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60周年、福州船政局创办150周年…
热点:2015年10月9日,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评审决定,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7家单位申报的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解读:《南京大屠杀档案》的申遗成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树立起的又一座历史丰碑。这座历史丰碑,必将继续增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在告诫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陕西命题人说:本专题以三大命题点为主:(1)侵略:选择题考查过3次,非选择题考查过6次;(2)反抗:选择题考查过3次,非选择题考查过1次;(3)探索:选择题考查过6次,非选择题考查过7次,在非选择题命题时综合涉及。
河南命题人说:河南中招考试对侵略、反抗与探索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与三大不平等条约、近代的四次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两大命题点,2016中招考试仍要重点关注这两大命题点。
河北命题人说:本专题是河北中考必考专题,每年都涉及3道左右的题目,近5年考查过15次。列强四次侵略战争主要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史实、影响以及三大不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中国人民的抗争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中国人民抗击列强侵略的代表人物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中国近代化探索四大事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教育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命题多结合文字材料考查。
山西命题人说本专题是山西中考的高频命题点,命题以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及近现代化的探索为重点,题型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多综合比较性的考查。
安徽命题人说安徽近6年中考考查过5次,题型均为材料解析题,主要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经济(工业化)等方面进行考查,或结合同时期世界近代化探索事件对比考查。
云南命题人说侵略、反抗和探索在云南近4年中考考查过2次,考查要素多为事件名称、时间、条约、导火线、口号、原因、环境因素、意义、影响、变化、认识等。
据统计1840年英国对华贸易输入商品总值(注:不包括鸦片贸易额)为52.4万英镑,1842年为96.9万英镑,1845年为239万英镑,1850年为140万英镑,1851年为216万英镑。导致英国对华贸易输入商品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辛丑条约》的签订
D. 《瑷珲条约》的签订
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中外兵力对比情况(单位:人)。由此可知( )
A.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 英法蓄谋侵略战争
C. 中方极力抵抗外侮
D. 清朝军队纪律涣散
日本外相大隈重信曾经在战争前夕,毫无遮掩地公然叫嚣:“日本洗雪它在1884年所蒙的耻辱(指1884年甲申事变,中国使日本插手朝鲜失败一事)的时候已经到来了,如果小心利用目前独一无二的情势,日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不仅受朝鲜敬畏、而且也受其他一切国家敬畏的强大帝国。” 材料中“战争”指(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下列各项中,属于下图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
A. 福州成为通商口岸
B. 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 列强开始大规模在华输出资本
D.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2016河南中招推荐试题】
如果要为以下四幅图片确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列强侵华的扩大
B. 近代中国走向沉沦
C. 军国主义的残暴
D. 先进中国人的救亡
【2016陕西中考、河南中招推荐试题】
革命元老林伯渠曾经说过:“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的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这说明( )
A. 辛亥革命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转变
B. 辛亥革命推动了人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步伐
C.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辛亥革命在经历许多曲折后最终走向失败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
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 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C. 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
D. 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下列一组图片(图一至图四)表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所走的道路是( )
A. 变革技术→变革制度→变革思想
B. 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技术

C. 变革制度→变革技术→变革思想
D. 变革技术→变革思想→变革制度
下图是1936年发表于《中国日报》的一幅漫画。其创作背景是( )
A. 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B. 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抗日
C.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 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2016河北中考推荐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材料二
材料三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过程。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世纪之交的回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请你写出这三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危害。
(3)材料三中“自强、变法、革命”分别对应的救亡图存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4)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和启示?
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侵略与探索”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侵略与启迪】
材料一:……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探索与进步】
材料二: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材料二中“旧帮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材料三: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
【改革与富强】
材料四: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57年间,中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材料五: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作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5)依据材料五,指出 “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开始标志。从经济角度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遭受侵略和艰苦的近(现)代化探索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2016陕西中考推荐试题】
材料式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读——解答的前提
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题的第一步。 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二、找——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出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可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从材料和课本找寻相似点以及从材料内容和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三、答——解答的落点
1.注意答好第一问。
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式非选择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
2.注意审准设问。
一般可分四种情况,一是根据材料回答,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设问不受教材束缚;二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题;三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一定在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四是综合上述材料回答,答案肯定在设问间递进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
3.注意设问分值。
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
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增强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的分析、解决。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
对于材料题答案的文字表达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