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有一位叫Jim Paul的老兄通过投资赚得了100万美金,随后又把这100万美金全亏掉了。他忍住想一枪崩了自己的冲动,痛定思痛,写了本书《我从亏光100万中学到了什么》。
书中,他用血泪总结出的一个教训是,人啊,出了一分错,就把一万分的错都往自己身上揽,在一件事上失利了,就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整个人就失败了,沉浸在对自己的精神惩罚里,往往很影响一次失利后对下一步的判断,无法果断抓住调整和卷土重来的时机。
工作中的精神包袱给人带来苦恼最深的,大概是事情完成前压力带来的焦虑感,以及失败地完成事情后无法平常心对待而对自己进行的“过度检讨”。
人生本来就足够苦与短,何必给自己加上更多无谓的枷锁呢?
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外在发生的事情是没有好坏的,它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是无辜的。这个事情没有任何含义,直到我们的自我意识跳出来刷存在感,强行给这件事情赋予了意义:事情顺不顺、结果好不好都来自我们自己的感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可避免地把一些自我感觉附会于外在事物上,即便该事件本尊并没有这个意思。当我们的感觉过分地“解读”一件事,尤其是解读失利时,徒增烦恼也毫无益处的精神包袱就来了。
这种马后炮式的精神惩罚往往使人陷入无休止的自责中,实质上是由于无法接受失败、打心眼儿里畏惧失败。处在这种情况中的人常常心烦意乱,没办法集中精力进行有建设性的思考,思维进入死胡同。
事情不如意时,失望、伤心的情绪都很正常,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做错了事要知道检讨,但沉浸在“过度检讨”中无法自拔,很容易因此错失了寻找解决办法的好时机。
1对于挫折不要过分灾难化暂时不被认可并不代表着你永远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即便在做完一件事后得到的反响不尽人意,这也不意味着你就无法在之后进行改进。
避免自己想太多的法子是,时刻告诫自己紧盯当下急需着手解决的事,把无端生出的过度“检讨感”剥离出来,甩掉。
请善待自己
人生真的又苦又短啊
人无完人,总会犯错,在一件事上失败不代表你整个人一无是处,不要放大错误。
如果你能学会平和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那么每次其他人对你给出评价时,你就不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受到攻击了,玻璃心也不复存在了。
3被他人批评自己要有主见
在工作中,不过分对自己精神惩罚是评判自身专业性与强大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你需要认识到:如果你能对别人给予的负面评价保持客观,不盲目地往自己身上揽,那你就有更多机会从别人那里获得真实而准确的评价。
要不然,如果你处处表现出玻璃心,出于保护你感受的考虑,别人通常会选择对你含糊其辞,打哈哈,时间长了,对自己的成长肯定是不利的。
4清醒意识到自己处在什么情绪之中情绪与思维是互相推进的。哪些情绪会导致你产生对自己的精神惩罚呢?它们包括但不限于:焦虑,尴尬,失望,愤怒。
如果你可以弄清楚自己当前这是什么情绪,那就可以对症下药来进行自我安抚了。
很多时候,适宜的自我安抚只不过就需要你认识到到自己正处在某种情绪之中,告诉自己耐心地等候自己平静下来就行了。
其实,静静地等待已经足够让你避免掉入精神惩罚的泥沼,反而那些用力让自己“摆脱”情绪困扰的种种费劲举措会适得其反。
5不留余地讨好他人精神负担更重经常对自己进行精神惩罚的人常常怀有强烈的焦虑之情,比如总害怕不讨得别人喜欢。但如果你总是不遗余力地试图去讨好别人,那你最终将只会坚信一个可悲的谬论:你只有如此迎合他人才能让自己被人接受。
可以想见,这样做的你,精神上的苦恼会源源不断而来。
对待他人确实应该保持热情,但也请妥善保留底线。
6让自己多暴露在可能被拒绝的情境中通常来说,被拒绝并不意味着是你个人有问题。验证这一点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做一些你预料自己可能遭到拒绝的事情。
比如,当你向别人提出某些请求时,你很可能被拒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专门针对你的,通过行为实验来验证问题并不全然在你,难道不是打消你精神顾虑的绝佳方法吗?
不过,这样的情景最好是即便被拒绝了,你也不会有任何严重的损失。要不然,出了什么事小编可没办法负责的哦。
祝各位周末愉快!
本文由LinkedIn领英原创翻译。
欢迎更多媒体、企业与组织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在公众号回复“赤兔”)。如有问题请联系领英客服电话:4000106277。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6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