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吴澄简介
了解元代吴澄简介得知,吴澄生于公元1249年,卒于公元1333年,享年84岁。吴澄字伯清,是江西安乐人。吴澄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祖父吴择为人宽厚,擅长写诗作赋。父亲吴枢朴实谦逊,性格纯良。吴澄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年,吴澄家乡爆发了瘟疫,当地医生担心瘟疫会传染给自己,就闭门不诊。吴澄的父亲眼见瘟疫越来越凶猛,心中非常着急。
吴澄画像
吴澄的父亲连日上山采集中药,并将熬好的中药挨家挨户的送给病人服用。在吴澄父亲的治疗下,很多患者重新恢复了健康。吴澄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了一个体恤百姓疾苦的人。为了让吴澄接受更好的教育,父亲吴枢在吴澄5岁时,为他聘请了一个老师,只要老师讲授过的文章,吴澄都能过目不忘。年迈的祖父非常宠爱吴澄,认为吴澄长大后,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公元1258年,吴澄开始攻读理学大家朱熹编著的《大学》、《中庸》等四书。
在学习过程中,吴澄对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公元1264年,时年24岁的吴澄陪同祖父前往江西临川参加乡试,机缘巧合之下,吴澄认识了程若府、程若庸两位理学大家。不久之后,吴澄拜入二程门下学习理学。宋朝灭亡后,吴澄隐居家乡,潜心修著文章。元朝初年,吴澄被元朝廷征召,而后出仕担任国子监丞一职。公元1321年,吴澄担任翰林学士。

吴澄的成就
吴澄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理学和经学两方面。从某一方面来说,经学和理学是吴澄的最高成就。吴澄自从对朱熹理学萌发了极大兴趣后,他一直努力探索朱熹的五经。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吴澄又提出了新的理学思想,直到他晚年间,才修成了《五经纂言》一书。除了《五经纂言》之外,吴澄还著有《书纂言》、《春秋纂言》、《孝经定本》、《道德真经注》等多部书籍。
吴澄作品
黄宗羲曾以极高的评价赞扬了吴澄的成就。黄宗羲说:“朱子门人多习成说,深通经术者甚少。草庐《五经纂言》,有功经术,接武建阳(朱熹),非北溪(陈淳,朱熹“高弟”之一)诸人可及也。”从黄宗羲对吴澄的评语中,便可看出吴澄在理学方面的成就是杰出而又显赫的。正如黄宗羲所说的一样,吴澄编著的《五经纂言》深入探讨了理学的精要,为了让世人明白理学精髓,吴澄从义理方面加以疏解和阐述。
从另一方面来说,吴澄摆脱了汉朝和唐朝局限于文字训诂的治经方法,在五经研究上,吴澄引导了宋朝和元朝的义理疏注的发展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吴澄在经学方面的成就是非常显著的。元代时期不乏有研究五经的学者,但是唯有吴澄的成就最为显著和杰出。其次,理学是吴澄的又一大成就。在著述中,吴澄分别以道统论、心性说、天道观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对于理学思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