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永康路 上海五原路、永康路、永年路

[地志] 上海五原路、永康路、永年路上海五原路、永康路、永年路


上海永康路 上海五原路、永康路、永年路



        五原路原名赵主教路,由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25年以前,以19世纪天主教南京教区主教赵方济主教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租界时改名五原路。五原路是徐汇区的一条街道,该路东西走向,东起常熟路,西至武康路。全长820米,宽15米到17米。圣公会救主堂曾设于此处,文革中教堂被毁,文革后改办基督教华东神学院。




        五原路191号旧国府京沪卫戍副总司令郑洞国旧居
        郑洞国(1903—1991年)湖南石门人。他曾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曾参加过长城古北口战役、平汉路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1936年10月22日郑洞国晋升陆军少将。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担任新1军军长,参加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攻坚战。1945年2月20日晋升陆军中将。东北内战时期,指挥了热河攻略和两次四平街会战,1948年底在长春兵败解甲。1950年去上海治病路过北京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肖劲光和肖华两位将军劝他出来工作,他以不愿与故旧兵戎相见为借口而拒绝。1952年春节后表示愿意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受到周恩来的嘉勉。6月举家迁往北京,任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他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家宴招待。郑洞国是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七届常委,黄埔同学会副会长;自1979年起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死后受到两岸共同追悼。



       五原路212弄7号旧国府陆军总司令张发奎旧居
       张发奎(1896—1980.3.10)广东始兴人。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参加中国同盟会。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被授予中国国民党军陆军二级上将。日军8月15日宣布投降后,广州光复,张发奎任广州、香港、海南地区受降官。9月16日在广州接受田中久一投降。1946年任广州行营(后改行辕)主任,1947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后,任海南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3月改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7月辞职,去香港定居。1972年到台湾参加双十节,与蒋介石及蒋经国会面。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在香港病逝,终年85岁。总统蒋经国发布总统府褒扬令,称张发奎将军“安内攘外,屡著勋劳,执节怀忠,拥护国策”。张的老部下叶剑英亦发出唁电。2005年9月2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爱国名将张发奎文物史料展览,展出有关勋章、委任状、手稿等。


   五原路212弄16号2楼著名指挥家陈传熙五十年代起的旧居
    陈传熙 (1916---2012.1.27)广西南宁人,著名音乐指挥家,和韩中杰、李德伦、尹升山同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四大音乐指挥家。幼年时代,因家庭的影响,开始熟悉音乐。三十年代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从事专业音乐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从事话剧,电影的配音工作,又兼任国立音乐学院常州班和上海音专副教授,成为我国最早时双簧管教员。解放后,在上海交响乐团及上海音乐学院两处任职。陈传熙指挥生涯中,共完成各类影片音乐达二百多部。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候补理事。2012年1月27日因病在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6岁。

      
      五原路252弄11号民主人士浙江副省长包达三旧居
      包达三(1884—1957年)浙江镇海人。1906年公费留学日本,初习商科,后转明治大学改读法律。期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回上海,参加敢死队,攻打江南制造总局。1916年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活动。1920年参与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常务理事。继集资开办地产公司,建引翔港跑马厅、远东新村住宅等,成为闻名沪上的房地产商,任上海宁商总会理事等职。1927年后在苏北从事盐垦,于开封、上海开设制蛋厂,并创办黄海渔船公司。1937年上海沦陷后,拒任伪职,隐姓改名。1941年复出,创办永达药厂、雷石化学公司,任经理。1946年6月作为上海市各界人民和平请愿团11名代表之一赴南京请愿,在南京下关车站被特务殴伤。回沪后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又赞助宋庆龄发起的文艺界福利基金,设法为中共组织传递文件、宣传品。1949年初化名石龙公离沪,经香港至北平,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继参加开国大典。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等职并任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务委员、浙江省工商联主任委员,当选全国和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将个人全部房地产捐献给国家。1956年寓居杭州期间,周恩来曾特地登门拜访包达三夫妇。1957年4月6日,因心脏病逝世于杭州。




      五原路258号(自由公寓-1933年建)京昆泰斗俞振飞、言慧珠旧居
      俞振飞(1902.7.15—1993.7.17)上海松江人,出生在昆曲世家俞粟庐之子,自小从父习昆曲。生于苏州义巷。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工小生。14岁向沈锡卿、沈月泉学习表演。后在上海,从蒋砚香、程继仙学习京剧小生,29岁时成为专业演员。俞振飞学识渊博,能诗善画,其表演儒雅优美,倜傥不群,擅演冠生、巾生、穷生、雉尾生等角色,尤以表演巾生儒雅清新的风格最为突出,极富书卷气。俞振飞天赋佳嗓,大小嗓运用自如。演唱注重字、音、气、节,精研音韵口法,讲究吞吐虚实,发展了“俞派”唱法。长期与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张君秋、言慧珠等合作演出。俞振飞1957年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上海昆剧团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和中国文联副主席。著有《振飞曲谱》、《习曲要解》、《念白要领》、《访欧散记》等。1993年7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他的学生有百余人,蔡正仁、岳美缇等颇得俞氏真谛。
       言慧珠(1919-1966年)蒙族,祖籍北京,著名京剧旦角演员。其父是民初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言菊朋。12岁从姜顺仙、程玉菁等学艺,1935年登台初演《扈家庄》,后相继在上海、天津演出,1943年拜梅兰芳为师。1949年上海解放后,言慧珠成立“言剧团”并购置了华园。1954年被分派到北京京剧四团,备受排挤。1955年3月初,言慧珠服安眠药自杀,被救活。1956年5月加入上海京剧院。1957年调任上海市戏曲学校副校长,当时俞振飞任校长。1960年言慧珠与俞振飞在上海再婚。1964年底,言慧珠饰演《沙家浜》中的阿庆嫂。1966年文革中被安排打扫厕所,9月1日—2日,住所华园被抄家,言慧珠积蓄多年的财产被抄走,包括几十枚钻戒、翡翠、美元、十八斤金条、六万元存折,家里的设施被严重破坏。9月10日晚,言慧珠将十岁的儿子言清卿托付给俞振飞后,在卫生间用一条演出《天女散花》时使用过的白绫悬梁自尽,含恨离世。打倒“四人帮”后,为言慧珠举行平反追悼会。
  

      五原路283号旧上海最大私有钢厂老板朱恒清旧居
      上海钢铁大王朱恒清于1948年在五原路283号占地四亩的原意大利俱乐部废墟上盖起一座马蹄形四层楼房,他凭借手中的钢铁,竟然投入了600吨作为这个房子的骨架,其坚固程度可想而知。南面为主楼,西面为厨房,北面为汽车间。主楼底楼分东、中、西三间房,之间均有活动移门隔开,拉开来是个漂亮的标准舞厅,房屋高,屋内明亮;二楼略低3-5级台阶,为佣人住;三楼为主人卧室;通过旋转楼梯可直达三楼平台或四楼,四楼有着仅占40平方米的玻璃房。房子建设非常讲究,下面还有地下室以通风防潮。屋外有一大花园,两个网球场,园内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中间几棵香樟,两旁为瓜子黄杨和冬青,看上去十分淡雅。1949年元霄节他们全家人搬入。
       朱恒清出生8天后,其母任氏患产后感染,撒手人寰。他十几岁到上海学做生意。1940年在武宁西路占地二、三十亩,办起了茂兴钢铁厂。1942年因钢铁供给新四军被日本宪兵司令部抓起来,其妻陆英娣托人用一包金条将其赎出来,朱一怒之下索性关门,将厂房出租。1945年抗战胜利后生产竹节钢和扁钢并操洋泾浜英语周旋于生意场中。以非凡的魄力购买了三条沉没的旧船(一般人只敢购一条船拆卸钢板赚点钱),生意越做越大,开了一分厂、二分厂,成为上海滩钢铁行业的龙头老大。原配陆英娣1960年去世。1963年5月后妻谢慧芬进门,朱恒清订做了全套红木家具,放进了他俩居住的三楼。1966年11月朱家被扫地出门,谢慧芬在12月与朱恒清离婚。1982年谢慧芬与朱恒清复婚,谢慧芬已100多岁(谢慧芳原来是家庭老师),一家人终于搬回了五原路。1986年朱恒清因病去世。



           



              五原路288弄1号旧国府中将陈济棠旧居



              陈济棠(1890.1.23-1954.11.3)广西防城港人,中华民国一级上将,曾长时间(1929--1936年)主政广东,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则颇多建设。之后数年陈集广东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人称“南天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济棠由欧洲回国,任国民政府委员及最高国防委员和战略委员会委员。1940年春改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1949年任海南行政长官兼海南警备司令。1950年到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顅问。1954年11月3日卒于台湾,获厚葬于台北市新北投。陈济棠举殡时,台北及香港都有盛大的送葬仪仗。

             家中一共有18个儿女。三子陈树桓是1950年代香港政界人物,曾加入香港革新会,在1956年当选香港市政局议员,十子陈树柏在1994年9月在美国硅谷成功创办了美国国际科技大学;十二子陈树杰现为香港利苑饮食集团主席;女儿陈宝馨在台湾创立德明科技大学。陈济棠在广州东山梅花村兴建陈济棠公馆,作为个人府邸。





         五原路288弄3号漫画家张乐平旧居介绍




      五原路288弄3号漫画家张乐平1950--1992年旧居
      张乐平(1910.11.10--1992.9.27)浙江海盐人,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个春秋。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名播海外,被誉为“三毛之父”。1935年春夏之交,三毛奇特的造型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1950年张乐平担任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以后长期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并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顾问,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1983年起,张乐平患严重帕金森氏症病,创作遇到极大困难,但仍用颤抖的手坚持作画。1989年以“三毛”为笔名的台湾著名女作家陈平千里来沪寻“父”,被传为文坛佳话。1991年冬,张乐平决定将《三毛从军记》原稿捐献给上海美术馆。1992年1月23日因吸入性肺炎病情恶化住院华东医院。1992年9月27日下午6时,在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2岁。

        


    五原路314号1949年宋庆龄在此创设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建于1932年
    五原路314号,建于1932年,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共三层,双坡屋顶,入口处有宽大的门廊,门前的石狮憨态可掬。门、窗洞多采用弧拱和平拱。墙面浅灰色涂料,门、窗口有白边,三层窗有披水,二层窗下有几何形图案,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园内绿草如茵,山石亭台,池塘竹树,有儿童游泳池及多种幼儿体育活动设施。1949年,宋庆龄在此创设了中国福利基金会托儿所,1950年迁出,1959年迁回,此时其已改名为中国福利会幼儿园。




     五原路314号中福会托儿所旧址现中国福利会
     中国福利会由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于1938年6月14日在香港创建。其前身是保卫中国同盟,宋庆龄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宋子文任会长。1941年12月保盟迁往重庆;1945年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并迁往上海,继续支持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同时开展儿童文教福利工作;1950年8月15日,改名为中国福利会并建立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托儿所、幼儿园、少年宫、儿童艺术剧院、儿童艺术剧场、儿童时代社、今日中国杂志社等机构。宋庆龄逝世后,设立了全国性的“宋庆龄樟树奖”和“宋庆龄奖学金”。


         永康路:曾经是法租界,1884年--1943年间为雷米路,也叫莱米路。东起嘉善路,西到襄阳南路之间的一段马路,这两年由小菜场改建成的一个艺术街区。到了晚上,小马路两侧90%是外国客人。它的特点是:一楼沿街店面小而精致干净,楼上居民层的七七八八的晾晒和电线杆,使生活和艺术在这里交织,显得格外有趣。




      永康路109弄雷米坊辛亥元老朱庆澍在此弄居住(砖木结构1931年竣工)
         朱庆澜(1874~1941年)浙江绍兴人。17岁时为治理黄河河工,后随友赴东北,投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深受赏识。1912年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同年被袁世凯聘任为临时总统军事顾问。1913年10月后改任黑龙江省将军。民国5年7月受段祺瑞任命为广东省长。离开广东后寓居上海。民国11年应张作霖之邀,重返东北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民国14年辞职。此后先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组织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自任会长。日军进攻上海,向国内外募捐,支持十九路军。1931年2月至1932年5月任国民党监察院委员,1931年10月至1933年4月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33年4月任全国航空建设委员会委员。1935年7月起,任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常务委员。1938年8月任全国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主持第五救灾区工作。生前出资创办渔后小学,招收本村儿童免费入学并为家乡修路。民国30年1月积劳成疾,卒于西安灾童教养院,终年67岁。西安各界公葬于长安县杜曲乡东韦村,冯玉祥为之作碑文。






     永康路109弄10号旧总统府国策顾问周承菼(赤忱)旧居
     周承菼(1883年—?),字赤忱,浙江海宁人。早年在杭州求是书院学习。1902年官费留学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奉派至四川训练新军。后调浙江任新军第八十二标标统,驻防杭州南星桥。辛亥革命前夕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承菼于11月4日率部宣布起义。杭州光复后,被推为浙军总司令。中华民国成立后,任陆军第二十五师师长。不久,朱瑞任浙江都督,削去其兵权。于是去北京,任大总统府顾问、将军府将军和国会议员。1924年孙传芳入浙,拉拢士官同学,承菼南归担任浙江省电政监督。1926年北伐开始,辞职寓居上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后又先后任青岛市港务局长和福建省总参议。抗战军兴,隐居上海。抗战胜利后任军委会高级顾问。后去台湾。



         永康路109弄11号旧国府监察委员范争波旧居
          范争波 (1901-1983年) 河南修武人,上海震旦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常务委员、淞沪警备司令部侦缉队长兼军法处长,1929年11月11日在白鑫刺杀案中被周恩来指挥的红队打成重伤。康复后任江西反省院院长,南昌行营秘书兼文艺主任,新生活运动总会干事,1931年发起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任《前锋周报》编辑。曾主办上海大光书店,上海晚报,江西民国日报,大光报,奋斗文艺社,努力剧团,中国新闻公司。1939年任监察院监察员,1943年任重庆益世报主笔,1946年任国大代表,1950年在香港办益世报,1954年在台湾任国大代表,1983年去世。           白鑫,湖南常德人。1929年初他随同中共中央部分领导人返回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白鑫通过关系联系了国民党上海党部情报处长范争波,决定出卖彭湃等人。1929年8月24日下午4时许,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彭湃进入会场。白鑫夫妇也在会场,白鑫担任会议记录。载着租界工部局巡捕和上海市公安局密探的五辆红皮钢甲囚车,呼啸着闯了进来。他们将白鑫夫妇一并带走。不过,当晚即将白氏夫妇释放了。陈赓很快获取了白鑫早已叛变投敌的情报。彭湃等四位烈士遇害以后,白鑫躲进了范争波的公馆,要在这个叛徒前往南京之前将其正法。1929年11月11日晚11时,白鑫举步要上车之际,公馆前面拐角处突然驶来一辆同样黑颜色的轿车,停在公馆门前,打开车门三个人扬起右手,三声清脆的枪响同时响起。范争波还未明白过来怎么回事,眼前的白鑫已经倒在地上,一命呜呼。





    永康路141弄6号胡风1940--1953年旧居(1955年人狱直至1979年出狱)
    胡风(1902-1985年)湖北蕲春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留学日本,1933年被驱逐出境,回上海。1934年与梅志结婚。1949年起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1954年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1954年7月,胡风向中央政治局递交《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反驳19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舒芜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编者按”中对胡风的批评。1955年5月16日,胡风在家中被公安部人员拘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4年。1965年12月底,胡风从秦城监狱出狱。春节后,离开北京到成都。“文革”开始,胡风夫妇被送到成都芦山县苗溪劳改农场监护劳动。1967年11月胡风再度入狱。1970年1月,被四川省革委会判无期徒刑,不准上诉。1978年被释放出狱。1980年9月,中央作出审查结论,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是一件错案。平反后,胡风担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1985年6月8日,胡风因病逝世,终年83岁。1988年6月18日,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澄清了历史。      第一次平反:1978年12月为胡风等人恢复了名誉。胡风1979年获释。1980年9月22日文艺界领导人周扬,来看望胡风并带来中央文件,对“胡风反革命集团”予以平反,而对诸如“胡风的文艺思想和主张有许多是错误的,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胡风等少数同志的结合带有小集团性质,进行过抵制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损害革命文艺界团结的宗派活动”;还有胡风在20年代担任所谓“反动职务”,写过“反共文章”,“进行反革命宣传鼓动”等政历“问题”则予以保留。胡风自然不能接受,他没在平反文件上签字。1980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76号文件,指出:“‘胡风反革命集团’一案,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将有错误言论、宗派活动的一些同志定为反革命分子、反革命集团的错案,中央决定予以平反。”
     第二次平反:1985年6月8日胡风病逝于北京。由于胡风家人对文化部拟定的悼词表示异议,追悼会不得不无限期推延,胡风遗体也不得不冷藏在友谊医院太平间里等待。次年1月初,胡风治丧委员会终于发出讣告,此时距胡风逝世已七个月。追悼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主持。文化部部长朱穆之致悼词,悼词中对胡风给予充分肯定。这便是胡案1986年的第二次平反,仍未彻底的平反。      第三次平反:1988年6月18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对1980年平反文件中保留的、指责胡风将关于共产主义世界观、工农兵生活、思想改造、民族形式、题材等五个问题,即“五把刀子”,予以撤消。对1980年平反文件中保留的、严厉指责胡风和一些人的结合带有小集团性质,进行过抵制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损害革命文艺界团结的宗派活动,予以撤消。对1980年平反文件中保留的、指责胡风的文艺思想和主张有许多是错误的,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予以撤消。


      至此,胡案历时八年,先后三次才从政治上、历史上、文艺思想及文学活动上,获得全面彻底的平反。












        永康路183号旧国府空军第二区司令章杰旧居
        章杰(1909-1958.8.23)浙江临海人,黄埔军校六期、中央航校第1期毕业。曾参与1930年中原大战。1958年晋升少将,任金门防卫副司令。同年8月23日傍晚六时三十分,中共解放军在厦门、深江、围头、莲河、大小磴等地云集火炮340门无预警强力炮击金门,章杰与赵家骧、吉星文等三位副司令官正在明德湖中的凉亭用餐,金门方面记载:章杰遭中国人民解放军炮火击中,失血过多致死;负伤时仍能言语,令部属速行战斗,勿理会他。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记载:章杰被解放军一发炮弹直接命中或一发炮弹在其近旁爆炸,章杰当场死亡。8月23日当天未找到遗体,金门方面只好报称“失踪”,直到第二天黎明,在水上餐厅附近发现炸碎的骨碴和章杰若干残碎遗物,并经其传令兵辨认,方证实确已死亡。现凉亭里有一个纪念碑,写着“吉星文、赵家骧、章杰将军八二三战役殉职纪念碑”,追赠为空军中将。


      永康路183号旧中央警校三分校主任陈宜生旧居



      永康路200号原雷米小学现市二中学
      1933年法国公董局委托赉安洋行设计法国雷米小学并竣工,主要招收俄侨学生。1934-1935学年以前,法国雷米小学校长是原法国公学校长格罗士·博亚,1935年以后为吉尔蒙均为法籍;副校长则为俄国人卡尔米洛夫。该校教师在30人左右,包括6名左右外籍教师。读完法国公学共需13年,6岁入法国雷米小学,19岁不到可高中毕业。1933年1月17日成立了"雷米学校家长与校友协会"以帮助雷米学校中的贫苦俄侨学生。雷米小学是法租界公董局专为俄侨学生设立的学校,是为数不多且保留至今的近代上海俄侨文化教育史的一大见证。现使用单位是市二中学,它自1947年1月迁入此教学楼已长达63年,其前身是1902年创办的“务本女塾”,为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子中学和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永年路 :在1931--1943年法租界期间叫杜神父路,顺昌路与黄陂南路之间的一条小马路。



       永年路149弄天祥里建于1925年(巴金1925--1926年曾居此弄一年左右 )                                             巴金自1923年来到上海,先后在上海的十几处地方居住:1. 南洋中学是巴金在上海最早的居所。1923年秋天,19岁的巴金成为这里的一名学生。2. 两年后,怀揣毕业文凭的巴金自南京返沪,住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天祥里。当时身患肺病的他,和朋友合办《民众》半月刊,每天只“靠着两个小面包和一壶白开水度日”。3. 康悌路(今建国东路)康益里、马浪路(今马当路)。1927年1月15日,他和朋友卫惠林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昂热号轮船。4. 1928年12月上旬,巴金自法国返沪,先借住宝山路鸿兴坊75号上海世界语学会,翌年元旦后,搬往宝山路宝光里14号一幢石库门房子的楼下客堂间,在此一直住到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中住处被炸。《家》、《雾》、《新生》(初稿)等都是在此写成的。5. 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步高里52号。沈慎德老人已经在52号三楼南北向的亭子间住了60多年,至今仍记得巴金当年在这里居住。6. 一个多月后,迁入南昌路136弄1号,一直到1933年春天。7. 1934年11月3日,巴金离开上海去日本至1935年8月上旬返沪,先后在虹口狄思威路(今溧阳路)麦加里21号、拉都路(襄阳南路)敦和里21号居住。在敦和里时,32岁的巴金结识了陈蕴珍(萧珊)并在8年恋爱后喜结连理。萧珊在“文革”期间身患癌症去世。8. 1937年,搬入霞飞路霞飞坊(即今淮海中路淮海坊)59号三楼,在此写完了《春》。1946年自重庆返沪后,霞飞坊一直是巴金的落脚点。9. 1955年巴金全家乔迁至武康路。


        永年路149弄20号中华新报主笔沈钧儒早年旧居--后门
        沈钧儒(1875.1.2--1963.6.11)浙江嘉兴人,生于苏州。1905年留学日本,1907年回国后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等职。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教育局局长等职。1912年加入同盟会。1922年任北京政府参议院秘书长。1926年北伐军攻克浙江时任浙江省临时政府政务委员兼秘书长。1928年任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四一二政变后,沈钧儒被拘禁,后经营救获释。1933年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5年12月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参与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同年11月被国民政府逮捕,成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抗战爆发后出狱,筹建抗敌救亡总会任主席。1939年组建统一建国同志会,后又与黄炎培等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沈钧儒当选中央常务委员。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人民救国会主席。1946年代表民盟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次年,民盟被政府取缔,沈钧儒坚持斗争,在香港主持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声明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1949年沈钧儒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此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首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同时担任中国民主同盟第一届中央副主席,第二、三届中央主席。1963年6月1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沈钧儒的曾祖父沈濂,曾任清政府的刑部主事;祖父沈玮宝,曾任苏州知府;父亲沈翰,为候补知府。沈钧儒共有5个子女,儿子沈谦、沈诚、沈议(叔羊)、沈谅和女儿沈谱。大儿子沈谦,长孙沈人骅,妻子是周秉德(周总理的侄女);三儿子沈叔羊,(儿子沈宽、沈宽的子女: 女儿沈萌、儿子沈挚);四儿子沈谅。
      
  



    永年路149弄28号作曲家、文化部第一副部长周巍峙儿时旧居
    周巍峙(1916-)江苏东台人,中国文联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晋察冀边区音协主席、中共张家口市委文委书记,华北文联常委,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处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文化部党组书记、第一副部长,中国音协第三届副主席,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第一、三、四届委员,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会长等职。1996.12及2001.12连续当选为中国文联第六、七届全委会主席。2011.11.24推举周巍峙为中国文联第九届名誉主席。夫人:著名歌唱家王昆。“文革”中,经多次批斗,周巍峙带着10岁的小儿子周月下放到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劳改;夫人王昆随东方歌舞团到部队劳动,住在张家口;大儿子周七月因为“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的莫须有罪名,被投进监狱,历时九年半,“文革”后无罪释放。“中央专案组”欲给他有“历史问题”的结论,周巍峙拒绝签字。直至1975年6月宣布没有任何历史问题的审查结论。         上海新闻报道:前文化部副部长、著名作曲家周巍峙在文化部、市文联和区文化局的有关人员陪同下,到永年路149弄(天祥里)28号石库门老房子的底楼客堂间、二楼亭子间和三楼前楼,与住户进行交谈并回忆年幼时一家人从乡下到上海后,度过的艰难困苦的日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6951/241505416890.html

更多阅读

“神童”魏永康沉浮录 英华沉浮录

13岁考上重点大学读本科,成为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就在人们普遍看好他的前途时,中科院却在2003年将他劝退回家。他到底怎么了?打造出来的“神童”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华容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何永康、骆冬青、潘大春、张中原:教你写出好作文

何永康、骆冬青、潘大春、张中原:教你写出好作文还有3天就要高考了,作为阅卷老师,咱们四人在这里推心置腹地叮嘱考生几句,想协助大家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审题”难度降低也不能大意江苏省自主命题以来,我们在这方面产生了某种共识:降

中月民乐团、永康婺剧团送戏下乡到我村 舞钢豫剧团送戏下乡

对于没有集体经济的农村来讲,请永康婺剧团来演一场戏,确实是有点奢望,因为戏金连开支没有十来万是搞不定的,如果想请中月民乐团来演出,那更是奢望。可是在永康市花街镇杨坑村,前几天,这个奢望却变成了现实,而且不用出戏金。原来永康市中月

转载 永康周姓稽考之十五、活跃在近现今的永康周姓人 稽考

原文地址:永康周姓稽考之十五、活跃在近现今的永康周姓人作者: 酌走巅溟十五、活跃在近现今的永康周姓人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后,国家进入了一个急速变革的时代。永康周姓人无论在民主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声明:《上海永康路 上海五原路、永康路、永年路》为网友心软成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