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导入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132-02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数学老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其设计的是否合理、精彩,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精彩、生动的导入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相反,沉闷单一的导入,势必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见,要想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导入方式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设置富有启发意义的风趣生动的导入。
一、联系生活,引起兴趣
数学相对其它学科而言,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对小学生而言,一些知识理解起来比较
困难。教师在设置导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抽象性思维较差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可以说,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设置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悉感,拉近他们的距离,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数学课堂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节时,我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的轮胎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是圆形的,没有方形的、三角形的。你见过其它形状的轮胎吗?轮胎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非常熟悉,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非常有兴趣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的导入能够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
二、巧用旧知,营造氛围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
三、巧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比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其产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乌鸦喝水》的Flash视频,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提出:乌鸦喝到水的原因是水增加了么?如果水没有增加,那水面上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动画播放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激�l,并在其热情高涨的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体积与容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总之,导入作为一节课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精彩合理的导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开动脑筋,带着探究的欲望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不仅要重视主要的课堂教学过程,也要重视导入环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将两者结合起来,不断探究形式多样的导入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生动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这是设计导入环节的出发点,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趣味性而无视其教育性。
参考文献:

[1]毛可钰.小学数学导入新课例谈[J].中华少年,2016,(13).
[2]刘慧兰.例谈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有效办法[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6,(11).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