号。对日神的崇拜发现于中国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的各种早期人类遗物和遗迹中。
一神三身的黄帝(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二章。)
内容提要:
何新认为,黄帝本训当作光帝即光明之神。高阳氏也是太阳神。远古日神名“曦”,此字古有尾音读如“羲—俄”。这也就是楚辞中太阳神“羲和”名号的由来(俄、和古音同)。而最可注意者,是“曦”又由此而由一人分化为两人:尚羲和尚俄。通过文字、语言的一系列演化,以及神话的变型,最后从同一位太阳神(黄帝、伏羲)中又分化出了男日神(羲)和女月神(娥)。黄帝—伏羲则升格为诸天最高之神。
女娲与大禹故事的真相(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三章。)
内容提要:
何新认为,月亮女神“娥”也就是女娲、女和、嫦娥以及西王母的原型。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位奇异而极重要的女神。她创造了人类,并且是婚姻与生殖之神。但同时作为月神她又是死神。在生命神与死之神合一于西王母的神话中,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辩证观念。
龙凤新说(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四章。)
内容提要:
何新认为,龙凤并不是某些生物的神灵化。而是自然现象被生命化、拟人化后产生的神话意象。龙的真相和实体是云。凤的真相和实体是风。凤凰故事是把日中神鸟(凰)与风神(凤)组合于一体的产物。关于龙凤神话真相问题,何新后来通过深入考证,从根本上修正了自己的初始结论。但本文仍不失为一种通过语言训诂而考证古代文化的示范。语言学家陈原曾经高度评价何新《诸神的起源》一书,认为“这本书是从语言看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证据”。他同时也指出书中“一些结论给人启发,一些不能服人”,盖主要指此书初版的龙凤问题。
古昆仑——天堂与地狱之山(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五章。)
内容提要:
何新认为,昆仑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通天神山和地狱之山。昆仑在古汉语中有天和高大的语义(与浑沦、浑沌近同)。其实它的真相就是泰山(泰在古汉语中也有天和高大的语义)。但在汉代以后其在传说中的方位逐渐西迁。西迁的原因,一是由于黄河源出昆仑的传说,二是由于中国古代地理观念的扩大。
神树扶桑与宇宙观念(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六章。)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宇宙观念与“扶桑”有关。这是一种以神话形式叙述的天地结构。认为天有九道四门,天中心有天键,等等。这些观念具有自然科学根据,本章作了探讨。
生殖神崇拜与阴阳哲学的起源(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七章。)
内容提要:
何新指出,除日神崇拜以外,中国古代确有崇拜生殖神的古宗教——“社”。在社中,社木既是扶桑木的象征,又是男性神的象征物。而社冢与社石乃是女社神(高母神)——“大地乳房”(地乳)的象征。春社是纵情狂欢的两性节日。
“思士思女”与两性禁忌(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八章。)
内容提要:
何新认为,中国儒家男女大防的礼教,起源于上古部落民俗中的两性禁忌制度。
学宫、辟雍、冠礼以及死亡与再生(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九章。)
内容提要:
何新认为,古代训练男子的“学宫”——“辟雍”,实质就是禁止异性接触的未成年男性——“士子”宿舍和训练所。“冠礼”是士子的成丁礼。何新对“思士思女”、学宫辟雍和冠礼制度的研究,揭示了古代小学和大学(太学)制度的来源。何新指出,“辟雍”实际上是“避宫”之转音。学宫、辟雍是一种隔离于王宫和贵族家庭的具有郊野性质的集体同性学校的宿舍制度。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学宫—冠礼制,是一种渊源古老的文化教育制度,起源于原始人类社会氏族内部的男女两性禁忌和隔离制度。这样,古典儒家所强调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以及后世“男女授受不亲”、“严男女之大防”等礼教,就得到了一种文化人类学的合理解释。由此,人们也才可以真正理解隐藏于《诗经?周南?关雎》这一著名诗篇语言文字表层符号下的深层文化涵义。
火神炎帝与涿鹿之战(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十章。)
内容提要:
何新认为,火神炎帝的姜姓部落与日神黄帝的姬姓部落,其关系恰是文化人类学者所说的“两合婚族”部落。姬姓男子世代娶姜姓女子——这一点说明了古代传说中的美女为什么多名叫“孟姜”。炎帝可能就是尧。他是见诸记载的第一位古帝(《尚书》)。他后来受困于叛乱的蚩尤。黄帝和他结盟消灭了蚩尤,并且建立了又一个新的王朝。
后羿射日与历法改革(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十一章。)
内容提要:
何新指出,后羿射十日的神话,其真相是历法改革。上古曾实行以观测太阳(十干)作为纪年标识的古历法。这种历法在羿的时代被改革,从而建立了干支——阴阳合历的新历法。
盘古、梵天与BAU神(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十二章。)
内容提要:
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大神,但其出源却来自中国的西南部。以比较神话的方法,可以证实此神的原型是印度的梵天和西亚的开辟神“BAU”,通过印度和东南亚的通道于东汉末叶进入中国的岭南、四川和江南地域。
烛龙神话的真相(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十三章。)
内容提要:
何新认为,烛龙神与盘古开天辟地故事无任何关系。(过去人们认为有关)烛龙神话的真相是天文学中的极光现象。从大量典籍材料看,中国人很早就对极光现象有了认识和记录。
编者按:何新在《中国神龙之谜的揭破》一文中曾指出:“古气象学的研究表明,夏商之前,中原地区尚具有接近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中国北部湿热多雨,地多沼泽而且林莽密集。直到商代,黄河流域气候依然温暖潮润,有似今日江南。所以,考古学家从河南殷墟挖掘所得到的动物骨骼中,即曾发现大象、犀牛、竹鼠等热带生物。”则夏商之际,蒙古高原、东西伯利亚之气候,当不若后来严寒。否则,汉代苏武牧羊至北海(贝加尔湖地区)当难以度越酷寒而生存下来。那么,远古时期的中国人在春夏季节,游牧狩猎而活动至北极圈地区,因此而发现极光现象,是完全可能的。而古印第安人从白令海峡(冬季海面结冰即可形成天然陆桥)进入北美洲,证明远古人类活动范围之广。由此何新对烛龙神话真相的考证,是令人信服的。
浑沌神与中国人的宇宙创生观念(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十四章。)
内容提要:
中国原有的天地开辟神是“浑沌”神。但根据《山海经》中对浑沌神形相的如下描写:①黄色球形,②有时红如丹火,③有翼无足能飞,④漫无轮廓;其实这种形相所描绘的就是太阳。
玄武神的演变故事(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十五章。)
内容提要:
何新指出,玄武神的原型是历史上著名的水工鲧和他的妻子修。前者的象征是龟,后者是蛇。龟蛇合体的“玄武”正是鲧修夫妇的象征。
虎神与玉兔(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十六章。)
内容提要:
月中玉兔的真相是月神西王母的镇鬼神“荼”——其象征是白虎。后来讹变成了玉兔。
神秘数字——八卦与九宫(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十七章。)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有神秘数字的迷信。九宫八卦是其代表。九宫起源于九州图。八卦起源于八个方位符号。
五方帝与五佐神(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第十八章。)
内容提要:
何新指出,中国诸神在秦汉时代演变成了五帝神五佐神的完整系统。它们是东、南、西、北、中五位天帝和勾芒、蓐收、玄冥、祝融、后土等五位辅佐神。秦汉时代形成这种五帝五佐的神灵系统,这是古代神话系统化的结果。应注意的是,这个系统中有两位太阳神:黄帝(正中神)与太昊(东方神)。这也解释了《九歌》中太阳神为什么有两位——(1)东皇太一相当于黄帝,(2)东君相当于太昊。)
论远古神话的文化意义与研究方法(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本文为《诸神的起源》结语。)
内容提要:
本篇是何新的重要论文之一。他指出,神话在先民文化中具有三种作用:1.是一个解释系统。2.是一个礼仪系统。3.是一个操作系统。因此,神话不是一种纯想象的虚构物,一些或有趣或荒谬的故事。它体现着一种文化的原始意象,其深层结构,转化为一系列观念性的母题,对这种文化保持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与希腊神话具有深刻的不同。这种不同已隐涵了后来东西方文化的重大差异。中国神话中常出现异名同格、同名异格和同事异名现象。中国神话的变形受与古中国语言文字有密切关系的“音义递变”规则支配。因此解释和研究它必须采用训诂学的方法。
文史新考(十四篇)(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十四篇文史新考附录于《诸神的起源》。)
目录:
一、马王堆帛画新释
二、少数民族风俗中的生殖神崇拜
三、钟馗考
四、论五行说的来源
五、“儒”的由来与演变
六、史官演变考
七、释“乾坤”
八、《尚书》“五行三正”解
九、“道德”诂义·再释德
十、“中国”一名的由来及其古代涵义
十一、说“士”
十二、训诂与六书
十三、邹衍考
十四、释“仁”
编者按:这一系列考证短文,在1984—1985年,大部分曾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当时何新曾任研究生院学报的编辑。此期间,何新主持了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在研究生院学报发表的编辑事宜(1984年)。这个时期,何新与钱钟书先生在学术上多有过从往还。钱曾专邀何新到家长谈,这在不喜社交活动的钱先生也是不多见的。何新在评述陈寅恪学术时曾说:“陈氏有时考证的问题较小,但关系却很大,以小见大正是陈氏治史的卓识之处。”(《陈寅恪学术思想散论》)而何新这一系列考证,篇幅虽然短小,但所考索之问题,却绝非小焉者,可谓所关至大。当年钱钟书先生称赞何新的训诂研究曰“时发新谛,益智开窍”,盖当指这一时期。
《诸神的起源》一书,在何新众多学术论著中据有一个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是一本奠定何氏古学研究地位的神话学著作,而且通过此书超越前人和迥异时伦的大胆探索,其所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观念,预示着中国历史学术研究的新方向,向人们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思路,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但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的认识似尚欠充分。
根据维柯《新科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神话学绝非是一门向壁而谈的“方士之学”。返观我国,太史公《史记》由黄帝本纪始,历述三皇五帝之渊源谱系,其中神话传说与人文历史活动糅杂混一,往往而有。华夏民族的历史既肇始于神话,则对神话的研究,自不容置于无足轻重之地位。由远古神话传说,可以窥见渊源于蒙昧年代的早期人类历史面貌,可以认识人类文明脱胎于荒莽野蛮之艰难,可以体认民族始祖求生存谋发展的宝贵智慧,可以远溯人类思想文化和哲学观念的源头。
以往的历史研究多重于考古文物方面,这当然是很正确的。因为硬性证据总是极具说服力的。而何新则开辟了另一重要渠道——语言文字。因为,他不仅将传统的语言训诂方法用于经学的研究整理,而且还由此出发,重新探索和解释历史的真相。他首先解决了为什么研究的问题。但最值得重视的是,何新研究远古神话,并不仅仅单纯依靠文字训诂,而是将训诂学与考古学、古天文学、古历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符号学等多门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在其独有的泛演化逻辑分析方法引领下,对文献材料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破译,使之成为一门摒绝“幻想”的寻根之学。这就是何新着手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研究时,所依据的哲学文化理论背景。
何新认为,通过新角度和新方法,对远古历史的研究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可以“求真”的。即以中国远古神话而论,结合不断考古出土的地下文物及地面遗迹,从对文献记载的语言训诂入手,在现代科学的背景和角度下,考析其渊源传承的脉络,剔除其荒诞不经的幻想成分,对其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可以藉此推考华夏民族信史之发端,重睹列祖列宗揖别禽兽之域开拓文明之土的最初曙光。
何新撰写《诸神的起源》,绝非是“为神话而神话”,纯属好奇或无聊消遣,而是出于对古华夏文明的挚爱和眷恋。他认为:“作为人类语言发明以后所形成的第一种意识形态,在神话的深层结构中,深刻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在民族精神的底层,转变为一种自律性的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文化整体的全部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对上古神话的研究,就绝不仅仅是一种纯文学性的研究。这乃是对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最深层结构的研究——对一种文化之根的挖掘和求索。”(《诸神的起源》结语)因此,本书之问世,乃是欲以小学为术,问大道之学,考索历史文化之根源,追寻民族先祖之精神,批判“考古文化中的西化主义思潮”,探求革新传统学术文化之道术。
何新在涉猎古典学术的初期,经“文史新考”等十余篇得其要领之后,没有遵循常规的研究方法,或侈引西洋时髦理论以自炫,而是避易就难,将目光投向于民神杂糅之时代,上下考索,左右推求,试图独辟蹊径地整理开列出一个系统全面的中国古典神话谱系,进而探求描摹远古华夏历史的轮廓。既以匡纠历史代传之谬谈,又据以批判西化论者抹黑国史自诬媚人之论。这就是何新创立的神话考古学。那么,这一研究是否成功呢?由《诸神的起源》领衔的何新国学经典丛书的畅销不衰,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何新国学经典新考著作,是本诸不专守一家一派,不局囿于汉学、宋学和清学之藩篱,打破旧说、开创新局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古代文献解释学。他对传统训诂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将这门古老的经典文献语言分析工具,创造性地转换升华为具有实证意义的文化语义训诂学,使之成为一门面对浩瀚古籍而可以定量分析,同时又综合了多种现代人文学科,以用于考释和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新型训诂学。
论中国上古神话的文化意义及研究方法(原载《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3期。后收入《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5月第1版;《艺术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中国神龙之谜的揭破(原载《书林》1987年第7期;《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3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本文是何新的经典论文之一。在《中国神龙之谜的揭破》和《凤凰崇拜的起源与演变》这两篇论文中,何新修正了他在《诸神的起源》一书中关于龙凤的理论。他指出,龙的真相是蜥蜴与鳄鱼;凤的真相是鸵鸟。它们都曾是古华夏的图腾动物。但在进入夏商历史时期以后,却都由于生态气候的变迁而逐渐在中国大陆绝灭,遂由现实动物转形为神话动物。
《九歌》十神奥秘的揭破(原载《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4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本文是何新的重要论文之一。《新华文摘》1987年第6期以“《九歌》应是《九天十神歌》”为题作了摘要介绍,作者张莉。编者按:由张文可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何新最初是在当年举行的“中国民族文化讲习班”上,作了《九歌十神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术报告,披露了他研究《九歌》的一项重大发现。“《九歌》十神奥秘的揭破”一文,在何新诸多考古作品中堪称经典之作。当年此文发表后,引起极大轰动。国内多家报纸杂志(包括《南方日报》)均报道了何新的研究成果。)
内容提要:
《九歌》是战国末叶伟大诗人屈原的一部著名诗篇。围绕着这部著作,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系列疑难问题未得解决。例如,《九歌》名“九”,但实际上却有十一篇。这些篇中,是否都是屈原的原作?“九”,究竟是一个什么意义?《九歌》中的群神,许多名号不见于其他先秦典籍,这些神从何而来?是不是楚文化所独有的?它与中原各国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几千年来一直聚讼纷纭。有些海外学者(如台湾凌纯声、苏雪林)甚至认为,《九歌》中的诸神乃是由东南亚或古巴比伦辗转流传到楚国的。在本文中,何新对这些问题,作了独特的新解答。何新指出,若将《九歌》中的十位神灵,按东、南、西、北、中的五方排列成图,而与《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的五方十帝观念相比照,可以明显地看出一种结构性的相似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实际上,《九歌》十神,五男五女,正体现了古人的阴阳观念。十神分别分配在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又体现了五行。五方位的观念为:东皇太一——黄帝(皇天上帝);云中君(太阴君)——后土(高母神);湘君——炎帝(舜);湘夫人(女娥)——祝融;河伯(龙神)——太昊(青龙);东君(日神)——勾芒(春神);少司命——少昊(秋神);大司命——蓐收(刑杀神);山鬼——颛顼(冬神玄英);国殇(蚩尤、兵主)——即玄武、真武大帝(战神)。由此,何新不仅揭开了《九歌》群神之谜,而且找到了《九歌》十神与华夏五方五帝概念的深刻关系。何新还指出,华夏、中华从来不是单一种族的概念,而是一个整体性的文化形态概念。《九歌》十神与中原五行、五帝十神观念的契合,证明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刻关系。
长生殿故事与古代女性生殖神崇拜(原载《中国文化报》1987年5月9日。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后又以《閟宫神女与中国古代的女性崇拜》为题,收入《诸神的起源》,时事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内容提要:
在本文中,何新考证了唐代“长生殿”与秦汉“寿宫”、先秦“閟宫”的关系,指出此类宫殿实际是承自于上古高媒女神神宫的一种特殊神殿。此殿中供奉女神的女巫,实际是媚神的神妓。
狐狸精怪故事的原型及演变(原载《书林》1988年第1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在本文中,何新从语源学角度,追溯了“狐狸”一词的演变。何新指出,“狐狸”——水狐,水虎,在古语言中曾指鳄鱼(这是前人所未发之论)。鳄鱼——龙,在古中国图腾时代乃是守土之社神和生殖神,而“狐狸”由于与鳄鱼的共名关系,在秦汉以后遂也演变成为城隍之神和色媚之妖神。
龙的研究(原载《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8年01期。《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研究年鉴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刊物。此文第二作者署名为“张莉”。 张莉80年代曾任何新学术助理。)
凤凰崇拜的起源与演变(原载《中国文化报》1988年3月9日。《新华文摘》1988年第6期摘要介绍。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本文是何新的重要论文之一。)
“凤凰”补说(《河北学刊》1988年第3期)
是我的“硬伤”,还是博士君的无知——答王震中博士(原载《历史研究》1988年第6期。此文原题为《答王震中“候补博士”对〈诸神的起源〉的批判》,刊载于《自学》杂志。王文见于《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龙凤问题与中国文明起源——香港版《谈龙》序言(原载《晋阳学刊》1989年第3期)
扶桑神话与日本民族起源——《山海经》中远古神话的新发现(原载《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4—5期)
关于钟馗的起源(1991年6月4日)
《九歌》新论(1992年8月初稿;1993年1月二稿。2002年1月收入《诸神的起源》,时事出版社,第1版)
远古中国文明的重新认识——何新访谈录(采访者:孙伟化,刊载于《生活月刊》1993年6月号。后收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的《何新批判——研究与评估》一书。后又以《重塑中国远古文化》为题,先后收入《何新政治经济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诸神的起源》,时事出版社,2002年,第1版)
上古神话是战国秦汉人的伪造吗——再驳王震中博士(1993年12月5日稿。收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诸神的起源》序言。1998年11月2日经修订,收入《何新批判——研究与评估》。又以《我研究上古文明的目的是“寻根”》为题,收为时事出版社《诸神的起源》序言,2002年,第1版)
答袁珂先生批评何新《〈九歌〉新论》(2003年5月)
“龙”的古音、字形考及神龙真相(原载《汉字文化》2006年第1期)
十三、历史
中国古代社会史的重新认识——从近年出版的两部史著看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危机(原载《读书》1986年第11期)
中国古代社会史的重新认识——从两部史著看史学理论的危机(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在本文中,何新比较了古代希腊社会与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指出二者具有本体性的差别,因之在二者之间,不存在共同适用的历史规律——特别是不能套用那种“社会发展五阶段公式”。何新认为,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在社会形态与文化上的差别,决定了西方社会文化与东方社会文化在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不同。
目录:
一、国内史学界的“史学危机”
二、究竟什么叫“封建制度”
三、当代中国史学中第一部以科学态度重新认识世界历史之作
四、我们的政治制度并非抄袭于其他任何国家
五、中国的政治关系是一种亲族式的伦理关系
爱国的屈原与辱国的〈河殇〉(原载《北京日报》1989年8月26日)
论〈河殇〉的历史哲学(收入《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何新史学论著选集》,时事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论河殇(原载《北京日报》1989年8月26日。收入何新著《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辩》,时事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此文即《爱国的屈原与辱国的〈河殇〉》。本文是何新80年代后期重要文论之一,为国内知识界最早公开批判西化派、“河殇派”的文章。)
目录:
一、《河殇》的历史哲学支柱
二、《河殇》依托于哪些意识形态
三、“庸俗进化论”与单线进化论
四、《河殇》与西方中心论
五、《河殇》题名揭秘
六、为什么屈原不是“全盘秦化论者”
七、一个信口开河的胡说
八、《河殇》的主题
九、对近代史的无知与妄论
中国历史中的人口规律与社会治乱(原载《科技潮》杂志1996年第12期)
战争与革命:何新论朝鲜战争和20世纪(收入何新著《孤独与挑战——我的奋斗与思索》,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共和国从百年耻辱中兴起
●朝战爆发的原因
●毛泽东将错就错化被动为主动
●毛泽东因势利导,力排众议
●美国认为中国问题就是全球问题
●朝鲜半岛是东方地缘政治的枢纽
●越南战争是朝鲜战争的后续
●毛泽东晚年朝战的反思
●大革命与大逆转
●文艺复兴由东方兴起
●大革命由西向东
●历史的主题:东方的复兴
欲窥天心问太平——宋儒邵尧夫《梅花诗》戏解及解读方法(2001年7月10日何新析解于海上。2003年7月7日刊于“何新中国论坛”网站)
中国古代史有待重新审视(原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3月24日)
驳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论(原载2002年《香港商报》。《深圳特区报》2002年3月31日转载)
奴隶制度才是私有制的最高形态——何新再谈张五常其人与其事,2002年4月5日
农民起义不是中国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动力(原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4月7日)
法家之学源出儒家(原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8月11日)
子夏与变法经世的“西河学派” (原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8月18日)
关于孔子的家世与出身(原载《香港商报》2002年11月29日)
论陆游、赵构及岳飞——读朱东润《陆游传》书后(1992年4月27日。先收入《何新政治经济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后收入《何新史学论著选集》)
历史学与“国民”意识(本文收入《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何新史学论著选集》,时事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尚书》与德教(原载《深圳特区报》何新读史札记)
汉武帝建元新政之失败
武帝晚年的巫蛊之乱
巫蛊之乱背后的外戚集团斗争
卫太子的平反与轮台罪已之诏
汉武帝抗击匈奴之十五战役
匈奴对汉朝的生物战争及其历史后果
《淮南子》与汉初政治斗争(原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5月26日)
董仲舒与汉武帝元光决策(原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6月23日。后以《董仲舒与天人三策》为题,收入《何新史学论著选集》)
论汉武帝
汉武帝生平大事年表
论文化大革命与毛泽东晚期思想(2002年10月3日记于上海竹园,12月26日改定于京华秋澄楼)
关于孔子的出身与身世(原载《香港商报》2002年11月29日)
何新论毛泽东(2003年12月26日)
关于毛泽东与邓小平(2004年8月14日,写于北京。2010年2月26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毛泽东生平重大事件编年纪事(原载“何新中国论坛”网站。“何新研究中心”网站2012年1月12日转载http://www.chzu.edu.cn/)
端午新考(2005年5月)
端午由来(原载《安庆日报》文艺副刊,2005年6月11日)
略论孔子及古代儒学的演变(此文原是何新2005年的一次讲学谈话。原题《简论古代儒学思潮的演变史》)
《孔子新传》(原载《中国电子商务》2006年11期)
孔子新传<连载之三> (原载《中国电子商务》2006年12期)
孔子新传〈连载之四〉(二)“贫而贱”的早年生涯(原载《中国电子商务》2007年01期)
孔子新传〈连载之五〉(二)“贫而贱”的早年生涯(原载《中国电子商务》2007年02期)
孔子新传〈连载之六〉(三)第一次远游(原载《中国电子商务》2007年03期)
何新论学杂记:唯民族主义别有用心(2010年3月1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http://hexinbbs.blog.163.com/)
何新读史札记:毛泽东与刘少奇最后会面出题难之——要刘读三本怪书(2010年5月16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重论毛泽东(2003年12月初稿。2011年改定。2011年6月16日刊于何新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exinbbs。2011年9月9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总结我的国学和史学研究——追本溯源 古为今用(2011年7月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本文收入何新著《命运与思考》香港版)
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育出资本主义制度(2011年7月5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汉代军制(2011年9月22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安阳东汉西大墓更可能是袁绍之墓(2011年9月2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老何读史:1945,毛泽东嘲傅斯年的一首唐诗(2011年9月30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文革悲剧之谜的解释:张春桥是蓝衣社(华蒂社)特务而非叛徒——对于文化大革命性质的再思考(2011年10月6日初稿。2011年10月1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最近重新认知近代日本问题(2011年11月1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颠覆普世价值,推翻欧洲历史的中心论(2011年11月2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西方确实伪造了希腊历史(2011年12月12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读史札记:康有为悼李鸿章的一首诗(2012年5月2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疑古不要只疑中国,何妨也疑疑老外?(2012年7月1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老何说:当我开始研究希腊的时候,中国多数自由精英还在吃屎(2012年7月1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古希腊存在一个盲诗人荷马及其史诗么?(2012年7月19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读史札记:特洛伊地在土耳其与古希腊毫无关系(2012年7月21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古希腊伪史是如何被伪造出来的?(2012年7月21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札记:诡异的希腊古文明之谜(2012年7月22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读书札记: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可疑性——休昔底德说希腊半岛并无希腊(2012年7月2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所谓“黑暗时期”的希腊史基本是伪史(2012年8月5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伪史之源—著名希腊历史之父竟是波斯人(2012年8月6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札记:关于古希腊罗马人种族起源非白人论(2012年8月9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读书札记:古希腊语言与文字的东方来源(2012年8月1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读书札记:亚裔人种的东方伊奥尼亚是希腊文明的真正起源(2012年8月1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史札记:希腊伪史包装的典型范例——伪“米诺斯“文明(2012年8月15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亚里士多德著作失传及再生的系列惊悚故事(2012年8月2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亚里士多德著作是阿拉伯人教给欧洲的(2012年8月2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欧洲文艺复兴的阿拉伯教父——阿维洛依(2012年8月2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关注阿拉伯文明和希腊伪史问题的地缘战略意义(2012年8月25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希腊”在历史上究竟指什么?(2012年8月2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希腊作为独立国家也是近代共济会所建立的(2012年8月2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就是要颠覆欧洲历史中心论——读《白银资本》一书札记(2012年8月2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 与希腊毫无关系的”希腊哲学家“和学派(2012年8月29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伪造的古希腊地图和古希腊殖民史(2012年8月30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 非希腊人的伪“希腊”哲学家(2012年8月31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古希腊的哲学之源在亚洲(2012年9月2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所谓"大希腊殖民地"的伪史(2012年9月2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用对古希腊的造史法,有一天中国人会发现——中华文明原来日韩原创(2012年9月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希腊文明的来源和原创者——腓尼基人(2012年9月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考证与批判: 伪造荷马考古学的一个实例(2012年9月6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考证与批判:小亚细亚文化之源及反“希腊化”的历史(2012年9月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近代西方史学的另一巨大伪造物——子虚乌有的“拜占庭帝国” (2012年9月1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古希腊雅典公民有多少人?——兼论希腊古史的史实、史料与神话传说(2012年9月1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给灌水的希腊伪史放放水——我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宣言(2012年9月1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共济会学术伪造古希腊史的目的与方法(2012年9月21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 欧洲人是何时以及怎样知道希腊的?(2012年9月2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考证(摘录):关于荷马史诗的来历(2012年9月2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希腊伪史批判——希腊罗马人的族源及其所说“蛮族”是谁?(2012年9月2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老顽童宣布,希腊伪史专题评论就此告一段落(2012年9月2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十四、经学
论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改革思想(原载《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5期。本文是何新《康有为谭嗣同经学佛哲学思想新论》的上篇。后以《康有经学改革思想散论》为题,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康有为谭嗣同经学佛哲学思想新论这一组论文,是何新研究中国近代思想的早期习作。与何新后来的研究比较,此文某些术语(如仍采用“封建社会”的分期)后来有所修正。但文中对康有为今文经学、谭嗣同仁学思想的阐发,视角独特,笔力遒劲,在近代思想研究中别开生面。
●南海圣人一生梦想做“帝王师”
●封建制度造就了一批小资产阶级思想家
●经学乃是政治反抗的又一形式
●《新学伪经考》的学术价值
●从根本上摧毁孔教传统
论《易经》之解读(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本文为何新古典新论丛书《何新论易经》之序言)
内容提要:
●清代朴学未开易学之新局
●以训诂探索《易经》文辞本来意蕴使成为可通读之书
●帛书《易经》含有勘解《易经》文字之谜的若干钥匙
●任何解《易》者都会遇到强为解人之事
●《易经》乃畜牧经济居于重要地位之时代产物
●本书为《易经》提供一个基本晓畅的训诂学通解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序言内容归纳整理)
论《易》(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此文即《<易经>体例》
●《易经》不是一部原始占筮之书
●隐藏在神秘符号和晦涩词句下的形而上学体系
●对《易经》四个层面的不同解释形成易学两大学术流派
●《易经》之神秘在于其辞句皆是一种象征
●以神道设教使《易经》成为不可解之天书
●王弼舍卦象而纯求义理乃是刻舟求剑之举
●《易经》与商周之际史事相关
●八卦符号之起源,实源于结绳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易经》之训诂(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解读《易经》经文应根据新训诂学的方法
●训诂学之本源是汉语语言及语义的考古学
●中国古代文字语言的研究分为三大系统
●商代开始假借字已在实践中居主导地位
●汉字是表达能力极强、信息容量最丰富的符号系统
●自孔子以下《易经》经文从来未被真正读通读懂过
●清代汉学大昌,唯独易学成就甚少
●《易经》爻辞本口耳相传,记录者记音不记字
●泥于表层文字之字义求解必陷无边之迷惘
●今日之雅言(普通话)绝非宋元以前之“雅言”
●汉唐以前古音古词或仍残存于晋陕方言及闽粤客家语
●训治学——汉语语源考古学以自然语言之古音为根本
●清代训诂语言学者勘读古籍之秘钥是解译《易经》的根本方法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易”字考释(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说文》释“易”是确有渊源且极具见地之论
●易之古音与蜥、蜴及鳄诸字的古音相通
●易字与益(溢)字古文之简化体以形近相混讹
●《易经》之名可理解为“蜥易之经”(龙之经书)
●《易经》本义即书记于龟版鳄甲上的太古书记
●甲骨文确实与太古《易经》具有深刻联系
●汉代纬学“阴阳为易”理念并非《易经》得名的原始意义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周易”释名(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易即演之别名,所谓“推易”俗语谓之“推演”
●周易者,筹易、策易也,演易也,筹演也,推演也
●《易经》者,演经也,演变之经
●模拟阴阳天地之情的三种演卦之法
●以天文运动为模型推变演算时日及事件的预测之术
●《易》的演算包含数占和天文占两个传统
●一种具有较高思辨形态的数理和天文神秘测算体系
●周易兼寓周旋变易、循环交错、生生不休变易之义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易经》体例(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论《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2010年5月1日刊于何新新浪博客,原题“《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易经之神秘首先是由于其来源的神秘
●易经起源于上古包牺时代的结绳记事
●南美洲国家曾盛行的结绳制度
●我国苗族与琉球及秘鲁结绳记事的方法
●人类先民用结绳记事是公认的当时制度
●殷商先祖的册与典都是结绳记事的产物
●典其实就是远古的记事档案
●绞编于绳索上的记事之辞就是爻辞
●从信息论看古结绳之法是一种二元编码系统
●《易经》源于上古记事的竹册历史
●古代卜筮资料存档制度与《周易》爻辞的形成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论阴阳(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阴阳之概念始本于日与夜之交替循环
●关于阴阳及易学起源所根据的天文模型
●乾坤之符号是模拟两性生殖器的象形符号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释“乾”、“坤”(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一、释“乾”卦
●乾坤及阴阳符号有生殖崇拜之意义
●天体似车轮以北极星为中轴而运行不息
●《易经》所言大人即夫人,利见大人即利会夫人
●乾坤就是宇宙、时间与空间
二、释“坤”卦
●闻一多考释坤、块、地义通之语源发千古之覆
●乾卦象征时间,坤卦象征空间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八卦释名(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八卦每卦分上中下三爻,分别象征地人天:
a——外卦(地)>空间、过去
b——中位(人)>人德、现在
c——内卦(天)>时间、未来
●上古八卦以本为计时之八种符号,以记八种时节:
坤(?):至阴之象
坎(?):春分之象
震(?):初春始雷之象
兑(?):阳强阴退之象
乾(?):至阳之象
离(?):秋分之象
巽(?):阴虽弱而渐强之象
艮(?):外阳内阴,阳不掩阴之象
(八卦卦象显示了一个阴阳变化之周期)
●以八卦记序八季节及相关自然物候,是八卦符号之起源
●重卦的天文意义(盖天论之天运论)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八卦与外婚制图腾分族组织(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人类早期社会血亲组织的基本形态
●摩尔根文化比较原理
●“图腾”观念之定义
●人类学认为图腾团体本质是一种性关系和亲属制度
●早期人类社会组织的普遍演化规律
●上古先民社会组织的基础结构
●原始人类社会的亲属识别制度
●血族外婚制导致族内同代两性的禁忌与隔离
●根据原始血亲分类制可以划分出四象及八卦
●中国古代礼制社会的人类学起源
●族外婚的婚姻分类图腾组织广布于世界各地
●炎族与黄族是同一姓族下的两个对分形成的伙伴族
●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的胞族婚姻制度
●图腾团体的分化规律暗合《易经》八卦之生成规律
●原始的八卦起源于一种外婚制的图腾分类系统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八卦历法(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八卦之名本为八节纪时之辞
●《史记?律书》详载了八节历法
●《黄帝内经?灵枢》的九宫八风图
●《易纬?乾凿度》对八卦历的解释
●九宫的结构符合于易经的阴阳之道
●汉儒郑玄对九宫八风图的天文学解释
●九宫十五数的分布即是《洛书》之龟象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上古五行十月历考论(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原文收入何新《宇宙的起源·楚帛书、夏小正新考》一书,2007年重刊于何新中国论坛网站时作者有订正。)
内容提要: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上古的天文历法学。20世纪初叶主流史家如顾颉刚等认为,“五行”学说是起源于战国未及汉代的神秘理论,现在看来,这种传统说法实乃不明源流之论。
自汉代以后,五行学说的本来意义即淹晦失传。现代哲学家多以为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为宇宙本原的物质本体论,完全误解了五行说的真正来源及意义。
五行,初义来源于五运五气五风。所谓“五行之气”,实际就是以中原为本土,而感受到的来自中国大陆四边的四方季风。一般来说,东风来时,春季降临。西风来时,秋季降临。南风来时,夏季降临。北风来时,冬季降临。无风(中央风)之时,酷暑之季也。上古人认为,太阳与季风是形成五季变化的原因,由此形成以太阳(阳气)及五风(阴气)相辅相成的阴、阳五行历即黄帝历。秦国所用之颛顼历,似即为十月历。
●五行观念起源于上古天文历法之学
●五风运行导致五种季节乃五行之本义
●上古存在四时之历和五行历法,前者今存,后者失传
(注:此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太一阴阳五行十月历起源(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五行说来源新探(原载《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6期摘要介绍。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在本文中,何新指出,《尚书》中所言“洪范五行”,实际暗涵有“金木水火土谷”六府(这是前人未发的创见)。何新从物质形态转化的角度,对五行说的来源,作了探讨。对于这个问题,何新后来有更深入的研究,并修正了此文中的若干结论。但此文仍不失为一篇对先秦思想史研究有启发的要论。
《易经》理札记(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目录:
一、周易源于天文历法之学
二、释阴阳
三、《天问》“明暗”即“阴阳”
四、中国上古时空观念之演进
五、反者道之动
六、太白与小白
七、洛书
八、释九畴、河图、洛书
九、五行起源
十、上古历法多变
十一、汉民族名称来源
十二、四方概念起源
十三、刑德即乾坤
十四、地有四游
十五、释“卦”
十六、上古以山为天文观象座标
十七、先天图
十八、天有八风
十九、四角八圭
二十、卦象释义
二十一、八卦释义
二十二、爻词的人文意义
二十三、爻象的象征
二十四、上爻多极变
二十五、爻位与季节
二十六、八卦释名
二十七、二十八宿观念的起源
二十八、帛《易》卦序
二十九、关于阴阳二极的历代释义
三十、《太平经》记“十月”为一年之“终月”
三十一、《帛易》月令
三十二、水星主正四时
三十三、大小白
三十四、辰星的不同涵义
三十五、五行四帝
三十六、含枢纽
三十七、以神道设教
三十八、越南历法用华夏古历
三十九、湘君乃大火星
四十、太阳历
四十一、四季象征
四十二、冬至与日至
四十三、洛书
四十四、水星周期
四十五、说“气”
四十六、《帛易》卦象
四十七、主卦与客卦
四十八、马王堆帛书卦序
四十九、二十八宿观念的起源
五十、洛书
五十一、反对与旁通
五十二、八卦的二进编码
五十三、云梦睡虎地秦简
五十四、三大座标
五十五、阴阳与易
五十六、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
神秘之星——水星(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欲窥天心问太平——宋儒邵尧夫《梅花诗》解(收入何新著《何新论易经》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解读《易经》的方法
《尚书》新论(此篇是何新著《尚书通解》序言。本文是何新经学重要论文之一。)
内容提要:
1.贯穿《尚书》的核心观念是德
2.“尚书”本义是宗社太尚(堂)之书
3.今古文之分野
4.清人“伪书”之断多不足据
5.汉、晋“孔安国”为《尚书》作传
6.梅赜是保存《尚书》有功之功臣
论《诗经》(2003年1月8日记于京华九龙居)
十五、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关于海外“新儒学”及其对“西化论”的批判(原载《书林》1987年第6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收入《何新史学论著选集》,题改为《论新儒学》。)
内容提要:在本文中,何新对传统儒学与新儒学作了比较分析,并给予后者以有保留的积极评价。
●如何认识估价中国传统文化?
●世界不存在其他文化必须一致向其学习的“样板模式”
●文化的开辟不能从悲愤的绝望之情起步
●西方的现代性已陷入绝境
●东方文化的优越性正在为西方人所研究和借鉴
论精英淘汰(原载香港《明报月刊》1988年第3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原是何新1987年在香港大学中国现代化讨论会的的讲演。在本文中,何新创先性地指出了中国社会中的所谓“逆向淘汰”——即精英淘汰的问题。何新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一系列结构性机制,导致了“精英淘汰”、“择劣选拔”以及人才平庸化的恶果。这种机制,对于维持一个停滞和稳定的社会形态,十分有利。却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这三种机制的存在,是中国社会在历史上虽然历经变革,其形态与结构的进步却十分缓慢的重要原因。
●300年来的科技落后原因究竟何在?
●封闭的精英位置,是革命与动乱的先兆
●精英淘汰使中国人才普遍平庸化
●钻营与成功成正比,而勤奋与成功成反比
●只有激发具有变迁活力的基因,国家才有振兴的希望
危机与挑战:中国现代化的艰难之路(原载香港《明报月刊》1988年第5期;《书林》杂志1988年第6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后以《评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为题,收入《何新史学论著选集》。)
内容提要:
本文是何新对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一本名著《美国与中国》的书评。在本文中,何新赞同费正清对于国内史学理论的批评。何新指出,通常人们描写中国传统宗法专制社会所使用的“封建制度”一词,是一个重大的语言误用。意识形态特别是历史学理论的指导性错误,使中国人在多年内一直误解了中国社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因之,近百年来中国社会虽然一直激烈地处在革命和震荡中,却由于社会历史目标的误导,而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
●费正清预言了中苏关系破裂和“文化大革命”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专制主义的堡垒,而不是自由和民主的策源地
●等级身份制度一直延续到现代
●官僚制度导致墨守成规和系统化的贪污
●中国为追求现代化的理想之梦付出了巨大代价
●我们错过了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危机与挑战:中国现代化的艰难之路——读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原载《新华文摘》1988年第11期)
论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使命(原载《河北学刊》1988年第9期)
东方的复兴——第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之梦(目录原载于《自学》1988年第12期;《经济学周报》1988年冬陆续选刊部分章节)
我的困惑与忧虑——中国当代文化备忘录(原载《新文化报》1989年3月15日;《学习》月刊1989年第5期。收入何新著《东方的复兴》第1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本文是何新80年代后期重要论文之一。)
目录:
中国政治家肩上的责任实在太重了
学者参政的路径
清谈误国
文艺界必须来场革命
走在改革路上的彷徨国人
中国文化是衰老与幼稚的结合体
除了改革,中国别无选择
近世中国人的心理变态
窝里斗的中国人
社会性犯罪者的悲哀
当代中国人,再次让我感到可悲
文革是否会重演
20世纪中国已失落了太多传统
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改革——八位学者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感言(原载《中国青年研究》1989年第1期。八位学者分别为张黎群、严家其、吴国光、钟沛璋、苏晓康、佘世光、王润生、何新。在此次纪念会上,何新与其他人在思想政见上形成严重分歧,遂有《“五四”精神的继承与超越——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当代文化备忘录》等文章的发表,进一步反对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改革思想。)
“五四”精神的继承与超越——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原载《人民日报》1989年3月24日。《新华文摘》1989年第5期转载。同期《新华文摘》以《首都部分专家座谈五四运动》为题,介绍了1989年1月16日共青团中央邀集首都社会科学界部分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以纪念五四运动70年的活动。与会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光远、丁守和、庞朴、何新、朱荫贵、杨百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沙健孙,中国人民大学彭明等。本文发表后曾受到邓小平的称赞。)
目录:
“五四”精神的真谛
现代化意味着文化形态的重新塑造
建立现代文化必须有根、有土壤
激进反传统不利于现代化
调动社会成员的自身动力
重建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社会主义的选择与历史评价──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原载《中国青年报》1990年7月14日;另载于《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第7期;《人民日报》9月24日转载。后以《中国社会主义的起源和历史评价》为题,收入《东方的复兴》第1卷)
中国现代化的命题与问题(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收入何新著《东方的复兴》第1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作为全书导论。)
目录:
1.主题的追思
2.东方将走向复兴
3.关于经济改革的批评与警告
4.中国具有古典民主传统
5.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6.“封建制度”辨析与近代西方历史
7.现代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8.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原因
9.中国现代化的两种前途
(注:此目录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原载《当代思潮》200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