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文章的主题比作人的“灵魂”,将材料比作人的“血肉”,那么文章的结构就犹如人的“骨骼”。文章只有骨架挺立、脉络分明,才会造就如模特那样婀娜多姿的魅力形体,才能以熠熠光辉惹醉阅卷老师的双眸。
要想安排好文章的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描写对象,可安排不同的记叙文结构,如果将其进行分类归纳,就形成了所说的“程式”(或称“结构模式”)。记叙文常见的结构模式有:时序顺进式、空间转移式、时空交互式、并列组合式、对比映照式、逐层深入式等。如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全文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先写屠格涅夫;“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接着写都德;“接着来的是左拉”,再写左拉;“渐渐地,人越来越多”,下边重点写福楼拜。
我们对记叙文中使用的材料不能平分秋色,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安排好文章的详略。凡是与中心表达密切相关的材料,要写得具体些、详尽些,写深写透;反之,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要写得概括些、简略些,点到为止。详略安排得当,才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反之,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如《孙权劝学》,重点写了孙权劝学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而后通过鲁肃的叹学来揭示吕蒙学习的结果,即才略大进,非复吴下阿蒙。这样的描写既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又节省了笔墨。
一篇文章由若干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段落组成,写作时要将段落层次安排合理,能清晰地反映写作的思路。为此,我们须在两个方面用力:一是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来合理划分段落,既不能把几层意思硬挤在一段,弄得层次不清;也不能分段太细,把一层意思搞得支离破碎。二是上下两段的内容,不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例如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按照“客人”访问贝多芬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面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过渡作为衔接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指为了保持段落层次之间的连贯性,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它犹如桥梁,有助于文章脉络贯通,给读者一气呵成之感。架好这座桥梁,可以用关联词、序数词、表示时间的词语等过渡;也可以用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来过渡;还可以用小标题来过渡,使读者心理上产生一种连续感。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全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还能引人入胜,抓住读者。常用方法有开门见山法(开头不加任何修饰,干净利落,简洁明快,直接进入正题);比喻开头法(开头用一个或多个恰切的比喻句,给人一个生动的印象);巧妙引用法(开篇引用一两句切合题意的名言警句,以突出主题,增加文采)等。如《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开头:“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开篇即告诉读者一个信息:文章以一个客人对贝多芬的采访为主要内容,将按照访问的时间顺序来写。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个韵味无穷的结尾,会照亮全篇,使文章内容得以完美展示。我们可依据写作需要,选择如下方法:顺其自然法(即按照文章的思路,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设计、不雕琢);卒章显志法(即在文章全文即将收尾时,彰显写作意图或主旨);首尾照应法(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等。如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结尾:“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是对全文的总结,强调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选自《作文指导报·初一版》)如需购买,可进入官方微书店放心选购!http://shop57917711.vpubao.com/)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