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弃疾,没什么好介绍的,这个名字一扔出来,就等于把中学语文教材丢你一脸——连他都不认识,你好意思说你上过学吗?
在我们的教材里,辛弃疾就是一个文学家,专门写词的,除了旅旅游喝喝酒,其他啥事儿也不干。其实,辛弃疾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干部苗子,倘若不是生不逢时,他可能真要成为一代名将。
辛弃疾是济南历下人,出生于1140年,跟一个著名的官N代党怀英是同班同学,关系非常好。但是,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被手下干死,金国大乱,他们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当时,济南已经是金国的地盘,党怀英作为北宋太尉党进的十一代孙,既然姓党,那就绝对忠诚,他的意见是留在金国。而辛弃疾的意见刚好相反,他要南归,到南宋的地方去,到龅牙赵的本家那里去!
怎么办呢?他们想了一个非常科学、非常现代化、非常时尚的办法——抽签。
抽签的结果,党怀英留守金国,成为一代名臣兼史学家;辛弃疾筹备南归之路,光荣地当了一名,土匪。
是的,完颜亮死后,中原大乱,到处都有所谓的义兵啸聚山林。辛弃疾很快就投靠了一个叫耿京的头目,在他手下当书记(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党委书记,相当于秘书)。

不久,一个叫义端的和尚来找辛书记了,他是辛弃疾的老熟人,这次带着上千人来投奔耿京,希望整合资源做强做大。辛弃疾作为一个担保人,在耿京面前把胸脯子拍得啪啪响,肿得跟柳岩那么大。谁知道没几天,义端这个臭不要脸的竟然偷了耿京的大印,逃往金国去领赏了!
耿京大怒,这个大印虽然不是朝廷授予的,但怎么说也是黄金铸的,找不到义端只好拿担保人辛弃疾出气,准备把辛书记一刀两断咔嚓了。辛弃疾赶紧求情,说:“给我三天,我连义端的人头带金印一起拿回来,拿不回来你再杀我!”
耿京同意了,辛弃疾身为一个书生、从来没听说过他什么时候接受过军事训练,竟然判断对了义端的逃跑方向,然后强行军追上义端,一刀把他砍成两截。
这一下把耿京给惊呆了!想不到辛书记作为一个文职干部,还有这么高的军事素养啊,看来,今后得对这个既能识文断字,又能杀人不眨眼的书记刮目相看了!
第二年,耿京派辛弃疾拿着投名状去建康找高宗赵构,主动要求招安,希望能够为大宋的统一事业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高宗当然开心,给耿京封了一堆官职,让辛弃疾回去复命。
辛弃疾回到山东,发现大事不好了,耿京已经被手下的张安国和邵进杀了!这俩叛徒带着耿京的人头,已经到金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去了!
怎么办?辛书记可不是吃素的!他纠集了一支五十多人的特战分队,直奔几万人的金营,生生把张安国绑着拖了出来,送到了赵构面前。
如果说上一次杀义端,仅仅是辛弃疾的单兵作战能力,颇有运气和胆量的成分在内,那么这一次活捉张安国就是他完美的军事素养的体现了。这次作战任务,至少包括了敌情侦查、形势判断、战斗人员遴选、潜入计划制定、现场抓捕、撤退路线设计、现场指挥等各个方面的军事技能,既有动手的也有动脑的。从这一场战斗来看,辛弃疾完全具备足够的军事能力,至少是一个优秀的特种部队指挥官。这时候,他才虚岁23岁。
接下来,辛弃疾准备开始给孝宗展示自己的军事大局观了。他开始频频给孝宗写信,阐述自己的军事理念,包括扩军的、备战的、战略的、战术的、训练的、进攻的、防守的……
说了一大堆,孝宗没理他。原因很简单,现在在议和啊!我们跟金国准备化干戈为玉帛啊!一衣带水世代友好啊!辛弃疾你能不能不要添乱?
在这样的局势下,辛弃疾满肚子的战斗才华无法体现,只好用剿匪来排忧解难过过瘾。根据史料记载,他先后平定了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等人的叛乱,均是压倒性的大胜,毫无悬念。
但是辛弃疾不满足啊,他一直叨叨叨叨地给皇帝说,北伐啊!渡江啊!复国啊!灭金啊!从孝宗说到光宗,从光宗再说到宁宗,皇帝终于听烦了,再也不让他有带兵的机会,安排他当了南昌市的市长。
到此时,辛弃疾终于明白,自己的领军梦实在是无法实现了,他这一辈子是再也没办法在前线跟金人血战到底了,最多只能在麻将桌上跟四川人血战到底。
但是鉴于麻将在明代才发明,辛弃疾最后的血战到底的心愿也无法达成,于是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要去规划局上班!
1181年,他开始着手在上饶带湖湖畔设计和修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以及江南庄园的建筑风格。
这座庄园,被他命名为“稼轩”,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的名头,就是因这座庄园而来。此后二十多年,他一直在这里居住,直到一场火灾把稼轩烧光。
但是辛弃疾并不担心,他是规划局局长啊,烧掉一个怕什么,老子再设计一个!
于是,他又在瓢泉重新设计修建了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话说,辛弃疾家底还是蛮殷实啊,烧掉一个庄园跟没事儿一样,眼睛不眨就重修一个,既不上网众筹,也不找保险公司索赔,真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啊。
领兵打仗是没什么希望了,升官发财看来也蛮难办的,规划局的编外辛局长就这么准备悠悠然地过完自己的余生,从一个豪放派的词人转型为田园派的词人。谁知道,没过多久,机会来了!
韩侂胄掌权之后,开始准备北伐,终于有人想起了辛弃疾。1205年,65岁的辛弃疾站在北固亭,看着大好河山,摸着自己关节炎的膝盖和突出的椎间盘,写下了一首悲悲凉凉的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07年,开禧北伐正酣,朝廷调令飞来,让他去国防部上班。68岁的辛弃疾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动身赴任,寿终正寝。据说,死前辛弃疾依然高呼“杀贼”,让人潸然泪下。
如此一个优秀的军事苗子,在最好的年华遇上了最不好的时代,当祖国需要他提枪上马纵横驰骋的时候,他却已经在规划局长的岗位上耗尽了自己的能量,终于空留遗憾。
最后还是录一首辛弃疾的名篇吧,虽然是中学课本上的,但是我感觉出国访问的时候用得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