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德平来说,炎炎夏日最难熬。
天气热他会感觉胸口像被塞住——尘肺病,他痛恨它,但也摆脱不掉它。
改革开放35年,特区劳动力输入庞大,推动城市和产业飞速崛起。自2009年湖南耒阳、张家界籍风钻民工维权开始,尘肺病的字眼逐渐为社会所关注,但与此同时,像周德平这样的尘肺病人依然生活艰难。
公益组织“大爱清尘”发起人王克勤介绍,目前,仍有不少尘肺病农民工因没有纳入工伤保险而得不到有效的医疗救治,且由于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深圳现在富裕了,不应该忘记曾为特区做过贡献的尘肺病人。”本月初,深圳市人大代表郑学定等在视察尘肺病患者生活状况后,在深圳两会上至少三次提及尘肺病,在马兴瑞书记和许勤市长面前都呼吁关注这类困难群体,希望政府拨一笔钱建立社会事业扶助资金。
在五金厂工作3年后病倒
周德平每天一身疲惫,回到家,妻子就看到一张布满尘锈的黑脸。周德平越来越觉得吃不消,本打算干完三年半,2013年年底准备辞工回老家。但噩耗突如其来
2010年,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周花打工久了,日子渐渐热腾起来后,把年近50岁的周德平跟老伴王梅接来深圳一起住。
那年8月,在女婿曹力的疏通下,周德平在新荣五金公司做喷涂打磨。没有技术、没有学历,只会方言不会普通话,周德平跟人沟通费劲,只能选择干蛮劲的活儿。
在车间一楼,周德平每天工作7小时,加班3小时。面对2米高的机器设备,他仰着身子喷涂、抛光、打磨,只戴着一个口罩,没有其他防护,而且“口罩和手套有限制,一周一包,一包十个”。

周德平每天一身疲惫,回到家,妻子就看到一张布满尘锈的黑脸,便劝他找一些清洁类的工作。
他却不这么想:每月有2000多元的底薪加提成,幸运时能拿到5000多元,“再累也要坚持”。
五金车间的工作环境恶劣。在工厂负责做饭清扫的王梅看到,“走路都能带起一层灰”。
钣金来料加工厂中电镀、喷油、喷粉等化学处理过程产生大量铅类重金属,在这种行业,避免人体伤害,工厂的环境保护和工人的自我防护尤其重要。
女婿曹力在五金厂工作时,把自己裹成一个粽子,只露出一双眼睛,在防尘口罩外加上2个纱布口罩,还穿上防静电衣,用报纸做了一顶帽子扣在头部,即便这样,尘锈依然无孔不入,“衣服里面都是尘土,我每次都把他的衣服分开来洗。”周花说。
电镀行业的工人就像流水的兵。周德平工作的车间有60多人,大家都还没来得及熟识就各奔东西,“年轻人大多都走了,厂里找不到打磨工,”一个人干两个人活的周德平有时一连工作31天,“工资也不按31天结算,劳动合同是每月工作26天,平日加班一个小时9块,周末加班每小时12块。”
周德平越来越觉得吃不消,本打算干完三年半,2013年年底准备辞工回老家。但噩耗突如其来。
9月20日上午,周德平感到胸口像有磐石积压,“提不上气来,口里的痰咽不下,什么也看不清,眼前一阵晕。”他勉强扶住车间的柱子才挺过来。
周花带周德平去医院做检查,化疗半个月,医生说周德平肺部有问题,转到深圳职业病防治院。
2014年4月1日,周德平被正式诊断为“职业性尘肺病(其他尘肺)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