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如说儒 《晋如说儒》八之七:国家为何不能与民争利

[导读]个人应以仁德为宝,而国家则应以道义为宝。所以一个国家不能把追求取经济利益当成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应道义为自己的治国原则。只有一个国家是讲道义的,能够让老百姓信从的,它才能够长久发展。

国家应以道义为宝(资料图 汉代玉玺 图源网络)

《晋如说儒》第八讲之七:国家的最高利益是道义

下面讲平天下与治国的问题。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不慎,辟则为无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一段是最长的,它实际上可以说是对于儒家治国之道做了一个最终的一个解说。它举出了一个原则,就是国家不能够跟老百姓去争利益,不能够把求取经济利益当成自己的根本利益。那么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呢?是道义。一个国家,它是一个讲道义的国家,让老百姓能够信从的国家,让老百姓产生信赖感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才是能够长久发展的。它才能够抵御外侮,才能够应对来自内部的叛乱,这样的国家才是能长久的。

周朝800年江山,有一个京戏叫《渭水河》。说周文王到渭水去,访问姜子牙,用车拉着姜子牙,拉了800多步,结果拉不动了,所以天下就有800多年,这是神话。周朝之所以有800年的天下,根本原因是因为,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开始,周公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儒,所以周朝奉行的是儒家的思想,它奉行“道义在利益之上”这样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才有那么长久的一个历史。

开头就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怎么样把这个治理国家的这个原则扩充到整个天下去?“上老老而民兴孝”,最高统治者尊重老人,所以老百姓呢就会懂得崇尚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居上位的统治者,他懂得尊奉年长的人,那么老百姓呢就会兴起一种恭敬之风。“上恤孤而民不倍”,最高统治者如果对于鳏寡孤独这一类的人,由政府出面来救济,老百姓就会觉得,我即使没有子嗣,国家也不会亏待我,这真是一个仁慈的国家,我为什么要背叛你呢?正因为此,君子才有絜矩之道。“絜矩之道”,我跟大家讲过,其实就是西方的Liberty的意思,所以它比“自由”这个词更加适合翻译Liberty,它是对于Liberty的最好的界说,也是真正可以作为一个普世价值的这样的一种概念。什么叫“絜矩之道”呢?你不希望你的上级很粗鲁地对待你、欺压你,那你不要把这一套用到下级身上。你不希望你的下级隐瞒事实,磨洋工,做事情做不好,还跟你想尽办法去欺瞒你,那么你也不要这样对待自己的上级。等等……“所恶于前”,不要,在前面你不希望受到的对待,不要对待后面;后面不希望受到的对待,不要对待前面,左右等等等等。总之这一套观念就是强调的是一个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他人之心予忖度之,这样的一种精神,这就是絜矩之道。

《诗经》里面说,“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只”——它是一个语助词,《诗经》里面还有“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它是一个语助词。为什么这个君子,这个君子指的是一个国君哪,他被称之为老百姓的父母呢?因为老百姓的利益,他的利益就是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爱什么,那么他就喜欢什么。老百姓憎恶什么,他就憎恶什么。这样的人就是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这里面是歌颂周朝的太师尹氏的,用那个南山的石头,很宏伟壮阔的样子,用它来比喻太师,他给老百姓留下来的这种美好的记忆,老百姓对他的仰望、瞻望,由此懂得一个道理,就是你在上位的人,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老百姓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一个作为统治者的人,一定是要最慎言慎行的,因为如果你一旦做不好,你就会被天下人推翻了杀掉。这个“僇”是一个通假字,通杀戮的“戮”。

下面又引诗,“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是说,商朝啊,它还没有被打败的时候,天命是在商朝那一面,但是现在我们周朝打败了你,我们现在来监视你,来管理你,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峻命不易”,形势非常严峻。这是周朝人的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为什么周朝人会有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呢?这是从周公开始认识到的一个道理,天命不是长久地属于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如果说,你的所倡导的这个道,你倡导的意识形态,你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你就会享有国家。如果你失去了老百姓的拥护,那么就会失去这个国家。所以君子一定要懂得自己的意识形态是什么东西呢?要先慎乎德,先要珍重他的德。慎,刚才“慎独”的“慎”,都是珍重的意思。我的老师周先慎先生,他的名字就出自于这里,大家可能中学语文课本也学过周先慎先生的这个文章。

有德,因为你倡导的一种品德能够为人所崇奉,作为老百姓的表率,所以于是就有人跟随你。有人跟随你,你也就有了土地,有土地,你也就有了物产。有了财,有了钱了,那么你才能够有花费。所以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重要的是修德,让老百姓来依附你,而不是去求财,德是本,财是细枝末节的东西。如果说,你把细枝末节的东西看得很重,把根本却看得很轻的话,老百姓就会变得没有礼义,到处去争夺。争民施夺,“争”和“施”都是使动用法,使民争夺的意思。所以“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如果你一个国家,每年的GDP的增长远远高过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又远远高过GDP的增长,老百姓是绝对不会拥护你的。老百姓一定会觉得,你就是在掠夺我们,我们都是你的奴隶。我为什么要拥护你呢?

下面“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上一句其实在这个文章里并没有实在的意思,它是起一个起兴的作用,就像写诗一样,我要写乙这件事情,我先说甲这件事情。他要说的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但是他先用一个起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跟人说话你不好听,那别人一定会用同样粗鲁的话来还给你,这叫“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这是作为起兴的,本身并不是这一段里面所要表达的意思,它是用来引逗出下面这句话——“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悖者,不由道也,是反、逆,反过来的意思,逆反的意思。你不是通过修德、聚人、分土,获得财用,而是通过去掠夺老百姓,想尽种种办法,把老百姓的财产掠夺一空,你今天怎么样把这些财给笼到自己手里面去,将来就会什么样原封不动地吐出来。

《康诰》,《尚书》里面《康诰》说“惟命不于常”,天命从来不会长久地归属于哪一家的。“道善则得之”,你的意识形态,你的国家的根本是善的,你就会得到天命的庇佑。“不善则失之矣”,如果你的意识形态,你的根本是荒谬的,是坏的,是对老百姓无穷的掠夺,而没有一点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精神的,你一定会失去这个政权。这个“道”不是朱熹解释的“说”,这个“道”就是指的国家的根本,国家的意识形态。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这里面引用里面的一段话,就是说楚国我没有什么难得之物,什么这个宝马啊、玉璧啊,不是这些东西作为我们的宝贝,我们就是把善作为我们的宝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晋文公重耳他从小的时候他流亡在外,他的舅舅狐偃,字子犯,号称舅范,等等一大堆,他的贵族,他的身边的亲信,跟着他在各国流亡。那么当时呢舅犯就说我们这些流亡之人,没有什么东西作为我们的宝贝啊,我们哪有什么宝贝?我们的宝贝就是“仁亲”二字。

这都是讲的对于国家来说,对于统治者来说,你的根本就是你的这个意识形态,你对国家的基本原则,你究竟是要追求利益还是要与民生息。

下面接着更深一层地讲,《秦誓》曰,也是《尚书》里面的。假如有一个臣子啊,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是他的心非常地忠厚,休是美好的意思,“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他呢,能够有容人之量。别人有杰出的才能,他仿佛就像自己有一样;别人有深刻的思想,聪明睿知,这个“圣”是聪明睿智的意思,“彦”是优秀,那么他打心眼儿里喜欢;别人说出来的这种金玉良言,仿佛就从他的嘴里说出来一样,他能够包容。这样的人他能够保我子孙黎民,是一个不错的臣子。

相反,如果有这么一个臣子,别人有才能,他非常地嫉恨;别人聪明睿知,他就想尽办法去给他设置种种阻力,让这个人不要冒头,不要来妨碍到自己的地位。这样的人,他没有容人之量,他是不能够保我子孙黎民的,这样的人是很危险的,“亦曰殆哉”啊。所以遇到这样的人应该怎么样呢?“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这样的人,仁人君子就会把他赶走,赶到哪里去呢?赶到四夷去,中原地区当时是文化最发达的,那么四边的那些都是文化落后的这种野蛮民族,当时中原人称他们叫“四夷”,让这种臣子就到四夷去,不要让他成为中国人,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成为中国人我们感到羞耻。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这两句,我认为它不是这个正文里面的,就这两句它实际上是跟整个的这一段内容是没有关系的,我认为是有一个曾子的弟子或者弟子的弟子什么人,他在抄写这个《大学》的过程中,他看到了这一段,看到了“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他就想起了《论语》里面的那句话,“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他就把它写在旁边,说这个事正好可以印证《论语》里面的话,那么但是后来又有人抄的时候,他就把它当做正文一起抄下来了,我是这样看的。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这个“命”念作màn,“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这是对人才的怠慢。“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对那种奸臣、悭吝小人,你不能够去斥退他,即使斥退他以后呢,你不让他做官了,可是你又把他放在身边,又跟他关系又很好,这些都是有过失的。作为一个统治者来说,你要时时地记住,你不要做违背众人的事情,“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你喜欢的事情都是大家都反对的,你反对的都是大家所喜欢的,那么这是违背人性,灾难必定会降临到你的身上来,这叫“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所以接着讲,君子有大道,一定是,“必”是一定,依靠忠信来得到它,那么骄奢过分,这就所谓“骄泰”,就会失去它,这个“之”指的是国家、天下。

生财有大道,你去创造财富也有至高的道理。“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段话是说,生产的人多,消耗的人少,消费的人少,生产得快,消费得慢,那么你的财就会足够了。这个其实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经济学,非常质朴,但是也非常有道理。

我们现在有一个丧心病狂地反对计划生育的一个美国学者,叫做易富贤。他的理论就是,中国现在不开放计划生育不行了,因为我们的劳动力在急剧地减少。其实中国的劳动力根本就没有减少,中国劳动力不是减少,而是严重过剩。因为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随着自动化工业的发展,将来需要这种低层劳动力低端劳动力的地方越来越少了,绝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用机器来代替了。所以我们中国根本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劳动力过剩。这样的一个人,他生活在美国,享受着美国的地广人稀,却天天指手划脚地要中国人多生孩子,真不知道他持着一种什么样恶毒的心肠来祸害我们中国。

所以我们现在的情况就是,我们生产出那么多东西来,但是更有那么多张嘴,你中国任何食物都不能够保证它的安全,为什么?因为你那么多人要吃,你的肉,再多的猪肉都是不够的,怎么办?只能够拼命地给猪打激素,所以你中国吃不到放心肉,因为人太多了。为什么中国的房价是全世界最高的?根据收入比来说,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土地就只有那么一点点。

所以接着又讲,“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对于统治者来说,仁德之君,他是通过财富更好地去修德,比如说,他去做修桥铺路,照顾孤寡,推行免费教育等等这种工作,那么他的这个天下就会更加地稳固。反过来说,不仁者,那种没有仁爱的君主,没有仁义的君主就会拼命地掠夺老百姓。他让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位置,让这个国家,都处在极其危殆的状态之中,这叫做“不仁者以身发财”,戕害自己的身体啊实际上是在。

晋如说儒 《晋如说儒》八之七:国家为何不能与民争利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这段话说得非常有力。从来没有居上位者崇尚仁义,而底下的人不去爱好仁义的;没有爱好仁义,事情做不好的;没有府库财不能为他所用的。所以这个时候,因为他崇尚仁义,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与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老百姓就觉得,你再多的享受你也是应当的。所以我们看,中国有一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袁隆平先生呢他喜欢车,他买了好几辆车,这个事给媒体爆出来以后,很多人以为中国人很仇富,会对袁隆平大加讨伐,没想到几乎所有的网友一边倒地就说,袁老就买再多的车也是应该的,因为他给人类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下面引用一位贤人,孟献子的话:“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大夫,卿大夫之家,你家里已经能够养几匹马车了,你达到了这样的一种经济条件了,你就不要太关心自己家养了几只鸡几只猪了。如果说,你们家是大户之家,冬天的时候去把那个冰把它给采回来,放到地窖里面,下天的时候,拿来做冰糖莲子羹的,那你到了这种经济条件了,你不要看,不要家里面再去养牛养羊了,因为你是得了朝廷的俸禄,你不能跟老百姓争利。

而对于上大夫之家,有自己的采邑的,这个不念采(cǎi)邑,念采(cài)邑,有自己采邑的这些上大夫之家,你不要去养帮你赚钱的、帮你聚敛的这些大臣。下面接着说,“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聚敛之臣帮你弄了很多很多钱来,你得到了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大家的支持。反不如有一个在你们家,借用你们家这个平台,自己赚钱,偷你们家东西的。你自己受一点损失没有关系,老百姓还是拥戴你的。拥戴你,你就永远吃不穷。所以这是讲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所以国家的根本利益并不在于金钱上,而在于道义上,在于它的基本意识形态。所以我们中国的情况就是这样,在90年代搞分税制改革以后,把钱都收归到中央去了,这对我们这个国家其实是非常不好的,老百姓也怨声载道。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这个“自”是“其”,如果说他去治理这个国家,却追求经济利益,而不追求道义,他一定是一个小人。这个“自”就是“其”,所以那个“自名为罗敷”,《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自名”就是“其名”,这个“必自小人矣”——必其小人矣,他一定是小人。“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他把追求财用当成了善,那么就是让小人来引导了这个国家,一定会灾害并至。即使再有真心想让这个国家好的人,也没有办法了。因为人总是学坏容易,学好难。要你修德,这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要向上。但是要你去看短期利益,那是很容易的。所以再从这种反面,从那个黑暗面入手,再一次地强调了,“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7951/273752064545.html

更多阅读

读《论语别裁》有感之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实这里,“

曾仕强《易经的奥秘》八——十一 易经奥秘 曾仕强

曾仕强《易经的奥秘》第八集:卦有何用(2009-11-15 11:06:32)标签:《易经》住持小庙蒋介石南昌启迪慧想校园 分类:心灵鸡汤 《易经的奥秘》第八集:卦有何用孔子学习《易经》之后,说:“不占而已矣。”荀子也说:“善《易》者不卜。”由此可见,

《天剑群侠》~之吾见 天剑群侠 电视剧

话说,距离上一篇电视剧的品评已经一年多了。。。现在催动得了我指尖弹跃的电视剧是愈来愈少了,尤其是武侠剧!这半年来,一直在重看年少时候的武侠剧,神马《香帅传奇》《乞丐皇帝》《霹雳菩萨》《萧十一郎》《莲花争霸》《仙鹤神针》之类

声明:《晋如说儒 《晋如说儒》八之七:国家为何不能与民争利》为网友永杰同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