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我的房屋经纪人要约请其他经纪人参观我们上市的房子,我不好呆在家里,于是决定再去一次美国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参观。这是我第三次参观大都会博物馆,前两次都是开车去的,这是我第一次乘坐公共交通前往。
走的匆忙,忘了带纽约交通图,只记得有地铁可以到达,等到了纽约的巴士总站,才发现没有地铁线路直达。我急忙向警察打听,又不记得大都会博物馆的英文名字,只能说是纽约最大的博物馆。纽约的博物馆多去了,这位警察很少参观博物馆,在他的心目中纽约的博物馆都很大,比划了半天,警察才明白我要去大都会博物馆。他告诉我乘7号线地铁,然后换4号线地铁,在纽约86街下车。有位白人小姑娘很热心,她正好要换乘4号线地铁,带着我走了一段,还算顺利。
图1、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占地13万平方米,初建于1872年,后又多次扩建,主体为哥特式建筑,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齐名的世界三大美术馆之一。该馆的展览大厅共有3层,分服装、希腊罗马艺术、非洲大洋洲及美洲艺术、武器盔甲、欧洲雕塑及装饰艺术、美国艺术、R.莱曼收藏品、古代近东艺术、中世纪艺术、中国艺术、日本艺术、朝鲜艺术、南亚和东南亚艺术、伊斯兰艺术、埃及艺术、19世纪欧洲绘画和雕塑、版画和素描、现代艺术、欧洲绘画、乐器等22个陈列室和展室,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
图2、博物馆大厅
走进大厅,中间是一个信息中心,有懂得多种语言的接待员和各种文字的说明书,你可以在这里要一份博物馆的平面图,指导参观;也可以要一本纽约艺术的小册子,上面有纽约当年的文化活动和时间安排。
图3、在博物馆屋顶花园(身后是中央公园)
在大厅的两侧有售票台,标示的门票是建议捐赠价:成人20元、老人15元、学生10元、16岁以下的儿童少年免费。票价比我前两次来涨价了,但即使用中国的标准看,该票价还是物超所值,仅看欧洲馆里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的几百幅真迹就值了。如果没有大量退休人员担任志愿者来帮助讲解和负责一些日常工作,如果家没有企业家的资金捐赠和收藏的捐赠,以如此票价来维持这么大的博物馆是非常困难的,据说涨价前每年亏损几百万元。
图4、通往二层的主楼梯
因为是建议价,有的中国人在网上宣传自己的窍门,只出1美元,也有中国人只出25美分。我觉得门票涨到20元对有些人来讲贵了,但只给1元甚至25美分就太抠门了。我出了10美元,给我一个浅蓝色的小小金属扣,上面是一个大M,即大都会的标志,把它别在衣服上就可以通行无阻了。
图5、门票收据和通行牌
在一楼,武器及盔甲馆是我每次必到的馆,在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展厅里的四名中世纪西欧骑士,以独特的“骑兵出巡”方式展示马的盔甲和在马背上身穿盔甲手持长矛的人物,威风凛凛,成为博物馆最突出的展品。收藏品从公元前4世纪到19世纪都有。
图6、“骑兵出巡”
该馆收集的地理范围很大,包括了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古代近东地区、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藏品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阅兵式盔甲、15世纪伊朗和小亚西亚的穆斯林盔甲、日本盔甲、满清盔甲等以及19和20世纪的美国枪械。在15,000多件文物中,大部份是给国王和王子所用,最有名的有属于英国亨利八世,法国亨利二世和德国费迪南一世的盔甲。
图7、德国人和马的盔甲(1510–1567年)
战争促成了盔甲的起源。出于防护的必要,人们开始用麻或者皮革做成轻便而且厚实的甲胄,这应该就是最早的盔甲了。之后,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金属盔甲开始出现。完整的盔甲包括:头盔,铠甲,折叠,臂甲,腿甲,护足等。
图8、1549年的德国盔甲
后来出现了锁帷子甲(将直径约1厘米的青铜环与铁丝环串联起来,并用铆钉加以固定)并流行开来。到了14世纪左右,由于铁制***的普及,该盔甲已无法抵挡这种***的穿透力,于是人们开始在铠甲的某些关键部位使用铁板以增加防护力,有部分发展到整件盔甲,被称为铁板铠甲。15世纪中叶开始,盔甲步入兴旺时期,德国采用先用刀棱敲打,然后通过钣金加工来制作盔甲的工艺,其盔甲表面满是几何图案,被称为哥特式盔甲。后来又出现了超哥特式盔甲。
图9、德国皇帝费迪南德一世的蚀刻钢盔甲( 1549年),高170.2cm,重24公斤
这种为每名骑士量身定制的装具连人带马都裹在钢甲中,关节处亦是极为复杂的钢套与螺栓。每套铠甲都有主人所取的爱名,一如骑士的坐骑与佩剑。从长弓或***中射出的穿甲箭在远距离只能凿出小孔,别的武器更如隔靴搔痒。缺点是其重量,全重50公斤以上,需要三四个训练有素的侍从为骑士套上铠甲,自己在战场上想松开根本不可能,接合处都用螺丝上紧。如此繁复的甲胄,万一碰到突然袭击或者遭遇战怎么办?
图10、英国坎伯兰第三伯爵乔治克利福德的镀金盔甲(1585年)
1415年的10月25日,英法著名的阿金库尔战役是法国重装骑兵的噩梦,那里连续下过两周的暴雨。当法国骑兵从两翼包抄时陷入了泥沼,战马纷纷被英国的长弓射倒。泥泞中挣扎的骑士因盔甲太重无法自己站起身来,被对方的***轻易的解决。英国以5900人的军队打败法国36000人, 法国仅大小的贵族就战死了5,000多,其中包括3位公爵,5位伯爵和90位男爵。
图11、英国詹姆斯·斯卡德莫尔爵士的镀金半身盔甲(1585年)
1505年左右,意大利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59年-1519年)组织研制,将盔甲尽量敲打成隆起的形状,不需要加厚,减轻了盔甲的重量(图8)。这种盔甲上有很多美丽的凹槽花纹,既减轻重量又不影响强度,因而迅速流行开来。这种盔甲包括头盔(包括面甲)、颈甲、胸甲、背甲、腰甲、臀甲、臂甲、手甲、腋甲、大腿甲、小腿甲、左右脚铠,重量为24公斤左右。十五世紀末,歐洲又兴起給马披战甲的习惯,贡献最大者也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图12、意大利1570年生产的蚀刻钢盔甲(花纹)
随着冶炼工艺的提高,盔甲一代比一代精良,终于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最高峰。特色是在盔甲上使用蝕刻(利用硝酸來腐蝕金屬的工藝技術)做出裝飾用花紋,头盔在脖子周围增加了喉甲和颈后甲。头盔后部的细筒用来插羽毛,增加了观赏性。另一特色是胸腹前的鎧甲的中央部分有山峰狀的突出,目的是滑開箭矢與銃籽。后来因火炮的诞生使骑士失业,盔甲走向衰落。为了寻求出路,工艺匠开始打造仪式用盔甲,盔甲日趋服饰化,还出现过半身盔甲(图11)。今天,盔甲作为工艺品再度兴盛,在中国市场上也出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盔甲。
图13、非洲、大洋洲及美洲艺术馆
我第一次来参观非洲、大洋洲及美洲艺术馆部,前两次来我仿佛记得是美洲印第安人艺术馆。虽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自从1882年开馆以来已经搜购了一批秘鲁文物,但仍未积极搜集来自非洲、大洋洲、美洲艺术品。直到1969年,曾任过纽约州长以及美国副总统的大金融家纳尔逊·洛克斐勒捐赠了3000件艺术品给博物馆,情况才开始转变。该馆以纳尔逊·洛克斐勒的儿子迈克·洛克菲勒命名,在这里你能看到大量的牙雕、木雕、石雕、陶瓷、黄金和白银首饰等,这些作品形象夸张、风格质朴,非常富有想象力与表现力,展现了与东方文化、欧美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气质。
图14、“一飞冲天”

一进大厅,就被屋顶悬挂形的号称“一飞冲天”的巨大展品所吸引,它长达80英尺,宽30英尺,原来是挂在新几内亚Kwoma族人举行仪式屋子里的,是由Kwoma族270个艺术家创作的,吊在大厅的天花板上,产生一种教堂的气氛。另一让人赞叹的是来自新几内亚Asmat独木舟,长达48英尺,可以乘坐20人,这是纳尔逊·洛克斐勒的儿子迈克·洛克菲勒1961年从大洋洲的新几内亚收集来的。
图15、阿斯马答(Asmat)独木舟
提到迈克·洛克菲勒,我在此多说两句。迈克于196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并在陆军服役了半年之后又重新回到哈佛,从事人类学及考古学的专门研究。1961年的春天,迈克参加了博物馆的探险队,进入新几内亚的中央高地——巴里艾姆秘境,一直到9月,迈克和探险队的同伴们都住在深山密林里,将阿斯马答族土著人血腥的斗争一一摄影下来。在这段时间内,迈克还和很多土著人成为 好朋友。
图16、巴布亚新几内亚新爱尔兰岛19世纪的人物木雕
9月以后,迈克随着控险队回到美国。在这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有阿斯马答(Asmat)族人的存在。他们是生活在新几内亚南部海岸的一个不大的部落。阿斯马答族人有一个自开天辟地来就存在的传统:凡男子成年之后都得经历一个考验,那就是猎取一颗人头,然后才能去求婚。他们到现在仍在相信,没有经历这个过程的男人就不配有后代。
图17、很像外星人的祭祀木雕
迈克·洛克菲勒创建的纽约原始美术馆希望他能再去,向土著人购买晒人头的竿子 ——“猎头”,而他也对此充满了兴趣。两个月后,迈克·洛克菲勒再次前往新几内亚去做研究和探寻。但是在他还没有到达阿斯马答族的阿锥部落之前,就在新几内亚的南岸遇到风浪失去了踪迹。从大洋洲回来的俄罗斯研究人员得到令人震惊的结论:当地的土著人为了获得具有魔力的战利品,猎取了迈克·洛克菲勒的头颅,吃了他的肉。是不是就是这个传统最终夺去了迈克·洛克菲勒的性命,始终没有肯定的答案。
图18、号称最复杂雕塑的大洋洲新爱尔兰土著人的殡葬雕塑(Malagan)
迈克·洛克菲勒失踪后,他父亲把他创建的纽约原始美术馆的藏品捐了出来,这就是现在的非洲、大洋洲及美洲艺术馆的前身,这里有许多迈克·洛克菲勒从新几内亚收集来的物品。博物馆目前已经收藏了超过11000件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太平洋的岛屿、美洲的文物,并且为此在博物馆南端兴建了占地4000平方米展厅,命名为“洛克斐勒翼”。这批文物包括了来自澳大利亚土著的壁画、由新几内亚阿斯马答族所雕刻的一群15呎高的纪念柱、由德国艺术商人卡士·皮尔士所捐赠的一批无价文物,它们来自尼日利亚贝宁帝国的法院。这些文物,从珍贵金属到豪猪的刺都有,无疑是馆内最多样化的馆藏。
图19、新几内亚阿斯马答族(Asmat)所雕刻的一群15呎高的纪念柱
当我看到新几内亚阿斯马答族所雕刻的15呎高的纪念柱时,我第一个感觉这就是当年迈克·洛克菲勒要找的阿斯马答族人晒人头的竿子 ——“猎头”,上面伸出来的那部分也许就是吊人头的。馆里另一个奇特的展品是一种乐器锣,超过14英尺高,它是地球上的独立乐器中最大的乐器。土著人将面包树挖空,上部雕刻出人头,中下部挖出一个窄缝形孔,击打时树干谐振共鸣,音调铿锵,土著人相信是祖先的声音。用一定数量大小不等的阿锣,可以构成一个非正式的乐团,配合着土著人古老的舞蹈,常出现在一些重大社会活动上,如灌顶仪式、葬礼等场合。
图20、乐器锣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在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邻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其狭义的范围是指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亚三大岛群。大洋洲陆地总面积约897万平方千米,太平洋岛屿超过25000,该地区有近1800个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传统。大洋洲有14个独立国家,其余十几个地区尚在美、英、法等国的管辖之下。在地理上划分为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六区。
图21、哥伦比亚黄金丧葬面具 公元前5-1世纪
大洋洲各国人民的艺术传统有惊人的多样性。海洋艺术具有深厚而古老的历史,最早的澳洲土著岩画日期追溯到5万年前。艺术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多数艺术品是描绘神、鬼和祖先的权力,或者体现宗教礼仪的,然而由于所用的材料多数是木质,易腐蚀,因此收集到的多是十八到二十世纪的物品。
图22、哥伦比亚公元1-7世纪黄金制品
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绝大多数展品与其说是艺术作品,还不如说是工艺作品,因为狭义上的绘画几乎没有,都是通过生活和祭祀用品来表现艺术价值。南美印第安人的黄金工艺品很精巧,尤其是哥伦比亚、秘鲁和厄瓜多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