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午 太极拳阐宗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2)

第二节 太极拳与易象

许禹生先生之释太极拳曰:夫太极拳者,形而上之学也。法易中阴阳动静之理,而运劲作势,纯任自然,无中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至其运用圆活,如环无端,莫知所止,则又所谓太极本无极也。势势之中,着着之內,均含一圆形,故假借太极之理以说明之,而以阴阳动静刚柔进退等,喻其作用焉。于此可证知太极拳绝非含有迷信之意义,而与河图洛书周易卦象生克消长之机合其至理。以科学之方法整理之,可得其迹象;以哲学之原理推衍之,可见其精微,故高明上智者,视此拳法为良好伴侣,岂标榜门派坐井观天者所可比哉。兹就拳法之体用,索其合于河洛易象之点,摭拾师友所恒言,堪为拳法发其蕴秘者,参其蠡见,申论于次。

孔安国曰: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刘歆曰: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锡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八卦在太极拳法,以像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八劲。九畴者,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即九掤,一(扌履)、三挤,七按,为四正;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为四隅,以辅四正之不足也。周易源于河洛,而太极一图,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者。惟道家有太极三五之说,又有无极太极诸图。陈希夷居华山,曾以无极图刊诸石,元公取而转易之,更名太极图,仍不没无极之旨。由是诸儒推演其说,南轩谓元公自得之妙,盖以手授二程先生者,自孟氏以来,未之有也;朱子发达易源流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修又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据此可知太极图与先天图,同时而出,皆源于易。朱子启蒙云: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朕之意。在河图洛书,皆虚中之象。周子曰:无极而太极。邵子曰:道为太极,心为太极,是也。太极判为两仪,其数则阳一而阴二。在河图洛书,则为奇偶之象。周子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邵子所谓一分为二者是也。太极拳法,在未练之先,毫无朕兆,是谓无极。至拳式开始之时,象未形而理已具,意已动,如果仁之将萌芽也,是谓太极。并可知太极拳之动靜阴阳刚柔进退皆具备,而不形于外,未可以迹象求,未可以常理测也。拳式既开始,则阴阳始判,刚柔始分。

于是出手为阳,收手为阴;开手为阳,合手为阴;进为阳,退为阴;仰为阳,俯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化为柔,制为刚;走为柔,粘为刚;守为柔,攻为刚,是谓两仪。阴藏柔属虚,阳属刚属实,其符号为“-”,“—”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易卦之变化无穷,拳法之演进益妙,虽终身寝食其中,有不能穷其境者。各卦三画级中,有连有断。而凡三画以象一卦,即为三才。系辞云: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又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三画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三极,谓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极也,易经说文有曰:“夫极者栋也。”栋者,如屋之中梁,犹人体之脊柱也。三才在太极拳中,是曰三盘,上盘、中盘、下盘是也。上盘者何?肩以上头部是也,取象乎天。中盘者何?肩以下胯以上胸腹各部是也,取象乎人。下盘者何?胯以下至足跟之部分是也,取象乎地。三盘象三才,其刚柔无定所,惟按卦象所配之字,以定部位之刚柔。不仅全体可分三节,即人体各部,无不以三节连贯而成。如臂之自肩,而肘,而腕;腿之自胯,而膝,而踝。手足及指,皆有三节(大指二节)。是以人身全体论,以各部论,皆有三才之象也。在太极拳穴法有三绝,即眉间、中脘、气海是也,世称死穴,击重则死。太极拳琵琶式,即所以护三绝,故为太极拳之桩步。基础悉在于是,变化尽在于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一,兼三才仍归入于道也。两仪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二画者四,是为四象。“”、“”、“”、“”在人身为四肢,如屋之有四柱。在拳法,即实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以之分别劲功,斯之谓体。周子所谓水、火、木、金,邵子所谓二分为四者是也。五行者,在拳法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者。盖所谓五行变于足,八卦运乎手。上方下圆,随圆就方,上下相随,变化不已,即易理生生不息之意。河图之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则固洪范之五行也。汉志言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此为五行之说之始。而易之为书,不言五行,故五行之说,出于历数之学,非易之道。然而太极拳步法,采五行以像之,实足以发其变化之妙,是以论阴阳五行之变,愈衍而愈精。在昔杨露禅先师太极拳,以八种练法传世,其中不出刚柔虚实高下疾徐之范围。平时用功,采用先天八卦符号,乾坤相对。乾掤坤按,乾属纯刚,故掤而向上;坤属纯柔,故按而向下,是又天地之道也。掤劲刚而上承,按劲柔而下顺,在拳法尤切实际。故在功深者,每以掤劲出手接敌,再施其他变化,犹如藏甲兵于城中,先以城垣拒敌,然后以兵戎出击之也。惟在平素养成纯刚纯柔之体,方尽第一步功夫。故在太极拳每式每着,皆有掤劲,即命名为掤拳,为义亦当。至对敌变化,不过刚柔配备不同耳。如坎离相对,坎挤离(扌履),坎象甲满,故挤以出之,离象中虚,故(扌履)以合之,即就掤(扌履)挤按四正之劲,其刚柔相济为用,配备已神,加以四隅(采挒肘靠为四隅),乃成八卦,由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亦无非刚柔两种原动力配合而成,相助相济,以成其用,总不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之义也。

凡天下万事万物,皆不出太极之范围。至太极拳法,则全本易理,非但皮肤拟合也。如“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太极拳法,处处不离开合,辟阖即开合也。辟户为乾,是为阳变。阖户为坤,是为阴合。在拳法,阳变以制人,阴合以化人,一制一化,一粘一走,所谓一开一合也。势势之中,着着之內,一开一合,毫不紊乱。然开而合,合而开,似有轨道之可循,谓为有形于外之变。其由开而合,由合而开之时际,为开合之发动点,即所谓阴阳刚柔动静虚实之间者。拳经有云:“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苟明其机,固无往而不利焉。就其应开应合,而能适当以顺自然,则谓之知机,其精奥全在于是。又所谓“开合鼓荡主宰定”也,变化往来,而演成四正四隅之劲,粘连黏随,无往不利,则诚往来不穷而术通矣。是必先就有形之着势,而求得开合之劲与用,然后由“着熟而惭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也。

太极拳法,于今有新旧两式之分,文武两派之别,大小两架之异。旧式者,即一般所称老架子者也。老架子各式,皆取象于道。盖拳既以太极为名,虽一动一静,莫不有所依据,非但以阴阳刚柔之常理喻之,即四正四隅八劲,以像八卦,可谓体象皆合,不可移易。而太极起式之取意,尤奥奇无两。如“揽雀尾式”开势第一动之形式,与现时“手挥琵琶式”、“抱手”相同,惟两臂系用“合劲”,其意为合制对方束手,左手在前含“切劲”,右手在后含“拦劲”。变式向右,则右手在前含“切劲”,左手在后含“拦劲”,与现时所练“上提手式”相同(提手式有上提下提之分)。此两动作之形象相合,即为双鱼形两仪之象,所含拦切二劲者。“揽雀”式,一名“拦切”式也,亦有名懒扎衣者。由上式接作“单鞭”式,左转身还原开式时方向。两手横分,左手立掌,右手垂腕(不撮钩),作地盆步桩。脊直,胸稍含,气沉丹田,腹内意取(丹字倒写)字。此倒丹之点,即指丹田。两手路线与形式,即可代表两鱼之接合中线,两式合成一极圆形。有练作弓箭步桩,继变地盆式者,称之曰“丹变”。此“单鞭式”,在昔全拳內为数有九,寓九转还丹之意。揽雀尾与单鞭接练,合称曰太极式。学者不究,似觉简单,而用意则颇深也。新式之名,何所自来?以旧式意专主于修养,偏于一隅,遂进而兼采应用之效,归纳各种练法,熔冶而成。较旧式繁而便应用,健身、致用、修养三者,并重而不背,可称动静平衡之功。其与旧式不同之点,即如太极开式揽雀尾。旧式仅拦切二动作,新式则四正四隅皆备。单鞭为隅子,单鞭之步,亦不仅乘骑,而有弓箭、丁虚、丁八等数种,其体用可谓大备矣。张三丰授宋远桥之言曰:“予知三教归一之理,皆性命学也,均以心为一身之主宰也。保全心身,即永有精气神也。有精气神,才能文思安安,武备动动,安安动动,乃文乃武。大而化之者,圣神也。先觉者,得其寰中,超手象外矣。后学者效先觉之所知能,其知能虽为人固有之知能,然非效之不可得也。夫人之知能,天然文武。目视、耳听,天然文也;手舞、足蹈,天然武也,孰非固有也明矣。前辈大成,文武圣神,授人以运动修身进之,不以武事修身传之,予及此传于武事,然不可以末技视。依然强身之学,修养之道,性命之功,圣神之境也。夫如是,予授之尔,终身用之不能尽矣。至予得武继武,必当以武事修身传之也。修身入首,无论文武,成功一也。三教三乘之源,不出一太极,愿后学以易理格致于身中,留于后世也可。”按三丰先生此项遗文,论各教统一修炼之法,悉用体育修身之道。而太极拳之真义,则以武事修身,以易理为原则,而极端发挥天然文武之良知良能,大而治平,小而修齐,为人之道,胥在于此。

依前所载,太极拳向无文式之分,自专讲修养与专讲应用殊途后,始创文武两派之称。谓专讲修养者为文派,专讲应用者为武派,相互攻讦,各走极端,方且自是其是,而不知皆有所偏也,失太极拳法之真义矣。至于大小架子之称,本属一途,强分为两。按拳经云:“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开展之意,谓舒畅筋骨,流通血脉。练时放大姿势,先由健康之途着手,以期渐近自然,即所称大架子也。姿势舒展通畅,身体自健,然后就原式缩收紧凑,渐至绵密,研磨应用方法,加入内劲,先求着熟,后求懂劲。姿势虽渐缩小,用意则渐渐增多,此为次第进功之步骤与方法。而妄分大小,截成两派,是真戕贼太极拳术,任意断鹤续凫,徒事无识之纷争,为私人标榜之借口,甚为识者所窃笑。按之太极拳,原本易理脱胎而成,包罗万有,极宇宙事物之变,而不能逾共范围,岂复能以文武大小自限,适彰其偏陋,而昧于本源,深可概惜。然则习太极拳者,岂可不于河洛易象推衍其原理,舍本逐末,差之日远,其谬讵可以道里计哉!

第三节太极拳与体育

体育之发达与否,影响民族之强弱,其重要尽人而知,然能实行讲求者,甚属寥寥。故在今日,欲强我中华民族,则尽力提倡体育,实为我国民人人应尽之责任。提倡太极拳术,固不足以包括体育之全部,然太极拳在体育上,实占有其他体育方法所不及之重要性,尤适应于今日中国之现实情状。唯言太极拳与体育之详切关系,应先明悉体育之真意,然后不烦解而自知也。

体育二字,包含运动、卫生及其他能使身体强健之一切事项,此广义言之也;若狭义言,则指所有之运动而己。体育意义,非但健康身体,即为达到其目的。更须有心的培养,渐次养成完全之人格,即吾于太极拳效能节中所谓之修养,亦即身心合一之运动也。而在今时之体育项目中,含太极拳而外,而能达到身心合一之运动者,殊不多见,故倡运动者,多不能达到体育二字之真义,盖偏于身体的运动也。身体与精神,须平时做有关切之运劲,自然可养成完全之人格,非一蹴可及。故体育之根本,身体精神,不能分途修炼,其最高之标的,为身心合一。身体与精神,有相互之影响,如吾人精神爽快,则体力增加,做事勤奋;精神不快,则筋力减少,遇事退缩。精神兴奋,则趾高气扬;精神萎靡,则垂头丧气。他如闻鸡起舞,见猎心喜,此精神之影响于身体者也。至若手足有疾,则精神颓唐;昂首张胸,则思想积极,此身体之影响于精神者也。委以心志之发达活动,常为身体状态所支配,而身体不强,又足以使精神思想日趋萎化,直接影响个人,间接影响民族也。心之作用,悉表现于精神之状态,不出智、德二言之范围。智之修养,大别之为记忆、思考、判断、想像等。德之修养,则沉着、果敢、信义、仁爱、有勇、知耻等,胥属之。故体育运动之目的,常伴智、德二育以共进焉。

太极拳法,当然为体育项目之一种,而其效能,则不仅运动身体,且极端达身心合一之体育真义。在运动身体方面,亦如他项体育之成效,分述于次。

太极拳各式,皆为开合动作,一往一复,一上一下,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后。而內部用劲,亦皆相对,关于全身筋肉,能起相当之收缩作用,而为平均且有秩序之发育,臻于坚实充满,非但徒增脂肪也。

太极拳运动骨骼,以臻于灵软活泼为主,故全属柔缓动作。拳经云:“形如搏兔之鹄”,极言其轻灵迅速也。而动作之能轻灵迅速,全资于骨骼之柔软,富有弹性,而不硬化,故蓄劲发劲,有开弓放箭之称。依式运动,能使全身骨骼连绵贯串而不滞,乃可上下相随,屈伸开合,施之于应用,而得机得势也。若衡以生理之说,成年人骨骼中成分,石灰质日渐增多,哈倍司管渐塞,胶质日渐减少,故骨骼坚硬,难以弯曲,动作迟笨,与童年大异。是以欲成就至高之武技,而骨骼必先求柔软灵活,恢复童年时之活泼自由,不以坚硬为贵,其惟太极拳之柔缓运动,为至高无上之方法乎?

太极拳对于筋肉骨骼运动所得之成效,既如上述。而在吾人身体之组成,筋肉之外,则为皮肤。一般运动,类能使皮肤强健,颜色红润而光泽,日趋美观,且可调和体温,防止风寒暑湿之浸亵。而太极拳之运动,于是而外,则能特殊发达触觉,臻于异常灵敏之境,有不可思议之妙运。盖以感觉机关,为吸收智识之门户,非但五官之视听已也。其利用触觉者尤多,触觉之能力,有不待脑海之命令,而能自动察觉、判断、处置,非耳目口鼻之能所可及。在技击术之应用,人第知赖于耳目观察以攻以守也,而不知急遽之际,快似流星,疾如迅雷,岂可专恃耳闻目见以辨攻守之机,所赖者,触觉之灵敏与否耳。以触觉决定胜负。盖十之七八,感而遂通,捷如影响,是故太极拳姿势及推手,即所以磨炼触觉,使日趋灵敏而利用之;以察敌力之大小方向而应付之也,故含有体育的、技术的两种运动之意义焉。

人体内部之循环、神经、排泄、呼吸诸系,皆可因适宜之运动,而日趋健康。练太极拳,亦具有同臻于强健之效力,更无可赘。简言之,运动可使血液之循环作用增加,而底于清洁,然过剧之运动,则足以致病。神经系主持全体之感觉及运动,神经之过迟、过敏皆为病,故须以适宜运动调和之。常见习某种运动数十载者,其动作迟笨,感觉呆滞,反失其天赋适当之机能,不能谓非运动不适宜之过也。排泄各器,因运动而各司其职,得适宜的新陈代谢,则不生病患。至呼吸之重要,今之体育家及卫生家均主之。吾国古来相传之吐纳导引诸术,皆呼吸运动也。太极拳全为正呼吸法,亦名深呼吸,动作与呼吸始终一致而不乱,为最高之原则,此则非他种运动方法所同具。即前述人体各系与运动之关系,每见有失之过,有失之不及,求其确合于适宜之分量而不偏者,亦惟太极拳矣。

以适宜于各级年龄、适应于中国环境著称之太极拳,而有前述运动以强健体魄之能力固矣;更含有技击上获得胜利之绝技,为其他体育方法所不具,亦无待申论。惟对于心的修养,智德之增进,尤为独具之特长,未可以狭小之技术观念视之也。但其理论,既繁且夥,撷其要目:对人之德,为崇信义、守礼让、轻死生、重廉耻、扶倾济弱、除暴安良;关于修身者,勤锻炼以耐劳苦,习柔缓以去暴戾,慎举动以和性情,务镇静以富思考,重实用以增勇气,熟机变以应非常;至于技术臻精妙娴熟,对敌获必胜经验,意志能坚固不挠。凡足以增智慧、蓄道德,而完成伟大人格事业,无不由太极拳以武事修身而可获效,倡体育以恢复我民族精神者,顾可忽乎哉!

第四节 太极拳与科学

中国古来相传之事物。胥以经验事实取信于后世,故得源远流长,久而不失。若太极拳之为人所重视,特殊普及,美誉远播,即其一证也。凡称太极拳之良美者,并未必即为早有得于科学精义之士。其所称述信受之者,全资于经历其事实,亲获其效益。然其所以良美之故,固不尽仅为空谈哲学,假儒术自重,而附会穿凿,以神其说也。其姿势运用,既历久经验良好,则正所谓“天下之物,莫不有理”,非根于科学,而实自合于科学,且尝证之,无不合于科学也。第科学之类别至夥,夫岂皆与太极拳相合。惟就其所具之体用为范围而参证之,以言运动之范围。其目的在于强身,而凡关于运动生理、运动卫生、生理解剖诸学,尽应取而则之,方可获美满之效果。苟有不合,则不但难达所求之目的,必且戕贼生弊,有碍健康,亦何贵有此运动哉。太极拳之运动主于柔缓,继则按功行浅深,次第加入各劲,纯采自然,循序渐进而毫无勉强难为之弊,不论男女老幼,及年龄大小、身体强弱,习之无不相宜。在西洋之体育方法,每按人体分部运动,似易考察效果,然偏于手足之动作者多,于内部脏腑神经,不甚讲求焉。即使身体得特殊粗壮,筋肉得特殊发达,于智、德二育,反显见退化,或竟成为完全粗野无识之士,舍能跑跳外,别无一长。且有因过激运动而丧失生命者,如远足竞走获选冠军之孙澈,旋罹肺疾而殒命,不能不令人惊惧也。然则所谓运动何部,则何部发育者,绝不能不牵动于其他各部。如太极拳各式运动之效果,固皆各有所主,而各部动作,配备停匀,且多调和运动,能收全体平均发育之功,而无倚重倚轻之弊。尤其动作与呼吸合拍,由呼吸而鼓荡內脏,內脏之运动,亦不减于手足形迹也,是故以运动生理学而统计核算,其效果真有出乎意料之外者。例如搂膝拗步式与倒撵猴式,在拳式中,其练习次数,则甚相当也:前后左右之动作,则甚平均也。其要旨,则为手臂之伸缩,腿足之收放,腰胯之转动,脊柱之屈伸也。其应用,则习步法之进退灵敏,手之连环搂打推按带引指点掌印也。而所得之效能,不但手臂与腿足腰胯发达而灵敏,及对敌应用臻于精妙而娴熟,乃足以使神经锐敏活泼,增进智慧,且复能愈腰痛及肾衰诸疾患。其他各式之功效,类如此也。

夫运动固为求强身,而由方法不善,及居处饮食与运动前后之不加调摄,多生病患,非运动之过,因忽于运动卫生学之条件,而不加考究之故也。太极拳之运动,向者师友递传,有至严格之宜忌,诚习是术者之金科玉律,直称之为太极拳运动卫生学,亦无不可,并可适用于他项运动也。习太极拳卫生条件,以时间、地点、空气三者为主要。最适宜之时间,为清晨卯刻前后,及晚时酉戌之间。惟晨时宜专心练习,晚时宜兼及研究,视为故常,不得作辍。而练习需时之长短,在初学连续运动半小时,久之增至一小时,长此为限。且须运动之后,有适当之散步与休息,则不生形弊神竭之害。又运动时间,须远离饮食之前后半小时或一小时,且注意先净二便,则无害于胃肠。而食多、饮多、睡多,皆所忌也。地点之选择,宜于坦平洁净常受日光之所在,不必定择高山旷野茂林海滨之地,惟重要在于清静而无杂扰,即花园寺观偏僻之处皆所宜,以清静则心志专一,精神内敛,进功迅速也。苟得清静,虽庭堂书室,皆为良好之运动场所,又何必龈龈于择地哉。空气须新鲜清洁,不但运动时所需要,平时亦然,惟运动时呼吸加紧,在太极拳且为深呼吸,若尘土飞扬,气味恶浊,其受患更逾于平时,昔人每有采日月精华之说,盖皆取空气新鲜也。练习之场所,须积极避免风雾烟尘,能常清洁,并洒以净水则当矣。此外随时注意摄生项目,言之甚夥,皆所以求得运动之益,防止运动不善所生之害。

太极拳之功行,系以手足运动內脏,而注重气与劲之能力,故称之曰內功。然其入手之方,必彻底明了人身各部之组织与功用,顺其自然,而获效殊速,则生理解剖学,不可不讲也。按人体神经受刺激而生之运动,为反应动作,若遇压力,则自起抵抗;若睡梦中被蚊咬,则自动扑击,皆非受意识支配而后动作。如有意之动作,积久而成习惯,亦可成为自动,太极拳即利用此固有良能,而发挥之也。故其最高之标的曰懂劲,而发生滋长此劲之源,则在乎气,是必于脏腑运动,而坚固生命根源,乃能成功。惟心脏肝肺肠胃等,属自动的,为不随意筋,不能受神经之支配而如意动作,悉赖肺部呼吸鼓荡之力使之动,故气为成功之根基。内部各脏,既各有其功用,外部筋肉皮骨,分之则各成其能,合之则连贯致用。须先明一部分之结构,在生理上之作用,然后自得其内外全体大用也。太极拳之练习,非但连贯及单式,最初即须于身体各部逐件考察单练。如指应如何,掌应如何,肘与肩应如何,胯与膝应如何,有无不合于生理,是否有显著效益,是必平素练此一肘一指之功,于应敌时乃能致用。岂第练成套姿势为能事平?神经筋肉等,经日久之实习,渐次随意变化,而至于得心应手。不假意识,而成适当之自动,孰非据生理解剖学而分节发展其效能有以成功哉。

太极拳非但以运动而健康其体魄精神,其立意重在技击。夫以赤子空拳,而欲胜敌愉快,一般以力之大小,与体魄之强弱为评断。太极拳则不然,其原则纯取以柔克刚,以小敌大,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诸理论而成立,突破“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之定理,而至于“四两拔千斤”之妙运。是则体力之大小强弱,与太极拳无若何重要关系,惟在能运用适当,恰乎可制人而不制于人,在拳法称之曰:“懂劲”。至如何能以懂劲,则应经过“熟着”之路途。“熟着”云者,即练习实验对敌有效之方法,发无不中,完成技击胜利之意义也。着法所含,千变万化,而劲之运用,尤神妙难测,习之既非率易之事。若细求之,则全根于物理学、力学、几何学、心理学汇集而成,但寝馈于中者,不自觉耳,是亦科学之技击法也。兹就太极拳各式各着各劲,以各种科学分晰印证之。如海底针式、单鞭下式、扇通背式、别身鎚式等,与滑车之力相合;野马分鬃式、进步搬拦鎚式等,与尖劈之力相合;手挥琵琶等式及挒劲,与杠杆之力相合。至轮轴、螺旋等力之原理,则太极拳各式各着各劲几完全利用之。又如遇敌时,攻防进退之速度,必与敌之速度相合,即“动急急应,动缓缓随”之意;并如何应敌,仓促不失其机,则均合于动力学也。其如运行有路线,发劲有定点,运动注意重点,受力力避平面,搭手如球面切线,掷人用垂直或准割线,步法用半圆、正圆、三角等,乃至于抛物、椭圆、弧形、平行、半径、对角、垂直中分各线,其应用之处,不可胜数,是又悉合于几何学也。在对敌之范围,则心理学尚矣。昔人所谓上惊下取,指南打北,拳打肩歪,脚踢膊斜者,皆此谓也。然此就对敌而言,若夫运动精神,必留意于知、情、意三者,则不至鲁莽从事,有害性情。太极拳之以柔为主,驰骋天下之至坚,尤足以平和心气,镇静性情,更无不合于教育的心理学也。于此而外。若专以各种科学比而论之,其理至繁,其义亦夥矣。吾人究于于是术者,举其一而反之,又何待缕缕也。



本图摘自王新午先生所著《太极拳法实践》一书

王新午所传太极拳四十三式散手歌诀

说明:本文来源于王新午先生高徒申子荣之手抄本,并由申子荣老师于1970年亲传于山西祁县顾海平。

一、预备式
  纳新吐故气须圆,摄得真精鼎内煎。提神顶劲精神注,坐腕沉肘势自然。纳气两手往上行,起在丹田升在胸。腹收精气全提住,势若腾空上苍穹。待得吸尽变成吐,清气沉来浊气除。腹松手按归元侯,浑然一息还太虚。二气循环无上下,演成六个小周天。呵吁呼嘘吹与嘻,内外相生一念专。法轮常转莫休息,澄浊扬清精气添。慢道进功红添绿,月临十五自团圆。
  
  二、揽雀尾
  混沌初分日。阴阳一例看。棚按像乾坤。履挤似离坎。棚劲含刚健。松柔随粘连。按顺坤柔往。从人自不难。履内刚中柔。顾后更防前。挤乃柔中刚,发劲莫迟缓。知此四正方,不外太极圈。
 出手含棚似围墙,虽逢强敌莫慌张。变个圈儿左右画,后腿挺劲作中栋。若逢刚劲倚逞强,顺劲下捋敌难防。左搬右拦伤人面,或履或按自思量。卦象乾健首万物,谨忌上方太刚强。接手常将按劲先,敌虽刚强莫相干。变履变挤从君意,拔背含胸最忌偏。棚按双推须熟练,全凭腰腿作机关。履来挤去像离坎,刚柔相济势不偏。上棚下按随时变,水火既济妙难言。阴阳配备最称神,揽雀尾势推四正。世人推得圈中妙,真能四两拨千斤。
  
  三、单鞭势式
  单鞭一势最称雄,左像箭来右似弓。松肩沉肘挡四面,钢鞭一击追人魂。近得身来便使挒,或推或按任君使。左顾右盼迎头打,先采敌人两支花。
  
  四、提手上势式
  遇敌推扑双手合,垂肘松肩往下搭。蹲腿含胸能蓄势,耸而一提见奇功。下势先从左手棚,右手直探敌裆中。待他左手抵防后,左搬右提分外凶。提手注意上下身,全凭起伏逞英雄。气发脚跟劲到腕,管教强敌满面红。
  
  五、白鹤亮翅式
  两臂环击状似门,闲来无事练扑劲。自从展翅逞雄后,顾盼轻灵任自行。步要丁虚势要蹲,即引即击快如风。腰轮平转脊中正,舒展双翅立鹤群。


  
  六、搂膝拗步式
  起肩过胯膝外搂,指点掌印盖当头。眉间一声霹雳振,三魂七魄亦罢休。肘外须防敌按推,连环搂打见施为。任他强硬如山岳,肩头一掌判雄伪。
  
  七、手挥琵琶式
  双手紧抱一琵琶,折干剪腕用不差。里外圈儿由我画,挥去专会破擒拿。上打玄关下打阴,中间便使虎掏心。此种机关休泄漏,一着伤人祸不轻。
  
  八、进步搬拦锤式
  先搬后拦是搬拦,先拦后搬是拦搬。这锤加在搬拦内,乘机击打无后先。相传共有七搬拦,当中直去在中脘。左右膺窗击中凶,上打天突下打田。肋骨两边命不存,连环打击分阴阳。步下往来有进退,迟速封闭认机关。轻灵坚硬济阴阳,尾闾中正不许偏。
  
  九、如封似闭式
  如封似闭更出奇,采挒推按四般施。不像他家凭猛力,开弓发箭准相宜。双推双扑势更凶,好似猛虎入羊群。谨防刚劲煞不住,偶然过量即成空。
  
  十、十字手式
  左手采来右手提,紧贴紧靠莫相离。横提骤向裆间去,变着双峰贯耳宜。
  
  十一、抱虎归山式
  抱虎单来似贯耳,举手横打太阳锤。扬鞭左右人难进,虽然神手亦难防。近笛进步膀须横,搂打左右自相生。双环护体攻防技,翻身下按敌裆中。丁虚横掌最为强,抱虎全凭膀力长。推去发劲君须记,后脚蹬提敌命亡。
  
  十二、肘底看锤式
  锤居肘下世堪夸,好似叶底下藏花。专向敌人胸肋部,拦腰直打两不差。敌臂来时顺劲抓,执腕反扣落平沙。倘若右手被人执,肘腕相挫破擒拿。搓肘蹲身势有名,挟住敌臂任施行。擒拿是我环中妙,尔想逃脱势不能。
  
  十三、倒撵猴式
  此式因何号撵猴,轻灵倒步快如流。搂采带引中盘下,指点掌印击人头。身后有敌裆中按,还须腰劲曲中求。若逢步下钩盘到,脚跟倒挂利如钩。步退掌进势须平,蛇到常山别样灵。打至肋间兼脑后,才显手段是高明。
  
  十四、斜飞式
  搭手先将腕外飞,陡然已至颏和腮。任他顺手来推按,腾采如箭势不归。倏地转向肋间去,击中章门一样危。接手若逢搭拗势,变着琵琶手再挥。
  
  十五、海底针式
  直刺鸠尾与中脘,忽下海底势不偏。若逢敌人擒拿下,擦地回撤画立圆。左手搂按与推施,贴身刺点指如铁。蓄势蹲身能聚劲,开弓箭去满天红。
  
  十六、扇通背式
  右臂滚提向上托,左掌乘势进前发。丁八弓箭看步下,类似猛虎出栅闸。前式已伏此势脉,贴身进步向裆前。全凭脊力掌心助,才知腰劲非等闲。
  
  十七、撇身锤式
  右腕忽为顺手执,回肘抡臂抱左胁。左手扣紧休松劲,胁下交叉是吐势。撤身扣叠势为雄,引敌进步更落空。撇身反背一锤去,尚留左掌来前封。转身压腕破擒拿,齐眉一掌见红花。敌来扣腿兼扑面,移步棚推并跌他。
  
  十八、卸步搬拦锤式
  撇身压腕掌齐眉,敌手忽来圈内推。卸步合腕双履扣,引敌头来敬一锤。卸步原与退不同,专引敌劲向斜倾。搬拦更不分左右,锤后还跟一掌凶。
  
  十九、云手式
  提挂棚掷滚按推,全凭脊骨圆转随。云到敌人双肘后,铜墙铁柱一齐推。
  
  二十、高探马式
  探马立势最高强,平肩正胯着内藏。履采扑面济阴阳、太极拳中此势良。左右连环着中势,步分顺拗逞豪强。搭手高攀在马上,手肩正跨势还藏。锁喉直向脖间刺。翻手推按敌难防,进步自然多变着,轻灵神妙势无双。
  
  二十一、左右分脚式
  撤步双履敌劲空,分手使足势须平。后腿微曲亦蓄势,缠手棚挂脊须中。五行步内此为雄,进退左右变无穷。耸然一脚分踢去,高自鼻梁底在胸。
  
  二十二、转身蹬脚式
  转身忽见敌来攻,闪避搁拦眼要明。开合推缠凭两臂,攻防相济快如飞。遇敌追来即止步,虚实相生腿更灵。脚跟蹬去凭腰劲,霎时强敌昏不醒。
  
  二十三、落地搂膝式
  落地全凭上式来,忽然此处巧安排。搂膝与前原一样,并步偏又出心裁。转身向左施柔化,专破顺吾右肘推。得陇望蜀君须记,进步轮锤向下栽。

二十四、进步栽锤式

栽锤原向鬓间打,左手搬扣且推拿。待他左手迎锤来,栽向丹田用不差。有时顺手被擒拿,顺劲栽击不怕他。锤到丹田使抖劲,管教敌辈落平沙。蹬脚以后进前追,箭步飞身更击摧。敌已倒肘犹不放,轻如闪电快如雷。蹬足还能引敌蹬,吃甚还甚是常情。提拳栽向三里去,攻变守来守变攻。
  
  二十五、翻身撇身锤式
  撇身更带一翻身,专防身后敌来攻。履手扑面寻常事,吐信伤面格外凶。

二十六、二起足

上惊下取计堪夸,二脚起踢不怕他。不是飞身腾空上,如何踢落敌门牙。虚实相生动静间,进退难逃太极圈。卸步披身踢肘后,再攻一步踢胸前。
  
  二十七、左右打虎式
  猛虎扑来势更凶,将他引进落成空。搬打相随伤耳鬓,通天一炮血花红。敌来握臂使双手,后撤上转粘即走。引的敌根提起后,挥拳如箭击迎头。
  
  二十八、披身蹬脚式
  贴身起腿最为难,披身用脚实相当。蹲身蓄势认机关,机关全凭后足卸。卸他劲来用披身,履臂分掷起脚蹬。开合相生多变化,最怕腰腿不轻灵。用脚尺寸要分明,无过不及是为神。向后披身撤半步,向前倒叉脚进心。
  
  二十九、双风贯耳式
  当胸敌打不须慌,顺势搂开贯耳掌。身法一卸即还进,太阳击中命归阴。双风贯耳莫犹疑,堂堂之阵整又齐。上棚下按随时变,如雷似电准相宜。敌若双臂按前来,向上棚开进步推。若还刚劲如山岳,十字拳搭腕骨挫。顺握两臂欲何为,撤化双圈自解危。绵里藏针凭迅速,最快向前贯耳锤。双锤贯耳快如风,化着双圈紧护身。无论敌手临圈内,搂开贯耳去便不轻。

三十、进步蹬脚势

搂打着力在上盘,引他头上苦遮拦。忽然踢向肋间去,致命方知太极拳。
  
  三十一、拧身蹬脚式

手挥十字步五行,随着进退显曲伸。只因及远兼敌众,踢在两肋蹬在胸。敌人迎面紧来追,忽然偷步转身回。分手格拦看尺寸,蹬去一脚命不存。转身亦是画圆圈,身要中正腿要尖。行机接手随意转,上蹬胸膛下踢丹。  
  三十二、野马分鬃式
  斜单鞭后此式连,右转身来右手前。蹲身作个琵琶势,椿步穿手好变迁。或分或合闯西东,左右分披若干人。不似斜飞凭腕力,专将臂力脊间通。肩打肘靠腰如转,折捍剪腕待拧身。即引即击得机势,运动四两拨千斤。
  
  三十三、玉女穿梭式
  上棚右手用滚势,左臂斜穿肘后齐。进步伸腰发内劲,贴身滚挤才待机。接手化劲转身先,顺他来劲手缠前。左缠右棚兼进步,身腰轻灵左右穿。双履敌臂采还挒,如鹰搏兔要神速。随他抽撤忙进步,顺手掤来拗手击。
  
  三十四、下势式
  下势原称地头蛇,又如一蝶下寻花。双履带挒开半叉,后路穷时用不差。
  
  三十五、金鸡独立式
  好似蛰龙升上天,凤凰展翅立平原。擎掌托腮面额仰,提膝直撞下丹田。步下虚实分进退,手中擒拿换阴阳。敌拳击来心莫慌,提膝顺手截腕伤。德禽独立闻堪式,变化擎捉最忌偏。下颏惟虑擎掌托,拿堪左右更提膝。追魂索命休轻用,怕他高眠卧不醒。
  三十六、高探马及锁喉掌

探马之势最逞强,搏来扑面敌难防。接手搬扣兼进步,颏下犹余一掌藏。锁喉且扑脖间擒,胸要含来肘要沉。反后推掷得多势,变着棚按着更雄。

三十七、摆莲腿

单身直入众人间,左踢右打号摆莲。我制敌人人制我,凭将十字靠胸前。转身右步作虚丁,优势旁踢腿要灵。左掌拍向丹田去,靠臂棚抹法更精。
  三十八、搂膝指裆锤式
  搂膝专为防下盘,搂开左右更攻前。既然狠毒还须快,指着敌裆一命亡。任他铁壁与铜墙,如何强硬莫慌张。提锤直指裆间去,教他倾刻便离阳。
  
  三十九、上步七星

贴脑低颏弥高仰,反背奔去敌面迎。通天管教朝天望,迎面居然满面青。

四十、退步跨虎
  扑地鸡飞向半空,躬身挽臂拱北辰。左臂撑圆掤带履,右拳冲向敌裆中。贴胸低颏弥高仰,反背奔出敌面迎。通天管教朝天望,迎面居然满面青。

四十一、转身摆莲腿式

摆莲横腿最为精,此处还添一转身。平园扫去英雄倒,转后扑击神鬼惊。连环直打势真凶,双采敌臂向前倾。右转身来急起步,摆莲横腿见奇功。

四十二、弯弓射虎式

右臂由敌双手擒,用来此势似弯弓。画圈上转当头炮,不怕他人不放松。贴着他身顺劲走,后撤上拳敌松手。太阳穴上二拳冲,任他铁汉亦要警。得势全凭一转身,屈伸开合变无穷。从人舍己多捷径,柔能克刚最占先。


  四十三、合太极
  太极无始更无终,阴阳相济总相同。走即粘来粘即走,攻变守来守变攻。知己知彼真英杰,熟着熟劲见神明。任他强敌多机变,何能逃出太极圈。


 

明理者何?太极拳者,内功也,其旨在引劲导气,故其体也主柔,其动也主缓。柔则劲不滞,缓则气可均,发于内而动于外,脏腑神经,五官百骸,动则皆动,静则皆静,神意气劲,相与为用,感而遂通,内外合一者也。故曰:“极柔软然后极坚硬。”今人第见其柔缓,不究其所以柔缓之故,遂有改他项刚疾之拳术。而柔缓练习之者,且曰此内功也,非功深莫知其奥,大言不惭以欺世,诘以故,则不对。噫,此皆窃太极拳之皮毛,而不明太极拳之所为也!若以柔缓即为内功,则凡国术,无不可以柔缓练之,岂皆可谓为内功?是真国术史上之奇耻,而为通人所齿冷者矣,习者宜根本认清,不背原则,证以理论,免歧途之误入,成习惯之难改,虽后悔有莫及者。故初学姿势,即应慎之于始,勿徒然也。.......运动主柔者,为气劲不滞也,应用有时而柔,乃柔其所柔,非柔其所应刚。当柔则柔,当刚则刚,柔用化而刚用制,惟审于动静之机,则因应咸宜,而悉本乎虚静,虚则能容,静则能应。人第见太极拳以虚静胜人者矣,故谓其悉主柔也,讵知柔中之刚,有无坚不破之效乎?...


太极名家王新午与其子王伯武---王安 王敏

祖父已过世多年,父亲也于去冬离我们而去,但祖父和父亲为我们留下了永远的骄傲和自豪,值得我们永远承传。

我们的祖父王新午,幼名廷辅,字弼佐,后改名华傺,字新午,晚年自号广济医人,1901年农历11月25日生于山西汾阳孝臣村。其父礼廷、伯父厚甫皆精通医道,常济乡邻疾苦,治多验而不求报,人皆感戴。

祖父自幼聪慧、记忆力超人,在其伯父的指导下,通读诸家。喜古文辞及书法且尤嗜医道、武术,除练就一身内家拳功外,一行草书浏漓顿挫,现从传世的《医话》、《太极拳法阐宗》等手稿中,可见其功力与风采。

1916年。15岁的祖父中学毕业,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体育专科学校。有幸从太极拳名家许禹生习练杨氏太极拳,后复从吴鑑泉、纪子修学太极拳。从刘殿昇、刘恩授学岳氏八翻手,均得真髓且能融会贯通。1919年,祖父毕业离京返晋,许禹生先生赋《送新午归晋》诗一首:“羡君侠骨自天成,启秘寻源我亦惊。此日已能腾众誉。他年定可冠群英。破荒蹶起思先觉,护道行功赖后生。毕竟强身始卫国,苦心孤诣树风声”,对祖父寄以厚望。

祖父返晋后不负师望,在太原创办了“太极拳学友会”、“山西省国术促进会”、“山西省武术操练场”等。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山西地区的武术发展。祖父武功纯厚。对太极拳散手之应用,达微妙之境界,可以掌拒人数米之外,令人惊叹。然武德高尚,与人较艺,点到为止,从不出手伤人,门徒及从学者前后达千人。刘玉明、董桂、米书年、曹瑞芝、陆沉甫、张光三、申子荣、赵思傺、李毓秀、梁春华、张思杰、张安泰、柴世忠、霍宝珊、薄应麟、马野居等武术武德兼优之人皆出其门下。其著《太极拳法阐宗》,《太极拳法实践》和《岳氏八翻手》等书,广传国内外,为学者所珍视。

抗战前,祖父曾一度署理偏关县长后调任交城专员(未到任),在任期兴利除弊,志在解除人民疾苦。不久抗战爆发。遂以保家卫国为旨,集省内习武者千人,建第二战区武(技)术纵(总)队,任总队长,与日军周旋于晋西北,著有功绩。后遭当局疑忌,1940年遂西行入陕而隐于医。祖父入陕后,凭借昔日所学及过人的才智。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行医资格考试,并被当时的卫生局聘为顾问,后又在短短的几年里发奋潜心研究中医,治愈了许许多多疑难危症。名声大震,1946年被西安市中医界推选为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并创刊了《医药会刊》,任总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祖父响应政府号召,与名医沈反白、李棣如等组织了西安第一个联合诊所——西安民益联合诊所,任所长,后又就任西安市中医医院医务部主任、西安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西安市卫生局顾问、西安市中医业余大学副校长、中医讲师团团长、陕西科学院委员及陕西省政协委员等。

王新午 太极拳阐宗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2)

1950年,祖父作为西北区中医界唯一代表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1956年应邀参加全国武术表演评奖大会并任裁判,其间受到贺龙同志的接见。并在中央党校作“太极拳与医疗体育”之学术报告。

祖父在陕西数十年行医当中,是同行公推的权威,然他从不满足,从不懈怠,一生勤奋读书。精益求精,他的上百部藏书中几乎页页有批注,部部有札记,经典医书反复研读,经典部分可倒背如流。他常勉后学者“读书如耕耘。每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细细品玩,方得其中之味”。祖父精研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旁及诸家,更结合临床实践,脉证相参。多有创见,擅治温热痨病,对急性热病每收起死回生之功。1956年秋,西安市乙脑流行,祖父亲率防治小组赴驻市传染病院,主持乙脑治疗,广取古今医家之长。辩证施治,治愈者甚多,特别是脑炎治疗中“禁下”问题。颇多发挥,而获国家卫生部金奖。

祖父行医数十载,每每临诊,必慎思明辨。审其隐曲,故处方发药,如矢中的。祖父著有《流行性乙型脑炎西安市中医治疗记实》、《王新午医案医话》等,在《医话》中有谈“石膏”一节,记载了他1956年主持乙脑治疗中的一事。祖父在此节中说:“余在西安传染病院主治乙型脑炎,石膏每剂药均用一两。多者近六两,颇称得手”,但紧接着强调“有是病,用是药,不可胶柱鼓瑟也,如若误用于虚寒症,数钱石膏即足以杀人,司命者其慎诸”,足以见祖父对中医辨证施治是何等精当,何等了然!

1959年春。祖父因劳累过度,猝发中风偏疾,虽然抱病在床。仍对求知者引经据典,结合实践。谆谆教诲,每长达数小时不以为倦。1964年冬,祖父因病而逝,近百人为之挥泪送行。无论是国术还是国医,祖父都为我们留下了很辉煌的一页。

我们的父亲王伯武(名念祖字伯武),是祖父的长子,1922年农历10月28日生于山西汾阳孝臣村,自幼随祖父学医习武,秉承家学,深得祖父之真铨。少年时曾随祖父在二战区武术纵队当武术教官,随祖父入陕后主攻国医,在其60余年的行医中。形成理通灵素,法师仲景,经方时方组合。本草与实验兼收的临床及治学风格。青年时父亲已能侍祖父应诊,后参加西安中医师公会在祖父创办的《医药汇刊》任编辑。

1952年,西安首办中医进修班(当时国家尚无中医学校),父亲以第一名的成绩结业。获中央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证书。同年与祖父一道发起,组织成立了西安市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一西安民益联合诊所,任副所长。后又相继创办了西安市北大街、西大街中医门诊部,从而结束了当时西安中医个体经营的局面,为西安中医走向系统化、正规化,奠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当时西安中医界享有“后生有为”之极高评价。

父亲医术精湛,1970年下放陕南汉阴县平梁区卫生院,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父亲以高超的医术,拯救了不少危重患者,“主神仙”,即成为当地老百姓对父亲的誉称。1976年父亲被当选为汉阴县第七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父亲在从医近六十年,作为一位长期从事中医内科诊疗实践,临床技能精湛的中医专家和一位有着深厚中医学理论素养的中医教育专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因讲授中医经典医著而享誉陕茜。1980年,他曾连续给三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150多名学员讲授《黄帝内经》并多次应邀给陕西中医学院及西安电大中医班广大师生讲授,精彩酌授课,令人为之倾倒。父亲几十年来为祖国医学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今桃李满天,很多学子已是省、市中医界的骨干和佼佼者。

1983年父亲被市卫生局授予“西安市名老中医王伯武”印章一枚,2002年被市卫生局中华医学联合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证书。

其主要著作:整理、编著了《王新午医案医话》,参与撰写的《当代著名中医专家学术思想》一书获全国科技一等奖,《论中医理论基本特点之一一辨证论治》一文被选为第三次全国中医内科辨证检测学术交流会交流论文,所撰《浅淡黄帝内经关于养生之道》的论文获省科技三等奖,尚有《内经辑要》讲义。《金匮要略》讲义,《王伯武医案回忆录》等有待出版。

2006年12月26日,父亲突然病逝,在他离去的前一周,还为一个住院半月有余发烧不退的患者解除了疾苦。父亲走了。上百个花圈为他铺路,数百行热泪为他送行。

逝者如斯夫!祖父和父亲已经作往。祖父作为一代武术和中医名家,他的早逝,带走了太多的企盼和遗憾。如今可告慰他老人家的是,他走后的四十余年,我们随父亲一路坎坷走来,虽未能去创辉煌,却把中医、太极两棒接力接了过来,在我们兄弟姐妹中,有多人从医。尤是平妹,随父专家门诊25年,尽得真传,治愈很多疑难病例,在患者当中有口皆碑。现侄女王颖已是主治医师,系家传第五代。祖父所传新午太极拳,作为家传健身所好。人人都习,虽不敢言精,但王家世传的武、医家风,毕竟后继有人,祖父可安息了。

祖父和父亲已成为怀念,唯将他们所留宝贵医学经验、武术资料整理好,保存好,承传好。是我们的责任,为重,为大。因为它是人类的,民族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6851/496765412382.html

更多阅读

梦鸽护子言行与庞太师六大惊人相似之处 八贤王和庞太师

·8月28日,梦鸽前往法院的道路上受到许多媒体和群众的围观。近日,偶然看到1993年版电视连续剧《包青天之铡庞昱》,发现梦鸽为袒护和包庇儿子李某某的一言一行与二十年前的电视连续剧中的庞昱之父庞太师庞吉所作所为竟然十分相似契合

李经梧珍藏《太极拳秘宗》及其笺注(4——6) 李经梧太极内功

李经梧珍藏《太极拳秘宗》及其笺注(4)原文:俞莲舟得授全体俞家江南宁国府泾县人。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宋时与游酢莫逆。至明时,李道子常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第啖麦麸数合,故又名夫子李也。见人不及他

暑假自学: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同步练习

阅读原文,回答文后的1-6题:段太尉逸事状(节选)柳宗元大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

超克辅助 超克7 超克7-简介,超克7-新专辑:太青春

棒棒堂二军团名。超克7_超克7 -简介 和lollipop一样,都是从模范棒棒堂出道的可爱男孩,但是他们的出道经历要比师兄困难的多团员:阿本、毛弟、小马、李铨、小禄、野兽和鲔鱼 。超克七团名的意思:超级勇敢 克服困难 。choc 7超克7_超克

声明:《王新午 太极拳阐宗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2)》为网友锋刀易伤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