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记忆之证 教师的光荣在学生的记忆里

    因编辑出版教育随笔集的需要,李镇西老师撷取了多年以来学生写给自己的评论,以用作该书封底的宣传语,此举既别具一格,也因此触发了我的思考。依照常理,李镇西老师完全可以在此处炫耀自己所获得的各类荣誉称号,或许能让读者油然而生崇敬之情,却也难免落入俗套,那些早已毕业学生对老师写下的情真意切的心里话,读来不仅能够动人心弦,而且更能让人明白“一个教师的成功,其实不在于获得过多少荣誉称号,而在于他留在学生心里的永远是最好的形象”,正所谓教师的光荣在学生的记忆里。

    曾几何时,人们总是习惯于用“桃李满天下”去评价一个教师的成功。时至今日,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盘点经手培养了多少升入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的学生,恐怕是大家默认的硬指标,甚至不少教师也热衷于此,好则飘飘然自诩为名师,差则便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可不得不说的是,又有多少人考虑过学生对教师的感受与认识?记得读过《我们为高考牺牲了什么》,里面提及“王老师是四川某地一个小县城中学的教师,是当地唯一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人,他教的班级升学率总是名列前茅。可在他去世后,学生对他的死反应都很平静,甚至有点冷漠。因为逼着学生每天比其他班级的学生多学习两小时,虽然每届升学率都是最高的,却有很多孩子心里暗暗恨他,以至毕业后回来看他的人很少。”应该说,这样的老师极富责任心,也因此逼出了名列前茅的升学率,用世俗眼光看无疑是莫大的成功,可在学生心里埋下的却是仇恨的种子,这样的光荣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光荣的记忆之证 教师的光荣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李老师也许不算是‘好老师’,因为他不仅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但十多年以后我扪心自问,我已不再记得书本上那些东西,但却永远记得要如何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是李镇西老师的学生写下的一段话,倘若这能够给我们有所启发的话,那便是为人师者不必只顾着追求让学生用分数增加自己成功的砝码,虽然这在今天我们没有办法忽略它。如果教师在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封锁线”的情况下,还能记得学生是有独立特性的生命个体,经常给他们讲一讲做人的道理,引导他们体谅父母培育子女的艰辛与不易,尤其是在学生遇到人生迷茫与困惑时,能够成为他们人生的标杆,用智慧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抚慰,哪怕静下心来听一听他们诉苦与牢骚,相信在学生毕业多年以后,留在他们心里的一定会有不少美好的记忆。

    教师的光荣可以是在同行中名列前茅的升学率,也可以是站在教学大讲赛上那高高的领奖台,还可以是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方面的著作等身,当然,经手培养出的学生日后功成名就,教师感到无限自豪和骄傲也在情理之中。惟想提醒的是,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即教师最大的光荣在学生的记忆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8551/812921859426.html

更多阅读

十年暗夜流光 外篇十年番外——记忆之森 十年by暗夜流光番外

十年(暗夜流光) 外篇 十年番外——记忆之森章节字数:10359 更新时间:07-11-0611:45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GAY,到现在也一样。我千真万确就不是,我犯不着对自己撒谎,而且有的时候,我倒希望自己是,那样我反而比现在安逸省事得多。我喜欢女人,这也

中国生活记忆之60年代 60年代陕西农村记忆

中国生活记忆之60年代(下):英雄人物辈出2009-09-01 07:13:33 来源: 网易历史 跟贴 6 条 手机看新闻60年代,是英雄人物辈出的年代,他们作为榜样的力量,一言一行都被灌输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60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生活的苦难——饥饿

评《记忆之城》:来不及参与你的过去,就让我陪伴你的末来

上次看过皎皎的《时光之城》后,曾经在评论后面提出了两个不明白之处,作者的回答是:这两个没交待清楚的地方,将在续篇《记忆之城》里有交待。我一直关注这部作品的完结出版,看过之后,感觉没有失望,《记忆之城》是我看过的最会“交待”的一

记忆之宫 记忆之宫怎么样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写了一本《利玛窦的记忆之宫》,不过苏丝黄要写的记忆之宫跟这个老传教士没什么关系。我们每个人在中年之前都学会了大部分的身体运动方式——中年之后再学会一项新运动的人很少。大家都知道,学习的时间越早,学起来就越

声明:《光荣的记忆之证 教师的光荣在学生的记忆里》为网友女汉子才能逆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