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8
习明明 原创 | 2010-07-19 17:57 | 收藏 | 投票
关键字:习近平习仲勋习氏习凿齿习姓
习氏家族源流史
习明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与其他姓氏相比,“习”姓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比较少见,对于多数人而言可能是闻所未闻。但在我的老家——江西省新余市,习姓人数相对多些,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社会工作人员,大体上对于我们“习”姓不会有什么质疑。然而,自从我离开老家上大学之后,别人总爱对我的姓氏发出疑问,非要把我的“习”说成是“刁”。两个挺简单的字,难道就分不清楚?每次别人说错的时候,我都觉得非常气愤,怎么就没有人把“学习”说成“学刁”。后来问得人多了,我才慢慢地搞清楚原因。“习”姓被人误解的原因有二:第一,不是人家“习”与“刁”不分,而是因为“习”姓人太少,甚至比“柴、米、栗、木”姓氏还少。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习”姓人口数量排名在296位,全国大约只有十万人左右,而“刁”姓排名204位,人口数量和知名度远高于“习”姓;人口最大的是“李”姓,95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9%左右,“柴、米、栗、木”姓氏人口数量排名分别为195、205、278、229。大多数人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姓习;第二,“习”姓名人太少,很少在典籍中出现,我所知道的称得上著名的也仅有四位:一是先祖习凿齿,东晋史学家,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遗失)、《诸葛武侯宅铭》、《襄阳耆旧记》等;二是习嘉言,明永乐十五年乡试解元(举人第一名),十六年会试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正三品,掌统府、坊、局之政事,辅导太子,对太子有直接的影响,常以勋旧大臣兼领其职),著有《温室稿》、《西垣漫稿》、《寻乐集》二十卷;三是国务院前副总理习仲勋,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四是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现如今能够查到最早的《梅田习氏族谱》重修于明朝洪武十一年,由习均谦所修,其中关于习氏起源的记载非常详细准确:“谨按吾习氏之族,其初以国为氏,汉有习饗为陈州相,九世孙曰铉仕,为广州教授,教授七世孙曰郁,晋初为襄阳公,襄阳公五世孙曰凿齿,始为襄阳主簿后升迁荥阳太守,苻坚寇襄阳,屡以书征,凿齿不屈,携妻及子隐于万载之书堂山,而终卜居于白梅焉,由晋而唐而宋而元明,历世久远,遗迹犹存”。 清楚地表达了习氏的起源以国为姓,汉代有习饗为陈州相;习饗的十六世孙为习郁,西晋初期为襄阳公;习郁的五世孙为习凿齿,习凿齿刚开始担任襄阳(今湖北襄樊)主簿,后升迁为荥阳太守。算下来,习凿齿是习饗的二十一代孙。据《晋书》(卷八十二)记载:“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习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初为荆州刺史桓温的从事(做些文职工作之类的),但深得江夏相袁乔的器重,在桓温面前多次称赞过习凿齿的才能,桓温将其升为西曹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两人关系深厚亲密。
《晋书》(卷八十二)记载:“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俄以疾归襄阳。”前秦王苻坚攻占襄阳之后,仰慕习凿齿和道安大师的美名,想重金聘请二位大贤。但习凿齿不愿意背叛国家,以蹇疾(大意是腿脚不便利,行动困难)为由推辞了苻坚的请求,所以苻坚才会说“获士一人有半耳”。但“蹇疾”其实只是一个借口而已,苻坚早晚必然察觉,难保不会迁怒于家人、祸及妻儿。因此,为了躲避苻坚之乱,习凿齿就带着妻子与儿子一起到康乐隐居(晋称康乐,即是江西新余)。“履书堂过白梅(今江西省新余市白梅村),见其山水清幽,喟然曰:此桃源别境也!遂家于斯焉,是时史不及载(《梅田习氏族谱》)。”当时东晋王朝偏安于江南一带,北方都是前秦王苻坚的领地。习凿齿要躲避迫害的话,只能是往南方迁移,而江西新余地处赣湘交界之地,正好在习凿齿南迁的路线上。习凿齿经过白梅村时,看到这里四面环山,山水清幽,满园梅花,景色宜人,觉得是世外桃源,正好借梅自喻,遂定居于此。“淝水之战”后,苻坚战败,东晋重新夺回襄阳,朝廷派人去寻找习凿齿,要他执掌国史,但刚好遇到他过世了(也有可能是没找到人),只好就此作罢。关于这件事情,《晋书》(卷八十二)是有记载的:“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习凿齿生有三个儿子,辟疆、辟强、辟简,据《晋书》(卷八十二)记载:“子辟强,才学有父风,位至骠骑从事中郎”。辟强也生有三子:安邦、安国、安民。安国则回到襄阳(湖北省襄樊市)承继宗祀,安邦、安民留在了白梅(江西新余白梅村)。
从此,习氏一族繁衍为两支,一支在江西,一支在湖北,但毫无疑问两族同宗同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习氏一族尊习凿齿为习氏先祖。笔者世居白梅,属于江西这一支。经过多年的繁衍,习氏一族已然遍布全国各地。据白梅习氏族谱记载,安邦安民的二十八世孙有毅公后来从白梅迁到了江西湖州花门楼,成为湖州花门楼始祖远公,远公四世孙文德公后来迁移到江西新干。文德公七世孙思敬公迁到河南邓州,成为那里的始祖。前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即是思敬公的后人,当然也是习凿齿的后人。
新余和新干接壤,城区之间高速公路79公里,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而新干城区至吉安城区则有107公里(见附图)。新余和新干历史上都属于同一个州府,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临江路为临江府,府治清江(在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辖清江、新淦(今江西省新干县)、新喻(在今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3县。清末辖:清江、新淦、新喻、峡江(今江西省峡江县)共4县。习氏属于小姓,人口不足十万,新余与新干两地习氏比邻而居,地缘、文化、习俗如此接近,只有一个解释:要么新干习姓来源白梅习姓,要么白梅习姓来源新干习姓。而新余白梅习氏一村聚居着习凿齿的后裔2000多人,为江西习氏后裔聚居最大的村族,有1600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的习氏后裔也大多可以在白梅族谱中找到自己的根。包括现居襄阳习家沟的习姓,也是有碑文记载明朝时由江西临江府再次迁回(那时的新干和新余同属临江府)。因此,两相比较不难判断,新干习氏同样出自白梅,都是习凿齿的后裔。更何况,新干习氏源于白梅习氏族谱也有详细记载。
习氏一族源远流长,历世久远,英才辈出,足可以告慰先祖的在天之灵了。先祖凿齿公之墓位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洞村乡之枣木山,离先祖生前所居之地白梅村约十里之遥,每年清明祭祖之时,来自江西、湖南、湖北、陕西、河南、浙江等地的习氏后人都会专程赶来祭拜,并举行隆重的祭礼。但愿我习氏一族的每一位后人都能有机会到先祖凿齿公的坟前烧一支香、敬一杯酒。
笔者电子邮箱:mmxi@foxmail.com
更多相关内容请参看:
习明明,《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传》,http://www.aIhUaU.comBlog/584249.aspx
北京龙泉寺学诚法师,《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e98b90100d872.html
凿齿公墓
GOOGLE地图,新余(A)至新干(B)
-
习明明 的近期作品
什么是心肝宝贝[职业日志] “中三角”城市群成长的可行性[职业日志] 民主多元化与民主内涵的争议[职业日志] 我院张进铭教授、习明明博士应[职业日志] 小孩上学越早越好吗?[读书评论] 蛟桥读书交流会(三):莫言专[职业日志]
最新资讯
昆曲电影《红楼梦》首映将巡映全国… 北京报刊发行局五措施确保“两会”… 圆通速递筹谋A股IPO 或成民营快递第… 张镇中学举行“我做教师的十个优点… 聂庄村获文化市场“六无”社区村达… 小曹庄村开始垃圾分类村民争当环保…
发表评论
已经是价值中国会员请点击这里登录; 如果您还不是价值中国会员,请点击这里注册。
姓名(网名)(必填项)
邮箱(必填项)(不公开)
验证码:
同步到: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最新评论共有评论 2 条
习明明 发表于 2011-09-17 10:52 1楼
《“习凿齿及其相关问题”再考辩》
作者:吴直雄
资料来源:新余日报,2011年04月25日
入赣时间及路线。
笔者在《习凿齿及其相关问题考辨》一文中,曾考证了习凿齿为避迫害之祸而来到了江西新余白梅。那么,他是何时从何处动身来到江西的呢?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了解习凿齿在江西新余白梅度过的时日及其论著情况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须是搞清楚释道安来到襄阳的时间和别离襄阳的时间及襄邓反正时间,则习凿齿为避害离开襄阳的时间便可大致可以确定。
据习嘉裕《解读“天下第一联”》载称:释道安于“晋兴宁三年,他率弟子数百来到河南陆浑,又因前燕军进逼,无以安身。……习凿齿即致书邀他入晋,南下襄阳。……在襄阳的十五年,是道安弘法的高峰期。”这个时间,在《高僧传?道安传》等史籍中均有相同的记载。这就是说,释道安于晋兴宁三年来到襄阳,于东晋太元四年别离襄阳。因为苻坚重视人才,十分倾慕习凿齿与释道安之才名,将他二人“俱舆而至焉,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曰:‘昔晋武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才士一人有半耳。’及襄邓反正,会卒。”这就是说,自襄邓反正之后,习凿齿已经死了(笔者在《习凿齿及其相关问题考辨》考证,实已到江西去了)。必须查一下襄邓反正的时间。据《晋书》卷九《孝武帝纪》载:“(太元)九年,……夏四月已卯,增置太学生百人,封张天锡为平西公,使竟陵太守赵统伐襄阳,克之。”太元九年四月即公元384年4月,可见这时已经夺回了襄阳。由此可知,这时的习凿齿,已经离开襄阳来到了江西新余。如果以此不太十分确切的年份(直雄按:为什么说是不确定的年份?因为有可能是公元379年在摆脱了苻坚的逼用后,就立即离开襄阳,也有可能是公元384年之前任何一年离开襄阳)当作习凿齿离开襄阳的年份。则习凿齿是在56岁时别离襄阳的,他在江西则生活了28年之久。
但据明朝国史总裁兼经筵官王直在明正统四年三月(1439年4月)所作的《新余西田习氏族谱序》载:“苻坚陷襄阳,喜得之。聘与道安同载。凿齿鄙之,俄以疾辞归。偕其子辟强远觅避秦之所。由襄阳而康乐(直雄按:晋时称袁州即今之宜春为康乐),履书堂(直雄按:即经过宜春的万载书堂山)、过白梅(直雄按:即当时新余的缑山,后由习凿齿改称为白梅),见其山水清幽,喟然曰:‘此桃源别境也!’遂家于斯焉。是时史不及载。今考其墓与祠,俱隶白梅。白梅族为其后裔也,无疑!”如果以苻坚克襄阳并获习凿齿将其载至长安,习凿齿“俄以疾辞归。偕其子辟强远觅避秦之所”即为避苻坚之乱立即起程赴赣的时间算起,则习凿齿于公元379年离开长安后便别离襄阳,算来习凿齿51岁时离开襄阳,在赣生活了约33年之久。
习凿齿因在这一段时间“史不及载”,故《晋书?习凿齿传》误载其死了。又查《梅田习氏世系?总图》“凿齿”条载:“因秦王苻坚寇晋,屡以书征辟之,正直自处,不肯从召。遂偕其妻、子,隐寓于万载书堂山,而卜梅田。”由此可见,习凿齿是公元379年为避苻坚多次书信催逼,从速于此年来到江西万载,住了一些时间、最后定居于新余白梅的。故当以王直所记可信,则习凿齿当在江西生活了约33年为确。
习凿齿又是循何路线入赣的呢?习凿齿曾任衡阳太守。衡阳与江西的万载,相距不远,习凿齿在任衡阳太守时,理当对邻近的江西万载、新余一带有所了解。习凿齿又是怎样来到江西的呢?据有关资料论证:六朝时期是江西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造成其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条是当时的外来民众迁赣。
方潜龙在其《六朝时期北人入赣及其对江西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文中,将外来民众南迁之路分为“东线道”“中线道”“西线道”三路。将其迁赣人口的类型分为“避战祸入赣者”“征战将士留赣者”“逃避赋役者”“士宦入赣者”四类。文中特别提及习凿齿的入赣的原因和途径。他写道:“由于荆雍一带,战事频仍,不少流民及原籍居民为避难顺江流入赣地。习凿齿,原籍襄阳,亦因苻坚南侵,避地于今江西万载县境。从交通便利角度而言,习凿齿极有可能从湘江二州边境入赣的。”从笔者对习凿齿的研究及对当时社会动乱、侨郡设立的情况来看,方潜龙之论实为确论。
后裔中为国“多慷慨忠烈之士”。
家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蕴涵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精神。世人均有自己的祖先,凡祖先中对于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有贡献者,其事迹莫不记入族谱之中,秉承了解先贤、激励后人的修谱遵旨,藉以形成良好的家教、族风,以唤起后来者英勇奋斗的激情,势必潜移默化对其子孙后代产生着影响。
临终不忘祖国、祖籍,这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中国革命奋斗终身的习仲勋同志,2003年临终嘱托夫人齐心认祖来到了江西。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仲勋传》亦明载:
习姓历史渊源久远。……且名人辈出,多慷慨忠烈之士。……晋代襄阳侯习郁(直雄按:当是排误。习郁,字文通,习融之子,是东汉光武时人,刘秀因其功,封其为襄阳侯。乃习凿齿之先祖)和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的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便是习姓氏族的著名人物。
习凿齿的高风亮节、人品学问,更深刻教育影响着他的后裔,形成了优良的习氏家教族风。千数百年以来,其后裔人才辈出,无不忠诚于国家、民族,其中不乏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翻检“习氏族谱”和其他相关资料,以习凿齿为开基祖的新余习氏,人才流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台湾乃至美国。据习氏八修族谱载,仅白梅及邻近的高山、分宜圹西、峡江湖洲,自宋以来,有进士邦鲁、嘉言、刚如、家驹、家騋、振翎、怀济、启颜、芳桂、必延等达十数人。有敢于为国为民奋斗终身者,为先贤时俊所赞叹。
历经明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四朝的凿齿35世孙习嘉言(1387—1452),平生著作等身。在他官至太常寺少卿(明时为正四品以上)期间,针对时弊与鉴于当时对也先作战的失败教训,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十一月,向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上《六事疏》。《六事疏》载于《梅田习氏族谱》。公元1457年,习嘉言有目的地向太上皇英宗上疏,是他诸多著作中最为闪光的一笔。
习仲勋(1913—2002),其先祖是习凿齿31世孙有毅。有毅由新余白梅徙居峡江湖洲,为湖洲始祖。湖洲5世孙文德徙居新干县圹头村。文德第7代有思敬、思乡、思淦、思新。据《习仲勋传》载,思敬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徙居河南邓州。文德公世下25世为仲勋。其祖永盛后再徙居陕西富平。查阅多部习氏族谱,按现有资料推算,习仲勋是凿齿的58世孙。
习仲勋是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他1928年入党,解放后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广东省委第一书记,1988年选为长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02年5月在北京病逝。“他一生‘两个最大的闪光点’:一是早年跟随刘志丹创建陕甘根据地;二是带领广东在改革中‘杀出一条血路’。”他被誉为“改革八贤”之一。
综览全文,笔者以为:整篇《晋书?习凿齿传》等传统史料及其中的若干观点,很有必要重新审视、乃至重新改写。
回复支持(4)反对(0)
雁过留痕 发表于 2012-04-21 07:30 2楼
支持!做为习氏后裔有时间一定回去看看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
