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弊病
由于太极圈是三维立体的,其构成的面又由无数的点、线构成。根据力学原理,在点、线、面的构成转换中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周身需一动无所不动, 内外相合,上下相照。在练习太极圈时,通常的弊病有如下几种:
手圈
练习者尽力在划圈,可是形成的太极圈仅仅是有手臂的运动所构成的,虽然划得很圆,但是违背了上述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用手臂划出来的太极圈只是一维的。练习者首先要明了太极拳是周身运动,一动无有不动,但这里的动不是随意的动,而是全身关节节节贯串如齿轮咬合一样,由脚及腿至腰到全身的内外的动。不是局部的身体运动。练习者应由浅入深,逐步练习理会节节贯串的太极运动。
圆圈
练习者仅形成了一维或两维的太极圈。许多初学者在练习太极拳的太极圈时认为太极拳是圆形的运动,而忽略了太极拳是圆形的立体螺旋运动。所以其太极圈便成了在一个或多个维度扁平了的太极圈。如果以正视图,俯视图和右视图来描述,则在一个或两个视图中出现直线。如图6为一维太极圈,图7_1,7_2,7_3 为二维太极圈。练习者应明了太极拳是圆形的螺旋运动,而不是纯粹的圆形运动。正基於此,太极圈才是鸡蛋形。在此基础上,再揣摩太极圈在形成过程中由一维向二维至三维的转换。

凸凹圈
通过正确的练习方法,习者做到的三维圈。可是初期的三维太极圈是凸凹断续的。这是因为真正的立体三维圆圈只有圆球体才能做到。人的身体是不能的。所以,练习者只有细心体会,通过身体轴心的立体螺旋,虚实转换,一线串成,遵规矩,守步骤,反复练习,熟能生巧,才能功由潜入深,功到自然。缠丝劲的运动路线在任何点线和面上要曲线平和。若有凸凹,则产生棱角,发生顶抗的弊病,从而失去立体螺旋转动的作用。在练习正反太极圈时还应注意缠丝劲的起承转合,连绵不断。如果缠丝劲在太极圈中有了断续,就会给对方造成得机得势的机会而使太极圈失去沾粘连随,缓应急随之妙。
结论
“划圈”是洪均生老师所传授的陈式太极拳的独特练功法之一,也是它的核心功法。它遵循太极、阴阳之理法,合于自然界的公转和自转的运行法则。洪公均生先生将其运用到太极拳的基本功法中,并赋予其技击含义与整体配合方法。使陈式太极拳变得更为科学具体实用。
洪老师自己一生严格地按照这一太极拳的基石,到九十岁还在正反两圈上下功夫,使他的太极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级功夫。九十岁的高龄还能在轮椅上和年轻人推手,发人仍能随心所欲,赢得了中外太极拳爱好者给与的“魔手”称号。我的老师陈中华入徒洪老门下时,每早划二个小时的圈,四个月后才开拳。像洪老师的其他徒弟一样,他也能发放自如,不管对手有三百磅还是七段空手道黑带,都被他轻松自如地掷出几米远。这都是正反两圈的锻炼和运用的结果。
正反太极圈作为构成太极拳的基石,对太极拳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太极练习者,应反复练习,仔细体会才能提高太极拳的水平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