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谢安 东晋名臣谢安轶事:曾能够使用流利的“普通话”

今人学语言的行为很势利,一是把经济发达的方言奉为时尚;二是盲目模仿所谓名人风范。后面一点,古人早就有了先例。

据陈寅恪先生考证,东晋士大夫谢安有一绝活,叫做“洛下书生咏”,能用洛阳书生腔念书吟诗,而史书上记载“(谢)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学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东晋谢安 东晋名臣谢安轶事:曾能够使用流利的“普通话”

谢安患有鼻炎,估计比较严重,发音的时候鼻音重浊,给人造成一种傲慢和不屑一顾的错觉,这倒很符合谢安的名士风度,一时间谢安的发音,引得当时的江南名士纷纷效仿。

一次,桓温请谢安和王坦之赴宴,实际上是想除掉他们,以扫平他夺权道路上的障碍。王坦之吓得要命,谢安却神情镇定,他走上台阶,擤了擤鼻子,用洛阳音大声指责桓温,桓温被彻底震住了,挥退了埋伏的刀斧手。虽然这不是桓温不杀谢安的主要原因,但谢安的“洛下书生咏”确实名气很大。

后来桓温死了,谢安掌权,“洛生咏”简直成了“官方语言”,只有画家顾恺之对这种语言潮流不感兴趣,有人曾请他作“洛生咏”,他讥讽说:“我为什么要学这种‘老婢声’!”“婢”有轻贱之意,据说是谢安远不如桓温以前重视顾恺之,看来,顾恺之并不是真看不起“洛生咏”,不过是发泄对谢安的不满罢了。

今人考证出我国古代以洛阳音为标准音,那么谢安说的就是地道的“普通话”了。按专家的说法,此普通话已经有四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为了让今天的读者感同身受,专家还专门选出两句唐诗作示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果用古代普通话读,发音应该是“将则蒙虐广,捏节底尚爽”了,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想象力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6251/349310152048.html

更多阅读

王导与谢安 王导谢安的富有

谦与静——论王导、谢安实践道家政治哲学的不同特点马良怀自正始以降,魏初的那种“术兼名法”的统治方式已逐渐退出,道家的政治学说则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实践,所谓的“正始之音”,不仅仅只是形而上的玄谈和探讨,也包括含政治改革的

东晋谢安 东晋谢氏家族

中国历史上最被文化人推崇的两位诸葛亮和谢安,我个人更爱谢安。一是诸葛被三国描绘的神得如妖;二是诸葛发动的是战乱,谢安平定战乱,让百姓休生养息;三是诸葛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太过神话,可效仿性 太难,反而埋没了真性情,谢安的坦率和真性

青评点梅花之十七——秦腔《曹植》 青评点梅花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广州赛区,2015年5月17日下午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上演了西安秦腔剧院张涛主演的秦腔《曹植》。张晋琼:“生不逢时奈何天?”这一声秦腔吼出了曹操作为父亲对于爱子曹植欲立嗣而不能的几多无奈,也吼出了曹植才

东晋王谢家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赏析《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

谢安墓 湖州谢安墓

  在长兴县西南15.5公里的太傅乡三鸦岗,墓高1.5米,墓径10余米,墓顶曾植桑,墓穴被掘,古砖狼藉。谢安(320385),东晋著名政治家、文人,字安石,陈郡阳菱(今河南太康)人。简文帝时,曾为吴兴太守,开城西官塘,民获其利,名曰谢公塘。孝武帝时位至中书监

声明:《东晋谢安 东晋名臣谢安轶事:曾能够使用流利的“普通话”》为网友心中无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